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遼寧土改幾乎與解放東北同步進行

2016年07月27日09:12    來源:遼寧日報

原標題:遼寧土改幾乎與解放東北同步進行

1949年4月,人民政府發給農民土地執照現場大會。

核心提示

解放戰爭中,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物資裝備都遠遠落后於敵人的解放軍,為什麼能迅速扭轉局面,奪取最后的勝利?

“根本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代表著廣大人民的利益,實行了一系列符合大眾要求的政策,特別是在1945年9月至1949年4月,東北根據地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從根本上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深得廣大民眾擁護,為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基礎。”省委黨史研究室專家這樣回答。而且,遼寧地區的土地革命幾乎與解放戰爭同步進行,得到土地的農民紛紛支援前線,加入到解放戰爭中。

土改前,貧苦農民吃頓豆腐渣就算改善生活了

“共產黨是大救星,領導人民鬧革命,分田地來打江山,解放大眾做主人。”7月20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暴風雨向記者講起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時,張口就念了一首曾經廣為傳唱的歌謠。

今年79歲的暴風雨是土改的親身經歷者。他告訴記者,在土改之前,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富農手中,有的老百姓一點兒土地都沒有,日子過得十分艱苦。

阜新市史志辦辦公室副主任侯福明提供的阜新縣土改檔案,印証了暴風雨老人的回憶。泛黃的檔案紙上,清楚地寫著:“阜新縣在‘八一五’以前,共有土地345萬畝,半數為佔全縣農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農所佔有,而佔全縣農村人口90%的貧、雇、中農,隻佔有半數土地。”

這組數據是當時對阜新縣具有代表性的37個村進行綜合計算的一個平均值。事實上,在一些村庄中,地主對土地的霸佔尤為嚴重。比如在阜新縣七區黑山皋屯的大地主海明,佔有1000公頃土地,超過了全屯土地面積的85%。

“地主、富農佔有的多是好地,貧苦大眾手中的地多是山坡薄地或者懸崖陡地,生產的糧食根本不夠吃,有的人家在過年的時候吃上一頓豆腐渣就算是改善生活了。”暴風雨說,“少地和無地的農民隻好去地主家裡扛活。”

“當時,土地被地主和富農佔據在整個遼寧甚至東北十分普遍。”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國家“有突出貢獻的黨史專家”高峰說,“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本家利益,對老百姓所受疾苦不僅視而不見,反而在日偽政權撤出之后,變本加厲地剝削農民。”

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要在東北站穩腳跟,首先就是要發動群眾和爭取群眾,而發動和爭取群眾就要進行土地改革。

土改時,土地、牲畜和大車按人口平均分配

“遼寧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進程幾乎與解放東北同時進行,且緊密相連。雖然各地解放時間不同,土改的具體時間也有先后,但總的來說,遼寧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始於1945年9月,完成於1949年4月,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高峰說。

第一階段是在解放區內先進行反奸清算,然后進行減租減息、沒收敵偽土地,打擊的對象主要為漢奸、日偽殘余勢力和惡霸地主。

“遼寧地區在日偽反動政權的長期統治下,廣大群眾要求翻身做主的熱情極高。但是部分群眾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不夠了解,對國民黨政府抱有幻想。為此,中國共產黨將那一時期的斗爭任務劃為反奸清算、減租減息。”暴風雨說,斗爭的結果是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了,土地的租金比原來減少25%,借債的利息也隻需付原來的一半。

減租減息雖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敵偽勢力,削弱了封建土地佔有關系,但是,它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另外,由於國民黨軍隊的軍事進攻,遼寧多地的土改也因此中斷。惡霸地主的反攻和匪禍,使剛剛舒展開眉梢的廣大農民重新跌入低谷,而這種鮮明的對比,也讓農民深刻認識到,“共產黨來了窮人翻身,國民黨來了窮人要命”。此時,農民開始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要求進一步合理解決土地問題。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了 《關於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明確提出根據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將黨在抗戰時期實行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緊接著在同年的7月,中共中央又批准了《東北局關於形勢與任務的決議》,堅持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把發動農民群眾、創建根據地擺到一切工作的首位,號召廣大干部深入農村等。

遼寧解放區各省委積極動員組織大批干部深入農村,發動群眾,開展土地改革。據統計,自1946年6月起,整個東北派出1.2萬名干部下鄉,開始了全面的土地改革。

“這是土改運動中最為激烈的一個階段,群眾發動得更為廣泛。”高峰對記者說。

遼寧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進行得最為深入和徹底的階段,還是自1947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中國土地法大綱》之后。“《中國土地法大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經驗的總結,是一個徹底的反封建土地革命綱領。”高峰說。

該綱領發布以后,東北全境進行了大規模的平分土地運動。暴風雨告訴記者,那時候,他們村裡來了好多的干部,將村子裡所有的土地都丈量了一遍,而且還按照土地的質量劃出等級,然后再按照全村人口平均分配。在村裡無論是富農還是貧民大家都分到了一份土地。另外,牲畜和大車等生產資料也進行了平均分配。

高峰總結說:“此階段土改與以往任何時期相比,聲勢最大,范圍最廣,參加人數最多,取得的成績也最顯著。接下來的第四階段,主要是對以往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偏差進行糾偏和調補。”

土改后,老百姓摘掉自家門板為解放軍修橋

“歷時4年的土地改革,不僅使農民擺脫了幾千年來被剝削被壓迫的命運,還推動了東北解放的進程。”高峰這樣表示。

經過土改之后,東北農民的階級覺悟空前提高,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踴躍報名參軍作戰。

據介紹,1947年,安東省參軍者達7萬人,而在遼南地區,僅9、10兩個月就有1.2萬人參加主力部隊。截至1947年底,解放軍主力部隊發展到70余萬人。1948年,民眾的參軍熱情有增無減,遼寧地區僅遼寧、安東、遼北三省參軍者達到15.5萬人。遼寧地區組成二線兵團共69個獨立團直接補入東北野戰軍,東北的戰局馬上得到扭轉。

除了參軍參戰,各地民眾主動出力、出糧支援前線。

侯福明告訴記者,在遼沈戰役中,北鎮縣人民在縣委的領導下,前后動員長期和臨時擔架4600副,大車4680輛,送信和帶路6230人,民工28700人,總計出男勞力46850人,可以說當時全縣的強壯勞力幾乎全部投入到支援前線的戰斗中。

另外,在解放軍攻打錦州時,需要經過北鎮溝幫子西大橋和東沙河橋,但當時這兩個橋已被國民黨軍隊破壞,為使解放軍順利通過,北鎮縣委號召全縣人民積極搶修橋梁、修補道路。為了解決木料不足的問題,不少群眾自願貢獻出自家的房梁、檁木,還有許多人家甚至摘掉了木板門供修橋使用。這樣,經過一整夜的搶修,這兩座橋終於被修好,保証了部隊順利通過。

為了保証部隊的糧食及軍草的供應,僅北鎮一個縣就支援前線4610噸糧食、3082噸馬草,全縣共出動1.4萬名男女民工晝夜碾米。

“今天,我們總結歷史時,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就沒有我們最終的勝利,共產黨在東北贏得了農民的支援也就贏得了戰爭。遼寧解放區是支持我軍進行解放戰爭的后方,遼寧的土地改革對於東北乃至全國的貢獻都是巨大的。”高峰如是說。

專家談

高 峰

遼寧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國家“有突出貢獻的黨史專家”

從黨的土地改革史來看,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是我黨歷史上規模比較大的一次土改。其不僅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持,更重要的此次土改從根本上廢除了在中國土地上盤根錯節的封建制度的根基,使長期遭受地主階級殘酷壓迫的農民翻身做了主人,使他們獲得了主要的生產手段——土地,從而使他們免於將生產的大部分以地租的形式,供給地主做不生產的消耗,而用於擴大再生產。

同時,他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努力改良耕種技術、改良土壤,進一步組織勞動互助,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力。這一變革使解放區農村走向經濟富裕、文化發達的新社會,同時為工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原料,開拓了更廣闊的市場,創造了中國工業化的前提條件。

資料

近代中國的三次土地改革

1 土地革命時期的土地改革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1931年春,毛澤東制定出一條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2 抗戰時期的土地改革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由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轉變為實行減租減息政策。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關於南方各游擊區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利用“減租、減息、減稅”等合法的斗爭方式,以“求得群眾生活的改善”。

到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會議上,根據毛澤東的提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正式決定把減租減息作為黨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

3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

1947年中共召開土地會議,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48年3月,毛澤東對土改總的指導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的革命時期,在土地改革工作中的總路線和總政策。”(記者�王敏娜)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