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無懼風浪起 但願海波平

傳奇將軍林遵與收復南海諸島始末

2016年07月20日13:52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無懼風浪起 但願海波平

1946年12月15日,接收人員在太平島舉行升旗典禮。前排左五為艦隊指揮官林遵,前排右四為廣東省接收代表麥蘊瑜。

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林遵(前排左二)。

太平艦從南京出發前。前排中為林遵,后排右二為國民黨政府內政部代表鄭資約。

收復艦隊參謀、西沙群島管理處主任張君然所立的紀念碑。

2016年7月12日,應菲律賓單方面提出設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罔顧事實,肆意踐踏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准則,作出並公布嚴重損害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所謂“裁決”,上演了一出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

然而,歷史是不容篡改的。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擁有堅實的歷史和法律根基。盡管近代以來曾屢遭外敵入侵,但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就在70年前——1946年12月,中國海軍上校林遵率4艘軍艦駛抵南海,登上諸島,勘界立碑,向世界宣告中國政府從日本帝國主義手中收復南海,並恢復行使主權。

歷史豈能改寫,海濤陣陣激昂。作為新一代革命軍人,我們發出錚錚誓言:祖國的領土,一點都不能丟!

——編 者

在蒼藍廣袤的南海上,如珍珠般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島礁,構成了美麗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早在東漢時期,楊孚所著《異物志》中即有關於我國古代先民在包括南海諸島在內的南中國海從事生產活動的記載。

作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咽喉要道,南海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加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因而近代以來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

上世紀30年代,法國殖民者出動艦船,先后非法強佔了西沙、南沙群島中的6個島,后又擴大為9個島礁,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法國佔領九小島事件”。

1939年3月,日本帝國主義為推行南進戰略,出兵大舉南侵,相繼佔領西沙、南沙群島,插上太陽旗,修筑鋼筋水泥堡塢,派駐海軍陸戰隊、氣象情報組和通信分隊,並將其命名為新南列島,隸屬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高雄管轄。

抗戰勝利后,侵佔西沙、南沙群島的日軍撤到海南榆林港向中國軍隊投降。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國民黨政府在收復台灣后,決定收復南海諸島主權,派艦隊到西沙、南沙群島勘界立碑,並留兵駐守。同時由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內務部、海軍總司令部、聯勤總部等部門派員,隨艦隊前往接收。

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第二署海事處負責籌辦進駐西沙、南沙群島事宜,最終確定由驅逐艦“太平”號、坦克登陸艦“中業”號和“中建”號、掃雷艦“永興”號組成“前進”艦隊,執行此項任務。經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提名,曾任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的林遵擔任艦隊指揮官。

林遵,何許人也?

林遵,字遵之,1905年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的一個海軍世家。父親林朝曦曾供職於北洋海軍,參加過中日甲午海戰,舅父也在海軍供職。此外,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號稱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侄孫。正是受到祖輩的影響和家庭的熏陶,林遵從小就樹立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並對海軍情有獨鐘。

1924年,年僅19歲的林遵滿懷振興中國海軍、洗雪甲午之恥的雄心壯志,以優異成績考入煙台海軍學校。5年后又考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1934年畢業回國,歷任國民黨海軍槍炮員、航海官、副艦長等職。1937年赴德國學習海軍潛艇技術,1939年學成回國。

此時,抗戰烽火已燃遍神州大地。在給妻兒留下遺書后,林遵出任永綏艦代艦長,投身抗日洪流。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中日兩國海軍實力相差懸殊。全國抗戰打響后,中國海軍雖“迅速集中長江”實施重點防御,但在日機的狂轟濫炸下損失慘重,第1、第2艦隊主力艦船皆被炸沉。為阻止日軍沿長江西進,中國海軍被迫將陳舊不能參戰的“海圻”“海容”“海琛”“海籌”4艘巡洋艦與上百艘民船沉入江中,用以構筑江陰阻塞線。武漢會戰中,缺少制空權的中國海軍再蒙巨創,隻余10多艘淺水炮艇退據三峽,扼守陪都重慶。

1939年1月,國民黨海軍戰時總司令部正式組建布雷總隊,把失去軍艦的水兵重新組織起來,以對日軍發動大規模的水雷游擊戰。熟知海軍指揮業務且富有愛國激情的林遵臨危受命,出任第2布雷游擊總隊第5大隊中校大隊長。他指揮所部在長江中游水域布設水雷,封鎖航道,給驕狂不可一世的日軍艦隊以沉重打擊,屢建奇功。

1941年9月,為配合第二次長沙會戰,切斷日軍長江水道補給線,林遵親率30余名布雷官兵,冒險深入敵后貴池地區。因日軍沿江搜繳民船,一時找不到船隻布設水雷。林遵便帶頭跳入江中,將水雷且推且泅,奮力布放到中流。當他們泅水返回時,被日軍包圍在江邊一塊狹小地域內,形勢危急。后經多方營救,林遵等十余人幸而脫險。才脫虎口,林遵便又率領部下投入到緊張的布雷戰斗中,在貴池、銅陵、大通江面重新布設水雷,炸沉了5艘日軍艦船。

據統計,僅林遵所在的第2布雷游擊總隊在5年多時間裡,轉戰於湖口至江陰的游擊區,共布放水雷1370具,炸沉日軍大小軍艦、運輸艦等114艘,另有汽車20余輛,斃傷敵5000余人。日軍為之驚呼:“最恐怖的就是中國海軍機械水雷,一想起它我們就心驚膽戰……”

中國海軍開展的機動靈活的布雷游擊戰,使日軍在佔領宜昌數年間不能溯江而上進犯四川。林遵功不可沒,擢升海軍上校。

1946年10月上旬,負責收復南沙諸島主權的“前進”艦隊在上海高昌廟海軍基地成立。擺在艦隊指揮官林遵、艦隊副指揮官姚汝鈺上校、參謀長彭兆荃上校面前的主要有四大難題。

一是缺少航海資料。時任“太平”艦少校副艦長的何炳材回憶:“當時西沙群島的航海資料和航法可在航路指南查到,但南沙群島的航海資料和航法,不論中外航路指南均無闡述,隻說這是‘危險地帶’。”更危險的是,南沙海區沒有燈塔或任何航標,海面上常有二戰時遺留的漂雷出現。二是航行海域氣候惡劣。西沙、南沙海域春季風力一般在4、5級,夏、秋季多雨多台風,而冬季多強風,風力可達7級以上。三是氣象預報不准。當時,在抗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的南海氣象站尚未恢復,無法給艦隊提供及時可靠的氣象預報。四是航行途中缺少避風錨地。雖說西沙群島的錨地尚可,但南沙群島底質多為碎石、沙子和珊瑚,容易走錨。

在此情況下,前往南海需要冒相當大的風險,艦隊中不少官兵顧慮重重。林遵堅持認為:收復南海主權關系到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唯有克服困難,爭取在限期內完成任務。

經反復研究論証,林遵決定將艦隊兵分兩路,由他親率“太平”“中業”兩艦進駐南沙群島的最大島嶼——長島,姚汝鈺率“中建”“興業”兩艦進駐西沙群島的最大島嶼——林島。艦隊除攜帶長途航行所需的通訊設備、生活補給和南海地理、氣象資料外,還准備了派駐島上的衛戍兵力及其生活必需品,包括一個連官兵居住的活動房屋,以及計劃在島上繁殖的豬、牛、羊等牲畜和蔬菜種子等。為防止途中意外事件發生,林遵特意下令各艦備足槍炮彈藥,增設高射機槍,並在吳淞口海面進行了一次演習。

在一番緊張忙碌的准備后,10月29日,艦隊從吳淞口拔錨起航,前往南海遂行接收任務。

這是一段格外艱辛而又曲折的航行歷程,可謂一波三折。

按林遵事先設定的航行計劃,艦隊第一目的地是廣州,第二目的地是海南島,然后兵分兩路,前往西沙、南沙群島。起初還是比較順利的,經過4天航行,艦隊到達廣州,錨泊在虎門口外。

站在太平艦駕駛台上的林遵,遠眺虎門群山,不禁心潮澎湃,思緒萬千。

歷史有多少的巧合啊。公元1839年6月3日,湖廣總督林則徐在虎門點燃烈火,當眾銷毀2萬余箱鴉片之時,絕不曾想到,100多年后,他的侄孫林遵親率艦隊駛達虎門,即將去收復南海諸島,保衛南疆。

在廣州停泊5天后,艦隊繼續航行,於11月8日順利到達海南島榆林港。林遵一面命令各艦補充淡水食物,一面尋覓當地熟悉海情的漁民了解西沙、南沙群島的詳細情況。

10日,隨著林遵的一聲令下,艦隊起錨出海。不料,剛駛出港口10多海裡,海面上突然狂風大作,小山似的巨浪把艦艇一會兒拋上浪頭,一會兒又狠狠地摔進低谷。驚濤駭浪中,“中業”“中建”兩艦橫搖至30度,大有傾覆之險。雪上加霜的是,艦隊旗艦——排水量1430噸的太平艦發動機出現故障,難以遠航。出於安全考慮,林遵下令艦隊返航,等待天氣轉好。

幾天后,大海恢復了平靜,碧空萬裡如洗,艦隊再次起航。當地人有個形象的比喻:南海就像潑辣婦人的臉,說翻就翻,毫不留情。果然,老天爺似乎有意要考驗前進艦隊官兵的意志,狂風驟起。頓時海面上巨浪洶涌,波濤翻滾。艦隊與狂風惡浪整整搏斗了一天,行進近百海裡。這時,黑壓壓雲層籠罩在無邊無際的大海上,富有航海經驗的林遵敏銳地意識到,這很可能是台風的前兆,如果繼續前行,可能艦毀人亡。於是果斷下令返航,至次日凌晨安全返回榆林港。

兩次無功而返並沒有動搖林遵收復南海主權的決心。為穩妥起見,他命令姚汝鈺率“永興”“中建”兩艦於11月23日趁風浪稍減之機,先行出航,於次日凌晨抵達林島。官兵們登島后,發現原有建筑盡被破壞,即搭建營房,構筑工事,修建炮位,豎起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碑正面刻有“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落款為“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張君然立”,背面刻有“衛我南疆”4個字。同時將島名改為永興島,以示紀念。隨后“永興”“中建”兩艦又完成了西沙群島地圖測繪工作。至此,收復西沙群島的任務初告成功。

兩年后,參與首次登島行動的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海事處上尉參謀張君然再次奉命登上永興島,擔任西沙管理處少校主任,重立“南海屏障”碑。如今,此碑仍立於永興島上,向后人無聲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

時光荏苒,40多年后,1991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永興島西沙軍港立起一座20余米高的大理石碑。朝海方向為一幅巨大的《中國南海諸島圖》,朝島方向刻有“中國南海諸島工程紀念碑”,上書:“南海諸島滄桑千年,炎黃子孫創業今朝,今於永興島立碑銘志,以昭千秋。”

1946年12月9日,天朗氣清,風平浪靜,正是出海遠航的最佳時機,林遵第三次下達了出航指令,目標直指長島。是日晨8時,艦隊滿載國人的期待,緩緩駛離榆林港。

這次航行格外順利。12日11時左右,“中業”“太平”兩艦先后在長島西南岸外下錨。

上島后,林遵、李敦謙及政府接收代表舉行了隆重的進駐儀式,並拍照留念,宣布將長島改稱太平島。官兵們發現島上西南部有座日軍修建的紀念石碑,上方繪著太陽旗,下方刻有“大日本帝國”。林遵立即下令將侵略者宣揚戰功的石碑毀掉,在原址上筑起一塊高約1米的水泥石碑。正面刻有“太平島”3個字,背面刻有“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右兩面分刻“太平艦到此”“中業艦到此”。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大學地理系教授鄭資約受國民黨政府委托,隨艦隊參加了這次行動,負責南海島嶼國界的劃分,整理南海水域的島礁、石群及沙灘名稱工作。根據實地測繪結果,鄭資約繪制完成了“國民政府內政部繪制南海諸島位置圖、西沙群島圖、中沙群島圖、南沙群島圖、太平島圖、永興島圖、石島圖及南海諸島新改名及舊名稱對照表”,后編入《南海諸島地理志略》一書,由上海商務書局正式出版。書中在中國南海地圖上畫出一條“U”形段線,以標明中國南海疆界。

15日,林遵率艦隊官兵和政府代表,與駐島官兵依依話別后,離開太平島,先后巡視了南沙群島北部的南鑰、中業、雙子島等島嶼,然后返航駛回榆林港。

就這樣,南海主權收復與進駐任務宣告順利完成。曾被法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者先后侵佔的南海諸島,再次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國際社會包括南海周邊國家,對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都不持異議。中國軍隊甚至是坐著美國的軍艦收復南海一些島礁的。

1949年初,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的最后階段。國民黨軍精銳損失殆盡,蔣家王朝如風中殘燭,搖搖欲墜。隨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相繼勝利,人民解放軍已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地區,“渡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成為當時中共中央的工作重點。

此時,毛澤東想到了突破長江天塹的一個重要人物——時任國民黨海軍海防第2艦隊司令官的林遵。如果在解放軍渡江前夕能爭取林遵起義,既可瓦解國民黨長江防線中的水上“鋼鐵堡壘”,加速渡江戰役的勝利進程,又可為組建新中國的人民海軍創造條件。為此,毛澤東特地致電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負責人吳克堅:“你們可以選派得力干部去與林遵接洽。我們的態度是歡迎他們起義,為人民立功。起義一個艦隊即編為一個艦隊,起義一個分隊即編為一個分隊。起義的時機,待接洽好后再定。”

其實,親眼目睹了國民黨政權反動腐敗的林遵早已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十分反感,不願充當其打內戰的幫凶。但對起義,又心存隱憂。

在第一封電報發出后,毛澤東又作了縝密部署,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名義再次致電吳克堅:“關於長江第二艦隊准備起義事,請仍按中央前電所告原則辦理……最重要的是要林隱忍待機,切勿暴露,免在事前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電文不長,但字裡行間流露著毛澤東對林遵的關心、重視與期望。這使林遵獲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時也更加堅定了起義的決心。

為使起義順利進行,林遵做了精心的准備。首先在一些中級軍官中物色了闕曉鐘、歐陽晉、戴熙愉、王熙華等人做助手。這些人有的是林遵的軍校同學,有的在抗戰時期曾共御外侮,有的則參加了收復西沙、南沙群島的遠航,彼此間交誼很深,都贊同林遵的選擇,並協助林遵作其他軍官的工作。隨后,林遵重新制訂了《海軍實力部署方案》,以集中力量、重點防守為借口,將所屬艦艇相對集中在幾個港口。這樣既便於艦隊一起舉事起義,同時隻要解放軍避開這幾個港口,就可順利渡江。

1949年4月,當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雲集長江北岸准備渡江之際,林遵派歐陽晉秘密到上海向地下黨匯報起義准備就緒,決定配合大軍渡江,就地起義。

23日,南京東北笆斗山江面。國民黨海軍海防第2艦隊官兵1271人、艦艇30艘,在林遵的率領下高舉義旗。這是解放戰爭中最大的一起國民黨海軍集群起義。

也就在這一天,第三野戰軍前委根據中央指示,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決定成立華東軍區海軍。林遵所率的起義艦艇和官兵成為建設人民海軍的重要力量。

1949年8月28日,中南海內碧波蕩漾,荷葉飄香。毛澤東在豐澤園親切接見了起義的國民黨海軍高級將領林遵、曾國晟、金聲、涂時輔等。

毛澤東緊握著林遵的手,高興地說:“你是林則徐的侄孫,久聞大名啊!你的先人林則徐是抗英英雄,民族英雄,全國敬仰啊!你毅然脫離國民黨軍隊,率部起義,同樣是英雄壯舉,可欽可佩、可喜可賀呀!”“謝謝你為祖國立了大功!你們的起義抵得上我們幾十萬大軍,大大地縮短了全國解放的過程……”林遵激動萬分,眼中涌出了淚花,深感率部起義的道路是走對了。

談話一直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林遵從始至終都在全神貫注地聆聽。這次見面,成了他終生難忘的記憶。

1949年9月15日,經毛澤東批准,林遵出任華東軍區海軍第一副司令員,后歷任軍事學院海軍教授會主任、海軍學院副院長、東海艦隊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

1979年7月16日,林遵在上海病逝,走完了他極富傳奇色彩的一生。臨終前,林遵仍念念不忘深深熱愛的大海、艦隊和戰友。他留下遺言:“我一生愛海軍,愛海洋,又是東海艦隊的副司令,坦骨東海,正是死得其所。”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