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愛國 張從田
2016年08月08日17:2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點擊閱讀人民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專題: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聲明:本文(含圖片)節選自《長征記》一書,系華夏出版社授權人民網發布。請勿轉載。(全書目錄)
第五章 突破天險
烏江,發源於威寧草海附近,山西南向東北斜貫貴州全境,經彭水流入長江,全長一千一百九十多公裡,兩岸懸崖陡壁,水深流急,素有“天險”之稱。在紅軍到達烏江南岸的時候,國民黨“追剿”軍薛岳部也在全速前進,吳奇偉部四個師進至施秉,周渾元部四個師進佔施洞口,正向黃平推進,逼近了烏江,距紅軍隻有兩天左右的路程。而黔軍王家烈部則以一部兵力配合薛岳部在烏江南岸地區攔阻紅軍,另以第25軍副軍長兼教導師師長侯之擔坐鎮遵義,以副師長侯漢佑為前敵總指揮,率三個旅在烏江北岸展開,構筑工事,封鎖渡口,企圖憑借天險,阻止紅軍渡過烏江。國民黨軍力圖把烏江“變成第二條湘江”,將紅軍殲滅於烏江以東、以南地區。
中央紅軍為執行中央政治局猴場會議的決議,決定搶在國民黨軍薛岳部到達之前,迅速搶渡烏江,向遵義推進。能否突破烏江天險,不僅直接關系到中共中央關於在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創建新蘇區決議的實現,而且關系到紅軍能否再次打破國民黨軍的追堵,擺脫險境。
突破烏江
1935年1月1日,紅軍三箭齊發,直趨烏江各渡口,開始為搶渡戰斗作准備。
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紅1軍團第2師進至江界河渡口實施強渡,並架設浮橋,第2師主力與軍委縱隊、紅5軍團將由此過江﹔紅1軍團第1師進至回龍場渡口及其附近地域實施強渡,紅1軍團主力將由此過江﹔紅3軍團第4師經馬場及其以西地區進至茶山關渡口實施強渡,紅3軍團將由此過江。在三個渡口擔負強渡任務的部隊,是長征以來一路奪關搶隘的開路先鋒——紅1軍團第1師第1團、第2師第4團和紅3軍團第4師第10團。此外,中革軍委命令紅9軍團在回龍場、袁家渡及其以北地區展開,掩護紅1軍團之側后,並受紅1軍團指揮。
搶渡烏江江界河戰斗遺址
戰斗首先在江界河渡口打響。對岸縱深的豬場,是黔軍江防前敵指揮部所在地,也是通往遵義的必經之路。從渡口到縱深,黔軍以教導師第3旅旅長林秀生率部扼險固守。紅2師師長陳光親率第4團實施渡江戰斗。1日,部隊到達江岸后,當地百姓告訴紅軍,要渡烏江,必須有三個條件:大木船、大晴天,加上熟悉水性的好船工。可是紅軍一樣沒有,且要在對岸敵軍的火力下渡過烏江,簡直難以想象。紅4團團長耿飆、政治委員楊成武組織火力偵察,結果發現對岸主渡口(老渡口)處兵力、火力配置嚴密,背后火金山上還有強大的預備隊,但在渡口上游三公裡處老虎洞腳另有一個小渡口(新渡口),並有一條傍山小道與主渡口相通,守敵隻有一個排。耿飆、楊成武商定:佯攻老渡口,主攻新渡口。陳光批准了這一方案。
“神炮手”趙章成(攝於新中國成立后)
第二天上午,渡江開始。在佯攻部隊的掩護下,1連長毛振發等八人首批下水,鳧水過江,但遭到對岸敵軍的猛烈射擊,被迫退回。當天晚上,紅4團再次組織十八人乘竹筏偷渡,結果由於水情不明,再次失敗,隻有毛振發率五名戰士偷渡成功,隱蔽在對岸石崖下。1月2日拂曉,軍委副總參謀長張雲逸趕到紅4團,傳達軍委命令,要求紅4團迅速完成渡江任務,並指出:如果不能迅速渡江,紅軍就有背水作戰的危險。紅4團緊急動員,於3日上午9時許,展開大規模的強渡作戰。突擊營在火力掩護下啟渡,在石崖下潛伏一夜的毛振發等人也突然殺出。突擊營順利登岸,很快奪取了渡口陣地。黔軍預備隊傾巢出動,對登岸的紅軍進行瘋狂反扑。在此危急的時刻,配屬紅4團的軍團炮兵連連長趙章成准確發射,三發炮彈全部落入敵群,壓制了黔軍反扑勢頭。突擊營趁勢反擊,不僅奪回並鞏固了新渡口,而且攻佔了舊渡口,徹底打開了渡江通道。
回龍場戰斗遺址
擔負架設浮橋任務的工兵分隊,與紅4團密切配合,迅速在江面架設起浮橋。紅2師主力從浮橋過江,向縱深發展進攻,全線突破黔軍江防工事。黔軍林秀生旅無法抵擋紅軍的猛烈進攻,狼狽潰逃。1月3日,紅2師攻佔黔軍烏江江防前敵總指揮部所在地豬場。3日,軍委縱隊和紅5軍團相繼從江界河過江。
在紅4團激戰江界河渡口的同時,紅1軍團第1師第1團也在回龍場渡口開始強渡。1月2日上午,團長楊得志、政治委員黎林率領全團由余慶出發,頂著雨夾雪,很快到達渡口。這裡的江面不算太寬,但江水湍急,兩岸都是刀削般的峭壁,人立岸邊,江水的咆哮聲震耳欲聾。黔軍易少荃旅在此布防,其第8團守護渡口。紅1團前衛營剛到江邊,就遭到對岸敵人的射擊。楊得志立即令配屬的炮兵以迫擊炮向對岸制高點射擊,實行火力偵察。黔軍遭到炮擊,掉頭就跑,躲入了山后。
黔軍戰斗力不強,但烏江卻凶悍異常。紅軍在附近村庄找船,發現敵軍早有准備,撤往對岸前曾對村庄進行洗劫,連一支槳、一塊像樣的木板都沒有留下。一個又一個方案被提出來了,但被一個接一個地否定,時間也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到了下午,楊得志在江邊觀察,忽然發現江中有一根竹竿在漂浮。他靈機一動,與黎林商量后,決定扎竹筏渡江。部隊馬上行動,就地取材,用草繩、竹皮和綁腿帶,扎起了一隻一丈多寬、兩丈多長的竹筏。八名熟悉水性的戰士被挑選出來,於當晚進行試渡。
茶山關搶渡烏江遺址
天黑得如同鍋底。黔軍根本沒有想到紅軍敢在夜間用竹筏渡江,躲進工事避雨避風。八位勇上用竹竿、木棍作槳,奮勇沖入了漆黑一片的烏江,如一片葦葉在浪窩中上下翻滾。竹筏到了江心,忽然被一個大浪掀翻了,急速漂向下游,戰士全部落水,隱約間隻見到幾個黑點在浪濤中時閃時現,不一會兒,就完全埋入了旋渦。
幫助紅軍渡烏江的船工黃德金
試渡失敗,但紅軍已沒有退路。楊得志叫來1營營長孫繼先:“今晚一定要渡過去!”孫繼先挑選了十幾名戰士,再次登排出發。又過了半個多小時,對岸突然響起了兩聲槍響,接著又是兩槍,黎林驚呼:“兩槍,是山下響的。”偷渡成功了!
楊得志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大聲喊道:“是我們的人。開‘船’!”早已待命的戰士,立即登上竹筏,向著對岸飛馳而去。不多久,對岸閃起了團團火光,接著槍聲、爆炸聲、喊殺聲混成一片。在如同神兵天降的紅軍戰士攻擊下,黔軍守軍亂作一團,四處逃竄。紅1團很快控制了江岸陣地。楊得志、黎林過江后,馬上組織部隊向縱深發展,奪取了黔軍俯瞰渡口的山頂陣地,打垮了黔軍第8團。
回龍場渡口也拿下了。配屬的工兵分隊迅速架起浮橋。紅1軍團主力、紅9軍團由此過江。
紅3軍團的渡江點在懶板凳(今南白鎮)以南四十公裡處的茶山關。這是烏江上一個古老的渡口,明朝崇禎年間開始設渡,稱作河渡關,歷來是為通往遵義的要津,也是一處天險,關下有石碑刻詩稱:“烏江無安渡,茶山尤險極。急流一線穿,絕壁千仞植。”1月5日,紅3軍團先頭第10團到達茶山關渡口。守關的黔軍此時已經得知回龍場、江界河渡口失守的消息,自恃無法抵擋紅軍,所以紅10團一到,即棄關逃逸。紅3軍團因此順利地渡過烏江。
紅軍搶渡烏江雕塑
至此,烏江天險被全線突破。1月6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烏江。尾追的國民黨軍薛岳部隻能望江興嘆,蔣介石企圖將紅軍聚殲於烏江東岸、南岸的企圖又一次破產。
智取遵義
紅軍突破烏江天險,黔軍的防線全面崩潰。1月5日晚,朱德、周恩來、王稼祥致電各軍團、軍委縱隊首長:“我野戰軍仍分三路前進,堅決並迅速消滅阻我前進之黔敵,並實行追擊”。具體部署是:紅2師、軍委縱隊和紅5軍團為中縱隊,以紅2師及干部團主力攻取遵義,紅5軍團集中豬場,並以一部兵力扼守袁家渡、江界河、孫家渡三個渡江點,阻擊尾追之敵北進﹔紅1軍團主力與紅9軍團為右縱隊,攻佔湄潭,然后紅1軍團主力向蝦子場集中,必要時協同紅2師攻取遵義,紅9軍團留湄潭、牛塘地區﹔紅3軍團為左縱隊,以一個師進佔鎮南關,主力集中尚稽場地域。
各路紅軍依照部署,迅即對逃敵展開猛烈追擊,向遵義地區迅速推進。
遵義紅軍紀念碑
遵義,北靠婁山,南臨烏江,人口五萬余人,為黔北重鎮。整個城市群山依托,城牆護衛,易守難攻。守軍共有四個團,黔軍第2旅旅長侯之璽任遵義城防司令,以一個團駐守城外深溪水,另外三個團駐守城內。
攻取遵義,是開辟川黔邊新蘇區的第一仗。紅軍已經長途跋涉兩個多月,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整,部隊處境困難。同時,根據黎平會議和猴場會議的決定,中共中央政治局也需要有一個相對和緩的環境,來集中精力徹底解決黨內的路線問題。因而,遵義一戰,必須打好,而且要盡量速戰速決。中革軍委命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統一指揮各部,迅速奪取遵義。
中縱隊紅2師第6團配屬紅1軍團偵察連為全軍前鋒。紅6團受領任務后,官兵情緒高漲,從江界河渡口不停頓地奔向遵義城。團長朱水秋、政委王集成馬鞍上辦公,對著地圖確定了攻擊遵義的部署:1營、2營為突擊營,從東、南兩面發起突擊,3營為預備隊。
部隊快速行軍,傍晚時到達團溪鎮宿營,這裡距遵義隻有九十裡。第二天早晨,部隊剛剛起床准備出發,劉伯承來到團溪,在詢問了部隊情況和聽取了作戰方案匯報后,交代說:“現在我們的日子是比較艱難的。仗要打得好,還要傷亡少,又要節省子彈。這就需要多用點智慧!”王集成代表全團向劉伯承表示:“王家烈的雙槍兵我們領教過,一定拿下遵義城!”
中革軍委也對即將開始的遵義之戰高度重視。為加強攻城力量,確保勝利,中革軍委除令紅1軍團主力准備參加攻城作戰外,又令紅3軍團以一個師截斷遵義與貴陽之間的交通,另一個師准備加入攻佔遵義作戰,並暫歸劉伯承統一指揮。
劉伯承親自指揮紅6團向遵義開進。途中,一位曾在黔軍當過兵的青年提供了情報:在距離遵義三十公裡的深溪水駐扎的是“九響團”(因裝備著“九連珠”步槍而得名),是侯之璽手中的王牌。紅6團到深溪水后,偵察員報告:“九響團”主力在紅軍渡過烏江后,已經由團長帶領撤往桐梓,鎮內此刻隻有一個營。劉伯承當即指示:這是遵義守敵的外圍據點,要堅決地斬斷這個觸角,還不要讓遵義的敵人知道。“要秘密,要全殲,不准漏網一個!走漏了風聲,就會影響打遵義。”
紅6團兩路展開,如一把鐵鉗迅速合圍了全鎮。此刻,天降大雨,紅軍官兵冒雨發起進攻。鎮內黔軍根本沒有想到紅軍會雨夜突襲,還待在屋裡打麻將、推牌九,不及迎戰,紅軍已經突入鎮內。黔軍營長率一股人員東突西撞,企圖突圍,被當街擊斃。戰斗很快結束,全鎮敵軍除被打死者外,無一逃脫,全部做了俘虜。
王集成立即審問俘虜。交代了政策之后,一位黔軍連長非常合作,很快說出了遵義的城防部署和工事情況,恐怕王集成不信,還當場畫了一幅示意圖。其他俘虜也爭先恐后地交代情況,以求保住性命。王集成很滿意,根據俘虜政策,每位俘虜發給了三塊大洋。俘虜們喜出望外,痛哭流涕地說:“當官的說你們是紅鼻子,綠眼珠,殺人放火,抓住我們剖腹挖心,我們真害怕。沒有想到你們竟是最好的人,是我們的救命恩人。”
遵義的城防搞清了,但從了解到的情況看,遵義城城牆高聳,強攻不宜。紅6團手中掌握著一批俘虜,朱水秋與王集成商量后,決定化裝奇襲,利用俘虜詐開城門,智取遵義城。劉伯承聽后,非常高興,說:“這就是智慧!裝敵人一定要裝得像,千萬不能讓敵人看出餡來。”
偷襲的任務交給了第1營和軍團偵察連,帶隊的是奔襲城口的英雄1營營長曾保堂,全團的司號員也全部配給了1營。曾保堂和奇襲分隊換上黔軍的軍服,帶著十幾個經過教育的俘虜,在夜色的掩護下,冒雨上路。紅4團其他分隊隨后跟進,准備詐城失敗,就立即強攻。
急行兩個多小時,曾保堂等人於1月7日2時許到達遵義南城門下。曾保堂令軍團偵察連佔領城外制高點紅花崗,重機槍排在南門外隱蔽佔領陣地,自己帶著俘虜走向了城門。城上哨兵拉動槍栓,喝令止步。曾保堂抬槍一頂俘虜連長,那位連長立即入戲,悲悲切切地喊道:“我們是‘九響團’的。今天叫共匪包圍,隻剩下我帶弟兄們逃了出來。共匪在追我們,快讓我們進城,救救我們。”其他俘虜也大聲呼救,喊作一團。城上黔軍查問了幾個問題,見答對無誤,又見城下的人員都穿著黔軍服裝,確信這是外田營的“逃兵”,遂打開了城門。
城門剛開,曾保堂與眾人一擁而上。開門的黔軍士兵問:“怎麼共匪過了烏江?來得好快呀。”曾保堂微笑回答:“是啊,現在已經到遵義城了。”說著槍口對准來者太陽穴,高聲叫道:“老子就是中國工農紅軍!”開門的黔軍當即癱倒在地。
偷襲成功。隨隊的二三十名司號兵一齊吹響沖鋒號,1營官兵如風一般沖入城內。軍團偵察連也同時打響,佔領了紅花崗。嘹亮的軍號夾雜著激烈的槍聲、爆炸聲霎時打破了古城雨夜的沉寂。城裡的黔軍雖有三個多團,但猝不及防,且早已是驚弓之鳥,頓時亂作一團,根本組織不起有效抵抗,在黑暗中蜂擁逃出北門。1營順利攻佔遵義城。
第二天清晨,曾保堂正在部署迎接大部隊進城事宜,忽然聽到城外響起了槍聲。原來遵義分作新城、老城兩大部分。1營佔領的是新城,黔軍遵義行營主任江國瑤和遵義縣長徐道緯帶部分部隊悄悄地躲在老城,不敢動彈,到清晨見紅軍未入老城,方悄悄打開城門,向西逃跑。城外紅花崗上的軍團偵察連發現后,迅速截擊,並佔領了老城。
1月7日,遵義宣告解放。紅軍大隊人馬浩浩蕩蕩開進城區,群眾歡天喜地,揮動彩旗,燃放鞭炮,夾道歡迎紅軍隊伍,慶賀翻身喜日。
勇奪婁山關
遵義城解放,但守城的黔軍並沒有受到大的損失,向婁山關、桐梓方向后撤。婁山關,距遵義城九十多公裡,是黔北群山中著名的險隘,如同一把鐵鎖鎖住了遵義通往四川的出路。如果讓黔軍從容布防,則紅軍下一步開辟川黔邊根據地的行動將受到很大限制。突破烏江的英雄團——紅4團再次承擔了搶奪關隘的任務。
7日早晨,劉伯承來到團部駐地,親自向紅4團交代任務。紅4團此刻剛剛進城,正在號房,准備吃飯。與耿飚、楊成武一見面,劉伯承沒有寒暄,就下達命令:“你們4團立即出發,追殲北逃之敵。”耿飚、楊成武一愣,不由地相視一眼。劉伯承見狀,笑著說:“想休息一兩天嗎?不行!6團是智取遵義,敵人有三個多團逃走了。這是后患,必須趁敵人在婁山關和桐梓沒有站穩腳跟時,窮追猛打,消滅他們。”他指著地圖說:“你們的任務是,堅決奪取婁山關,然后相機向西北方向發展,佔領桐梓,粉碎敵人可能的反扑,屏護遵義,鞏固勝利。要向戰士們講清楚形勢,再忍受些疲勞。你們強渡烏江打得很好,相信你們也能夠完成這一任務。仗要打得猛,打得好,爭取奪關快,傷亡少。”紅4團盡管連續作戰、行軍,已經極度疲勞,但堅決地執行了中革軍委的命令,沒有吃早飯,就整隊出發,以隨時遭遇敵軍的戰斗隊形向婁山關開進。
行進八十余裡后,隊伍在傍晚時分到達板橋。前衛分隊在行進間發起進攻,守敵一個多排一觸即潰。紅4團進入板橋鎮,根據師部的指示,就地宿營,養精蓄銳,准備即將到來的戰斗。部隊利用繳獲和沒收的年貨,美美地改善了一次生活,連日征戰的疲勞一掃而光。
政工干部召開群眾大會,宣傳紅軍政策。群眾紛紛傾訴苦情,要求紅軍申冤報仇。紅軍當即懲處了一批惡霸土豪,沒收財物分給群眾。群眾情緒更加激昂,一些青壯年當場報名參軍。聽說紅軍要攻打婁山關和桐梓,幾位老年人詳細講解了關前關后地形,並告訴紅軍:早年從板橋到婁山關有一條小路,從東面繞至關后,通往桐梓,修了公路后就一直無人行走。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
部隊休整的時候,耿飚、楊成武帶營、連干部先抵婁山關下實地偵察。婁山關,位於大婁山主峰筍子山側,海拔一千四百多米,群山環立,地勢險峻,中間橫切形成一道狹窄的隘口。川黔公路沿山峰盤旋而上,通過隘口,左面是懸崖峭壁,右面是高山峻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眾人研究后決定:以大部兵力沿公路正面主攻,另以偵察排和小部兵力走小路迂回側后,前后夾擊,奪取關隘。
第二天,1月8日拂曉,紅4團主力進抵婁山關下,迂回分隊則隱蔽地沿小路向右側山峰運動。耿飚拿起電活准備向師部報告情況,話筒中卻意外地傳出了敵軍的聲音。原來紅軍通信兵是利用原來黔軍的電話線與遵義聯系的,只是剪斷了通往婁山關的線路。被剪斷的線頭落在地面,由於雨后地面積水導電,話路竟又接通,把婁山關與桐梓間黔軍的通話傳到了紅4團的電話機上。耿飚布置了監聽人員,獲知婁山關的守軍有四個團,指揮部設在桐梓縣城,主力部署在關口,關后小路上隻部署了少量部隊。
關后果真有一條小路,而且是守軍的薄弱點。耿飚喜出望外,令側后迂回部隊加快速度,盡快進至敵后,首先發起攻擊,打亂敵軍部署﹔正面部隊則暫緩攻擊,布置火力,待命總攻。
婁山關
一個多小時過去了。正當關上黔軍拼命向正面的紅軍射擊時,關后突然響起了槍聲,紅軍迂回部隊得手了!電話鈴聲也同時響起,紅軍監聽人員拿起聽筒,裡面傳來了位於桐梓的黔軍指揮部軍官聲音,說發現有紅軍進到了婁山關后,正向桐梓運動,要關上守軍立即撤退。
耿飚接到報告后,斷定黔軍已經驚慌失措,立即命令紅4團主力發起總攻。十多把軍號同時響起,所有的輕重機槍一齊開火,紅4團關前進攻部隊和關后迂回部隊同時出擊。黔軍從烏江一路敗退下來,早已魂飛膽破,根本無力阻擋紅軍的猛攻。紅軍沖上關口,用白刃格斗解決了頑抗的敵人,剩下的黔軍撤向桐梓。
天險再次被英勇的紅4團踩在了腳下!
奪佔婁山關后,紅4團不停頓地展開了勇猛的追擊戰。黔軍已經潰不成伍,扔掉一切可以扔掉的東西,一路狂逃,武器彈藥、各種物資到處可見。有的人跑著跑著煙癮發作,實在跑不動了,干脆躺在路旁點起煙燈噴雲吐霧,等著做俘虜。桐梓城內的黔軍指揮部和達官貴人早已是風聲鶴唳,不待紅軍入城,即倉皇逃往貴陽。紅4團一口氣追襲三十余裡,於1月8日佔領桐梓。
當天下午,紅2師陳光師長、劉亞樓政委率師主力到達桐梓與紅4團會合,未及休息,即於當日黃昏率部繼續北進,追擊逃敵,紅4團依舊為前衛。9日拂曉,紅2師在新站南的牛欄關與黔軍四個多團遭遇,激戰一天,徹底擊潰黔軍部隊,接著又繼續前進,猛追幾十裡,佔領了位於黔北、川南交界處的重鎮鬆坎,勝利完成了打開入川通路的任務,並構成遵義北部的第一道屏障。
在紅2師部隊激戰婁山關、桐梓、十欄關、鬆坎的同時,紅軍其他部隊也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在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迅速展開戰斗,肅清了殘敵。
至此,遵義至桐梓南北一百八十公裡,尚嵇至鴨溪東西五十多公裡,遵義東南一百二十多公裡和東面八十多公裡的地域,全部處於中央紅軍的控制之下。紅軍初步實現了進軍黔北,創建川黔邊新蘇區的目標。
從1934年12月18日黎平會議到1935年1月9日軍委縱隊進入遵義,紅軍在短短二十多天時間裡,橫穿貴州,突破烏江,奪取遵義,攻佔婁山關,不僅跨越天險,突出重圍,而且連戰連捷,擊潰黔敵,打開了在黔北地區發展的局面。
紅軍再次煥發出了勃勃生機,重現出昔日靈活機動、無堅不摧的本色。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也即將到來。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