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17日14:41 來源:光明日報
《國際歌》畢 笑赴刑場曰“此地甚好”
1935年6月18日,福建長汀,在國民黨刀槍簇擁下,瞿秋白手挾香煙,輕唱著自己譜譯的《國際歌》,信步走到一公裡外的刑場。他盤膝而坐,微笑著對劊子手點頭說:“此地甚好。”隨即含笑飲彈,年僅36歲。
據史料記載,1935年初夏的一天,蔣介石召集官員商議如何處置瞿秋白。戴季陶叫囂道:“此人赤化了千萬青年,這樣的人不殺,殺誰?”
6月18日早8時,一則電令從師長宋希濂那裡傳到瞿秋白手中:著即將瞿就地處決。
面對處決書的瞿秋白面色不改,從容淡定。他拿出筆,匆匆寫完絕命書后,於9時20分,走出小木屋。
在黃埔軍校聽過瞿秋白上課的宋師長,欽佩他的才華橫溢,特意叮嚀手下,請瞿先生先喝酒、后上路。
信步至中山公園小亭的瞿秋白,見桌上小菜四碟,美酒一壺,明白這是最后的午餐。於是毫不客氣坐下,自斟自酌:“人之公余,為小快樂﹔夜間安眠,是大快樂﹔辭世長逝,為真快樂。我們共產黨人的哲學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酒畢,瞿秋白用俄語輕聲哼唱自己翻譯過的《國際歌》,走上公園講台,開始了最后的演說。
他說,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偉大的理想,是要實現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制度,使人人都能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定要譯出“讓千萬人用中文唱出的國際歌”
1923年6月,《新青年》第1期發表了瞿秋白譯自法文的詞和簡譜《國際歌》,這是我國最早可供唱頌的《國際歌》。
1920年,瞿秋白旅俄途中,在參加俄國人慶祝十月革命3周年大會上首次聽到此歌。1923年春夏之交,他將這首歌譯成漢語。
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曹靖華的《羅漢嶺前吊秋白並憶魯迅先生》,以隔空對話的口吻,留下了珍貴的關於這段譯歌記憶的速寫片段:
“大約是在一九二二年吧……我記得,你住的房間裡有一張小風琴。你正在譯國際歌,斟酌好了一句,就在風琴上反復地自彈自唱,要使歌詞恰當地合乎樂譜。”
據他回憶,《國際歌》已有三種譯文,但是沒有一種譯得完好,且能夠唱頌。瞿秋白要譯出“能夠讓千萬人用中文唱出來”的《國際歌》。
“取得火種,把它點燃在中國的黑暗的大地”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瞿秋白最早深入那裡進行考察,實事求是地向中國人民介紹革命后的情況。僅據1921年6月至1922年11月的《晨報》統計,瞿秋白就撰寫通訊35篇,對蘇俄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教育、工人組織、農民組織、黨的建設以及知識分子諸問題作了系統闡述。
在瞿秋白心中,革命后的俄國有使人們覺醒的真理,有使中國從黑暗通向光明的火種。
因此,“有志於救國救民的覺悟青年,應當到那裡學到真理,把它播散給中國的勞苦大眾﹔取得火種,把它點燃在中國的黑暗的大地。”
在短暫的36個春秋裡,他以“犬耕”精神,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生命不息、戰斗不止。這就是共產黨員的特殊氣質。
(據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 記者張漫子)
相關專題 |
· 民族脊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