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朗
2016年08月25日07:33 來源:學習時報
發生在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的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途中最大、最慘烈的一次戰役,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次戰役,它是紅軍將士英勇血戰的英雄篇章,影響深遠,教訓深刻。
蔣介石在湘江構筑了第四道封鎖線
1934年11月中旬,實施戰略轉移的中央紅軍,利用和粵軍陳濟棠達成的“借道”協議與蔣介石部署圍堵的國民黨軍不到位的空隙,相繼突破了國民黨在江西、廣東、湖南等地設置的三道封鎖線,向既定目的地湘西前進。
在中央紅軍長征之初,蔣介石搞不清楚紅軍的戰略意圖,舉措猶疑,但在紅軍通過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前,他判明紅軍突圍的戰略意圖是“仍取肖黨舊徑”,即循肖克率領紅八軍團西征路線前往湘西與任弼時、賀龍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會合。於是,在11月12日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追剿西竄股匪,務須殲滅湘、漓水以東地區。”為此,他部署16個師77個團近30萬人的兵力,配備空軍實施偵察和轟炸,利用寬闊的湘江“天塹”構置了第四道封鎖線,企圖一舉將紅軍殲滅。由此,在中央紅軍周圍形成一個大包圍圈:左有粵軍數萬人布防在連州、星子一帶﹔右有薛岳率“中央軍”五個師正向零陵與紅軍作平行前進﹔前有湘江,已被湘、桂軍閥近十個師封鎖﹔后有周渾元“中央軍”四個師,湘軍李雲杰兩個師、李韞珩一個師追擊。征程中的中央紅軍面臨非常嚴峻的軍事形勢。
“大搬家”錯失突破敵人封鎖線的有利時機
中央紅軍在突破第三道封鎖線后繼續西進,11月22日先頭部隊長途奔襲佔領瀟水西岸的最大渡口——道縣,24日又攻克江華水口圩。25日,中央紅軍大部從湘南道縣與水口間渡過瀟水。
蔣介石在瀟水“圍殲”紅軍的計劃破產后,嚴令桂、湘兩軍按原定計劃,對已過瀟水的紅軍先頭部隊進行夾擊,對未過瀟水的紅軍余部進行堵截,務必全殲紅軍於湘江以東。
11月25日,中革軍委正式下達了從湘南強渡湘江、進軍桂東北的作戰命令。中央紅軍以紅一軍團為右翼、紅三軍團為左翼,軍委縱隊和八、九軍團隨后,五軍團后衛的態勢向湘江前進。27日,兩翼前鋒在廣西的興安、全州間搶渡湘江,至當日晚,控制了從興安的界首到全州的屏山渡之間60華裡長的湘江兩岸,打開了前進的通道。
但是,隨行的軍委縱隊和中央縱隊緩慢的行軍速度,嚴重影響了全軍的突圍的進程。其時,這兩個縱隊也已到達灌陽以北的文市、桂岩一帶,離最近的湘江渡點不到八十公裡,如果輕裝急行軍,一天就可到達。但是,由中共中央、中革軍委、中央政府,以及各個群團、衛生、后勤等非戰斗單位及人員組成的軍委縱隊和中央縱隊(達14536人),同時攜帶了大量的物資,軍工機器、各種器械,甚至印刷機、文件檔案、家具以及需要十幾個人抬的大炮底盤等,裝了數千擔,由5000多個挑夫挑著隨行,因此行動非常遲緩。26日,中央軍委縱隊從永安關進入灌陽的桂岩,一天之內隻走了八公裡﹔27日,從桂岩到文市,行程僅六公裡﹔28日日,從文市到石塘,走了二十六公裡﹔29日日,從石塘到界首,走了三十二公裡。
“左”傾領導人在戰略轉移中實施“大搬家”,嚴重影響了紅軍的機動性和突破國民黨軍重圍的速度,喪失了以較小的損失渡過國民黨湘江封鎖線的良機。
湘江血戰
把守湘江兩岸的湘、桂軍閥迫於蔣介石的命令,更重要的是出於保存地盤、防堵紅軍和國民黨中央軍進入其勢力范圍的目的,調集重兵瘋狂進攻中央紅軍。湘軍從黃沙河一帶南下佔領全州,並南進向紅軍扑來,佔領部分渡口封鎖湘江﹔桂軍以三師之眾向紅軍左翼猛攻。同時,尾追的國民黨中央軍已奪回道縣,向紅軍后衛進行追擊。為了掩護軍委縱隊和中央縱隊渡過湘江,中央紅軍以第一、第九軍團為左翼,第三、第八軍團為右翼,第五軍團殿后,與進攻之敵展開殊死搏殺。這就是慘烈的湘江戰役。
湘江戰役在11月28日打響,主要在灌陽新圩、興安界首光華鋪、全州覺山鋪在三個戰場展開。紅一軍團在覺山鋪狙擊湘軍,血戰兩晝夜﹔三軍團、五軍團與向紅軍側擊的桂軍在灌陽的文市、新圩進行了殊死的搏斗。戰況非常激烈,香港《循環日報》曾就此報道說:文市戰斗之激烈程度,“為赤匪抵桂北以來所創舉”﹔新圩“連日戰事,異常劇烈,比之文市之役尤甚”。英勇的紅軍戰士用單一、簡陋的裝備,用血肉之軀抵擋優勢敵軍的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和瘋狂進攻,在堅決的阻擊和反復的爭奪中,爭取和延長中央縱隊的渡江時間。
激戰至12月1日,敵人對紅軍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圍殲紅軍。紅軍指戰員遵照中革軍委的作戰命令和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紅軍總政治部聯署下達的保証執行軍委命令的政治指令,前仆后繼,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為中央縱隊和后續部隊過江爭取時間。后面的部隊不顧飢餓疲勞,爭分奪秒,急奔湘江渡口。浮橋炸斷了,會水的戰士泅渡,不會水的戰士拉著接長的背包繩過江。大戰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拼死渡過了湘江。
簡短的評說
紅軍將士與優勢之敵苦戰五晝夜,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計劃,取得了長征途中最關鍵戰役的勝利。湘江戰役充分展現了中央紅軍臨難奮戰、英勇威武的光輝形象。
湘江戰役中,中央紅軍付出慘重的代價。中央紅軍在突破前三道封鎖線后,有6.4萬余人,而在渡過湘江后銳減至3.5萬人左右,而且主要的主力作戰部隊損失慘重。殿后的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全軍覆沒,師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均在戰斗中壯烈犧牲,師長陳樹湘受敵人追擊身負重傷,被俘后也英勇犧牲﹔紅八軍團被打散了,最終撤銷了建制。
湘江戰役的嚴重損失,標志著“左”傾路線領導的破產。親歷者劉伯承就此回憶說:湘江戰役幾乎使紅軍瀕於絕境,“部隊中明顯地增長了懷疑、不滿和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這種情緒,隨著我軍的失利日益顯著,湘江戰役達到了頂點。”這為后來結束博古、李德的錯誤領導提供了歷史的條件。
頻道精選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