七一社區        注冊

與惲代英烈士對話——為他人創造美滿生活,人生才有意義

2016年06月14日13:51   來源:新華日報

原標題:為他人創造美滿生活, 人生才有意義

雨花台英烈是青春中國的象征。36歲、27歲、19歲、17歲、16歲,花季少年、花樣年華,他們短暫的生命為信仰而綻放,因信仰而輝煌。隔著歲月的長河,跨越迥然不同的時代,重讀烈士的生命篇章,今天的同齡人當有何思、何為?聽,以下是他們與先烈的隔空對話——

對話人:崔鐘 (39歲,南京市話劇團演員 話劇《雨花台》主人公惲代英扮演者)

“國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則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則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則唯靠我自己。”

“我身上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隻有一副近視眼鏡,值幾個錢。我身上的磷,僅能做四盒洋火。我願我的磷發出更多的熱和光,我希望他燃燒起來,燒掉過老的中國,誕生一個新中國!”

“同志們,堅強些,我們是為將來的人創造美滿生活的戰士,我們不要為自己的痛苦傷心。”

……

這些正氣凜然的話,是你留下的砥礪人心的名句,也是話劇《雨花台》的台詞。為了演好惲代英這個角色,我已經默誦過不下千遍。

一封情報,串聯起《雨花台》這部話劇。在生命中的最后兩天,以你為代表的一群共產黨人,不懼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不惜一切代價將作戰情報送出監獄。坦率地說,在我20年表演經歷中,常演反派。而你作為共產黨人的一位高級領導,該如何詮釋?我沒底氣,隻能一遍遍地讀著劇本,也一遍遍讀著你的文章,想象你的氣場,希望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能夠讓我了解你、融入你、展現你。

手捧劇本,我驚訝地發現,你被當時的學生稱為“聖人”。一方面,你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曾多次領導起義運動,並創辦《中國青年》,積極傳播真理,成為當時指引青年人的一盞明燈。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你異乎尋常的克己自律。被捕以后,你化名王作霖,在被關押的大半年時間,監獄裡面各色人等,居然都沒有人去出賣你,甚至自發地形成了一個掩護你的特殊同盟,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崇高精神與人格魅力?

翻閱著你的資料,凝視著你的眼神,我仔細揣摩。平頭、眼鏡、灰布大衫,分明是標准的傳統知識分子形象。但,你卻並不是傳統意義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書生。你的人格魅力,來自忠貞不屈的信念。與你同時犧牲的雨花英烈,許多是家庭優渥、飽讀詩書的世家子弟,其中不乏見多識廣的“海歸”、社會精英。但你們,卻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共產主義。誰都知道,在當時白色恐怖的年代,選擇入黨,等於選擇出生入死。你們如此堅貞的信仰,從何而來?

帶著這個疑問,我融進了《雨花台》一劇中,讓你帶領我尋找答案。幾個月來,我們南京市話劇團劇組輾轉北京、天津、江蘇演出數十場。每場演出中,最讓我心潮澎湃的,就是劇中最后一幕的高潮:

“天亮了,我也累了,送他們上路吧!”審訊官說。緊接著,烈士們一個個走上舞台,每個人一聲聲地報著自己的年齡:18歲、16歲、26歲……其中年紀最大的你,也隻有36歲。接下來,這些最好年華的新青年,庄嚴地告知觀眾,我們這些共產黨員,為什麼要慷慨赴死。而我則用低沉的嗓音,堅毅地復述著你的一段段名句:

“為了更多人的快樂,自己忍受的痛苦是多麼微不足道。”

“我們不能像蚯蚓那樣,上食槁壤,下飲黃泉。我們還得在這個社會中生活,要改變這個社會,還得加入這個社會。”

“我走了,這只是暫時分手,你們不久可能先后離開,相信在革命的征程上,我們還會見面的!”

每一場,在說這些台詞的時候,我眼中的眼淚都會涌現。舞台上,我們全體演員都控制不了抽泣的聲音。台下的觀眾,常常熱淚長流。這慷慨悲壯的最后一幕,每場都會把觀眾的情緒推升到高點。

“浪跡江湖憶舊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這首豪情萬丈的絕命詩,是你行刑前所作。從牢房押往監獄的刑場時,你面不改色,高唱著《國際歌》。“一項事業,倘若有這麼多人前赴后繼為之赴死,說明它一定是偉大的。”為什麼你們對信仰有異乎尋常的執著?——我想,我已有了答案。

剛開始,沒想過話劇《雨花台》能夠帶給我什麼。但這一年來,由這部戲開始,催我重新思考工作、人生的意義。說實話,話劇團的工資很微薄。平時,我們都要靠接演影視劇來養家。但是面對《雨花台》這樣的題材和任務,這一年來,我已經推掉了好幾部影視劇的出演機會,放棄了比較大的經濟利益。人家先烈都能慷慨赴死了,我們怎麼還能計較這些微小的個人得失呢?

今年4月,話劇《雨花台》在北京大學舉行全國高校百場巡演的首演,那天也是我39歲的生日。當晚,我媽從徐州老家特地打來電話。老人家激動地說,“人的一生中,做有意義的事情的機會不多。你有機會參演《雨花台》,飾演惲代英,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生日。”當時,我眼淚巴拉巴拉直掉。我值了!

這一年來,為了演好惲代英這個角色,我吃飯、睡覺時常常都記挂著台詞。當我推著小推車,帶著剛出生的兒子在小區裡散步時,也會默默背誦著《雨花台》的台詞。抬頭看,老人在夕陽中散步,孩子在牙牙學語。我的情緒也在新舊時代中來回穿梭。雨花英烈的信仰雖然崇高,但並不空洞抽象。你從來沒有脫離這個社會,你一直積極加入這個社會,改變這個社會,圖的是為別人創造美滿生活。

慚愧的是,如今的生活環境太安逸了,我們這代人不少人都精神“缺鈣”。如果你問我:“現在活著是為了什麼?”那麼,我該怎麼回答你呢?

我想,我們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無論在哪個崗位,首先要完善自我,愛崗敬業,用自身的正能量去輻射別人,那麼這個世界肯定會一天天更加美好。像我,作為一名演員,堅守舞台認認真真演好每一部戲,不要沾染社會上的惡習,遠離炒作浮躁,不讓自己墮落,把正確的導向傳遞給觀眾,這就是最好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愛國。

話劇《雨花台》最后一幕,你走向熊熊烈火,最后回過頭,向著觀眾,凝眸,定格。我常常覺得,在那個瞬間,有一個稱之為種子的東西,已經留了下來。(記者 顧星欣 整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綜合報道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