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圖書連載>>長征記

第二十章 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陝北,結束長征

曲愛國 張從田

2016年08月26日17:21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點擊閱讀人民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專題: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聲明:本文(含圖片)節選自《長征記》一書,系華夏出版社授權人民網發布。請勿轉載。(全書目錄)

第二十章 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陝北,結束長征

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單獨北上到達俄界的第二天,9月12日,政治局召開緊急擴大會議,討論張國燾的分裂錯誤和行動方針。在聽取了毛澤東關於與張國燾的爭論和今后戰略方針的報告后,會議確定,應繼續堅持北上方針,首先打到甘東北或陝北,開展游擊戰爭,一邊得到共產國際的指示和幫助,一邊休養兵力,擴大部隊,創建根據地,發展革命戰爭。

會議通過了《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指出:張國燾與中共中央的爭論,“其實質是由於對日前政治形勢與敵我力量對比估計上有著原則的分歧”。張國燾夸大敵人的力量,“輕視自己的力量,特別是紅一方面軍的戰斗力,以致喪失了在抗日前線的中國西北部創造新蘇區的信心,主張以向中國西南部的邊陲地區(川康藏邊)退卻的方針”,並“公開違背黨中央的指令,將紅四方面軍帶到在戰略上不利於紅軍發展的川康邊境”。“造成張國燾同志這種分裂紅軍的罪惡行為的,除了對於目前形勢的機會主義估計外,就是他的軍閥主義傾向”。他“不相信共產黨領導是使紅軍成為不能戰勝的鐵的紅軍的主要條件”,“他對於黨中央,採取了絕對不可容許的態度。他對於中央的耐心說服、解釋、勸告與誘導,不但表示完全的拒絕,而且自己組織反黨的小團體同中央進行公開的斗爭,否認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組織原則,漠視黨的一切紀律,在群眾面前任意破壞中央的威信”。《決定》號召“紅四方面軍中全體忠實於共產黨的同志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同這種傾向做堅決的斗爭,以鞏固黨與紅軍”。

會議決定,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彭德懷、林彪組成的五人團,作為全軍的最高領導核心﹔將紅1軍、紅3軍和軍委縱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精簡機關,充實連隊﹔成立以李德為主任,葉劍英、鄧發、蔡樹藩、李維漢為委員的編制委員會,主持部隊整編工作。

9月12日,陝甘支隊離開俄界、羅達(今洛大)地區,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突入甘南

在紅軍徘徊於川西北的班佑、巴西、包座、俄界地區時,蔣介石對圍緒紅軍的部署進行調整,除令毛炳文等部堅守南面防線外,急電甘肅綏靖公署主任、第三路軍總司令朱紹良督令所部妥為防堵,薛岳部迅速向川甘邊地區集中,寧夏軍閥馬鴻逵部在固原及陝甘邊之環縣布防,東北軍於學忠部第51軍迅速開往平涼、固原地區作縱深防堵配置,此外,令川軍各部從東、南兩個方向繼續緊逼紅軍,青海軍閥馬步芳部重兵把守玉樹、果洛—線,防止紅軍西進。

朱紹良接令后,令魯大昌部新編第14師派兵火速進駐臘子口附近筑工事固守,並派第3軍第12師唐維源部進駐岷州(今岷縣)以為策應。然而,由於時間倉促,難以形成穩固的封鎖線,西固、岷縣、臨潭一線兵力比較薄弱。

中央決定,趁國民黨軍部署尚未完成的有利時機,紅1軍在前,紅3軍殿后,軍委縱隊在中,迅速向岷州前進,徹底擺脫困境。

從俄界到岷州,中間橫著一道天險臘子口。國民黨軍新編第14師第1旅在此據險扼守,並在隘口至岷州設置了數道防線,共部署了三個團。突破了臘子口,國民黨軍阻擋紅軍北上的企圖就將徹底破產。而拿不下臘子口,則紅軍或者將被迫掉頭南下,重過草地,或者將西進青海,或者將東出川東北取道漢中北上,無論哪條路都將落入國民黨軍重兵堵截之中,對於剛剛經歷了草地煎熬、兵力單薄的陝甘支隊來說,都是凶多吉少。

16日,毛澤東隨紅1軍經黑拉到達黑朵寺(今黑多寺)。在這裡,毛澤東與林彪、聶榮臻商量后,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奪取臘子口,打開通往甘南的通道。當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通報作戰計劃,指出:臘子口“是隘路,非消滅該敵不能前進”。

紅4團再次擔負了開路先鋒的任務。紅1軍軍長林彪和政委聶榮臻訓令紅4團:必須在16日奪取天險臘子口,並掃除前進途中攔阻之敵人。

從俄界到臘子口,路程一百九十余公裡。在團長黃開湘、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紅4團晝夜兼程,翻山越嶺,穿越原始森林,向臘子口前進。紅1軍令紅2師陳光、政委肖華隨紅4團行動,並指示陳光、肖華:無論16日是否奪取臘子口,紅2師主力都應於17日迅速通過臘子口,攻佔大草灘等地。

16日上午,部隊在距臘子口隻有幾十裡的地方,與國民黨軍新編第12師第6團遭遇。雖然國民黨軍以逸待勞,但也剛到不久,正在構筑工事,紅4團在行進中發起進攻,兩個連的官兵與擔負迂回任務的一個營到位,就發起沖鋒。一頓手榴彈加上機槍掃射,官兵呼喊著,手持大刀沖入了敵軍陣地。國民黨軍以為紅軍缺糧少彈、早已潰不成軍,根本沒有想到紅軍如此神勇,前衛一個營還沒來得及抵抗,防線就被沖得七零八落,官兵丟下槍支和工具,掉頭拼命逃命。

戰斗僅用二十分鐘就告結束。紅4團繼續前進,在黑朵附近捉到三個國民黨軍的便衣偵探,審問后得知前面有國民黨軍一個營沿大路右側設伏,准備伏擊紅軍。黃開湘、楊成武將計就計,令先頭連用繳獲的國民黨軍服裝、裝備,化裝前進,直到進入國民黨軍的潛伏陣地,方突然開火,以一個連打垮敵軍一個營,並繳獲大批物資。隨后,窮追猛打,當天下午,直抵臘子口下。

紅4團先頭第1營不停頓地發起進攻,但被國民黨守軍憑借天險,以機槍與手榴彈火力所阻,數次進攻均未奏效。入夜后,紅4團調整部署,黃開湘率軍偵察連和第1營1連、2連組成迂回部隊,攀崖繞至守軍背后進攻﹔楊成武指揮第2營正面強攻,奪取木橋,猛攻隘口。迂回部隊在一位苗族戰士的帶領下,攀上右側懸崖,隱蔽進至守軍背后的山頂,突然發起進攻。守軍措手不及,立即陷入混亂。正面進攻部隊趁勢猛攻,前后夾擊,激戰兩個多小時,終於在17日凌晨奪取了隘口,並沖破隘口后的第一道防線。隨后,又攻破了守軍在隘口后山谷后段設置的第二道防線。

《戰士》報報道奪取臘子口的消息

國民黨軍第1旅已經被紅4團打得心驚膽戰,后退很快變成了大潰退。紅4團主力緊追不舍,第1旅三個團的防線一觸即潰。國民黨軍第1旅旅長梁應奎親自指揮一部在大刺山(又稱岷山)設防,以密集的火力封鎖道路,企圖守住岷州南面的最后一座屏障,掩護部屬撤退。但紅4團根本不與其糾纏,兵分兩路,從大刺山的兩側猛插下去,准備圍殲守敵,嚇得梁應奎急忙收兵逃往岷州,沿途到處都是丟下的傷兵、槍支、彈藥、糧食和各種物資。

就這樣,紅4團一天猛追九十裡。天黑時,紅4團追到了大草灘,這裡是國民黨軍第1旅的補給基地,國民黨軍潰兵以為紅軍連續作戰兩天一夜,不會再追過來,正在點火做飯,紅4團先頭營突然發起進攻。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后,紅4團佔領了大草灘。

在大草灘,紅4團繳獲糧食數十萬斤,鹽一千多公斤。對於經過雪山草地行軍,長期缺糧少鹽的紅軍來說,真是天降甘霖。更令紅4團官兵興奮的是,在人煙稀少的藏民區行進幾個月后,紅軍部隊在大草灘首次受到了漢族、回族群眾的歡迎。見到了可以互通語言的百姓,紅軍官兵興奮異常。

當晚,紅1軍偵察連乘勝前進,進至岷州,佔領岷州城東關。團主力則揮師東進,甩開了岷州地區的國民黨軍,於18日進佔哈達鋪。

臘子口戰斗至此勝利結束。紅軍由此徹底走出了川西北的苦寒之地,突入甘肅南部地區。蔣介石企圖把紅軍困死、餓死在雪山草地的計劃隨之徹底破產。

18日,中央和陝甘支隊主力全部通過臘子口。

哈達鋪整編

哈達鋪是甘肅宕昌縣的一個小鎮,以盛產中藥當歸而聞名,鎮上居民回族佔一半以上。18日,紅1軍偵察連化裝成國民黨中央軍,大搖大擺地進入哈達鋪,不費一槍一彈,將當地保安隊全部繳械,佔領全鎮。

此刻,由於陝甘支隊行動神速,飄忽不定,國民黨軍根本來不及調整部署,薛岳、胡宗南和東北軍各部都距離甚遠,鞭長莫及,而甘南的魯大昌部則在臘子口一戰中遭受慘敗,完全嚇破了膽,不敢貿然與紅軍交戰。因而,中央決定,陝甘支隊在哈達鋪休整兩天,一面恢復體力,一面進行整編,同時等候紅四方面軍部隊一起北上。

為了迅速恢復戰士們的體力,中央做出決定,全軍上下,上到司令員,下到炊事員、挑夫,每人發大洋一塊,改善生活。紅軍總政治部還特別提出了一個“大家要吃得好”的口號。哈達鋪地處偏僻之處,交通不便,物價十分便宜,加上繳獲國民黨軍的大米、白面,紅軍每個連隊都殺雞殺鴨、宰豬宰羊,頓頓吃肉,頓頓“過年”。官兵們在雪山、草地艱苦轉戰幾個月,終於能夠飽飽地吃一次舒心的飯了,人人喜形於色,疲勞、飢餓一掃而光。

更為讓人興奮的是,中共中央終於確定了紅軍北上和長征的最后目的地。

在川西北地區,紅軍處於國民黨軍圍追堵截之中,終日作戰,特別是在人煙稀少的藏民區中停留近三個月,幾乎完全與外部隔絕,根本無法得到其他紅軍部隊活動的任何確切消息。因此,雖然在6月召開的兩河口會議上,中央政治局確定了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但究竟應該到什麼地方建立根據地,始終無法最后定案。毛澤東甚至做好了長期進行無根據地的游擊戰爭的准備,並計劃將紅軍中年紀比較大的徐特立、謝覺哉、林伯渠、董必武等人送到白區從事地下工作。

在部隊向哈達鋪開進前,毛澤東特意交代紅1軍偵察連連長梁興初、指導員曹德連,要注意在鎮上收集“近期和比較近期”的報紙、雜志,找些“精神食糧”。梁興初不負使命,率部在佔領哈達鋪時,抓到了魯大昌部的一名少校副官。而這名副官剛從蘭州回來,所帶物品中有幾張近期的報紙。梁興初連忙將其交給了聶榮臻。

聶榮臻在其中一張《晉陽日報》上讀道:“陝北劉志丹‘匪’部已佔領六座縣城,擁有正規軍五萬余人,游擊隊、赤衛軍和少先隊二十余萬人,窺視晉西北,隨時有東渡黃河的危險性。並可能與徐海東部會合。”報紙並附有一張所謂“匪區”的陝北革命根據地略圖。聶榮臻非常高興,立即派通信員騎馬把報紙送給毛澤東。

毛澤東看完報紙后,興奮地說:“好了!好了!我們快到陝北根據地了。”

中央到達哈達鋪后,梁興初又送來了一大捆從鎮上郵政所中找到的報紙,主要是7至8月的天津《大公報》。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人從報紙中,讀到了更多的紅25軍、紅26軍的活動情況,以及紅軍在陝甘地區保存、發展了大片革命根據地的消息。這使得毛澤東、張聞天等人初步定下了到陝北落腳的決心。

9月2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會,確定了陝甘支隊的整編方案,並決定派出毛澤民、謝覺哉去新疆建立交通站,在可能的情況下與共產國際取得聯系。毛澤東在發言中,特別強調了干部問題,指出:現在的干部是精華,應該注意保護和了解。

同日,陝甘支隊在鎮上關帝廟召開了團以上干部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了關於形勢和紅軍任務的報告。他充滿豪情地說:“同志們,今天是9月20日,再過幾天是陽歷10月。自從去年我們離開瑞金,過了於都河,至今快一年了。一年來,我們走了兩萬多裡路,打破了敵人無數次的圍追堵截。盡管天上有飛機,蔣介石連做夢也想消滅我們,但是我們走過來了,過了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過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過了臘子口,現在坐在哈達鋪的關帝廟裡,安安逸逸地開會了。這本身就是個偉大的勝利!”

毛澤東隨即宣布了陝甘支隊的整編方案,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林彪任副司令員,葉劍英任參謀長,張雲逸任副參謀長,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楊尚昆任副主任。下轄三個縱隊:原紅1軍編為第1縱隊,林彪兼司令員,聶榮臻任政治委員,左權任參謀長,朱瑞任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任副主任,下轄五個大隊﹔原紅3軍編為第2縱隊,彭德懷兼司令員(10月由彭雪楓接任),李富春任政治委員,劉亞樓任副司令員,蕭勁光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轄四個大隊﹔軍委縱隊編為第3縱隊,葉劍英兼司令員,鄧發任政治委員,張經武任參謀長,蔡樹藩任政治部主任。

整編后,全軍人數七千余人。從中央紅軍離開江西時的八萬余人減到七千余人,不免令人傷感。但毛澤東卻心中充滿了豪情,他說:“我們目前隻有七千多人,人是少了一點,但少有少的好處,目標小點,作戰靈活性大。人少,但不用悲觀。我們現在比1929年年初紅四軍下井岡山時的人數還多哩!就是我們這樣一支隊伍,將來一定會擴展到全國去。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伙夫、馬夫都是很好的干部!勝利是一定屬於我們的!”

戰勝了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黨中央和紅軍成功地擺脫了險境,現在又得到了陝北有紅軍和根據地的好消息,毛澤東兩個多月來的憂郁心情一掃而光,不由地詩興大發,又開始寫詩,寫出了不朽的詩篇《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確定落腳點

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碑陝甘支隊在哈達鋪一邊休整,一邊耐心等待紅四方面軍北上。早在俄界會議結束后,中共中央就於9月14日致電張國燾和徐向前、陳昌浩,嚴正指出張國燾的錯誤和責任:“一、四方面軍目前行動不一致,而且發生分離行動的危險的原因,是由於總政委拒絕執行中央的戰略方針,違抗中央的屢次訓令與電令。總政委對於自己行動所產生的一切惡果,應該負絕對的責任。”電報譴責張國燾“不得中央的同意,私自把部隊向對於紅軍極端危險的方向(阿壩及大小金川)調走,是逃跑主義最實際的表現”,鄭重指出:“中央先率領一、三軍團北上,只是為了實現中央自己的戰略方針,並企圖以自己的艱苦斗爭,為左路軍及右路軍之四軍、三十軍開辟道路,以便於他們的北上。”“中央為了中國蘇維埃革命的利益,再一次地要求張總政委立即取消南下的決心及命令,服從中央電令,具體部署左路軍與四軍、三十軍之繼續北進。”

到達哈達鋪之后,為了繼續爭取張國燾,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彭德懷、李富春、林彪、聶榮臻於9月18日致電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及各軍軍長,報告勝利喜訊:“我們執行中央正確路線,連日擊潰了魯大昌師,繳獲甚多,於昨17日佔領距岷州、哈達鋪各三十裡之大草灘、佔扎路、高樓庄一帶,前鋒迫近岷州城,敵人恐慌之至……此地物質豐富,民眾漢回各半,十分熱烈擁護紅軍,三個半月來脫離群眾的痛苦現在改變了。”並十分誠懇地請求:“請你們立即繼續北進,大舉消滅敵人,爭取千百萬群眾,創造陝甘寧蘇區,實現中央戰略方針。”

但張國燾、陳昌浩卻扣壓電報,對部隊封鎖勝利的消息,並且操縱部屬做出了聲討中央的決定,執意率部南下。陝甘支隊在哈達鋪整整等待了紅四方面軍七天,結果卻很是令人失望。繼續等待隻會陷陝甘支隊於新的被動。9月23日,陝甘支隊根據中央的決定,離開哈達鋪,繼續北上。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也在調整部署。蔣介石見陝甘支隊在甘南出現,生怕各路紅軍會在西北地區會合壯大,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進行堵截,堅決將陝甘支隊和紅25、紅26軍分殲之。9月26日,蔣介石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共”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任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統一指揮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國民黨軍的“剿共”作戰。蔣介石判斷陝甘支隊會東進天水威脅西安,遂以主力向天水地區集結,並以一部兵力佔領渭河附近的武山、漳縣兩城,形成渭河封鎖線,防止陝甘支隊東進。

毛澤東再次上演聲東擊西的拿手好戲,抓住蔣介石對紅軍行動的錯誤判斷,令林彪率第一縱隊投其所好,東進攻佔閭井鎮,擺出進攻天水的姿態。蔣介石果然上當,令已經進至和政、臨洮、渭源、隴西、武山直到天水一線的王均部第3軍、東北軍51軍於學忠部和魯大昌新編第14師加緊構筑工事,嚴陣以待。毛澤東見惑敵目的已經達到,立即率主力以急行軍折向西北,利用國民黨軍部署上的空隙,穿越武山、漳縣間的封鎖線,甩開了國民黨軍的重兵集團,於9月26日到達渭河岸邊的鴛鴦鎮和山丹鎮之間地區。

這裡是渭河上游,河面雖寬卻不深,可以徒涉。部隊開始渡河,前方突然傳來了機槍聲,毛澤東十分自信地對彭德懷說:“不是敵人主力。有來無往非禮也。派兩個連,放幾槍,嚇唬一下,他們不敢怎麼樣的。”果然,紅軍放了幾槍后,敵軍的機槍聲戛然而止。紅軍安然渡過渭河,經裡心(今立新)於9月27日到達通渭縣榜羅鎮。

榜羅鎮位於渭水北岸,距通渭城四十五公裡。陝甘支隊進駐榜羅鎮后,從鎮上一所小學裡又獲得了很多報紙,上面刊載了日本侵略中國北方的很多消息,也報道了紅25軍到達陝北與紅26、紅27軍會合的消息。

中央政治局遂於9月28日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分析研究了所面臨的形勢和陝北的軍事、政治、經濟狀況,認為陝甘支隊應迅速到陝北同陝北紅軍和紅25軍會合。會議決定:改變俄界會議首先打到甘東北或陝北,經過游擊戰爭,打到蘇聯邊界去,取得國際的幫助,整頓休養兵力,擴大隊伍,創建根據地的原定戰略方針,做出了把中央和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陝北,“在陝北保衛和擴大蘇區”的決策。

榜羅鎮會議,是紅軍長征史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中央第一次明確地確定了以陝北蘇區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中國革命的大本營。這是一個英明的決定。后來,毛澤東曾專門談起這次會議,說:“俄界會議與張國燾決裂,那時的口號是,打到陝北去,以游擊戰爭與蘇聯發生聯系。榜羅鎮會議改變了俄界會議的決定。因為那時得到了新的材料,陝北有這樣大的蘇區與紅軍,所以改變決定,在陝北保衛與擴大蘇區。”

同日,陝甘支隊召開連以上干部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做形勢和任務的報告,進行突破國民黨軍封鎖線和陝北根據地進軍的動員。他向全體干部說明了日本侵略中國的嚴重性,陝北根據地和陝北紅軍的狀況,解釋了北方可成為抗日新陣地的經濟、政治條件,明確陝甘支隊的任務是避免同國民黨軍作戰,迅速到達陝北集中,並提出了嚴格整頓紀律、充分注意群眾工作、宣傳紅軍北上抗日的意義和注意擴大軍隊等要求。

他最后說:我們出了潘州城以來,已經過了兩個關口——臘子口和渭河,現在還有一個關口,就是固原、平涼的一條封鎖線。這將是我們長征的最后一個關口。“我們要到陝甘根據地去。我們要會合25、26、27軍的同志們去。……陝甘革命根據地是抗日的前線。我們要到抗日的前線上去!任何反革命都不能阻止紅軍去抗日!”

六盤山上

9月29日,陝甘支隊離開榜羅鎮地區,繼續北進。國民黨軍新的部署調整尚未完成,盡管蔣介石雄心勃勃,但部屬卻消極怠戰,但求自保,不思出擊。胡宗南部集中於西固附近,王均部第7師位於狄道(今臨洮),魯大昌部在岷州,周渾元部正向武都開進,於學忠部在天水、隴西一線,毛炳文等部則在靜寧、平涼一線,各部劃地防守,將主力放在封鎖西(安)蘭(州)公路,重點封鎖會寧至靜寧之間與平涼至固原之間的兩道公路,據守不出。因此,中央決定,部隊邊行軍,邊休整,盡快恢復體力,准備迎接新的戰斗。部隊佔領大的城鎮后,一般都要稍事休整。隊伍中充滿了歡聲笑語。經歷了一年多的艱苦轉戰,官兵們度過了長征途中最輕鬆的一段日子。

紅軍先頭部隊進至通渭城下,國民黨守軍望風而逃。10月1日,紅軍開始向隴東高原進發,在靜寧以西擊潰國民黨軍一部,穿越西蘭公路封鎖線,控制了靜寧縣界石鋪東西數十裡的公路沿線地區。

紅軍長征界石鋪紀念碑

蔣介石獲悉陝甘支隊突破西蘭公路,直奔陝北,即將與陝北紅軍會合,大為惱火。眼見著一年來苦心設計的一道又一道封鎖線都被突破,一個又一個圍追堵截計劃都落了空,實在心有不甘。因此,急令毛炳文、馬鴻賓部和東北軍在隆德、平涼、固原一線嚴密堵截,緊追不舍,不惜一切代價阻止陝甘支隊北進,阻止陝甘支隊與紅15軍團會合。

10月5日,陝甘支隊兵分兩路,以第一縱隊為右路,第二、第三縱隊為左路,從界石鋪及其附近地區北進,進入寧夏境內后兩路會合,急轉向東,由固原、鎮原間向環縣前進。雖然敵機時常臨空騷擾,地面敵人四面擠壓,有時敵我相距甚近,甚至雙方哨兵的口令聲都可以聽見。但在毛澤東、彭德懷的指揮下,陝甘支隊靈活穿行於國民黨軍各部防線的空隙之中,能打則打,打不動則走,邁開大步,飛速前進,國民黨軍始終無法抓住紅軍。

紅軍一路疾行,如入無人之境,在隆德縣單家灣擊潰國民黨軍一個營,直抵六盤山下。六盤山,位於寧夏、陝西、甘肅三省交界地段,海拔二千九百多米,南北走向,綿延二百四十余公裡,是陝西和隴中兩高原的界山、渭河和涇河的分水嶺。因山路曲折,盤旋六重始達山頂,故此得名。雖然它的海拔不高,也不算是險峻,但是它是紅軍長征所翻越的最后一道高山,翻越六盤山,意味著紅軍的長征已經看到了目的地。因而,當紅旗迎著夕陽在山上飄起來時,顯得是那麼鮮艷。官兵們激動地歡呼著、擁抱著,許多人流下了熱淚。毛澤東同樣十分激動,心中感慨萬千,再次填詞一首: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兩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10月5日至7日,陝甘支隊順利翻越了六盤山,進入黃土高原。放眼望去都是黃色的世界。土是黃的,屋是黃的,山是黃的,甚至連風也是黃的。而且住房較少,當地人都住在傍山而挖的土洞中。經詢問當地群眾,紅軍官兵才知道,這就是陝甘群眾居住的窯洞。自然風光、氣候和住房的迥然不同,引得來自南方的官兵興致盎然,而終於找到落腳點,即將結束長征的喜悅則使得每個人都興奮異常。

國民黨軍無法跟上紅軍的前進步伐,即以騎兵部隊進行追擊。盡管紅軍曾經在川西北的草地與之有過交戰,但體會不深。騎兵部隊飛馳而來,飛奔而去,馬刀閃閃,飄忽不定,習慣於近戰的紅軍一時難以適應。對付騎兵突襲,已經成為紅軍必須解決的問題。紅軍部隊上下對此展開了認真的研究,林彪對打騎兵的戰術研究得很透,抓部隊的訓練也非常緊,專門組織編寫了打騎兵的口訣在部隊中傳唱。

紅軍翻越六盤山后,國民黨軍第35軍第24師李英部緊追紅軍,東北軍騎兵第7師門炳岳部則踞守六盤山東麓,擋住了紅軍前進道路,妄圖前后夾擊,消滅紅軍於六盤山下。10月7日上午,紅軍第一縱隊捉到了一名國民黨軍便衣偵探,得知東北軍騎兵第7師第19團兩個營正在固原縣青石嘴駐扎。毛澤東立即帶林彪、聶榮臻等人到村邊高地觀察,發現國民黨軍部隊已經將戰馬卸鞍,散放在村邊吃草,准備宿營。毛澤東立即決定,集中第一縱隊主力,以第1、第5大隊左右迂回,第4大隊正面突擊,吃掉這股騎兵。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碑

各大隊立即行動,隱蔽接近敵人,很快形成了包圍。隨后分路出擊,同時進攻,伴隨著漫山遍野的喊殺聲和槍炮聲,沖進了村裡,正在吃飯的國民黨軍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就被消滅了。戰斗不到一個小時就勝利結束,共繳獲軍馬一百余匹,以及十多馬車子彈和軍衣。紅軍不僅獲得了寶貴的子彈和冬裝補充,更重要的是增強了與國民黨軍騎兵作戰的信心,而且以繳獲的軍馬組成了紅軍第一個騎兵連。

青石嘴戰斗紀念碑駐固原的國民黨軍騎兵第7師主力,得知先頭部隊在青石嘴與紅軍發生交戰后,立即派一個團增援。毛澤東指揮第一縱隊主力迅速打掃戰場,脫離敵人,繼續北進,但殿后掩護的紅13大隊卻被國民黨軍騎兵團截住。國民黨軍沒有想到后面還有紅軍部隊,而紅13大隊則認為敵騎兵已被我主力消滅或擊潰,也沒有想到國民黨軍增援部隊來得如此之快。兩軍不期而遇,紅13大隊大隊長陳賡、政委鄧富連非常冷靜,決定以突襲的方法,先敵開火,迅速穿越敵群,擺脫險境。

紅13大隊開始行動,參謀長彭雄率一個連和機槍排擔負前衛,突然開火,猛打猛沖,殺開一條血路,穿越敵群,佔領北側的一條山溝,並在溝口架起兩挺重機槍,扼守住通道。陳賡率兩個連隨后跟進,與鄧富連所率一個連交替掩護前進。

國民黨軍騎兵從最初的混亂中很快清醒過來,編隊上馬,吼叫著在山溝兩側沖來沖去,揮舞馬刀,截殺紅13大隊。紅13大隊的干部大多為陳賡從軍委干部團帶來的,都是富有戰斗經驗的連排干部,面對騎兵的凶猛沖擊,沉著迎戰。敵騎兵沖到近前,就迅速臥倒,排槍射擊,專射馬匹。打倒敵人后,就迅速前躍。敵騎兵被打倒一排,又沖上來一排,紅軍隊伍不時被沖斷,但很快又連為一體,戰斗非常激烈。戰斗持續到下午6點多鐘,紅13大隊在夜色掩護下,邊打邊撤,攀上山坡,擺脫國民黨軍騎兵,最終脫離了險境。

到達吳起鎮

8日,紅軍由小岔口一帶出發北進。前衛紅4大隊到達白楊城附近時,與國民黨軍兩個團遭遇,紅4大隊先敵展開,先敵開火,打得國民黨軍暈頭轉向,先頭一個團稀裡糊涂地被紅軍消滅,跟在后面的另一個團嚇得掉頭逃竄。隨后,紅軍經白楊城轉向東北,進入山區,經楊家園、洪德城,於17日到達陝甘寧三省交界的老爺山,第二天繼續前進,到達了子午嶺。

子牛嶺上豎立著一塊高大的石碑,上書“分水嶺”三個大字。毛澤東看完石碑上的大字,轉身眺望遠方,興奮地對周圍的人說:“我們已經走完了十個省,下了山就進入了第十一個省——陝西省了。

那裡有我們的根據地,我們的‘家’就要到了。”

就要到家了。也許是在飽嘗艱辛后急於到家的心情的驅使,紅軍官兵的步履變得格外輕快。10月的陝北,正是秋高氣爽、風和日麗的日子,紅軍隊伍中歌聲此起彼伏,笑語不斷。10月19日,陝甘支隊終於進入了陝北革命根據地邊緣地帶的一個小鎮——保安縣吳起鎮。

吳起鎮(今吳旗縣城)是陝北革命根據地保安縣屬地,有一百多戶人家,七百多人口。它是革命根據地邊境,已有紅色政權。吳起鎮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相傳戰國時期,大將吳起曾在此把守邊關,戰死在疆場上。后人為了紀念他,把此地定名吳起。后來,為紀念毛澤東率領紅軍長征最終落腳吳起,當地政府把吳起改名“吳旗”,表示毛澤東領導陝北人民鬧革命之意。1942年陝甘寧邊區政府設縣時,把吳起正式定為吳旗縣。

但當陝甘支隊到達吳起鎮時,已經看不到任何有關吳起的古跡了,卻在破舊的窯洞牆上,看到了“打土豪,分田地!”“中國共產黨萬歲!”“擁護劉志丹”等標語,並在一個窯洞前面看到了一塊牌子,上書“赤安縣第六區蘇維埃政府”。所有這一切都表明,這裡真的是蘇區,這裡真的有黨組織和紅色蘇維埃政權存在,紅軍真正地到家了!

陝甘支隊進入鎮內后,很快與當地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人員取得了聯系。吳起鎮地區的黨組織和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黨中央和紅軍,經過緊急動員,吳起鎮及其周圍三個鄉的群眾絡繹不絕地給陝甘支隊送來了糧食和肉食、蔬菜等,共送小米、蕎面八萬斤,豬五十多頭,羊二百七十多隻。

經歷了兩萬五千多裡的艱苦長征,終於到達了革命根據地,終於到達了最后的落腳點,終於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終於再次享受到了根據地人民的歡迎,紅軍官兵激動異常,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希望。

10月21日,毛澤東親自指揮了陝甘支隊在吳起鎮進行了紅一方面軍長征的最后一戰,消滅了跟蹤而至的國民黨軍第6師主力,擊潰西北軍閥馬鴻賓部騎兵團,繳獲了大批輕重武器和戰馬,干淨利索地砍掉了“尾巴”。軍委警衛連、工兵連則在第一縱隊參謀長左權率領下,掃除當地地主豪紳和土匪據守的若干據點。

至此,紅一方面軍主力勝利地結束了長征。從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和軍委第1、第2縱隊)離開江西中央蘇區的瑞金等地,踏上長征路,到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甘蘇區的吳起鎮,歷時十二個月零九天,共三百六十七天,戰斗不超過三十五天,休息不超過六十五天,行軍約二百六十七天,行程兩萬五千裡,縱橫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寧夏、陝西等十二個省,經過苗族、侗族、瑤族、布依族、壯族、彝族、藏族、羌族、裕固族、回族等十個少數民族聚居和雜居區,渡過了貢水(雩都河)、桃江(信豐河)、章水(池江)、鐘水、瀟水、灌江、湘江、清水江、余慶河、翁安河、烏江(二次)、赤水河(四次)、北盤江、牛欄江、普渡河、金沙江、大渡河、小金川、梭磨河、黑河、白龍江(包座河)、渭水等二十二條大小河流,翻越了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越城嶺、天南山、佛頂山、大婁山、烏蒙山、梁王山、拱王山、小相嶺、大相嶺、夾金山(雪山)、夢筆山(雪山)、長坂山(雪山)、大鼓山(雪山)、拖羅崗(雪山)、岷山(雪山)、秦嶺、六盤山等二十余座高山,沿途共進行三百八十多次大小戰斗,沖破國民黨軍的中央軍和地方軍閥部隊共二十九個縱隊(軍)和三個師的圍追堵截,攻佔縣城四十四座。

到達陝北的中央紅軍一部

陝甘支隊勝利到達陝北,宣告了蔣介石“圍追堵截”、消滅中央紅軍罪惡計劃的徹底破產。長征的勝利,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紅一方面軍廣大官兵前赴后繼、英勇奮戰的結果。

長征的勝利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充足的思想基礎、群眾基礎、干部條件和領導力量。長征的勝利,同時証明了毛澤東領導的正確,他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最高領導地位因此而確立。所有經歷過長征的紅軍官兵,都對毛澤東和他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從內心深處發出擁護之聲。而沒有經歷過長征的后來者,也為長征的英雄事跡所感動,為毛澤東高超的領導藝術所傾倒。

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碑

長征的勝利充分顯示出中國革命事業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証明中國共產黨和它所領導的紅軍是不可戰勝的。外國人同樣看到了這一點。美國人莫裡斯·邁斯納在《毛澤東的中國及后毛澤東的中國》一書中,對紅軍長征的“政治意義與心理意義”做出了這樣的評價:“無論以何種人類壯舉的標准來衡量,很少有人不會同意埃德加·斯諾把長征比做‘現代無與倫比的奧德賽’的說法”。“長征拉開了其后中國共產主義革命勝利時期的序幕。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征的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心理意義”,“長征使毛澤東登上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的地位,並使毛澤東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在這裡,他們能夠發表宣言對日作戰,並為了愛國和革命這兩重目的激發起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感情”。

(責編:楊文全、趙晶)
相關專題
· 圖書連載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