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萍
蔡威事跡展陳館
蔡威事跡展陳館裡的蔡威塑像
寧德市蕉城區前林路上,坐落著一座輝煌氣派的大宅,六扇磚木結構,封山頂,穿斗式梁架,明樓廳高九米,具有濃郁的清代建筑與閩東地方特色。
這座大宅是我軍技偵工作的開創者和卓越領導者蔡威的祖居。青磚黛瓦的古老建筑裡,多少往事已隨風湮滅。然而蔡威這個名字,卻被祖國和人民永遠銘記!
創建蘇區紅色電台
蔡家是蕉城的名門望族。蔡威父親是位開明紳士,曾任翰林院編修、陸軍部侍郎,因不滿清朝的腐敗,隱退回鄉,任寧德縣商會會長。蔡威的舅舅林振翰是第一個把世界語引進中國的學者,也是我國近代鹽政專家。
蔡威,原名蔡澤鏛,幼年受私塾教育,后就讀於福州格致中學、上海惠靈英語專科學校。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熏陶,接受馬列主義,於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后,受黨組織的委派,回到寧德,開展黨的活動。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他在福州被捕。因未暴露身份,被保釋出獄后,赴上海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化名蔡威。
1931年上半年,他在上海參加中共中央特科無線電訓練班。結業后,被派往鄂豫皖蘇區新集,任鄂豫皖軍事委員會參謀部參謀,負責籌建紅軍的電台。
隱蔽戰線有鐵的紀律: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雖然內心無比牽挂寡居的母親和妻兒,也深知親人們挂念自己的安危,但他還是毅然決然地趕赴蘇區,未留隻言片語。
蔡威等人到蘇區后,聽說有一批在戰斗中收繳的器材設備,拔腿就往堆放機器的地方跑。在一堆破爛機器面前,蔡威很激動,和王子綱等人一件件地清理,經過一個多月的收集組裝,一台原本破爛的發電機終於被他們整修好。
有了發電機,沒有收發報機,電台還是組建不起來。1931年12月23日,紅四方面軍打下黃安,繳獲敵趙冠英師部電台。蔡威聞訊,帶著訓練班的學員,很快就把電台檢修好了。后來的商潢戰役,又繳獲一部電台,無線電台的器材齊全了。於是,宋侃夫和蔡威、王子綱、徐以新等人把電台架設起來。隨著清脆悅耳的“嘀嗒嘀嗒”的訊號聲響起,鄂豫皖蘇區的第一部紅色電台誕生了。
電台建立后,從根本上改變了紅四方面軍和鄂豫皖蘇區遠離中央、孤軍苦戰的局面,並借助無線電通信的手段與全國蘇區連成一片。
破譯密碼屢建奇功
隨著戰爭愈演愈烈,單純的無線電通信已然跟不上戰爭的需要。偵破敵軍電台、破譯敵軍作戰計劃的重要性開始凸顯。1933年1月,紅四方面軍電台入駐毛浴鎮。蔡威開始把主要的精力轉向偵聽敵軍電台、破譯敵人密碼等方面。
良好的數學基礎和扎實的英語基本功對他的破譯工作幫助極大。這時的蔡威廢寢忘食、苦思冥想,一頓飯常常是熱了涼,涼了再熱,往往要好幾次。終於他逐步摸清了敵軍電台所用密碼的規律,解決了密碼的關鍵難題,從而完整地破譯了敵軍的第一部密碼“通密”。
有了破譯第一個密碼的經驗,再破譯其他密碼就容易得多了。此后,蔡威與宋侃夫、王子綱通力協作,一鼓作氣,先后破譯了四川各派軍閥的密碼,開辟了一條獲取敵人核心情報的重要途徑。
1933年10月,以劉湘為首的敵軍以110個團20余萬的兵力,對川陝根據地發動了“六路圍攻”。在這次反圍攻戰役中,蔡威領導的電台大顯神威。10月21日,我軍在攻打萬源守敵時,蔡威從截獲的敵電台電報中,分析出守敵劉存原部隊糧食接濟不及的消息,我軍戰士以此為據開展了陣地政治攻勢,瓦解敵軍。
隨著戰斗的日趨激烈,敵人密碼改動十分頻繁。敵軍的這些花招使蔡威在破譯工作中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但他總是以驚人的勇氣、耐心和智慧克服了所有的困難,不管敵人的“爛碼”如何改變,蔡威隻需要2-3個小時就能完全破譯出來。
在反圍攻作戰中,電台日夜偵收敵軍電報,有時一天多達200余份,他們不但破譯了地方軍閥的密電,而且截獲並破譯了蔣介石嫡系部隊的電報,使紅四方面軍連續取得了宣達、筆架山等戰役的勝利。
蔡威在“看不見的戰線上”屢建奇功,我軍對敵情了如指掌,這使前方一些指揮員感到驚奇,他們便問紅四方面軍政委陳昌浩:“哪來的這麼准確的情報?”陳昌浩詼諧地回答說:“我的房間裡供奉了一尊‘菩薩’,敵人准備進攻時,‘菩薩’就會告訴我了。”
經過10個月英勇奮戰,紅軍以殲敵8萬余人的輝煌戰果,徹底粉碎了劉湘的“六路圍攻”。在表彰英模會上,陳昌浩代表紅四方面軍總部向蔡威頒發了嘉獎令,並獎勵300塊大洋。這時大家才知道這位神秘的“菩薩”原來就是蔡威台長。蔡威將300塊大洋全部分給了二台的同志。
“為了明天,我們要干啊!”
當時物資極其匱乏,在戰友的印象中,蔡威是一位善於變廢為寶的“發明家”。收發報機45伏大電池電用完了,他就用30個1.5伏的小電池焊接代用﹔有些小零件壞了,他就親手制作模坯,搞翻砂﹔缺少潤滑油,他就用豬油和牛油過濾代替……
部隊每到宿營地,蔡威總是不顧疲憊,架起天線就工作,累了,就用冷水洗洗頭。有時躺下還沒休息就又要出發。
時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徐向前關心他:“多注意休息,別病了。”蔡威笑著說:“戰斗有間隙,而電台偵聽不能中斷,為了明天,我們要干啊!”
“為了明天,我們要干啊!”這成了蔡威的口頭禪,也成了他生命的動力。
1935年1月4日,蔡威領導的二台跟蹤在黔北堵截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破譯了敵人在中央紅軍周圍部署的情報,迅速向中央發報。此時正值中央黎平會議以后、遵義會議之前,中央紅軍正處在敵人圍追堵截最困難的時候。關鍵的電文,在中央紅軍處境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以蔡威為領軍人物的紅四方面軍無線電技偵隊伍,正如毛澤東贊譽的那樣,是“茫茫黑夜裡行軍的燈籠”,幫助中央作出了正確的決策。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召開。2月28日,中央向紅四方面軍及二、六軍團通報了遵義會議決議。1935年5月3日至9日,中央紅軍強渡金沙江,紅一、四方面軍主力終於會師。
1935年7月,蔡威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部第二局局長,全面負責情報偵察工作。
雖然是二局的最高首長,但他晚間還經常徹夜監聽破譯。惡劣的戰爭環境以及長期的忘我工作,嚴重損害了蔡威的健康。1936年8月,他患上胃病、腸炎,最后染上重傷寒病。9月22日,無情的病魔奪去了蔡威年輕的生命,年僅29歲。
英雄忠魂歸故裡
1931年,家人突然與蔡威失去了所有聯系,非常焦急,最后得到的消息是,蔡威可能已被國民黨殺害。妻子薛品瑄看護著年幼的兒子蔡植生,日夜思念著丈夫。1936年農歷六月,薛品瑄在憂傷中離開人世。從此,蔡植生成了孤兒,在外祖母身邊長大成人。
新中國成立后,蔡威生前的老戰友宋侃夫、王子綱、馬文波等,時時緬懷蔡威,多方尋找烈士故鄉及其親屬。然而,由於地下工作和技偵工作的特殊性,加之“蔡威”的化名與“蔡澤鏛”一直無法對上號,以至數十年苦尋無果。
1984年,黨中央決定抽調一部分干部赴各省任整黨工作聯絡員。宋侃夫聞訊便主動向黨中央請求去福建。他要利用工作之余尋找老戰友蔡威的親屬。而在此前的1982年,時任北京軍區顧問徐深吉就在《福建日報》刊登了《懷念一位“無名英雄”——回憶紅軍長征中的蔡威烈士》的文章。1984年8月,時任烏魯木齊軍區司令員肖全夫在烏魯木齊軍區《戰勝報》上刊登了《無名英雄 英名永存 ——懷念蔡威同志》的文章。原國家郵電部部長王子綱也在《人民郵電》上刊登回憶蔡威的文章。
幾經周折,1985年3月終於在福建寧德發現線索。當年5月,在京老同志委托馬文波帶領總參三部部史辦的同志赴寧德實地調查,終於查實了蔡威的故鄉和親屬。
蔡威身世的確認最終源於一把劍:1936年春,紅四方面軍長征到金川江下游的大渡河時,蔡威曾對時任無線電訓練隊教員的馬文波說過:“石達開隨身佩戴的寶劍還保存在我們蔡家。”這是蔡威第一次透露自家身世的一點訊息,也是唯一一次,沒想到卻成為“破譯”蔡威身世的關鍵“密碼”,正是因為這把劍,馬文波最終才確定了寧德縣的蔡澤鏛便是他日思夜想的老戰友蔡威。
1985年9月,時任國家主席李先念以及徐向前元帥相繼作出批示。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認蔡威同志為革命烈士。1986年7月,徐向前元帥為紀念蔡威烈士犧牲五十周年,揮筆題詞“無名英雄蔡威”。
1998年,蔡威的遺骸回到故土。時隔62年后,英靈終於魂歸故裡。(記者 王國萍 通訊員 鄭雨桐)
相關專題 |
· 民族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