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解讀《我的修養要則》

張秋兵

2016年08月04日07:4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岩春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43年3月18日,周恩來在重慶紅岩村撰寫的《我的修養要則》

重慶時期的周恩來

1939年3月29日,周恩來為表侄王京(小學生)題詞:“努力學習,精益求精。”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來的農歷45歲生日。在重慶紅岩村,中共南方局的同志們為他准備了茶點祝壽。但周恩來沒有出席,而是簡單地吃了一碗面條,就回到辦公室,撰寫《我的修養要則》。

《我的修養要則》是周恩來寫給自己的生日箴言,更是寫給黨員干部的修養准則。

“加緊學習”——周恩來修養的基礎前提

《我的修養要則》共217個字,分為7條。這7條就如同7顆珍珠,串連起它們的,正是《要則》第一條就強調的內容——“加緊學習”。

學習是前提。《要則》的第一條就是:“加緊學習。”后面6條談了工作、生活、為人等方面,但“加緊學習”是諸方面的前提。

學習改變了周恩來的人生軌跡,是其人生“轉變的關鍵”。1910年,周恩來離家到東北繼而到天津接受新式教育,逐漸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正如周恩來在1946年所說:“我在鐵嶺入了小學,6個月后又去沈陽入學,念了兩年書。從受封建教育轉到受西方教育,從封建家庭轉到學校環境,開始讀革命書籍,這便是我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裡的兄弟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1914年,周恩來在南開中學寫了一篇作文《一生之計在於勤論》,其中提到:“欲籌一生之計劃,舍求學其無從。然學而不勤,則又何貴乎學。是故求學貴勤,勤則一生之計足矣。”1924年,周恩來在26歲時就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也得益於1920到1924年在歐洲的求學經歷。黃埔軍校時期,周恩來曾說,“一個人對於世界萬事萬物,對於人生各種問題,要想看得透,就得志於學,勤於問,敢於闖。”

周恩來在各個時期的題詞中多次強調學習。1939年1月7日,周恩來在重慶聯立中學作報告,為二年級學生侯遇福題詞:“偉大的抗戰時代,不要使他空空過去。青年們,要努力學習,學習,再學習!”1939年3月29日,周恩來在祖籍紹興為表妹王去病(中學生)題詞:“青年是學習時代,從課堂中學習,從服務中學習,從師友中學習,要認識學無止境!”為表侄王儉(中學生)題詞:“青年是黃金時代,要學習、學習、再學習。”為表侄王京(小學生)題詞:“努力學習,精益求精。”1950年8月12日,周恩來為毛澤東的警衛員李銀橋題詞:“加緊學習,提高文化,不驕不燥(躁),好好地學做一個人民的勤務員。”

周恩來承認自己具有“好學”的美德。1946年5月2日,周恩來和記者曾敏之談話,回顧自己的經歷時說:“感謝母親的啟發,沒有她的愛護,我不會走上好學的道路。”

學習的方法。《要則》第一條還指出:“寧精勿雜,寧專勿多。”4個月后,周恩來回到延安參加整風運動時,又做了強調:“必須從專而精入手。寧可做一件事,不要包攬許多。寧可做完一件事,再做其他,不要淺嘗即止。寧有所舍,才能有所取。”通百才,不如專一門,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必須有所不學才能有所學,有所不能才能有所能。

學習與工作的關系。周恩來對待工作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要則》第二條才談工作,反映出的是:在工作與學習兩者之間,學習在先,工作在后。1950年7月26日,周恩來曾為李銀橋的妻子、當時在中央辦公廳秘書局工作的韓桂馨題詞:“努力學習,好做工作。”

兩者結合。《要則》第三條強調:“習作合一。”學習與工作要相結合、相統一,要學以致用。“要注意檢討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學習的目的是為了“發現和創造”,促進工作實踐的新發現、新創新、新創造。隻有與學習相結合的工作,才能是有所發現的工作﹔隻有與學習相結合的工作,才能是有所創造的工作。學習不是死讀書、讀死書,不是當書呆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如果隻學習,不思考,沒有新發現,沒有新創造,那麼書看得再多也與一頭馱了很多書本的驢子無異。

向誰學。《要則》第六條明確提出:“永遠不與群眾隔離,向群眾學習。”

1943年4月22日,周恩來在重慶向中共南方局機關干部作整風報告,寫了《怎樣做一個好的領導者》。周恩來更加細致地講述了為何要向群眾學習,如何向群眾學習:“不僅要教育群眾,還要向群眾學習。因為領導者本身知識還不完全,經驗還不夠,領導地位並不能使你得到知識和經驗,所以面向群眾,汲取群眾經驗,十分必要。我們要求同志們:(1)與群眾接近和聯系,在某種程度上要與他們打成一片﹔(2)傾聽群眾意見﹔(3)向群眾學習﹔(4)教育群眾,不做群眾的尾巴。”當然,周恩來在這個報告的最后部分,提出學習毛澤東的工作作風,還將毛澤東的工作作風與列寧的工作作風做了比較。列寧的工作作風是俄國人的革命膽略,美國人的求實精神。毛澤東的工作作風是中華民族的謙遜實際、中國農民的朴素勤勉、知識分子的好學深思、革命軍人的機動沉著、布爾什維克的堅韌頑強。3個月后,即7月16日,周恩來回到闊別3年的延安,正趕上“搶救運動”的高潮。8月2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辦公廳舉行的歡迎晚會上表示“二十二年黨的歷史,証明隻有毛澤東的意見是貫串著整個歷史時期,發展成為一條馬列主義中國化,也就是中國共產主義的路線。毛澤東的方向,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方向。”周恩來還寫下了兩萬多字的學習筆記。從11月15日起,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整整做了5天的發言,是整個會議中講得最細、檢查時間最長的發言。據《周恩來年譜》記載:“在這次整風運動中,周恩來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和過火的指責與批評。他在檢查中,曾說了一些過分譴責自己的話。”整風運動后,毛澤東集領袖與導師於一身,達到“君師合一”的境界,周恩來逐漸以毛澤東為學習榜樣。1949年5月,周恩來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學習毛澤東》。

學習的物質基礎。《要則》第7條說學習的物質基礎是“健全自己的身體”。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日理萬機,但也沒忘記鍛煉身體。西花廳周恩來辦公室的隔壁就是乒乓球室。

《要則》告訴我們:學習是個人修養的前提,是個人修養的基礎,還是個人修養的靈魂。周恩來不僅在革命戰爭年代強調學習,而且在和平建設年代也強調學習。1958年,周恩來贈言即將下鄉當農民的侄兒周榮慶:“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布衣暖,菜根香”是“健全自己的身體”的基礎和方法﹔“讀書滋味長”是“加緊學習”的途徑和樂趣。一個人孜孜於精神上“讀書滋味長”,自然在物質就清心寡欲,滿足於“布衣暖,菜根香”。

1963年7月22日,周恩來說:“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中國這句古話很有道理。我們現在要更進一步,要活到老、學到老、改到老。學然后知不足,越學就越感到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知道的東西太少了。”“活到老、學到老”就是所謂的“終身學習”。1972年尼克鬆訪華,全世界人都看到了周恩來的風度和魅力。但很少人知道,周恩來為了中美首腦會談的成功所付出的艱辛,這其中包括大量的學習研究。74歲的周恩來對尼克鬆的個人性格、政治觀點、家庭生活習慣等都做了深入研究,觀看了尼克鬆所喜歡的電影,還仔細閱讀了尼克鬆所寫的《六次危機》一書。

“適當的發揚自己的長處”——周恩來修養的特色

《要則》第四條:“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做原則上堅決的斗爭。”這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

《要則》第五條:“適當的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地糾正自己的短處。”周恩來在“發揚自己的長處”前加了個狀語“適當的”,而不是“充分的”。周恩來認識到:發揚長處一定要適當、適合、適可。一個人,沒有長處,是庸才﹔不適當地發揚自己的長處,是蠢才﹔隻有適當地發揚長處,才是英才。

在“文革”中,周恩來對“適當的發揚自己的長處”的表述是“因勢利導”。1966年11至12月,“文革”狂飆乍起,周恩來在不到30天時間內4次公開強調“因勢利導”。11月27日,周恩來在中央負責人集體接見外地來訪師生和群眾的大會上講話,指出:目前形勢“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我們必須“因勢利導”。堵、擋,這些辦法都不行。最典型的一次“因勢利導”,是1966年周恩來利用毛澤東對章士釗來信的批示而對干部的保護。周恩來不僅積極保護章士釗,還立即親自開列了一份應予保護的干部名單,這份名單包括了幾百個人。如果不是“適當的發揚自己的長處”,如果不是“因勢利導”,那結果就正如1980年鄧小平所評價的“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減少損失的作用”。

關於周恩來人格修養的故事數不勝數。有修養的人是不輕易發脾氣的,但曾經擔任過周恩來3年秘書的李慎之卻撰寫了《周恩來的兩次發火》。一次是在巴基斯坦,周恩來為工廠使用童工而發火﹔還有一次是在日內瓦,為李慎之工作失誤而發火,卻替其承擔責任。但《周恩來的兩次發火》反映的卻是修養、道德。

70年前,周恩來在重慶親筆撰寫了《我的修養要則》。70年后,黨員干部還在學習研究這篇“要則”,並以之作為加強黨性修養的一面鏡子、衡量自己的一把尺子。在這方面,周恩來為人們樹立了光輝榜樣。(作者單位: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

頻道精選


誰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犧牲的職務最高將領?

長征中30名“女神”:“個個都不簡單”

毛澤東的父母如何深遠影響他的一生

毛澤東一生中如何慨然面對生死問題

毛澤東眼裡的“毛澤東”

共和國元帥朱德:毛澤東贊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大別山走出的哪位紅軍戰士成為優秀外交家

土地革命時期重慶走出哪十位紅軍高級將領

40集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的力量》在線熱播(歡迎點擊觀看)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各界代表精彩點評《信仰的力量》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