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4日17: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焦裕祿在泡桐樹前留影。 |
時至今日,年過古稀的護林員張二寶依然清晰地記得焦裕祿下葬的那個上午:十裡八村趕來的成千上萬鄉親們,黑壓壓聚在蘭考縣城北郊的一處沙丘下,大家胸戴白花,眼含熱淚,在寒風中久久站立……
蘭考人心目中的“老焦”——這位共和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縣委書記,如同一面旗幟,穿越時空,一直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50多年過去,蘭考變化翻天覆地。但是,那塊土地上所發生的一切,焦裕祿書記留在那裡的身影,永遠鐫刻在人們的心裡。
這是一個令人難忘的辛酸鏡頭:1962年冬,大雪紛飛。飽受風沙、鹽鹼、內澇困擾的蘭考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小小的縣城火車站裡,擠滿了外出逃荒的災民……
“有位省領導來視察,看到蘭考災情嚴重,提出不如一分為四,把蘭考劃給周邊四個縣。焦書記當時就說,情願累脫三層皮,也不能把困難推給兄弟縣。”50多年過去了,提起焦書記立“軍令狀”的往事,時任縣政府辦公室主任的樊哲民仍唏噓不已。
1963年種麥時節,當時28歲的葡萄架村會計孫世忠陪焦裕祿視察災情。在他們村,焦裕祿一住就是3個月。他給村裡調來10輛架子車搞運輸,鼓勵村民栽桐樹防風治沙,和大家一起翻土改造鹽鹼地,還聯系醫院自掏腰包,救了剛滿周歲的病危孩童張徐州一命……
“焦書記喜歡到基層,喜歡和群眾在一起,村裡栽樹他陪著一起勞動,飼養員喂牲口他忙著掂草……”經常陪焦裕祿下鄉的縣委干事劉俊生回憶。
1963年冬,焦裕祿冒著嚴寒叩開許樓村一個低矮的柴門,這裡住的是一對無兒無女的老人。握住雙目失明的老大娘的手,焦裕祿問寒問飢。一旁的老大爺問:“你是誰?”焦裕祿回答:“我是您的兒子。”老人哆嗦著手不停地撫摸著焦書記,熱淚縱橫。
人們的記憶中,在蘭考期間,焦裕祿除了開會,大部分時間都在下鄉。焦裕祿紀念館,存放著他50多年前騎過的破自行車,還有他穿過的膠鞋,靠著這車和鞋,焦裕祿走遍了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
焦裕祿的大女兒焦守鳳回憶,焦裕祿平時要求家人不搞特殊化。“我有一次到縣委提了壺開水,父親知道后批評我說,水是燒給縣委上班同志喝的,我們不能喝。”焦守鳳中學畢業后,按當時的條件,本可以找個像樣點兒的工作,但在焦裕祿的堅持下,最后她到縣食品加工廠的醬菜組“接受鍛煉”。
長期的勞累和一再拖延,焦裕祿的肝病越來越嚴重。有一次,孫世忠眼見焦裕祿用個茶缸子頂著腰,問是咋回事,焦裕祿強忍痛苦擺擺手﹔1964年春,治河施工時,進入生命倒計時的焦裕祿,仍然帶著縣裡干部參加勞動,在工地背沙子時幾次摔倒。
1964年3月底,焦裕祿被送往開封醫院,一個多月后病逝,年僅42歲。“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遵照焦裕祿遺願,人們將他安葬於蘭考。
焦裕祿在蘭考工作時間不長,僅僅475天,但蘭考人民記住了他一輩子、幾代人!記者近日來到蘭考再度尋訪焦書記的足跡,當地干部表示,半個世紀過去,焦裕祿的事跡和精神仍能引起全社會強烈共鳴,充分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焦裕祿式的好干部的熱切期待和強烈呼喚。
“50年了,老書記對群眾的那股親勁、抓工作的那股韌勁、干事業的那股拼勁,還在我們身上嗎?”2014年春,時任蘭考縣委書記王新軍在一次民主生活會上如是發問。那年起,縣委、縣政府向蘭考人民庄嚴承諾:三年脫貧、七年小康!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焦裕祿,用赤誠和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最高宗旨:為人民服務。他的精神,永遠激勵、教育著共產黨人。
(新華社鄭州6月29日電 記者張興軍、馮大鵬)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04日 09 版)
相關專題 |
· 民族脊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