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4日10:23 來源:新華日報
走進紅館 看共產黨人 ——紀念建黨95周年
6月28日上午,霏霏小雨中,一批批參觀者走進位於如皋城東的紅十四軍公園。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就位於公園的中央,入口處巨大的紅色五角星分外醒目。
紀念館大廳內,來自如皋經濟開發區機關第一黨總支的30多名黨員在這裡舉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主題黨日活動,面向庄嚴的黨旗和肅穆的烈士雕像重溫入黨誓詞。
“已來過多次,每來一次都會有新的觸動。”前來參加活動的黨員朱建和表示,“重溫歷史,是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如今我們在和平的環境中工作、生活,倍加感念先輩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
1930年4月3日,經黨中央和江蘇省委批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在如皋西南鄉賁家巷宣告成立。這是土地革命時期國民黨統治心臟地區江蘇境內第一支工農革命武裝,也是江蘇境內唯一列入中央紅軍序列的正規軍。紅十四軍成立后,轉戰通海如泰地區,在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橫戈躍馬,進行大小戰斗近百次,形成了以如皋為中心的通海如泰革命根據地,成為土地革命時期全國15塊紅軍游擊區之一。
紅星照耀,星火燎原,讓國民黨政府如坐針氈,派出重兵進行鎮壓。在英勇奮戰了半年之后,紅十四軍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而被打散。但撒播的革命火種,卻為后來新四軍東進和蘇中七戰七捷打下堅實基礎,並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事業作出杰出貢獻的革命力量。
如皋人民一直沒有忘記紅十四軍的英雄們。80多年后,氣勢恢宏的紅十四軍公園在這裡拔地而起。2011年6月9日,建筑面積達7860平方米、由張愛萍將軍題寫館名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紀念館隆重開館。
走進紅十四軍紀念館,80多年前的風雲歲月一幕幕呈現眼前。“江海曙光、長夜驚雷、斬木舉義、軍旗如畫、革故鼎新、金戈鐵馬、碧血丹心、野火春風”八個展廳依次排列,1300多幅畫,700多件實物資料,20多處場景復原以及多處聲光電場景,生動展現了紅十四軍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歷史場景。
“這是當年何昆軍長率部攻打老戶庄的復原場景,手持機關槍、倚在草堆上射擊的這個人就是何昆軍長。”在紀念館二樓的“金戈鐵馬”展廳內,講解員賈小敏正在為來自南通的一個50多人的團隊進行講解。參觀者中,有的拿起手機拍攝,有的在本子上認真記錄。
1930年4月16日,在第一任軍長何昆的率領下,紅十四軍分成三路向老戶庄發起進攻。如皋縣委組織赤衛隊和農民群眾數千人,支援紅軍作戰。為掩護隊伍沖鋒,何昆登上二大隊隊長張愛萍的肩膀,倚著草堆用機槍猛掃敵人。敵人的火力被壓住了,戰士們奮力沖向敵人,可是何昆軍長卻左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32歲。
沈良奎烈士用過的小方凳、地下工作者孟士休烈士傳遞情報用過的禮品盒、紅十四軍白蒲赤衛隊戰士金匯池用過的床單……紀念館內,陳列著不少烈士遺物,前來參觀的如皋市民鄭旭十分感慨:“當年的紅十四軍將領,大多在20多歲。他們在當年艱苦卓絕的環境中,用生命和熱血鑄就了不朽的豐碑!”
以紅十四軍紀念館為中心,如皋市建起佔地近300畝的紅十四軍公園。公園內花木扶疏,現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是市民休憩健身的好去處。“我們不僅建設了2000多平方米的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還開辟了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培訓拓展基地,對紅軍長征過程中的重大事件進行場景模擬,讓青少年重走長征路,寓革命傳統教育於拓展訓練之中。”紀念館館長陳永華告訴記者,這裡已成為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省馬克思主義大眾文化學習實踐基地、省黨性教育現場教學示范點,開館以來已接待全國各地參觀者近300萬人次。
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紀念館內,一個由歷史圖片營造的“時光隧道”,帶著人們走過如皋自1940年代至2010年代的發展歷程。永不褪色的紅十四軍精神,猶如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引領著一代又一代如皋兒女不斷前行。今天的如皋,正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26強、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縣級城市20強”的驕人姿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中闊步前進。(記者 陳 明)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