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圖書連載>>長征記

第八章 四渡赤水(上)

曲愛國 張從田

2016年08月16日08:2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點擊閱讀人民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專題: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聲明:本文(含圖片)節選自《長征記》一書,系華夏出版社授權人民網發布。請勿轉載。(全書目錄)

第八章 四渡赤水(上)

1935年1月19日,蔣介石下達《長江南岸圍剿計劃》,企圖將中央紅軍壓迫於川江南岸地區,“合剿而聚殲之”。

參與“合剿”行動的國民黨軍部隊共約四十萬人,與湘江戰役的總兵力基本相當。而中央紅軍當時的兵力則隻有三萬七千余人,雖經過休整,得到補充,但與國民黨軍的兵力對比不足1︰10,力量極其懸殊。

1月27日,軍委縱隊到達土城,而追擊的川軍郭勛祺旅和潘佐旅則到達習水的木南壩、三元場地區,並繼續向土城前進。1月28日,紅3、紅5軍團從南北兩側向進入楓村壩、青杠坡之川軍郭勛祺旅發起進攻。中革軍委急令預備隊紅2師投入戰斗,協同紅3、紅5軍團和干部團牢牢地控制了道路兩側的制高點,將川軍壓到了平川地帶。雙方形成對峙。

一渡赤水,扎西整編

土城戰斗陷入僵持,而川軍的后續部隊正在源源趕到。其模范師第3旅已經增援到位,教導師第2旅正由古藺向土城方向迂回堵截,赤水方向的兩個旅另一個團正從西北向紅軍側后攻擊。在土城地區,川軍已經集中了六個多旅。紅軍前有重兵,后有赤水河,如果繼續戀戰,后果將不堪設想。

土城渡口

毛澤東之所以成為紅軍偉大的統帥,就在於他的軍事指揮從來都不會墨守成規,從來沒有固定的和一成不變的作戰計劃,一切都是從實際出發,著眼於揚長避短,克敵制勝,敢於並且能夠修正被實戰証明是不可行的計劃,在極度不利的局面下,出奇制勝,化險為夷,變被動為主動。

土城戰場的激戰尚在進行,毛澤東已經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場難以為繼的危險戰斗,再戰對紅軍極為不利,因而果斷地做出決定:立即撤出戰斗,西渡赤水,甩掉追敵,挺進川南。

中革軍委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鑒於川軍重兵雲集,原定從赤水北上,在瀘州、宜賓間渡過長江的計劃已經行不通,紅軍應該果斷地調整進軍方向,作戰部隊與軍委縱隊徹底輕裝,從土城渡過赤水河西進,向古藺南部推進,尋機北渡長江。會議討論並通過了毛澤東的建議。1月29日3時,中革軍委發布命令:“我野戰軍擬於今(29)日拂曉前脫離接觸之敵,西渡赤水河向古藺南部前進。”

各項工作迅即緊張而有序地展開。朱德、劉伯承在前線指揮部隊順序撤離陣地﹔工兵部隊在周恩來的親自指揮下,在赤水河上架起了浮橋﹔陳雲帶領衛生、供應部門人員將傷員全部安置完畢,並將笨重的物資和一部分火炮推入了赤水河﹔葉劍英帶領參謀人員,精確確定了部隊的過河計劃﹔李富春親自到各單位進行動員教育。

猿猴場渡口

到29日拂曉,一切准備就緒。在周恩來、葉劍英的調度指揮下,紅軍部隊除以少數兵力阻擊敵人外,主力分作三個縱隊渡過了赤水河。紅1、紅9軍團和軍委縱隊第2、第3梯隊、干部團上干隊為右縱隊,統歸林彪指揮,從猿猴場渡河,轉向古藺以南前進﹔軍委縱隊第1梯隊、干部團主力及紅3軍團第5師為中央縱隊,由土城下游渡河,取道角子頭、三角塘及頭場壩前進﹔紅5軍團和紅3軍團第4師由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由土城上游渡河,取道頭場壩向太平渡前進。

郭勛祺率部追至赤水河畔,紅軍后衛部隊在賠償了征用的百姓船隻后,已經將浮橋燒毀,郭勛棋隻能望河興嘆。土城之戰,郭勛祺因與紅軍作戰有功,受到蔣介石的青睞,晉升為川軍模范師師長。十幾年后,郭勛祺在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作戰中起義,建立了特殊功勛。當他見到老對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時,曾不安地說:“過去戰場上的對抗,我很慚愧。”劉伯承爽朗一笑,回答:“明打不算,不要介意。”這是后話。

紅軍西進進入了四川古藺縣境后,很快就發現北渡長江的計劃難以實現。蔣介石得知紅軍進入川南地區后,令川軍傾全力加強長江防務,在金沙江上起灘頭下至宜賓、長江上起宜賓下到江津,沿江北岸趕筑工事,並於要點構筑碉堡。同時,派軍艦和武裝商船在宜賓至江津段江面日夜游弋,嚴防紅軍偷渡。四川軍閥劉湘為阻止中央紅軍入川,除令潘義華部設置了兩道防線(第一道為瀘州、敘永、畢節沿線,第二道為橫江場、鹽津及安邊場、宜賓間金沙江下段和宜賓至瀘州間長江一線)防御長江外,並以主力五個多旅向古宋、敘永地區集結,阻止紅軍進入長寧、興文、珙縣、筠連、高縣、慶符等縣﹔郭勛祺指揮3個旅向古藺疾進,尾追紅軍。因而,紅軍進入川南地區后,行動困難。右縱隊改向敘永、古藺間的兩河鎮方向前進后,2月2日進攻敘永縣城未克。其他軍團在行進中,也曾遭受川軍部隊的襲擾和截擊。

2月2日,蔣介石重新調整“追剿”中央紅軍的部署,除以湘軍一部控制烏江東岸,防止紅軍東進外,以薛岳部和滇軍、黔軍組成專事“追剿”中央紅軍的第二路軍,以雲南軍閥龍雲為總司令,薛岳為前敵總指揮,轄吳奇偉、周渾元、孫渡(滇軍)、王家烈四個縱隊共十三個師三個旅另一個團,企圖協同川軍將中央紅軍圍殲於敘永、赤水以西,長江以南,橫江以東地區。在薛岳的指揮下,國民黨“追剿”軍各縱隊開始向川南地區推進。

川軍沿長江沿岸重兵布防,而國民黨軍“追剿”部隊則在步步逼近,紅軍如果堅持北渡長江的計劃,則不僅難以成功,而且很可能陷入重圍,重蹈湘江之戰的覆轍。毛澤東和中革軍委及時分析敵情,毅然確定放棄從宜賓、瀘州間北渡長江的計劃,跳出包圍圈,改向敵人兵力薄弱的雲南扎西前進。

2月3日,中革軍委電示各軍團:“我野戰軍為迅速擺脫當前之敵,並集結全力行動,特改定分水嶺、水潦、水田寨、扎西為總的行動目標。”紅軍各軍團以急行軍超過側擊之敵,迅速向長寧以南、扎西以北地區集中,先頭紅1軍團率先入滇。

雞鳴三省碑

2月5日,軍委縱隊進至雲南威信的水田寨地域。此地地處川黔滇三省交界,當地人稱作“雞鳴三省”之地。根據張聞天的提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此進行協商,重新進行了工作分工,解除博古的中共中央總負責的職務,並根據毛澤東的提議,決定由張聞天接替博古擔任中共中央的總負責職務,重新確立了黨的最高領導人。同時決定,“根據目前敵情及渡金沙江、大渡河的困難,重新考慮渡江可能性問題。”“如不可能,我野戰軍即應決心留川滇邊境進行戰斗與創造新蘇區。”

隨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革軍委的主要領導同志,一邊行軍,一邊開會,經過認真研究,最終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計劃,改“以川、滇、黔邊境為發展地區,以戰斗的勝利來開展局面,並爭取由黔西向東的有利發展”。中革軍委命令紅軍各軍團迅速脫離川軍,向扎西地區集中。

在此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於2月8日在威信大河灘舉行會議,正式審查通過了張聞天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簡稱遵義會議《決議》)。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向紅軍各軍團和軍委縱隊普遍傳達了《決議》,使各級干部都深刻認識到了“左傾”錯誤軍事路線的實質,增強了戰勝各種艱難困苦的信心,同時也使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軍事路線在紅軍官兵中更加深入人心,保証了爾后戰斗的勝利。

2月9日,中央紅軍各部全部到達扎西地區,暫時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在扎西舉行會議,討論紅軍的戰略方針和行動路線。毛澤東在會上總結了土城戰斗的教訓,並闡明了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敵變我變,高度機動,作戰服從於作戰方向。“這個方向受到限制,就應轉移到另一個方向去。我們應該利用敵人的過失,尋找有利的戰機,集中優勢兵力,發揮我軍運動戰的特長,去主動地消滅敵人”。扎西會議贊同毛澤東的主張,做出了中央紅軍在川滇黔邊區廣大地區進行機動作戰,爭取在這一地區創造新的蘇區根據地,並與紅2、紅6軍團和紅四方面軍作戰相呼應的決定。

為適應機動作戰的要求,並充實連隊的戰斗力,中革軍委於10日發布《關於各軍團縮編的命令》:“為適應目前戰斗的需要,並充實各連隊的戰斗力,以便有力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便於連續作戰,軍委特決定縮編各軍團的戰斗單位。”據此,中央紅軍各軍團都進行了精簡與整編。全軍除干部團以外,共編十六個團,各級主官逐級下任,原來的師長、師政委成了團長、團政委,團長、團政委變成了營長、教導員,營級干部下到連,連級干部變成了排級。各級干部都表現出了堅強的黨性,堅決服從命令。

扎西會議會址之一

整編后,中央紅軍作戰部隊每團人數達兩千余人,相當於整編前的一個師。雖然建制減少了,但戰斗部隊更加充實,同時指揮層次減少,機關縮編,部隊更加精干,機動力和戰斗力大為提高,為爾后的戰斗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因而,正如許多紅軍老戰士所回憶的那樣,扎西整編,“是紅軍長征中為奪取新勝利而進行的一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改革。”在部隊整編期間,紅軍還在扎西地區招收新兵三千余人。

與此同時,為了加強川南地區的革命斗爭,中共中央決定以紅5師政治委員徐策、干部團上干隊政治委員余鴻澤等人組成川南特委,並從紅軍中抽調數百人在石坎子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在川滇黔邊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策應主力紅軍作戰。

扎西整編后,中央紅軍面貌一新。全體人員斗志昂揚,充滿了戰斗的渴望和勝利的信心。當地流傳的一首民謠唱道:“二月裡來到扎西,部隊整編好整齊。發展川南游擊隊,擴大紅軍三千幾。”

二渡赤水,重佔遵義

扎西為苦寒之地。時值冬季,大雪紛飛,給養困難,大軍難以長期駐扎。而蔣介石得到中央紅軍在扎西集結的消息后,立即調整部署,令滇軍孫渡縱隊由鎮雄、畢節向扎西以南之大灣子推進﹔令川軍潘文華部以一部兵力防守川南和長江、橫江沿岸,防止紅軍北進,主力由高縣、珙縣、長寧及其以南地區向扎西推進﹔令周渾元縱隊主力由黔西、大定(今大方)地區向古藺、敘永追擊,企圖聚殲紅軍於扎西地區。新任第二路軍總司令龍雲認為紅軍“已入死地”,不久“即可一網打盡”,令各部“以絕大之犧牲求歷史之光榮”。國民黨中央社也於2月13日宣稱:“十三、十四兩日當有劇戰”,斷言“紅軍決難越雷池一步”,“可一鼓蕩平”。

二渡赤水要圖(1935年2月11日∼3月1日)

國民黨軍調兵遣將、大肆鼓噪,毛澤東卻泰然自若,成竹在胸。各路國民黨軍部隊步步逼近,企圖與紅軍在扎西決戰,雖然使得紅軍面臨巨大的危險,但也造成了后方的防務空虛,特別是黔北地區隻有遭受過重創的黔軍王家烈部防守,這就使紅軍擁有了出奇制勝的戰機。毛澤東立即抓住了這一戰機,突然下出一步絕妙好棋——回師東進,再渡亦水,重佔遵義。

根據毛澤東的建議,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立即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迅速擺脫川軍、滇軍的夾擊和中央軍的追擊,轉兵東進,再入黔北,“准備以薛岳兵團及黔敵為主要作戰目標。”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發布《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指出:由於敵人集中全力依托長江天險布防,攔阻紅軍北進,更由於黨中央和中革軍委不願因為地區問題犧牲紅軍的有生力量,所以決定暫時放棄北渡長江,向川西北發展的戰略計劃,改在雲貴川創立根據地。同時指出:“為了有把握地求得勝利,我們必須尋求有利的時機與地區去消滅敵人,在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斗。因此,紅軍必須經常地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的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這是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紅軍進行機動作戰的基本原則。要求各級黨組織和政治機關加強政治工作,並號召全體紅軍官兵“鼓起百倍的勇氣,提高作戰決心,為消滅萬惡的敵人,創造新的雲貴川新蘇區而斗爭”。

根據中革軍委的部署,2月11日,中央紅軍各軍團由扎西地區開始東進。

右縱隊紅5軍團、紅9軍團擔負佯攻和迷惑滇軍、掩護主力迅速向東南轉移的任務。部隊進入鎮雄縣境,在大灣子對滇軍魯道源旅發起進攻。魯道源以為紅軍要攻擊鎮雄縣城,急忙收縮全旅,同時四方呼救。孫渡不敢怠慢,親率龔順壁旅增援,並令另外一個旅謹慎前進,與紅軍保持距離,並連電龍雲,稱將與紅軍在鎮雄、威信有大戰。

滇軍各部向鎮雄、威信地區集結,而紅軍主力卻在佯動部隊的掩護下,迅速從滇軍閃出的口子通過,跳出扎西,在各路敵軍的縫隙中原路東進,再入川南,抵達營盤山、古藺、黑泥哨等地區。

2月15日,中革軍委發布作戰命令:“我野戰軍以東渡赤水河,消滅黔敵王家烈為主要的作戰目標,決定先由林灘經太平渡至順江場地段渡過赤水,然后分向桐梓地域前進,准備消滅由桐梓來土城的黔敵,或直達桐梓進攻而消滅之。”據此,紅軍以紅5、紅9軍團殿后掩護,紅1、紅3軍團直扑赤水河。

太平渡渡口

軍情急迫,紅軍仍然處於四面受敵的狀態,一切都決定於能否搶在國民黨軍行動之前,迅速渡過赤水河,搶得先機。中革軍委於2月18日,再次電示各軍團:“現我處此各方有敵的河套中,急需遠離追敵,迅速渡赤水,爭取有利陣勢,以便集中全力消滅黔軍一部,開展戰局。我各軍團首長必須認識這一戰役的嚴重性,須在明(19)后兩天以最迅速堅決的行動,確實取得並控制渡河點,架好浮橋,最遲要在20(日)夜及21(日)上午全部渡河完畢,以利時機。”

此刻,貴州軍閥王家烈尚在為紅軍離開貴州而慶幸,根本沒有想到紅軍會回師東進,因而隻派出兩個團在赤水河二郎灘沿岸布防,其他渡口則沒有派兵。18日下午,紅1軍團前衛第2師抵達赤水河太平渡渡口,渡口無敵,紅2師迅速控制了兩岸。紅3軍團前鋒紅12、紅13團抵達二郎灘渡口后,則趁敵不備,迅速渡河,猛沖猛打,很快擊潰守敵,牢牢控制了渡口。

二郎灘渡口

婁山關前衛部隊迅速架設起了浮橋,后續部隊則快速通過。至20日,中央紅軍部隊全部通過赤水河,進入黔北。隨后,不停頓地兵分兩路,以紅3軍團為右縱隊,紅1軍團等部隊為左縱隊,向桐梓方向急速前進。24日,紅1軍團前衛紅1團進至桐梓縣城,守軍棄城逃竄。

紅軍回師黔北,完全打亂了國民黨軍的圍堵部署。川軍潘文華部3個旅急忙由扎西地區掉頭向東追擊。而貴州軍閥王家烈則手忙腳亂,從遵義附近拼湊所有的力量向婁山關增援,並從各地調兵填補遵義地區的防務空白。薛岳也不敢怠慢,急調吳奇偉縱隊第59、第93師由貴陽向遵義開進。

紅軍不給國民黨軍任何喘息的機會。毛澤東巧妙調度,指揮紅軍迭出重拳,導演出了長征之后最大的一次勝利。

為保証主力作戰,紅軍派出了紅5軍團第37團吸引與迷惑川軍追兵。紅37團在團長李屏仁、政委謝良的指揮下,聲東擊西,誘敵牽敵,擺出了北渡長江的姿態,將川軍逐步引向了溫水。當川軍發覺紅軍隻有一個團,轉頭向東重新展開追擊時,已經落后紅軍主力三四天的路程。

在紅37團牽制川軍的同時,紅軍主力開始向遵義方向迅猛推進。由川南到遵義,桐梓是頭道大門,婁山關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關隘。過了婁山關,一路下坡到遵義,無險可守。

婁山關紅軍戰斗遺址

王家烈深知婁山關的重要,派出親信第1旅旅長杜肇華率全旅並指揮第15團,固守婁山關,並死令必須固守兩天,以便中央軍吳奇偉部能夠到達遵義。紅軍同樣將奪取婁山關,作為再佔遵義的關鍵一仗。中革軍委將奪關攻堅的任務,交給了善打硬仗、善於攻堅的紅3軍團,同時令紅1軍團隨后跟進,統一歸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紅5、紅9軍團則在桐梓一線遲滯、阻擊追擊的川軍。

25日,攻佔婁山關的戰斗打響。前鋒紅13團在團長彭雪楓、政委李干輝的指揮下,以一部兵力從左側后迂回,首先攻佔主峰點余山,然后居高臨下,猛打猛沖,一舉奪關。黔軍的反扑接踵而來,而且兵力越來越大,最后達到了六個團。紅13團沉著迎戰,寸土不讓,與敵軍展開激烈的拉鋸戰。雙方反復爭奪陣地,紅13團始終屹立在關口之上。黔軍退守黑神廟一線,憑險固守。

紅3軍團以紅12團投入戰斗,與紅13團並肩向黔軍陣地發起進攻。黔軍死守陣地,並不時發動反擊,戰斗形成僵持局面。彭德懷調整部署,令紅12團正面迎敵,紅13團和紅10團從左右兩側迂回,另以紅11團從關隘的左側遠程奔襲板橋,徹底切斷黔軍退路。

各路紅軍向黔軍防線發起進攻。紅11團遠程奔襲,攻佔黔軍后方通往遵義的要點板橋,黔軍防線因此全線動搖。紅3軍團主力趁勢猛攻,黔軍終於不支,后退變成了大逃亡。

毛澤東走過激戰后的婁山關戰場,面對如血殘陽和被紅軍征服的雄關,不由得詩興大發,當即填《憶秦娥•婁山關》一首,抒發豪情: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婁山關失守,遵義城危在旦夕。但王家烈已經是無路可退,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趕來救援的中央軍吳奇偉縱隊身上。這時,吳奇偉率第59、第93師已經渡過烏江,正向刀靶水推進,距離遵義隻有幾十公裡。王家烈拼湊殘兵敗將,坐鎮遵義城,指揮六個多團,企圖憑借遵義城的險要地勢,固守待援。

鄧萍

這當然只是王家烈的一廂情願。在紅軍面前,他的一切希望都隻能化為泡影。攻佔婁山關后,毛澤東的目光不僅投向了遵義城,而且盯住了前來增援的中央軍吳奇偉部,在籌劃一個更大的勝利:不僅攻佔遵義,殲滅黔軍,而且要殲滅中央軍吳奇偉縱隊,而制勝的關鍵,就是先敵一步,重佔遵義。

紅1、紅3軍團雙箭齊發,緊追逃竄的黔軍。中革軍委發布命令:“一、三軍團集中全力實行迂回,務期於27日馬到成功,勿使良機稍縱。”紅3軍團部隊於26日在董公寺、高坪、大橋一帶沖破黔軍的第一道外圍防線,隨后又於27日拂曉在石子鋪(今十字鋪)等地擊潰黔軍的第二道外圍防線,直抵遵義城下。

但情況依舊危急。中央軍吳奇偉縱隊已經逼近遵義,預計28日即可到達,而黔軍援軍也在從各個方向向遵義開進。如果紅軍無法迅速佔領遵義,則不但將失去先機,在爾后的作戰中陷入被動,而且能否攻佔遵義也未可知。27日下午3時,中革軍委電示紅1、紅3軍團,通報敵情,強調遵義攻城戰斗“情況如此迫切,而又是轉圜戰局的戰役”。紅1軍團、紅3軍團調整部署,協同發起攻城戰斗,僅用不到一個小時,就於黃昏攻克了遵義新城。

紅軍隨即轉入攻擊老城的准備。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親自到前沿觀察老城地形和守軍部署,不幸被流彈擊中光榮犧牲。葉劍英隨即接任紅3軍團參謀長職務。

當晚,紅軍發起進攻。紅12、紅13團擔任主攻任務,紅13團第1連連長鄒方迪率突擊排搭起“人梯”,悄悄爬上城牆,一頓手榴彈打得城上黔軍暈頭轉向,棄械逃跑。突擊隊迅速架起雲梯,隊員們接連登城,突入城內,很快打開了南城門。紅3軍團主力如潮水般入城,佔領了遵義老城。

鄧萍烈士之墓

28日黎明,紅軍重佔遵義,並且控制了城南的老鴉山、紅花崗等制高點。遵義群眾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歡迎紅軍回師遵義,將各種水果、雞蛋等物品塞進戰士的懷中。遵義城內到處洋溢著笑聲、歌聲和鑼鼓聲。

遵義大捷

紅軍攻佔遵義的同一天,國民黨軍吳奇偉縱隊到達了遵義近郊。但畢竟晚到一步,失去了先機。盡管如此,吳奇偉依舊躊躇滿志,認定紅軍長途跋涉,連番激戰,已經是強弩之末,而其所率的兩師部隊剛剛經過休整補充,裝備精良,加上黔軍部隊,足以取勝。因此決定,集中中央軍與黔軍部隊全力反攻,堅決收復遵義。

28日,吳奇偉在遵義城南郊忠字鋪與倉皇出逃的王家烈會晤,確定以第59師第553、第558團和第93師之一個團為主攻部隊,經桃溪寺向遵義南郊的紅花崗、老鴉山攻擊﹔黔軍第8、第9團為助攻部隊,由忠字鋪向北攻擊,配合第59師行動﹔第93師主力和第59師第555團位於忠字鋪地區作為預備隊。

遵義西南的老鴉山、紅花崗,兩山並立,既構成了遵義的南部屏障,又是遵義城的制高點。欲取遵義,必先控制兩山。吳奇偉志在必得,親自指揮第59師向紅花崗、老鴉山推進。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所部署的一切,早已在毛澤東的計算之中,且紅軍已經嚴陣以待,正靜候他的部隊。

毛澤東作戰指揮的重要特點是慎重初戰,初戰必勝,同時強調全局在胸,在打第一仗之先,就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仗如何打。特別是初戰獲勝,戰局發生變化時怎樣打,如何發展勝利,鞏固勝利。奔襲桐梓,奪取婁山關,搶佔遵義,只是毛澤東為回師黔北作戰所造的“勢”,而聚殲吳奇偉縱隊才是他所尋求的“果”。攻佔遵義城的戰斗尚在進行,毛澤東的目光就已經緊緊盯住了來援的吳奇偉縱隊,決心抓住吳奇偉部孤軍冒進,黔軍迭遭打擊畏縮不前,尾追的川軍則被阻止於桐梓以北的有利時機,集中主力在遵義以南的忠字鋪地區殲滅吳奇偉部。

2月27日,中革軍委電示紅1、紅3軍團:應於27日晚解決遵義城中之敵,“另以有力部隊乘勝跟蹤退敵,並截擊其左側,直與其援敵保持接觸,偵察其部署,而一、三軍團主力則在殘敵解決后,集結於遵義城南適當地點,先准備今(27日)夜或明二十八日拂曉攻擊敵增援部隊”。遵義城的戰斗結束后,紅軍部隊立即轉入了迎擊吳奇偉部的作戰准備。中革軍委的部署是:以紅3軍團固守紅花崗、老鴉山等要點,頂住中央軍的進攻,而以紅1軍團實施側后迂回,直搗吳奇偉指揮部所在地忠字鋪一帶。與此同時,以紅1軍團第3團向懶板凳方向,紅3軍團第11團向鴨溪方向搜索前進,遭遇敵軍后,即轉入寬大正面的運動防御,節節抗擊,待將敵引至遵義城外后,即轉入堅守。

28日上午10時,紅1軍團第3團首先與中央軍遭遇。吳奇偉遂按預定計劃,驅使主力蜂擁而至紅花崗、老鴉山一線。國民黨軍一個團奉命搶佔紅花崗,而擔負堅守紅花崗任務的紅3軍團第11團此時恰好也由遵義城進到紅花崗下。團長鄧國清、政委張愛萍見狀,馬上令第2營跑步,堅決搶到敵軍之前佔領紅花崗。2營官兵奮力奔跑,先敵一步登上了山頂,一頓手榴彈將已爬上山頂的敵軍趕下了山坡。國民黨軍投入一個多團對紅花崗實施輪番沖擊,但均被擊退。又以一個團從左側對2營實施包圍,被紅11團第1營迎頭痛擊,敗下陣去。在紅花崗激戰的同時,紅10團控制了老鴉山主峰,其他部隊也陸續與進攻的敵軍進入交戰。於是,從遵義通往貴陽的公路兩側方圓二十裡的山區,戰火四起。紅軍與中央軍戰成一團。

在中央軍的主攻方向紅花崗,紅11團沉著迎戰,依山勢構成了野戰陣地,將進攻的敵人死死釘在了陣地前。雙方陷入對峙,吳奇偉暴跳如雷,訓令第59師師長董萬和全力進攻,並將大部分的火炮都調到紅花崗一線,對准山頂猛烈轟擊,打得山石橫飛,樹木斷折,枯草燃燒,企圖首先拿下紅花崗,然后直取遵義城。但是,無論中央軍如何進攻,卻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紅11團在紅花崗上巋然不動。

吳奇偉見紅花崗久攻不下,調整部署,以預備隊投入戰斗,於下午將主攻目標轉向了紅10團據守的老鴉山。國民黨軍已是孤注一擲,以一個多師的兵力,從一開始就採取集團沖鋒的方式,並出動飛機助戰,攻勢一次比一次猛烈。紅10團在團長張宗遜、政委黃克誠的指揮下,抱定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與進攻之敵反復爭奪陣地。陣地失而復得,得而復失,雙方展開拉鋸戰,戰斗呈現白熱化。國民黨軍死傷枕藉,紅軍也減員很大,團長張宗遜負傷,參謀長鐘偉劍犧牲。戰至下午3時許,國民黨軍集中飛機、大炮火力狂轟濫炸,並以數倍於紅10團的兵力發動總攻。紅10團經過長時間激戰,彈藥殆盡,傷亡很大,官兵們拼盡最后的力量,與攻上山頂的敵人展開肉搏戰,終因寡不敵眾,陣地失守。戰局驟然緊張。彭德懷立即令據守紅花崗的紅11團進行反擊。紅11團以第3營猛攻兩次,都因地勢不利,且兵力不足未能成功。

老鴉山丟失,不僅直接威脅了紅3軍團的整體防線,而且也將威脅到遵義的安全,並可能破壞紅軍聚殲吳奇偉縱隊的整個作戰部署。中革軍委令紅3軍團集中所有力量,堅決反擊,收復老鴉山,同時將手中唯一一支預備隊——軍委干部團調歸紅3軍團指揮,投入反擊老鴉山的戰斗。彭德懷迅即做出反擊部署,以軍委干部團在紅10團和紅11團一部配合下,反擊老鴉山﹔另以紅12、紅13團從老鴉山的左右兩側猛烈出擊,堅決壓住敵軍的氣焰,直至最后打垮敵人。

各路紅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迅猛地展開攻擊。軍委干部團在團長陳賡、政委宋任窮的指揮下,從北向南展開主攻,紅11團則從左側配合攻擊,紅10團也奮勇投入戰斗。三個團隊相互配合,匯成一股不可阻擋的狂飆。國民黨軍盡管拼死頑抗,依舊無法阻擋紅軍的進攻。干部團率先攻上山頂,紅10、紅11團部隊也隨后殺到。經過一番近戰肉搏,紅旗終於再次在老鴉山上飄揚。與此同時,從兩側出擊的紅12、紅13團也打垮當面之敵,沖入了國民黨軍部署的縱深。

遵義紅軍烈士陵園

吳奇偉部的兩個主力師被紅3軍團死死牽制在老鴉山、紅花崗地區,而王家烈的黔軍兩個團此刻則已土崩瓦解。當紅3軍團與吳奇偉部激戰時,擔負側后迂回任務的紅1軍團部隊已經全線出擊。位於水師壩的黔軍部隊早已被紅軍打殘、打怕,一觸即潰。林彪、聶榮臻將目光死死盯緊了吳奇偉的指揮所,命令部隊不為沿途敵軍所糾纏,直搗國民黨軍的腹心,向忠字鋪地區猛烈攻擊。紅1軍團主力猛打猛進,很快打到了吳奇偉的指揮所附近。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徹底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部署,國民黨軍全線動搖。

吳奇偉、王家烈如夢方醒,明白自己已經落入了紅軍布下的口袋陣,搞不好就要成為瓮中之鱉,自己也將變為紅軍的俘虜。在匆忙下達全線撤退的命令后,吳奇偉鑽進汽車,帶上身邊的部隊向烏江方向狂奔,王家烈則策馬狂奔,逃往新場。

紅1軍團立即令紅2師實施追擊,以一部取捷徑先敵佔領懶板凳,師主力插向烏江北岸,切斷敵軍退路。紅軍官兵克服連日征戰的疲勞,不顧雨天路滑,勇猛前進。吳奇偉剛剛逃到烏江岸邊,紅2師部隊就跟蹤而來。吳奇偉深恐被俘,倉皇過江后,下令砍斷江上的浮橋。尚未過江的國民黨軍部隊一千余人和大批輜重物資被紅軍全部俘獲。

吳奇偉僥幸逃脫,他的部屬則沒有這樣幸運。國民黨軍第59、第93師已經在老鴉山地區與紅3軍團戰成一團,欲進無門,欲退無路,被迫轉入防御。17時,紅軍發起總攻,紅1、紅3軍團並肩突擊,僅僅激戰一個小時,國民黨軍部隊就徹底崩潰,你擠我推,奪路逃命。紅軍部隊猛烈追擊,殲敵第93師大部、第59師一部,其余敵軍潰散附近山中,隻有小部殘敵逃至仁懷及烏江南岸。遵義之戰至此勝利結束。

從2月24日至28日,在五天時間內,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連下桐梓、婁山關、遵義,殲滅和擊潰國民黨軍兩個師又八個團,斃傷兩千四百余人,俘敵三千余人,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武器、物資得到充分補充,全軍士氣空前高漲。

而國民黨軍則遭受了嚴重的打擊,特別是吳奇偉部兩個主力師的被殲,沉重打擊了蔣介石嫡系部隊的囂張氣焰。蔣介石捶胸頓足,大罵部下無能,不得不承認此戰是“國軍追擊以來的奇恥大辱”。

紅軍的勝利,也使得遵義會議后確立的新的軍事領導集體,特別是毛澤東的軍事領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軍再次展現出了運動作戰的特長,飄忽不定,出敵不意,調動敵軍,集中殲敵。在戰爭的實踐中,正確的軍事路線得到了全黨,全軍的堅決擁護,正如中革軍委機關報《紅星報》在遵義戰役結束后發表的社論中所說的那樣:“這一勝利是在黨中央局擴大會(指遵義會議)反對了華夫同(志)的單純防御路線,採取了正確的軍事領導之后的勝利。”這說明,“隻要有正確的軍事領導,隻要不怕疲勞,勇敢作戰,我們就能消滅與戰敗任何敵人”。

(責編:楊文全、趙晶)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