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信仰的味道是甜的

滬杭婺追尋《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者陳望道足跡

2016年06月22日10:45   來源:浙江日報

原標題:信仰的味道是甜的

陳望道的資料照片。

義烏分水塘村,被大峰山、黃山嶺裹挾,呈帶狀靜落山腳。村內一口水塘,一半流向義烏,一半淌入浦江。

百年來,村裡的人,也像這塘水一般,一些世代留下久居於此,一些卻沿著曲折山路卷入歷史的滔滔洪流,激起令人澎湃的信仰浪花。

陳望道,就是來自分水塘村的一澗清流,在民族彷徨之際,高高擎起馬克思主義旗幟,同信仰一並匯入真理、民主、科學、進步的潮流。

他翻譯了第一本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隨后參與創立中國共產黨,一生堅定信仰,身體力行詮釋“信仰的味道是甜的、信仰的力量是偉大的”真諦。

“墨汁為什麼那樣甜?因為,那是信仰的味道。”92歲的老黨員、分水塘村村民陳明奶一次次向年輕黨員們講起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時,拿墨汁當紅糖的故事。

6月,在建黨95周年前夕,記者從杭州出發,到義烏、上海,探訪其家屬子嗣,追尋、觸摸、感受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陳望道信仰的溫度。

杭州“一師”舊址 少年游學堅定信仰

6月的江南,記者踏入杭州高級中學校園內,走進“貢院”舊址,在杭高前身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舊址前佇立。民國時期磚木結構的二層教學樓,似乎訴說著百年前風雲激蕩的歲月。

這裡,是陳望道留學日本歸國后的第一個“戰場”。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陳望道結束了4年半的日本求學生涯,於6月初回國任教。懷抱“實業救國”志向的陳望道,在留洋時結識了河上肇等日本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接觸了馬克思主義的日文譯著和文章。在這裡,他與夏丏尊、劉大白等教師發起國文改革,提倡思想解放,選用魯迅《狂人日記》作為教材,強烈抨擊舊文化﹔同時,主編校刊《校友會十日刊》,支持學生施存統、宣中華創辦《浙江新潮》刊物,兩刊遂成“五四運動”時期浙江傳播新思潮的主陣地。

新舊文化、勢力、制度的較量,讓改革步履維艱。在《浙江新潮》第二期,施存統發表《非孝》一文,強烈抨擊封建綱常倫理。反動當局將其視為洪水猛獸,責令校方查辦施存統、陳望道等,引起當時校長經亨頤等師生反對,從而爆發著名的“一師風潮”。“一師風潮”雖然在京滬等地聲援下取得一定勝利,可陳望道卻被迫離開學校。

“從一師的教學樓裡走出來,陳望道意識到,必須要對舊制度進行根本的改革,必須有一個更高的辨別准繩。這個准繩是什麼,便是馬克思主義。”中共義烏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張建鵬說。

義烏分水塘村 墨汁當糖品味信仰

順著義烏市區一路往西,穿越丘陵,盤了不知幾個彎,才到達分水塘村。

主動請纓擔任陳望道故居講解員的,是村中務農婦女陳華仙,她非常熟稔陳望道的故事。記者跟隨陳華仙走遍陳家大宅,出宅門走幾步到一處舊址前,“就是在這間當時的柴房內,陳望道翻譯出了第一本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

原來,就在陳望道不知何去何從時,接到《民國日報》邵力子先生的來信,得知《星期評論》主編戴季陶請他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消息,並收到戴季陶從日本帶回的日文版《共產黨宣言》和陳獨秀托李大釗從北大圖書館借出的英文版《共產黨宣言》。精通日語、英語,漢語功底扎實,具有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的陳望道,義不容辭地擔起了翻譯《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的重任。1920年農歷春節前,陳望道回到分水塘村。

紅糖蘸粽子是義烏春節傳統食物。一日,母親張翠姐送完餐后,在屋外喊:“紅糖夠不夠,要不要我再給你添些?”正忙著翻譯的陳望道應聲答道:“夠甜,夠甜了!”誰知,當母親進來收拾碗筷時,卻發現陳望道的嘴角滿是墨汁,紅糖一點兒沒動。母子二人相視大笑。陳望道粽子蘸墨汁還連聲說甜的“糗事”,讓信仰有了滋味。

歷時兩個月,1920年4月底,陳望道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5月,陳望道將《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稿帶至上海,交由陳獨秀和李漢俊校閱,並於8月在上海印刷出版。隨后平民書社、上海書店、國光書店等相繼出版,到1926年5月已刊印17版。

上海復旦大學 身體力行恪守信仰

從義烏坐高鐵到上海僅需一個半小時。在上海,記者順著先生信仰之路,經過陳望道曾經生活過的四川北路街區、廬山村17號舊址,走進魯迅紀念館陳望道專庫,踏入復旦大學。

約訪陳望道兒子陳振新是在復旦大學校園內,這位近80歲的老人不辭辛勞地帶著記者輾轉於校史館、復旦大學陳望道舊居,講述一位馬克思主義實踐者在上海近半個世紀的跌宕人生。

陳振新說,父親自始至終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徒”。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后來到上海,參與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又通過組織工會和出版刊物,對工人和青年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他曾一手發起組織機器工會、印刷工會,使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緊密結合﹔他在黨創辦的外國語學社講授《共產黨宣言》,劉少奇等一批后來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是學員﹔同時,他改革《新青年》,編輯《民國日報》副刊《覺悟》,鞏固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輿論陣地。

不管在復旦哪個角落,陳振新都能感受到父親的氣息。1952年,在陳望道任新中國首任復旦大學校長后,他就這麼每天穿梭在校園當中,關心著師生,甚至圖書館裡一盞壞了的燈泡。“剛才我們走過的校門,是父親在復旦大學成立60周年時,從自己稿酬中取出一萬元修建而成的。”

陳振新說,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根植在陳望道的血脈中。“每年9月開學典禮,時任校長的父親致辭時,多次對學生說,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種科學,而且是一種極其重要的科學,是一切科學的科學、一切工作的科學,對於一切科學、一切工作都有指南的作用,它能幫助我們高瞻遠矚,勇往直前。”在畢業季,給畢業生的題詞中,陳望道也是語重心長地寫下:到祖國所最需要的地方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葉蓁蓁,木欣欣,碧梧萬枝新。”追望先生的一生,那些生命中燦若辰星的閃光點,就著信仰的力量,一脈相承,塑造起越來越豐盈的人生。(記者 李文芳 市委報道組 龔獻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民族脊梁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