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三河激戰淬火種 五羊蘭圃寄深情

“客籍人”朱德關注廣東外貿城鄉發展群眾生活

2016年06月22日14:06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三河激戰淬火種 五羊蘭圃寄深情_第A06版:百年追夢·老一輩革命家在廣東_ 2016-06-22 _南方日報數字報_南方網

1959年2月21日,朱德(右四)到江門甘蔗化工廠視察工作。

1927年10月5日,朱德率軍抵達饒平茂芝。指揮部設在全德學校,並在這裡召開重要的軍事會議。

蘭圃一角。朱德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十多次廣東之行中,幾乎每次都有和蘭花相會的蹤影。

如今的三河壩。1927年10月初,朱德率領起義軍在此阻擊尾追之敵,三河壩戰役爆發。

1959年1月19日至2月27日到廣州、從化、江門、新興、台山等地視察,強調要年年增加生產,年年節約,年年改善人民生活。期間,視察廣州水泥廠。

2月25日在中共廣東省第一屆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講話。

1963年1月1日至28日到廣州、從化、海南、湛江、韶關等地視察。期間,去雷州視察青年運河水利工程。

江水滔滔,大浪淘沙。站在大埔縣三河壩戰役紀念館前眺望:遠處,北面的汀江,直流而下﹔西南面的梅江,奔流不息﹔三江匯合處,韓江滾滾南去﹔近處,一座高15米、寬4米的烈士紀念碑靜靜佇立在筆枝尾山,“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朱德親筆書寫的15個正楷鎏金大字,蒼勁有力,渾厚凝重,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亮,格外耀眼。

濤聲依舊,槍聲激越。89年前,三河壩戰役在此打響,朱德率領南昌起義軍一部與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三晝夜,掩護起義軍主力挺進潮汕,同時保存了我軍有生力量,奠定“井岡山會師”的基礎。

撤離三河壩,朱德率領部隊來到饒平茂芝(今饒平縣上饒鎮),與部分失散的主力部隊會合。在革命遭受重創的危急時刻,一場重要的“茂芝會議”在全德學校召開,會議果斷作出“保持革命力量,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戰略決策。隨后,朱德率領部隊,在閩粵贛湘邊的夾縫中騰挪轉移,尋找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1928年4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革命火種和湘南起義農軍1萬余人,與毛澤東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合編成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稱紅四軍)。星星之火開啟了燎原的征程。

朱德對廣東感情深厚。他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文中曾說,他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到四川儀隴縣馬鞍場﹔新中國成立后,朱德先后十余次來廣東。他心系廣東人民的生產生活,多次強調要興修水利促進農業生產,關心廣東出口創匯和群眾生活。

南粵足跡

獨立指揮三河壩戰役

“沒有三河壩戰役,便沒有井岡山會師”

1927年4月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上海乃至全國各地大批革命群眾和共產黨人相繼慘遭殺害,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受嚴重打擊。為挽救革命,同年8月1日,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武裝力量,舉行了轟轟烈烈的“南昌起義”。

起義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瘋狂反扑。8月3日,起義軍撤離南昌,南下廣東。部隊進入福建長汀后,對入粵作出分兵決策部署:葉(挺)、賀(龍)部往潮汕、海陸豐建立工農政權﹔朱德率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及第九軍軍官教育團,駐大埔三河壩,阻擊尾追之敵,掩護主力南下。

三河壩位於梅江、汀江、韓江匯合口,中心點叫匯城。對岸,一座高聳的筆枝尾山,形如魚尾,山勢險要,可攻可守,有一山鎮三江之勢。

“這裡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此控閩贛,失此失潮汕’之稱。”2016年5月14日,站在筆枝尾山上,望著三江匯合口,大埔縣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余敏感慨地說。

1927年9月18日,起義軍進入埔城(茶陽)后,執行分兵決策。時為第九軍副軍長的朱德,率領第二十五師師長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勛等約3000人,奔赴三河壩,阻擊敵人。

此時,兩廣軍閥正策劃反革命陰謀,錢大鈞率領的3個師2個團約2萬人,集結於梅縣、鬆口,准備進攻三河壩,企圖切斷起義軍后路,與粵軍陳濟棠、桂系黃紹竑率領的部隊聯合,對南下的起義軍形成“圍剿”之勢。

大敵當前,不容有失。“朱德在韓江邊上仔細觀察地形后指出,如果我軍堅守匯城,會形成背水作戰的局勢,這是兵家大忌。”余敏說,為此,朱德與軍官們決定,連夜東渡韓江到東文部,搶佔筆枝尾山、龍虎坑、石子篤、大麻、連塘一帶有利地形,構筑工事。

敵人至匯城后,不敢貿然渡江,在西岸挖戰壕,隔江對峙。10月1日下午,槍聲響起,敵軍發動進攻,並於半夜偷渡。在灘頭陣地嚴陣以待的起義軍,遵照朱德“半渡而擊”的指示,集中火力,擊沉敵人大部分船隻。

2日,敵軍又從鬆口搶來數十條民船,搶渡韓江,但均被我軍打退。

3日拂曉,江面濃霧彌漫。敵人利用濃霧,在火力掩護下,兵分多路強行渡江,對起義軍形成夾擊之勢。在激戰中,起義軍傷亡較大。當晚,朱德指出,經過三天三夜的頑強阻擊,殺傷大量敵人,掩護主力進軍潮汕的任務已完成﹔為保存實力,立即撤離戰斗。

起義軍第二十五師75團第3營奉命留守筆枝尾山,掩護部隊轉移。蔡晴川營長率領第3營迎來了三河壩最慘烈的一戰。1萬多敵人包圍陣地,起義軍打完最后一顆子彈,跳出戰壕,與敵人肉搏。最終,全營200多名勇士壯烈犧牲。

整個三河壩戰役,起義軍共斃敵1000多人,我軍也有1000多人英勇犧牲。“當年的戰斗異常激烈,1963年建碑時,從山頭挖出的烈士骸骨裝了滿滿4個大水缸。”八一起義軍三河壩戰役烈士陵園管理所所長廖源華告訴記者,1974年,紀念碑建圍欄時,在當年的陣地上,還挖掘出新的骸骨,不少烈士手裡緊握著槍。

“這場戰役是朱德獨立指揮的。”余敏認為,三河壩戰役體現了朱德杰出的軍事領導才能,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曾參加南昌起義的肖克將軍對三河壩戰役曾這樣評述:“沒有三河壩戰役,便沒有井岡山會師。”

危急時刻召開茂芝會議

穩定軍心作出正確決策,保存中國革命火種

離開三河壩,沿著省道S221線,穿過大埔縣百侯等鎮,往潮州饒平行進,山路蜿蜒,叢林茂密。在上饒鎮,一座具有古民居特色的全德學校,格外引人注目。

1927年10月4日,經過三河壩激戰,朱德率領部隊沿著這條路線,“次第掩護,逐步撤退”,准備到潮汕與主力部隊會合。

此時,他們不知道,在潮汕的主力部隊已經失利。“三河壩戰役進行的時候,我們還不知潮汕已經失守,起義軍主力已經失敗。我們當時認為守住了這個地區對主力作戰有利……於是決定退出戰斗,擬經百侯圩、饒平到潮汕與主力軍會合。”第二十五師師長周士第后來回憶。

10月5日,經過日夜兼程,朱德率領的起義軍到達饒平茂芝。然而,不好的消息很快傳來。6日,從潮汕撤退過來的200多名起義軍來到茂芝,周邦採、毛澤覃、楊至成、粟裕等人,立即把起義軍主力在揭陽和湯坑一帶失敗、潮汕失守、部隊被打散等情況,向朱德等人作了匯報。

此時,駐扎在茂芝的起義軍處境極其危險。外部,是集結於潮汕和三河壩地區的國民黨反動軍隊5個多師共3萬多人,正形成合圍之勢,企圖扑滅革命火種﹔內部,是部隊與中央及前敵委員會失去聯系,士氣低落,軍心不穩。

部隊向哪走?路在何方?

關鍵時刻,朱德以非凡的革命膽略和求實精神,召開了一場有20多位團以上干部參加的軍事會議。“我是共產黨員,潮汕和三河壩戰斗雖然失利了,但我有責任把八一起義軍的革命種子保存下來,我也有責任把大家統率起來,一道把革命干到底!”據參會者回憶,朱德的發言沉著堅定。

經過激烈討論,會議否決了一些人關於解散隊伍的提議。他們認為反革命軍閥部隊已經雲集周圍,隨時都可能向我軍扑來,我軍必須盡快離開,甩開敵人重兵,擺脫險惡處境,否則將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朱德總結大家的意見,認為要保存革命火種,就要找到一塊既隱蔽又有群眾基礎的立足點。湘粵贛邊界地區,是敵人兵力最薄弱的地方,是個“三不管”地帶,這一帶農民運動發動早,支援北伐得力。因此,他作出“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重要戰略決策。

“當時,各方討論很激烈,革命處於低潮期,有些人提出解散隊伍。”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葉文益認為,茂芝會議雖規模小、時間短,但卻是南昌起義軍的一個重要轉折。

據粟裕回憶:“雖然下面的部隊絕大部分都不是他(朱德)的老部隊,領導起來有困難,但在此千鈞一發之際,他分析了當前的敵我情況,作出了正確的決策。”

如今,在上饒鎮康東村西北部,一條長約2.5公裡、寬1.5米、共3000余石階的麒麟嶺古道,盤山而上,保存完好。歷史上,這是通往柏嵩關的第一個隘口,也是往返福建和平縣的交通要道。1927年10月7日下午,茂芝會議結束后,朱德率領起義軍2000余人,從這條古道隱蔽北上,開始了在閩粵贛湘邊上的大轉移。

穿山西進夾縫轉移

一路發動農民斗爭,助燃革命火焰

在部隊轉移的路上,敵人追兵不斷,一路充滿艱辛曲折。此間,朱德率領起義軍經福建和平,折回大埔埔北,再北上永定、上杭,經武平進入江西,又轉入粵北,最后才北上湘南。

在轉移的過程中,朱德、陳毅對部隊進行“贛南三整”(天心圩整頓、大庾整編、上堡整訓),起義軍的戰斗力得到提升。但供養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1927年11月上旬,部隊來到江西崇義縣上堡,已近隆冬,士兵們仍穿著南昌起義時的單衣、短褲,十分破爛,糧食無著落,槍支彈藥缺乏。

此時,駐湘南的國民黨第十六軍軍長范石生派人送信,希望同朱德合作,聯合反蔣。范石生與朱德同為雲南講武堂同學,一起參加過辛亥革命,同蔣介石有深刻矛盾,同我黨保持著統一戰線關系。

經談判達成協議,起義軍改用范石生第十六軍47師140團的番號,朱德化名王楷,任47師副師長兼140團團長。起義軍獲發2個月薪餉,補充一批槍支彈藥和被服。

1927年12月,朱德率南昌起義軍一部從湘南進入粵北。“一路上,朱德率領起義軍堅持發動農民土地革命斗爭,助燃革命火焰。”葉文益說。

在仁化董塘圩,起義軍大力支持農民武裝斗爭,抓獲譚學雲等33名土豪劣紳。朱德還在董塘圩禾坪崗召開群眾控訴大會,將24名惡貫滿盈的土豪劣紳槍決。

期間,他們接到黨的指示,要求去支援廣州起義。部隊離開董塘,但行至韶關火車站辦完兵運手續時,突然接到廣州起義已經失敗的消息。於是,朱德決定在韶關停留下來,后轉駐曲江犁鋪頭。

犁鋪頭在韶關市北部15公裡處,是一個水陸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的圩鎮。部隊在這裡進行了練兵運動,朱德編寫了《步兵操典》和《陣中勤務》兩本教材,並親自當教官,使部隊得到了正規的訓練。期間,朱德先后兩次派部隊配合曲江西水農民發動武裝暴動,粉碎了民團、土豪的瘋狂反扑,成為西水暴動的堅強后盾。

12月底,朱德同毛澤東從井岡山派來的代表何長工取得聯系,互通情況,為后來的井岡山會師做好了准備。

1928年初,蔣介石安插在范石生部隊的親信,將朱德部隊隱藏在第十六軍的情況,密告蔣介石。蔣介石立即下令解除朱德部隊的武裝並逮捕朱德,同時密令第十三軍軍長方鼎英從湖南進駐粵北,監視朱德部隊和范石生的動向。范石生不忘同朱德的舊誼,立即寫信將實情相告,要朱德火速離開犁鋪頭,自謀出路。

朱德率部隊以“野外演習”為名,悄然離開,輾轉曲江、仁化、樂昌等地。每到一處,部隊都堅持斗爭,先后佔領仁化縣城,打擊土匪胡鳳璋,殲滅國民黨許克祥師。

2月上旬,朱德率領部隊離開粵北,轉戰湘南,於4月28日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寧岡縣礱市(位於井岡山下)勝利會師,於5月4日正式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紅四軍)。“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葉文益認為。

南下廣東考察

提出要發揚廣東優勢,推動經濟發展

1957年初,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朱德南下廣東考察。隨后,他與參加廣東省委第四次擴大會議的全體同志和省、廣州市直屬機關干部會面,並作了重要指示。他著重談了廣東的生產、出口等問題,並根據廣東的省情和地方特點,提出要發揚廣東優勢,發展廣東經濟。

對廣東出口問題,朱德說:“廣東是一個很重要的出口,同時經香港轉口,這對同世界各國通商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口岸。因此,廣東的生產運動,就我個人的想法,應該從保証出口方面著手。”

朱德指出,廣東的條件很好,生產發展很快,但海南島的經濟現在還沒有完全恢復,交通很不便利,很多港口還沒有船來往,很多東西還要用人來挑,這是配合不上大出口的條件的,一定要把交通運輸搞好。

朱德還指出,廣東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山區同平原的生產發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狀況也不平衡,如果要把山區、平原的產量平均起來計算,很多指標都要扯垮,計劃就靠不住,山區又很多,平原卻不多,平原可以達到“千斤畝”,而山區每畝產量如果連100斤也達不到,那是值得特別注意的。

羊城一隅,蘭圃清幽。廣州蘭圃,是我國嶺南唯一一座以栽培和觀賞蘭花為主題的公園,坐落於廣州市繁華的解放北路,東臨越秀公園。蘭圃見証了朱德對蘭花的鐘愛,及對出口創匯的關心。

1957年2月,朱德經海南來到廣州,聽說有一個專門培植蘭花的蘭圃,要求馬上參觀。負責接待的廣東省委副秘書長關相生馬上致電廣州市副市長林西,安排做好迎接並作介紹。“有多少品種?各個品種來自何地?有無出口……”據關相生回憶,在參觀過程中,朱德細說蘭花的好處,“除可以為人觀賞外,還可以出口為國家創匯。”他希望蘭圃辦得更好。

關相生曾4次接待陪同朱德參觀蘭圃。1961年3月3日,朱德再次參觀越秀公園,題寫《游越秀公園》詩一首,抒發鐘愛蘭花的情結。這首詩被鐫刻在蘭圃內:“越秀公園花木林,百花齊放各爭春。惟有蘭花香正好,一時名貴五羊城”。

視察雷州青年運河

連聲稱贊:“名不虛傳,果然壯觀”

朱德很關心廣東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1959年1月19日至2月27日,朱德到廣州、從化、江門、新興、台山等地視察,強調要年年增加生產,年年節約,年年改善人民生活。

期間,2月20日,朱德視察台山時,要求各級領導要關心歸僑和僑眷的生活,切實保障華僑利益,保護和爭取僑匯,歡迎華僑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2月25日,在中共廣東省第一屆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朱德再次強調指出:生產增長,社員的生活水平也要逐步提高,飯一定要吃飽、吃好,在廣東這樣富的地方,無論如何是不能餓肚子的。

朱德十分重視興修水利促進廣東農業生產發展。他在1957年初視察廣東時指出,廣東的雨水不算少,可是修的水利還不夠多,如果把水利修好,每畝田都能解決灌溉問題,一年種三造就不大成問題。雷州半島曾因干旱,阻礙生產發展,影響群眾生活。1958年10月,雷州青年運河開建,各地民工紛紛進入工地,經5萬軍民14個月奮戰,封江筑壩37座,成功截攔九洲江,建成鶴地水庫。隨后,民工轉戰開挖運河。1960年5月,總干渠終於建成通水,清水流進干旱的雷州大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得到很大解決。

1963年,時已77歲高齡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再次蒞臨湛江,視察雷州青年運河水利工程和湛江填海工程。他沿著台階,登上大渡槽,一手叉腰,一手拄著拐杖,連聲稱贊:“名不虛傳,果然壯觀!”

朱德詳細了解青年運河的建設、供水、灌溉等情況,關心民工能否吃飽飯。當聽到當地干部匯報經過幾年的國民經濟調整,當地經濟形勢好轉之后,他一再強調:“一定要讓群眾吃飽!”

一江清流,兩岸稻香。50多年來,雷州青年運河奔流不息,默默灌溉著湛江100多萬畝農田。

珍貴記憶

全國政協委員、朱德外孫劉建將軍:

接班不接官,做事要認真

1953年夏天,朱德的女兒朱敏從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返回祖國。不久,劉建出生。為了讓朱敏專心工作,朱德決定把劉建留在身邊撫養,直至東北建設兵團參軍,劉建在爺爺身邊生活了15年。“要接班,不要接官”、“決不允許搞特殊化”、“做事要認真”……劉建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這是爺爺給他們留下來的最重要的財富。

朱敏是朱德唯一的女兒,劉建是外孫。但朱德認為,那種裡外之分是封建的舊觀念,新社會應該有所改變。“他認為我們都是他的親孫子,沒有孫子和外孫之別,一直讓我們叫他‘爺爺’。”劉建回憶說,過去,曾有人讓他叫朱德“姥爺”,但朱德說:“我不是‘老爺’,封建舊社會的地主老財才叫‘老爺’。”

“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朱德曾寫過一首有關勤儉的詩,並以此教育后人。“從小他就教育我們要學會勤儉和艱苦朴素。”劉建說,他也用這首詩教育兒子,要當普通人、過普通生活,勤儉節約。

劉建告訴記者,除了勤儉和艱苦朴素外,朱德留給家人的精神財富,集中反映在他曾說過的三句話上。

一是“要接班,不要接官”。據劉建回憶,朱德要求子孫,“干工作不要挑挑揀揀,干什麼都是為人民服務﹔不管干什麼都要安心工作,干哪一行就要把哪一行干好”。

劉建曾記得,他參軍后,穿著新軍裝去看望爺爺時,老人家像對一個新兵一樣,嚴肅地對他說:“到部隊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不要在別人面前擺架子,不要當‘兵油子’。”

劉建的弟弟劉康被分配到工廠工作,朱德高興地對他說:“當工人好,就是要當工人、農民,人類隻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財富,才有飯吃,不要想當官,要當普通勞動者。”朱德還特意問劉建的另一個弟弟劉武:“你長大了去當農民,好不好?農業重要啊!”

工農兵全問到了,朱德又語重心長地對子孫們說:“你們要接班,不要接官,接班就是接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本領。現在還有這樣的人,隻想著自己的名譽、地位,這樣的人早晚要被人民打倒。”

二是“絕不允許搞特殊化”。朱德對作風要求非常嚴格,劉建清晰地記得,1972年,爺爺的一位秘書受人之托,以給老人家親屬購表的名義,向軍委辦公廳申請購買10塊“鶯歌”手表,雖按價格付款,但要求免除工業券。當時,這種原裝進口手表是重點內控商品,市場根本見不到,價格是187元一隻,同時需要70張工業券。

軍辦接到電話后,隻按價格收錢並免除了所有工業券,同時將手表送到家中。朱德知道后,非常生氣,將拐棍杵得地面“噔”“噔”響,說:“我戴的是國產表,質量很好,不需要更換,我身邊的工作人員,尤其是共產黨員首先不能欺騙組織,必須遵守組織紀律,絕不允許搞特殊化,以我的名義向組織要東西。”最后,朱德責成這位秘書做出深刻檢查。為了讓他吸取教訓,警示他人,朱德果斷決定將表和人都退了回去,並重新選了秘書。

三是“做事要認真”。“在爺爺身邊,至今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劉建說,自己上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考試數學成績不及格,隻得了59分。當爺爺問他考試成績時,他的回答是:“隻差一分就及格了。”朱德聽到后很不滿意,對劉建說:“學習是為了走向社會,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是需要知識和人才的。你這個態度不對,看來你沒用心在學習上。你現在不認真,將來辦什麼事都大大咧咧的,就會變成一個廢人。”

專家視角

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葉文益:

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求索革命正確道路

南方日報:朱德率領八一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的過程中,經歷了諸多困難,在部隊生死存亡的時刻,朱德彰顯了老一輩革命家的信念和擔當,請問他的信念源自哪裡?

葉文益:南昌起義后,面對諸多不利局面,朱德以非凡的膽識和勇氣,率領起義軍擺脫險境,凝聚共識,穩定軍心。他這種堅定的革命信念,源於他早年對中國革命的深刻認識,及對國家和民族的擔當。1908年,風雨飄搖的時代,朱德決心去雲南加入講武堂。隨后幾年,幾經辛亥革命、雲南起義、護國運動等失敗的教訓后,朱德對拯救國家和民族的信念,愈加堅定﹔對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的道路,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那就是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所以,在革命處於十分低潮、危險的時候,朱德果斷站了出來,說自己有責任保存八一起義軍這支革命隊伍,把革命進行到底。

南方日報:從南昌起義到三河壩戰役,到茂芝作出“保持革命力量,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決策,再到穿山西進,在粵北開展武裝斗爭,朱德在廣東的這段革命歷程,最重要的意義在哪裡?

葉文益: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求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

尤其是三河壩戰役,朱德率領起義軍不畏強敵,不怕流血犧牲,可歌可泣,是起義軍和當地農軍共同抗擊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光輝范例。三河壩戰役提振了大埔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堅持革命斗爭的信心,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奮起反擊斗志,撒播了革命的火種,對大埔及周邊的革命和武裝斗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三河壩戰役之后,朱德總結起義軍南下失利的教訓,悟出了一些適應部隊生存與發展的新對策,如改變過去佔大城市的想法,提出發動民眾,武裝民眾,開展武裝斗爭,搞武裝割據,創造根據地﹔又如部隊由過去的打正規戰變為打游擊戰﹔在戰術上,由打大仗改為打小仗,靈活機動。

三河壩戰役是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軍,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求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轉折點,從而開始了繼秋收起義后,由城市轉向農村革命道路的探索與實踐。

朱德對此也深有體會。他曾總結道:“起義軍南下途中,右翼支隊由我率領,在三河壩雖然失敗,但沒有完全打垮。我們由福建退至江西,開始被迫上山,被迫進行游擊戰爭。這有一個好處,從此以后即開始轉入正確的方向——游擊戰的方向,不是採取過去佔大城市的辦法,而是實事求是,與群眾結合,發動群眾起義,創造革命根據地。戰術也變了,有把握的仗就打,沒有把握的仗就‘游’。”

南方日報:新中國成立后,朱德先后十多次來廣東,他主要關心廣東哪些問題?對廣東的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

葉文益:新中國成立后,朱德先后十多次來廣東,主要是調研、開會等。其中,朱德最為關心的,就是廣東的生產發展和群眾生活,他多次在考察中提出,廣東要利用優勢條件,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發展特色經濟,加快生產發展,擴大對外出口,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

朱德十分重視出口,並根據廣東實際,提出了加大農產品出口等意見。朱德喜歡蘭花,對廣州的蘭圃有很深的感情,蘭圃其實也寄托著他對廣東發展的關心,他在觀看蘭花圃時曾專門提到,不要小看蘭花,蘭花可以出口﹔要廣種蘭花,多賺外匯。這些都有力推動了廣東與世界的經濟聯系,通過出口創匯,為國家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朱德在廣東

1927年9月下旬八一南昌起義后,起義軍南下廣東,起義軍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第九軍軍官教育團在朱德率領下,奔赴大埔三河壩,阻擊尾追之敵。

10月1日三河壩戰役打響。至3日,與國民黨軍隊浴血奮戰三晝夜,朱德等人經研究決定,撤出戰斗。

10月7日在饒平茂芝召開干部會議,決定保存這支部隊,沿閩粵贛湘邊界隱蔽前進,尋找立足點。

1928年1月上旬國民黨發覺朱德部隊隱蔽在范石生部,要范解除其武裝,並逮捕朱德。朱德率部隊以“野外演習”為名,撤出犁鋪頭北上。

1954年3月3日至31日先后視察廣州燕塘農場橡膠園、黃埔港、珠江口、廣東造紙廠、廣東機械廠、西村水泥廠以及佛山等地。

1957年1月16日至2月13日到海南、湛江、廣州、從化視察,並於2月12日在省委第四次擴大會議上講話。

1959年1月19日至2月27日到廣州、從化、江門、新興、台山等地視察,強調要年年增加生產,年年節約,年年改善人民生活。期間,視察廣州水泥廠。

2月25日在中共廣東省第一屆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講話。

1961年3月10日至13日出席在廣州召開的中南地區省委第一書記會議。會議討論農村工作。

3月14日至23日出席中共中央在廣州召開的工作會議。

1962年12月30日抵達廣州。31日,聽取正在廣州的原駐蘇聯大使劉曉匯報蘇聯的情況。

1963年1月1日至28日到廣州、從化、海南、湛江、韶關等地視察。期間,去雷州視察青年運河水利工程。

1964年2月6日至3月3日到廣州、從化視察。先后參觀華南植物園、燕塘農場、黃埔港、流溪河水庫、珠江造紙廠。

參考文獻:

1.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廣東省歷屆代表大會及全會文獻匯編》第一卷。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年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記者 湯凱鋒 王騰騰 實習生 孫皓辰 攝影:記者 羅斌豪 通訊員 丘佳納 余秋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光輝歷程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