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轉戰雲南:丹桂香飄金沙江

吳義國

2016年08月24日07:3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紅軍西進雲南與巧渡金沙江要圖

紅軍在雲南寫的宣傳標語至今保存完好

丹桂花初開,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清香。雲南昆明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隱身在一大片普通的民居中,要不是大門上那顆紅色五角星,很難找出這個紀念館與老百姓房屋的區別。“這裡是中央紅軍過境雲南最具代表的紀念館之一,每年前來參觀的人不少,今年突破了15萬。”館長馬繼功介紹說,“毛主席和黨中央在這裡指揮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從此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中央紅軍送給雲南人民的第一份禮物

“柯渡一條槽,雁過要落毛。”登上不遠處的山頂,柯渡鎮盡收眼底,雖然鎮子像一顆綠寶石鑲在盆地裡,但地勢十分險要。1935年4月,正是野山茶、板栗花開遍山嶺的季節,“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率領中央紅軍長征路經這裡,紅軍總部和黨中央機關就駐扎在柯渡壩子裡的丹桂村”。至今仍被傳為美談的是,紅軍的到來,沒有出現之前老百姓經常見到的“兵過村敗物亡”的情景,而是為他們送上了第一份禮物:“打土豪、分田地,宣傳紅軍的宗旨和民族政策。”消息一傳開,四鄉的各族窮人一片歡騰,軍民親如一家。

“這個小小八音鐘,是紅軍與老百姓親如一家最生動的物証。”馬繼功指著紀念館陳列的一隻老舊的八音鐘說,“八音鐘雖然早已不再響動,卻在時刻提醒我們,要不忘初心,時刻記得群眾的利益高於一切。”“毛主席在這裡(楊家郎家——筆者注)住下后”,他的警衛員陳昌奉住在隔壁。夜深人靜時,陳昌奉聽到一種叮叮咚咚很好聽的聲音,起來一看,是楊家郎家的一隻精致優美的八音鐘在打點。陳昌奉想,毛主席經常工作到深夜,用這個提醒他注意休息再好不過,而且帶上它很方便,於是將八音鐘悄悄塞進挎包帶著上了路。“隊伍奔走240裡來到金沙江皎平渡口,毛主席發現了這隻小鐘,非常生氣,責令陳昌奉將小鐘送回去”。當時,軍情緊急,山高路遠,立即送回不太現實。不得已,在陳昌奉接受批評並深刻地檢討后,“毛主席才同意把小鐘存放在金沙江邊的一戶農戶家中,委托他家想辦法將八音鐘送還原主”。這件珍貴的革命文物幾經輾轉,最終被征集到了柯渡紀念館。

領袖率先垂范,戰士紛紛效仿。在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外臨時展覽廳裡,我們看到了一張60多歲大媽劉美蘭在向學生講述“一根拐杖”故事的照片。1935年,紅軍來到富源縣布吉村,雙目失明的大爺劉曉祥帶著年幼的女兒到山上躲避,巧遇紅軍。紅軍把他留下來,並住在他家裡,為他挑水做飯修房屋,還跟他講“紅軍是人民的隊伍”的道理。臨行前,一個紅軍戰士把從江西帶過來的一根拐杖送給劉曉祥,說:“老板,你眼睛不好,這根拐杖送給你……拿著它就像看到我們一樣,我們很快會回來的。”這根拐杖,劉曉祥一直舍不得用,把它當作傳家寶收藏起來。臨死前,劉曉祥把這根拐杖當作嫁妝送給女兒劉美蘭,讓她一輩子牢記紅軍的恩情……

“在富源縣,一個銅板的故事也很有名。”昆明市委黨史研究室的溫鐵毅介紹說,“大樹腳村有個叫方有娣的大媽,至今保存著一個紅軍給她的銅板。”1935年4月,紅軍路過方有娣所在的村庄,方有娣挑了一擔水在路邊給紅軍喝,一個傷員喝完水后遞給她一個銅板,方有娣死活不收:“水值幾個錢,哪有賣水的道理?”傷員連忙說:“我們紅軍有紀律,你不收我們就不喝你的水了。”方有娣隻好收下。后來,她請兩名戰士在路邊放了兩口缸,讓每個路過的紅軍都有水喝,她也收到了一些銅板和一件棉衣、一條毛毯。后來,這些東西大多被“偽保長”以“通共”的名義搜走了,但她還是設法留下了這個銅板,一直珍藏到現在。

在柯渡採訪期間,筆者有幸觀看到情景劇《小英雄肖粉香》。故事講述紅軍長征來到尋甸,攻打縣城時,出身貧苦的13歲小姑娘肖粉香,幫助紅軍抓獲了當時國民黨縣長李荊石。后來,國民黨卷土重來,在尋甸縣城東門外一個叫馬三棵的地方,殘忍地將肖粉香槍殺了。肖粉香,雖然只是尋甸縣城裡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女孩,但“她覺悟高、恩怨明、敢作為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一代代尋甸人,她的故事載入尋甸史冊,不會被歲月淹沒”。

“紅軍到,干人笑,紳糧叫﹔白軍到,干人叫,紳糧笑。要想干人天天笑,白軍不到紅軍到。”在柯渡,幾乎人人都會唱這首歌。78歲的飯店老板張霞英說:“我們從小就會唱這首歌,這是當年紅軍經過時留下來的。”

龍雲給紅軍“獻”地圖

1935年2月,鑒於川軍前后圍追堵截,紅軍已經無法實現原來確定的北渡長江、在川西或川西北建立革命根據地的目標,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臨時決斷,改在雲南、四川、貴州高原山區,靈活機動作戰。這支長途行軍、疲憊不堪、飢寒交迫的隊伍,經四川敘永縣的石廂子、水潦,進入雲南扎西(今威信)地區。

得知紅軍在扎西集結,蔣介石和龍雲像聞到鮮血的蒼蠅,率軍狂扑而來,企圖將紅軍消滅在這個狹長地帶。處於圍困之中的中共中央處亂不驚,於2月9日在扎西召開了由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和紅軍總部及部分軍團負責人參加的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扎西會議”。會上,毛澤東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要用敵變我變的原則指導軍事行動,明確指出了揮師東進、再渡赤水、重佔遵義的方針”。就在當天,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發布了相關作戰命令。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科研處處長應細飛說:“從那時開始,紅軍就沒打過敗仗。”

扎西會議后,紅軍二渡赤水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再兩渡赤水,讓摸不清紅軍去向的蔣介石忽而飛昆明,忽而抵貴陽,手忙腳亂地部署堵截紅軍。轉戰於川滇黔邊區的紅軍靈活機動,大踏步揮師西進,再進雲南。時任紅五軍團參謀長的陳伯鈞在日記中寫道:“是日,敵軍分數路追我,我都轉移到外線,以便作戰,分頭找大小路急進。”

紅軍轉戰入滇,蔣介石心急如焚,一心想堵紅軍於滇外的龍雲更是寢食難安。就在紅軍入滇的4月23日,國民黨中央軍先頭部隊周渾元縱隊,也到達了黔滇交界的黃泥河。“毛主席指揮軍委縱隊干部團,協同殿后的紅五軍團(一部),”當過兵的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的張李明指著軍事地圖上的寡婦橋興奮地說,“在這片丘陵地帶設下埋仗,殲滅了周渾元一部。”與此同時,紅一軍團二師五團配合紅三軍團一部,在富村、沙寨一帶阻擊尾隨而至的安恩溥旅,殲敵百余名。一次次伏擊和阻擊,為中央紅軍擺脫敵軍圍困迎得了寶貴的時間。

4月24日下午,龍雲又將身邊的李崧獨立團派往沾益、富源一線堵截。紅一軍團擔任前衛的一師二團到達白龍山地帶,與李崧獨立團遭遇。是夜,紅軍在正面佯攻的掩護下,在暗夜裡迂回側擊,打得李崧余部“星夜逃竄”。4月25日,中央紅軍發出了《關於消滅沾益、曲靖、白水之敵的指示》。有趣的是,也是在這一天,蔣介石訓示部下說,“此次匪入滇境,山巒重疊,道路崎嶇,給養困難,氣候險惡,瘴霧彌漫,必可消滅殘匪於此滇黔交界之中”。然而,令蔣介石意想不到的是,迎接他的又是迎頭棒喝:李崧部被紅軍圍困,傷亡200余人,“深夜逃入曲靖城”。這是紅軍第二次入滇以來的旗開得勝,使紅軍軍威大振。而此時坐鎮貴陽的蔣介石除了震驚還有困惑,他曾經在昆明思索3天,寫下了“剿匪”的要領心得,現在看來,無疑成為了笑柄。他把“要領心得”撕得粉碎,他的下屬們又一次被訓得“狗血淋頭”“斗志全無”。

在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毛澤東居住過的楊家郎家廣式樓房的石庫門上,寫著一副對聯:“居丹桂運籌帷幄,渡金沙用兵如神。”扎西會議之后,中央紅軍軍事上變得更加從容,就連一直叫囂著要置紅軍於死地的滇軍統率、時任國民黨雲南省主席的龍雲,也居然向紅軍“獻”上了紅軍最需要的軍事地圖。

進入雲南,軍用物資匱乏一直困擾著紅軍將領們,就連毛澤東、朱德都沒有一份精准的軍事地圖。4月27日,紅軍主力部隊進入曲靖縣城時,由於縣城守敵已被我軍圍困,大部隊經公路向昆明疾速前進。當中央軍委縱隊行至曲靖至馬龍途中,到達西山鄉關下村(緬甸坡)時,公路上塵土飛揚中駛來一輛國民黨軍用卡車,車上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標識依稀可辨。軍委縱隊作戰參謀呂黎平和偵察隊隊長陳育才,率隊伍隱蔽在公路北側水中。汽車越來越近,戰士們聽到投入戰斗的命令后,旋風般地圍了上去,俘虜了司機和帶車的國民黨軍官。經審查,帶車軍官是國民黨“剿匪”第二路總指揮薛岳的副官,是向龍雲索要了雲南地圖回去的,“龍雲本來要用飛機送,但因飛機駕駛員突然生病,隻好改用軍車押送”。宣威火腿、普洱茶、1000包另400瓶雲南白藥……這次紅軍繳獲頗豐,正好解了紅軍的燃眉之急,“最為珍貴的是繳獲了20份十萬分之一的軍用地圖”。朱德得知消息,高興地馬上通知到了各軍團負責人。

這些繳獲的戰利品送到紅軍總部,首長們饒有興趣地談論龍雲“獻”地圖的事。周恩來笑著說:“敵人真是我們的運輸大隊長,缺什麼就送什麼,而且還不要任何報酬,我們正為地圖發愁,就送來了地圖。我們的傷員缺少醫藥,也就送來了醫藥。”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委員陳雲則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寫道,“咸謂三國時劉備入川系由張鬆獻地圖,此番紅軍入川,則有龍雲獻地圖。”老百姓也對此事津津樂道,還編了一首民謠:“四月裡來豆花香,工農紅軍過盤江。軍閥龍雲嚇破膽,急電薛岳來幫忙。又派專車又送禮,喇叭嘟嘟跑貴陽。送去茶葉和火腿,還有地圖一大箱……軍閥官僚和買辦,都是運輸大隊長。”

中央紅軍沒有辜負龍雲的“美意”,拿著他“獻”的軍用地圖“烏蒙磅礡走泥丸”,連克馬龍、尋甸、嵩明,幾天后的5月9日,從皎平渡口順利渡過金沙江,徹底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

“紅軍帶給雲南最美的春天”

“與紅軍過雲南的英勇善戰一樣被雲南人民懷念的,還有民族宗教政策。”應細飛介紹說,“雲南地域遼闊、山高路險,而且是少數民族聚居區,他們大多數信仰宗教。紅軍制定了一系列適應形勢需要的宗教政策,既得到當地群眾的擁護,也為今后黨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可以說,這些政策,是紅軍帶給雲南最美的春天。”

長征初期,受到王明等“左”傾思想的影響,黨和紅軍在民族宗教政策上也有過“左”的錯誤傾向。來自瑞士法語區的薄復禮(原名魯道夫•阿爾弗雷德•波斯哈特•皮亞吉特,又譯勃沙特)就曾經受到過紅軍“不公正的待遇”,他在回憶錄《神靈之手》中寫道:“1934年10月1日……我們與凱威爾•海曼牧師夫婦及家人在返回時……途經黃平老城舊州,我們興致勃勃地爬上一座山包,但是還沒等下山,樹林中突然沖出持槍的紅軍六軍團長征先遣隊官兵,攔住了我們的去路。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偶遇改變了我此后的傳教命運,從此開始了讓我永生難忘的18個月近萬裡艱苦的隨軍行程。”紅軍俘虜了薄復禮,希望“索要一些贖金”,強行令他“隨軍”。后來,在與薄復禮接觸的過程中,紅軍逐漸改變了看法,沒要一分錢把他釋放了。雖然薄復禮對紅軍的所作所為,由反感最后到認同、感動,還寫了向西方介紹並贊頌紅軍的回憶錄,但那件事給中央紅軍的領導們提了醒。

雲南信教的少數民族很多,而且各不相同:藏、土、納西等族信仰佛教(主要指藏傳佛教),苗、彝、納西、傈僳等民族中很多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白族、瑤族信仰道教。此外,原始宗教的信仰和圖騰崇拜也比較普遍。“左”傾民族宗教政策在這樣的少數民族聚居區,“越來越行不通”。基於前期民族宗教政策實踐的經驗教訓,“毛主席就提出宗教政策必須遵循宗教的發展規律”,對信教群眾採取團結、教育、引導的態度,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5年4月10日,紅軍在川滇艱苦轉戰,依然高度重視民族宗教政策,紅軍總政治部創辦的《紅星報》上刊登了《注意爭取夷(彝)民的工作》一文,指出“現在我野戰軍已經到達了夷(彝)民的地區,爭取夷(彝)民群眾,發動他們為自己的解放而斗爭是極端重要的工作”。

柯渡鎮回輝村清真寺保存著一幅當年紅軍留下的標語:“紅軍絕對保護回家(指回民——筆者注)工農群眾利益!”今年55歲的回民劉彩漢在清真寺旁開了一家小飯館,他回憶說:“聽我爹講,1935年,紅軍來到我們這裡要攻打昆明。毛主席就住在我們村,朱總司令接見了我們的回族首領,還拿出一些銀元,送給阿訇維修清真寺,讓人把這幅標語寫在清真寺外牆上。”“寫標語是做民族工作最直接的途徑。”馬繼功接著說:“你看得到的,我們這裡‘打土豪分田地’、‘尊重回民同胞風俗習慣’等標語隨處可見。老百姓看到標語后,就紛紛回來了。”在柯渡鎮採訪期間,果然發現沿途標語數不勝數,如“彝民們團結起來,不交租、不還債”“一切彝族平民,都是骨肉兄弟”“紅軍保護土司頭人生命財產”“各民族聯合起來,各民族團結起來”“優待少數民族,保護信仰自由”“保護土司頭人生命財產”等。

“保護宗教活動場所,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習俗。”彝族人鄒紅強對少族民族宗教風俗的研究比較仔細,他告訴筆者,“宗教活動場所對於宗教徒來講是極為神聖的地方,不尊重這些就會傷害民族感情。”那時候,有一個新戰士由於剛入伍不久,對紅軍的紀律和黨的民族政策還不太了解,對穆斯林的宗教和風俗一無所知,無意中把豬肉帶進了清真寺,回民和阿訇看見了很有意見。這事上報到朱德總司令那兒,朱老總當即對那名戰士進行了批評,並親自向回民同胞賠禮道歉,保証不會再有不尊重回民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並立即命令司令部參謀派戰士在清真寺門口站崗。陳雲在《隨軍西行見聞錄》中這樣描述:“我等在柯渡經過時,有幾十裡路都系回民所居。風俗習慣,亦如江浙之回民,有清真教堂。紅軍之五軍團中亦有不少甘肅之回民,故與回民感情極好。紅軍亦極尊重回民之教堂,紅軍領袖朱德親自到清真教堂與其教民首領談話。次日教堂的回民與紅軍感情甚好,且排隊歡送,並有幾十回民加入紅軍。此輩回民加入紅軍之后,紅軍為之單獨成立回民隊伍,一切風俗習慣飲食起居,悉照回民原有習慣。”

站在朱德曾經住過的房屋外,可以看到數棵甸桂正生機勃勃。當年迎接紅軍的板栗花、油菜花開了又謝,當年與朱總司令交談過的阿訇也已歸真,參加紅軍的回民班戰士已全部去世,隻有“銘刻在柯渡人記憶深處的紅軍故事和紅軍精神,是回民們永遠難忘的情愫”。

“有令必行,紅軍長征在雲南時執行民族政策規定特別嚴格。”作為少數民族,張李明說起這些來神情特別嚴肅。在向馬龍行軍途中,周恩來的警衛員看到周恩來因工作太累日益瘦弱,就到老鄉家找東西,好不容易在一個沒人的彝族老鄉家找到一點苞谷和10多個雞蛋。他想,這下可以給周恩來補補身子了,“高興得走路都一蹦三跳”。沒想到,雞蛋還沒煮,這事就被周恩來知道了,周恩來十分氣憤,親自向他講述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重大意義,責令他立即把東西送回去。幾經勸說,最后周恩來勉強同意給老鄉寫封信說明原因,並親自點清要留下的錢數,讓警衛員送到老鄉家取得諒解方才作罷。

軍愛民,民擁軍。在柯渡紅軍長征紀念館,有一個草編的提包,這個普通提包原來的主人是一名犧牲了的紅軍連長。1935年2月,中央紅軍路經威信,負傷的張連長寄住在青杠林陶大媽家中,在陶大媽的精心照護下很快痊癒。不久,張連長被捕了,被迫“陪斬”的陶大媽悲痛欲絕,隻得將張連長的提包收藏起來作為紀念。這個提包后來輾轉被征集到紀念館,成為老百姓擁護紅軍、懷念紅軍的見証。

今天的柯渡丹桂村一片寧靜,然而站在村口的一個小山坡上,筆者思緒萬千:仿佛感受到了毛澤東、朱德等在這裡挑燈夜戰部署巧渡金沙江時運籌帷幄的氣勢﹔仿佛聽到紅軍重創滇軍的沖鋒號角﹔仿佛看到紅軍不損一兵一卒渡過金沙江的從容與豪邁……正如朱德元帥之孫、空軍指揮學院副院長朱和平將軍,在2016年1月29日參加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雲南80周年研討會時所說:“來到尋甸內心百感交集,這是一片充滿太多珍貴記憶的土地。面對著尋甸,仿佛看到了80年前紅軍長征過尋甸時的戰斗場景。紅軍長征造就的偉大精神穿越80年時光,依然具有激蕩人心的強大力量。”

頻道精選


長篇連載《長征記》

重溫長征故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習仲勛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幾段往事

陳雲長征路上“失蹤”之謎

毛澤東的黃河之行

將帥奇才——徐向前傳奇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