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5日07:56 來源:湖南日報
毛澤東同志在揮筆題字。
毛澤東同志先后三次為湖南日報題寫的報頭。
上圖為毛澤東同志為家鄉手書的各種題字。(本版照片均為資料照片)
2016年8月15日,是毛主席題寫報頭的《湖南日報》創刊67周年報慶日,同時也是脫胎於毛主席所題名《新湖南報》的移動新聞客戶端“新湖南”上線一周年紀念日。
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毛澤東同時還是一名杰出的書法家。他博採眾長,獨創出淋漓奔放、縱橫馳騁、筆墨瀟洒的“毛體”。從1915年夏在《明恥篇》封面上題詞自勵,到1974年春為廣西大藤峽題字,一生題詞超400幅,內容極為豐富,幾乎涵蓋了所有領域。毛澤東的題字,因其特殊的身份而具有極大的政治、人文與歷史價值,被民間戲稱為“金字招牌”。他的每一幅墨寶,都有著特殊意義,連接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新湖南客戶端(www.hunantoday.cn)記者為您盤點毛澤東在湖南的題字,一起來了解這些“金字招牌”背后的故事。
●3次為《湖南日報》題寫報頭,在黨的新聞史上留佳話
《湖南日報》是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報,它的前身《新湖南報》,創刊於1949年8月15日。
當年,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履新后,委托朱思九、張式軍著手籌建湖南日報,朱張二人赴京找到毛澤東秘書胡喬木,請毛主席為即將創刊的“湖南日報”題寫報頭。毛澤東聽說家鄉要出報,十分高興,於是潑墨揮毫,寫下“新湖南報”四個字。
毛澤東第二次為《湖南日報》題寫報頭,是1960年3月,當時毛澤東在南方考察,坐專列從廣州到了長沙。在接見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時,毛澤東說他嫌自己原來題寫的那幅報頭顯得呆板,擬重寫一幅。並當即揮筆題寫了第二幅《新湖南報》報頭,於1960年3月19日啟用。
1964年7月29日,毛澤東提議把《新湖南報》改為《湖南日報》,並第三次為《湖南日報》題寫報頭。從1964年10月1日起,《新湖南報》正式啟用《湖南日報》新報名,一直沿用至今。
毛主席三次為《湖南日報》題寫報頭,在黨的新聞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話。
移動互聯網時代,湖南日報以創新的姿態大步進軍新媒體輿論場。2015年8月15日,定位為“主流新媒體、移動新門戶”的“新湖南客戶端”應運而生。其中“新湖南”三字,即採用當年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新湖南報”中的三個字。這個有著深厚歷史傳承的新媒體產品,一經發布便迅速成長為中共湖南省委在新媒體時代的核心媒體,目前下載量突破1200萬。同時,“新湖南”也是全國新聞客戶端中唯一源自毛澤東題字的新聞客戶端。
●為母校“第一師范”題寫校名,留下著名校訓“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
毛澤東青年時期在湖南第一師范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長達八年之久,對於這所母校,毛澤東有著非比尋常的感情。
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不僅將兩本親筆簽名的第一版《毛澤東選集》(第一卷)贈給母校圖書館,而且給母校的書面、口頭指示達11次之多。
他一再強調“一師是個好學校”,“一師是一個可資紀念的學校”,於1950年為母校題寫著名的校訓“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並對老師們提出:“加緊學習,參加人民的革命事業”﹔對校友們提出:“努力進修,為人民的文教工作服務”﹔對同學們提出:“好好學習,鍛煉身體,把自己培養成為祖國的建設人才。”這些指示不僅是毛澤東對母校的親切關懷,而且是學校改革和發展的強大動力。
●拒絕“湖南大學”改名“毛澤東大學”,但題寫校名予以鼓勵
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的首任校長,李達為湖南大學留下的最寶貴的有形資產之一,應該要算他請毛澤東親筆題寫的“湖南大學”校名了。國內許多高校校名都用的是毛體字,但不少是從主席的手跡中拼裝組合而成,隻有湖大等為數不多的幾所高校享有主席親筆題寫校名的殊榮。
關於這段史實,當時的親歷者李傳秾校友曾回憶: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湖大的第一屆學生會主席,他曾大膽向李達校長提議將“湖南大學”改名為“毛澤東大學”,並以國立湖南大學學生會的名義將建議寫入一封未封口的信裡托李達轉交毛主席。校長李達非常開明,在一次與毛澤東吃飯時將這封信交給了他。毛澤東看了后,笑著說:“堅決執行黨的決議,不得以領導人的名字命名。”“那能給湖南大學題個校名嗎?”李達問。毛主席爽快地答應了。
1950年8月20日,毛澤東應李達的請求,題寫了三個校名供湖大選擇。1951年1月1日,學校在岳麓書院正門舉行隆重的校匾升懸典禮。六十多年來,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校匾伴隨著湖南大學走過了風雨征途,見証了千年學府弦歌不絕的辦學歷史,也見証了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歷程,至今,這一校牌仍然懸挂於學校辦公樓正門,成為湖大校園一處文化地標。
●為“韶山學校”題寫校名,並在此留下“聽得見笑聲”的合影
1952年,為了滿足農民子女入學的要求,韶山決定新建一所學校。在討論新建學校的過程中,老師們首先想到要請毛澤東題寫校牌。1952年11月2日,毛宇居邀毛澤東的表兄文梅清一起,帶著家鄉人民的期望,興致勃勃地從韶山趕到北京。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了他們。
當毛宇居匯報家鄉教育情況,說明此次來京任務后,毛澤東高興地說:“這好哇!國家搞建設,需要各方面人才,人才從哪裡來?靠發展教育,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嘛!”
毛澤東問,“寫什麼名稱好?” “我們隻辦小學,就寫‘湘潭縣韶山小學’吧!”毛宇居說。
毛澤東放下筆說:“為什麼硬要叫小學呢?學校將來發展,可以辦中學、大學嘛!還是叫‘韶山學校’好。這樣,不就一次寫全了嗎?”
毛宇居連聲稱好。毛澤東再次提起筆來,先寫了一張行書帶草的“韶山學校”,然后又寫了一張正楷的,供選擇。毛宇居選擇了后者,小心翼翼地帶回了韶山。
1959年6月26日,毛澤東回鄉省親時,特意來到韶山學校視察,和師生們一起高興地合影留念。在被作家臧克家稱為“聽得見笑聲”的這幅合照上,站在毛澤東左右側的少先隊員蔣含宇和彭淑清,后來竟以此照片為媒,喜結良緣。
●批示辦好“湘潭大學”並題字鼓勵,開玩笑稱退下后要回湘潭大學當校長
1952年冬天,毛宇居到北京請主席為“韶山學校”題寫校名時,毛主席曾說:“將來學校可以發展,可以辦中學,也可以辦大學嘛!”
“根據主席提出在家鄉‘也可以辦大學’的指示精神,1958年,湘潭縣委組織創辦了毛主席家鄉的第一所大學——湘潭大學。據時任湘潭縣委副書記的劉夫生回憶,湘潭大學於1958年9月開學。毛宇居老人於1958年9月9日再次赴京向毛主席匯報湘潭大學籌建情況。
毛宇居老人提出請主席題寫校牌,主席說:“近年來,許多人找我寫字,我都未寫,我的字寫得並不好,我小時候讀書的那個東山學校,幾次來信要我寫校牌,我也未寫,后來他們還給我郵來一張‘大字報’,我還是未寫,假如我給你們寫了,那他們不會有意見嘛!”
毛宇居老人說:“這好辦,您寫兩張,我給您送去,兩縣人民都滿意了嘛!”
“好辦法,兩全其美。”主席哈哈大笑,答應寫好了以后再送來。幾天后,毛主席派秘書送來一封信,內容是:
宇居兄:
遵囑寫了湘潭大學校名二紙,請轉至選用為盼!另致東山學校一紙,亦煩轉至。
毛澤東
九月十日
“湘潭大學”二紙,都是用大字筆寫的,函件上都是一寸見方的大字,其中一張在右上角還打了一個圈,打圈的這張,被外界猜測是主席認為寫得滿意的一張。之后,學校把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湘潭大學校慶日。
1959年,剛創辦一年的湘潭大學因在資金、師資、設備方面困難重重,被迫停辦。1974年11月,毛澤東在長沙接見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催辦湘潭大學的恢復和建設。 在毛澤東關懷下,湘潭大學在復校伊始就直接被定位為文、理、工綜合性大學,得到國家計委專項撥付建設資金,並在師資、圖書方面得到了全國名校的大力支持。名為復校,實為新建,直接定位為高起點、高水平大學。
湘潭大學與毛澤東的淵源遠不止於此,當年毛澤東在和湖南大學校長李達聊天時就說過:“等我到時候從主席位子上下來后,就去湘潭大學當校長。”由此可見主席對湘潭大學的深情。
●為母校“東山學校”題寫校名,稱“沒有他們,我到不了長沙,隻怕還出不了韶山沖呢”
湘鄉東山學校是毛澤東1910年求學過的地方。“我雖然是湘潭人,但受的是湘鄉人的教育。”1950年,毛澤東同周世釗談起40年前在湘鄉東山學校讀書的往事,無限深情地說了這句話。16歲時,毛澤東進入東山高等小學堂學習,他給自己取名“子任”,意思是以天下為己任。毛澤東在1955年接見同班同學譚世英時還念念不忘東山高等小學堂的老師:“沒有他們,我到不了長沙,隻怕還出不了韶山沖呢!”
當題寫完“湘潭大學”校名后,毛澤東揮筆寫了兩張內容相同的“東山學校”四個大字,同時,還給東山學校寫了一封回信:
東山學校各同志:
你們的大字報早已收到,甚謝。現遵囑寫了校名二紙,請選用,未知適當否?
毛澤東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日
毛澤東在信中所說的“大字報”,指的是1957年在東山小學及附設初中班工作的十多個教師用聯名簽字的方式寫的一封請求信,大意是:韶山是您老人家的家鄉,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是您老人家的母校,都題寫了校名﹔東山,也是您老人家的母校,請在百忙之中擠點時間為東山題寫校名。毛澤東詼諧地把這封請求信稱作“大字報”了。
●為“湖南農學院”題寫校名,標志湖南唯一一所本科農業大學誕生
湖南農學院的前身是“修業學堂”,初創於1903年10月9日。1909年12月8日,時任修業學校校董兼教師的徐特立為學生講演時事,他慷慨激昂痛斥帝國主義。講到義憤處,他跑到廚房拿來一把菜刀,當場砍掉左手的一節手指,血書“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八個大字,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毛澤東后來回憶說:“這給了我對革命的第一次感性認識。”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毛澤東從北京回到長沙,接受修業學校校長彭國鈞的聘請,以歷史教員的職業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先是接辦 “修業”。后幾經變遷,於1950年將學校更名為 “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1951年3月9日,“湖南省立修業農林專科學校”與湖南大學農學院合並組建為湖南農學院。同年11月,毛澤東親筆為該校題寫了校名“湖南農學院”,后更名為“湖南農業大學”。
●為《新湘評論》題寫刊名,希望勝過《湘江評論》
1960年3月,毛澤東到湖南視察。時任省委書記張平化把湖南省委機關刊擬議的幾個刊名送給毛主席圈定,並請主席題寫刊名。
當時,有人提到毛澤東1919年在長沙主辦過《湘江評論》,他不失幽默地回答說,“我那個東西是資產階級的”。言下之意是新的刊物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辦出新中國、新湖南“黨刊姓黨”的新氣象。隨即,他圈定“新湘評論”,飽蘸濃墨,一筆下去,由於用的是一支新毛筆,“新”字上面的一點著墨太多,洇了開去。主席稍作修飾,改用中鋒行筆,頓時“新湘評論”四字飄逸紙上。
●給《湖南教師》和《湖南教育》題寫刊名,為全國教育期刊之唯一
據研究者統計,建國后,毛澤東一共給湖南的三家新聞出版單位題寫了刊名,即《湖南日報》、《新湘評論》和《湖南教育》。《湖南教育》是一份歷史悠久的名老期刊,它源於1908年創辦的《湖南教育官報》,青年毛澤東曾在上面發表文章。新中國成立后,《湖南教育》於1950年創刊,毛澤東於1950年8月題寫了 《湖南教師》的刊名,又於1957年1月題寫了《湖南教育》的刊名,這在全國教育期刊中是唯一的。
●為“船山學社”先后兩次題名
船山學社,位於湖南長沙。舊址在中山東路。清光緒年間(1875-1908)為曾國藩祠,1914年劉蔚盧等人為紀念王船山,闡揚其思想,發起組織船山學社於此。
1921年,參加完中國共產黨“一大”后,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回到長沙,在時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兼主持湖南黨務的仇鰲的幫助下,在船山學社成立湖南自修大學。1922年秋,李達出任自修大學校長,毛澤東、何叔衡、李維漢、夏明翰等先后任教員,學校還創辦了《新時代》月刊。自修大學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最早的干部學校,為中國共產黨培養了一批革命干部,成為湖南革命的大本營。
1938年11月初,一場“文夕大火”讓長沙城付之一炬,湖南自修大學也遭到焚毀。
1950年王船山誕辰(農歷九月初一),毛主席親自書寫“船山學社”四個大字寄來。1953年,中央政務院頒發文物保護條例,船山學社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根據這個條例的規定,湖南省文化局於1954年撥款五萬元重新修建湖南船山學社社址。
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陳文駿函請毛主席再次為新建的船山學社題額。毛澤東接信后,又題寫了“船山學社”四字。
●題寫“湖南烈士公園紀念碑”,鐫刻在9塊白玉石上鑲嵌塔身
在湖南烈士公園紀念碑高大的塔形碑體上,正南面鑲嵌著一塊20米高的白玉石板,上面刻著“湖南烈士公園紀念碑”9個金色大字,這9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是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的。
烈士紀念碑由湖南省基本建設局負責設計,省建設第六工程公司施工。據當時省建設第六工程公司分管生產的副經理李景春回憶:烈士紀念碑動工修建后,當時的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曾當面向毛主席匯報,毛主席十分關心建設進展,當面答應題寫碑名。但卻沒有收到題字。1959年2月26日,周小舟給毛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葉子龍寫信,請他相機代為催促。
過了兩三個月還是沒收到毛主席的親筆題字,正當大家為題字著急的時候,1959年6月24日毛主席回湖南調研考察了。李景春趕緊請省委領導相機請毛主席題字,並請他的老朋友、當時參與服務的省委接待處負責人薄貴先留意,一有消息,立馬通知他。一天上午,薄貴先突然通知李景春,要他趕到蓉園一號樓大堂候著。不一會,薄貴先捧著一張墨跡尚未全干的紙從裡屋走了出來,隻見毛主席在上面寫了9個遒勁有力的大字:“湖南烈士公園紀念碑”。李景春喜出望外,如獲至寶。
李景春趕緊趕到凱旋門照相館,將毛主席的題字拍照,一一放大。放大后,將字一一描繪在從祁陽調運來的9塊白玉石上,再由熟練的老技工精雕細琢鐫刻成型。在鑲嵌時,他們又特制了硬木撬棍和硬木錘子等工具,防止撬缺錘破,完好無損地完成了毛主席題字的鑲嵌任務。隨后,又給每個字上貼上了金箔。
●為岳麓山風景名勝“愛晚亭”題字,紀念“同學少年”
愛晚亭由岳麓書院山長羅典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興建。每年清秋時節,一亭翼然,紅葉漫山。毛澤東求學長沙時,經常與蔡和森、蕭子升、羅學瓚等友人到此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后因年久失修,梁柱欹斜,行將傾圮。
為了方便群眾瞻仰毛澤東早期革命活動紀念地,李達向湖南省政府建議重修愛晚亭。省政府同意撥款一億元(折合現在人民幣約一萬元),委托湖大負責重修,由藺傳新教授設計,魏永煇教授領導施工。
為了美化愛晚亭周邊環境,學校將原建於亭畔的教工宿舍拆除,另建房屋安置,並從和平齋前修一公路直達愛晚亭,又將愛晚亭的溪水按地勢修建三座水塘,塘水清澈,與名亭相映照,且以水管引至校內,為當時數千師生的飲用水。
1952年9月17日,愛晚亭整修完畢,毛澤東應李達之請,欣然題寫了“愛晚亭”匾額。(記者 朱曉華 整理)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