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3日14:31 來源:海南日報
陵水黎族自治縣隆廣鎮北風坡村甘田坡——隆廣陵白公路戰役烈士公墓。這裡安葬著在陵白戰斗中犧牲的童光富等十多位烈士。記者 武威 攝
中共鄧仲支部成立舊址。記者 宋國強 攝
核心提示
盛夏金江,陽光燦爛,紅艷艷的無核荔枝挂在綠枝上,天空格外地藍,美麗的南渡江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映照著金山寺的寶塔,一派寧靜而祥和的氣氛。
位於金江鎮解放中路澄邁縣第二小學校園裡的中共鄧仲支部舊址,被一陣陣朗朗的讀書聲浸染著,讓人想起幾十年前,這裡傳出的革命吶喊聲。
這裡是原澄邁中學舊址,年輕時的童光富曾在此讀書,后來參加革命屢建奇功、用兵如神,讓很多人銘記在心。“光富中隊”,一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部隊,是瓊崖革命斗爭史上的一頁傳奇。
“他是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同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大無畏精神千古可鑒!”曾任澄邁中學副校長的何澤富說。
國難當頭 匹夫有責
童光富的出生地——澄邁縣太平鄉強朗村現已並入金江鎮,是一個普通的小村庄。但當時的童家並非普通人家,其父童恩清是一個有文化、思想開明、心胸開闊、擁護共產黨、支持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的國民黨政府官員,童光富從小接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1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澄邁中學。
當時的澄邁中學是由澄邁縣第一高等小學改擴建而來,也就是更早時期的金江書院,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書院坐北向南,磚木結構瓦面平房,如今僅剩的一間頭門,作為中共鄧仲支部成立舊址,被確定為澄邁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裡面陳列著一些書籍,牆上圖文並茂的宣傳欄,展示了澄邁縣人民堅持革命斗爭23年紅旗不倒的光輝歷程。
澄邁縣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孫仲積介紹,1926年3月,中共瓊崖特委派遣共產黨員陳垂斌、歐赤、王業熹、郭儒灝等人先后來到澄邁中學工作,在時任校長林紹昆主持校政期間,成立了澄邁縣第一個黨支部“鄧仲支部”(因“鄧仲”諧音“澄中”),當時學校有學生340人左右,參加黨組織的30多人,校內外革命氣氛濃烈,活動頻繁,是澄邁縣革命活動的中心。
在這樣的形勢下,凡是有理想的青年志士,莫不向往成為支部的一員。1936年,童光富考入澄邁中學,很快便被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書刊吸引,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他黑黑高高的個子,勤習知識,性格豪爽耿直,讀書期間還喜愛打球,遠近聞名。
1939年,童光富念完中學,正遇上日寇侵瓊,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深明大義的父親童恩清,親自送兒子到瓊崖抗日總隊從軍。
“當時,山坳中突然來了這麼一個腳穿黑皮鞋的漢子,引起了不少議論,有的說‘書生少爺’,吃不了幾天苦,革什麼命?就連政府機關也不願收他,后來,被安排到部隊當了一名文化教員。”何澤富說,但在當時,文化教員也是要打仗的,打了幾次仗,他又主動請纓上陣,很快便被大隊長潘江漢看中,選派去軍政訓練班學習。
屢建奇功 用兵如神
“他行軍作戰,身先士卒,多次受到總隊領導的表揚。”澄邁縣黨史研究室主任王邦照說。
在由澄邁縣黨史研究室組織編撰的《澄邁革命斗爭人物錄》上,有關於童光富領兵作戰的零星記錄,細細讀來,不禁心潮澎湃,感慨這位年輕革命斗士的英勇,贊嘆其輝煌戰績——
1943年,童光富被提任瓊崖抗日獨立總隊挺進支隊第二大隊副大隊長,接著帶領部隊轉戰瓊東南,在萬寧的茂山、長禮等地開展游擊戰、麻雀戰,並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攻克合口、白水港、羅任等頑軍據點,指揮若定,連戰連捷,隨之又被提升為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三支隊副支隊長兼第二大隊大隊長。
1946年夏,童光富和政委潘照帶領部隊,在萬寧干線公路六甲段,伏擊國民黨46軍一個連,擊斃國民黨海南專員公署參議兼保亭縣長蔡瓊源,繳獲手提機槍2挺,長短槍14支,軍用物資一批。
當時,樂萬一帶有一個碉堡堅固、裝備精良的敵人據點——馮家堡,據說是由國民黨瓊崖行政公署專員吳道南之兄、剿共大隊長吳振蕃據守,易守難攻。
為奇襲馮家堡,童光富專門挑選了10余名機智勇敢的戰士,化裝成“國軍”裡應外合,一舉生擒敵大隊長吳振蕃、敵區長陳照坤等,繳獲駁殼槍14支,步槍8支,彈藥一批。這一仗震動瓊東南部,周邊群眾稱贊其帶領的獨立總隊第三支隊為“神兵”,第三支隊獲“神勇支隊”的美譽。
浴血犧牲,精神常青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六弓鄉,是童光富戰斗犧牲的地方,60多年來,在這個少數民族同胞聚居生活的地方,他的名字始終回蕩在大山深處,幾代黎族人都對他懷有崇高的敬意。
六弓鄉田圮村村民說,山區黎族人生活艱苦,抗日戰爭時期因為抵抗日寇,全鄉許多村庄都被燒光、搶光。日本鬼子走了之后,又常常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歧視和凌辱。直到童光富帶著隊伍來了后,六弓黎族村民才真正有了當家作主的感覺。
“他帶人趕走了駐扎在附近、經常欺壓黎族百姓的國民黨部隊和惡霸,組織當地青壯年成立游擊隊,保護自己的家園,還常派部隊裡唯一一名女醫生給村民免費看病,深受黎族同胞愛戴。”村民黃政雄的父親黃文忠曾是當地一支游擊隊的隊長,他小時候常聽父親講述童光富的事情。他知道,童光富到六弓僅一年多時間,卻為當地黎族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然而,誰也不曾想,1948年7月,駐陵水縣的國民黨軍131旅保安第七總隊大舉向陵水解放區進攻。8月中旬,童光富率領瓊崖縱隊三總隊第九支隊在敵人必經的陵城至隆廣公路的甘田坡設伏,激烈的伏擊戰打了一個多小時,我軍大獲全勝,但敵人的一顆子彈卻射進了支隊長童光富的腹部……
由於部隊缺醫少藥,根本沒法醫治槍傷,當地村民便連夜出發,到五指山上採摘治療槍傷的草藥。可惜,被所有人寄予全部希望的草藥沒能發揮藥效,不久,童光富壯烈犧牲,年僅26歲。
出殯那天,村民們用黎家人最隆重的儀式,送童光富最后一程,將之葬於大底村對面的一塊小山坡上。此后,每年清明時節,都有村民主動上墳掃墓,瞻仰這位革命烈士。1984年,縣政府也在童光富戰斗受傷的地方——甘田坡修建了烈士墓,豎墓碑一塊,題寫碑文。
為了紀念他,永褒其功績,瓊崖縱隊將童光富生前所在的第九支隊第一中隊命名為“光富中隊”。(記者 李佳飛 計思佳 通訊員 宋祥達)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