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軍為什麼沒有成為“石達開第二”

2016年08月23日13:11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紅軍為什麼沒有成為“石達開第二”

  會理會議以后,中央紅軍繼續北上,道路也更加艱險。搶渡大渡河,是中央紅軍長征以來的又一次驚心動魄的軍事行動。能否渡過大渡河,關系到中央紅軍是否會成為“石達開第二”。

  1863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兵敗大渡河,3萬多太平軍在此被清軍剿滅。其實,當時中央紅軍同70多年前的太平軍相比,形勢更加嚴峻。因為紅軍到達的時間比當年太平軍到達時間晚了半個月,河水上漲,河面寬達300多米,渡河非常困難。從上游瀘定橋至下游安順場渡口間數百公裡,國民黨軍布防嚴密,並提前將所有船隻、糧食和其它一切可用物資統統搜走。

  為什麼中央紅軍的處境更為險惡卻能絕處逢生,沒有重蹈石達開的覆轍?

  紅軍戰術指揮得當

  作為太平天國杰出將領,石達開當年在大渡河邊由於沒有及時搶佔鐵索橋,往西北方向奪取瀘定,也沒有趁大渡河北岸沒有清兵時迅速渡河,貽誤了戰機,最終兵敗命隕於此。中央紅軍吸取了石達開的教訓,靈活機動而又快速高效地應對敵情。

  1935年5月21日,當中央紅軍到達冕寧后,從地下黨那裡了解到涼山地區的敵情,中革軍委當即決定在瀘沽兵分兩路,主力為左翼,經彝族走廊前往安順場渡口,搶渡大渡河﹔紅5團為右翼,偽裝成主力部隊向大樹堡挺進,以迷惑和鉗制大樹堡對面的敵軍。

  到達安順場后,中央紅軍一部在此渡河,過河后沿河東岸朝北前進,主力則沿河西岸前進。兩支部隊夾河而上,搶奪瀘定橋。

  紅軍官兵英勇頑強

  太平天國靠拜上帝教維系人心,但“天京事變”后這種信仰已經動搖。石達開雖不像洪秀全那樣迷信“皇上帝無所不能”,但也不能用新的思想凝聚官兵意志,因而士氣低落,內部矛盾重重。

  長征中的紅軍雖處境艱難,但廣大官兵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紅軍高昂的戰斗精神,英勇頑強的作風,超越極限的拼搏,使之常常在“死地”得以化險為夷。

  安順場距離瀘定橋160公裡,崎嶇的山路盤繞在山腰間,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波濤洶涌的大渡河,行走十分困難。擔任前鋒的紅4團艱難行軍幾十裡后,接到上級命令,要求他們第二天必須奪取瀘定橋。

  時間十分緊迫。團長王開湘、政治委員楊成武等邊行軍邊研究戰斗部署,提出“要橋不要命”的口號,然后分頭到各營連去作戰斗動員。官兵們堅定地表示:“足可疾,身可勞,衣服可燒,頭顱可掉,什麼都不要,隻要瀘定橋。”

  紅4團先頭部隊急行軍翻山越嶺,一晝夜疾行240裡,然后又組織22位勇士手攀橋欄、腳踩鐵索向對岸猛沖猛打,最終飛奪瀘定橋。這樣的速度和意志力、戰斗力,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民族政策深得人心

  兵民是勝利之本。當年石達開覆滅於大渡河,這與他沒有得到民眾的支持有極大關系。

  石達開把少數民族看成“蠻夷”“異族”,動輒恐嚇威嚇,在其發布的布告中公然宣稱:“逆我者亡,順我者昌”“各處山寨,膽抗天兵,當時剿滅,一致蕩平”,把當地民眾放在自己的對立面。而紅軍之所以順利渡河,與當地少數民族的支持關系極大。

  中央紅軍長征到涼山時,同樣是5月,同樣數量的軍隊,同樣的行軍路線,同樣被圍追堵截,所不同的是,這支軍隊在長征沿途歷經苦難,仍真心實意站在民眾立場上為民眾做事,因而感動了沿途的廣大民眾。

  進入彝民區后,盡管紅軍遭到了一些彝民的追打,甚至被搶去武器、扒去衣服,但官兵仍堅決執行上級命令,不作還擊,而是反復向彝民宣傳“同紅軍聯合起來打倒漢官,打倒壓迫你們的軍閥”。在紅軍的感召下,彝民首領小葉丹與劉伯承歃血為盟、義結金蘭。隨后,他派人幫助紅軍與彝民武裝沿途設置的關卡交涉,使紅軍順利通過彝民區。小葉丹給紅軍做向導,為紅軍快速通過彝民區節約了寶貴時間。在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紅軍穿過彝民區比當年石達開的部隊快了8天。正是這寶貴的8天,紅軍得以擺脫追兵,從容地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此外,紅軍“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符合民心,國民黨軍內部的派系矛盾和紅軍內部的堅強團結等因素也促成紅軍順利渡河,而這些都是石達開的太平軍所不具備的。因此,大渡河最終成為“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 賀斌、陳連鑫、馬藝)

(責編:楊麗娜、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