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彝海結盟:血脈延續 情義傳承

2016年08月26日15:1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彝海結盟:血脈延續,情義傳承

油畫:長征詩畫(4)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81年前,劉伯承和小葉丹在彝海畔歃血為盟,成為長征途中的傳奇一幕。

對於中國革命來說,它是我黨民族政策的第一次偉大實踐﹔對於彝族兒女來說,它將古老文明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作為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行走在涼山大地上,我們發現,另一場戰斗正在打響

43歲的沈建國住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海河邊的一個小區裡。盡管盛夏時節酷暑難耐,但在太陽落山后,海河邊的晚風卻很清涼。沿著河堤,他會一直走到邛海邊。

西昌城裡的黑彝公務員

邛海濕地是中國最大的城市濕地公園,如今已成為涼山旅游的地標。

這片有些神秘的土地富有多樣的自然風光、多元的民族文化、充滿特色的美食。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沈建國是不太起眼的那個——皮膚黝黑,頭頂上毛發稀疏,不笑的時候看上去有些嚴肅。

“我是黑彝。”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神色中有一絲難以被捕捉的自豪。

涼山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黑彝,在解放后民主改革之前,曾意味著身份的高貴。如今,舊時代的階層早已被打破,對於沈建國來說,“黑彝”二字的意義僅代表著自己作為一個彝族人,血統依然純正。

81歲的老母親對此非常看重。正因如此,沈建國的妻子也是一位黑彝。

只是,家裡的人丁並不興旺。早在幼年時代,他就眼睜睜地看著弟弟妹妹因病夭折。他不敢在母親面前提起這些傷心的往事。老人的眼淚一落下來便止不住。那些憂傷的童年記憶雖然揮之不去,他卻寧願深埋心底,絕口不提。

自從2000年從深山裡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轉業到地方,沈建國一直生活在西昌。如今,他是涼山州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行政審批科的科長,輪到值班的日子,他會挂上工作牌,端坐在州政務中心的窗口接待辦事的老百姓。

涼山總人口近500萬。在這裡,除了彝族,還有漢、藏、回、蒙等14個世居民族。如今,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早已不是稀奇事。在涼山的許多黑彝家支中,已有不少人與其他民族“開親”。

沈建國有兩個兒子。對於他們將來的婚姻,他表示,將“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核桃樹下的果基伍哈

從成都出發,沿著G5京昆高速公路行駛330公裡,從彝海出口下高速,再沿著G108國道向南行駛,拐進一條岔路開始爬山,路旁的山坡上有一棵茂密的核桃樹。據當地百姓講,樹齡已超過百年。

這棵核桃樹旁,曾經坐落著果基伍哈的家。80多年前,他的爺爺果基約達也住在那裡。

彼時的涼山還處在奴隸社會,等級森嚴。

從西昌北上通往大渡河,有兩條路——一條是經越西的“官道”,另一條是穿過拖烏地區的密林小道。

拖烏地區的深山中,居住著果基、羅洪、倮伍三個家支。果基約達是黑彝,也是果基家赫赫有名的家支首領。

雖然三個家支經常相互“打冤家”,他們卻有著共同的仇敵。那時的彝區流行著一句諺語——“石頭不能當枕頭,漢人不能做朋友。”

得出這樣的結論,源於歷朝歷代對涼山嚴苛的統治。“不尊重民族習慣,不把彝族當人,用高壓的方式管理,導致彝漢之間矛盾很多。”果基伍哈說。

歷代統治者把彝區視為畏途,以往漢族的軍隊想通過彝區幾乎不可能。1863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曾深入此地,前有清軍攔截,后有彝人圍攻,最終在大渡河畔慘敗於清軍,折戟安順場。

國民黨統治時期,該地的彝漢矛盾更加突出。各個縣裡都有國民黨的駐軍,許多無賴混在駐軍中,欺壓百姓,無惡不作。

然而果基約達是個另類。多年來,他走南闖北,認識了不少漢人。81年前,他甚至與“不能做朋友”的漢人歃血為盟,結為了兄弟。

果基伍哈雖然出身黑彝族,卻從未因此感到身份尊貴。在“文革”浩劫中,雖然家境早已敗落,卻被劃為地主。這頂“帽子”,直到他上小學二年級才摘掉。

有一天,老師帶同學們去春游,在彝海畔動情地講起紅軍過冕寧的故事。果基伍哈發現,原來當年與漢人結盟的爺爺還有個更加廣為人知的名字——小葉丹。

三年級下學期,果基伍哈從彝海鄉轉學到縣城讀書。他給自己起了個漢族名字,叫作沈建國。

彝海畔的諾言

“上有天,下有地,我劉伯承與小葉丹今天在海子邊結義為兄弟,如有反復,天誅地滅。”

“我果基約達今日與劉司令員結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雞一樣死去。”

1935年5月22日,彝海見証了紅軍長征史上偉大的一幕。

結盟儀式按照彝族的風俗進行。雖然沒有酒,畢摩(巫師)將一隻大紅公雞的嘴角剖開,將雞血滴進了盛著彝海湖水的碗中,二人一飲而盡。

81年后,湖水依然清澈,在陽光下泛著粼粼的波光。聆聽著沈建國的講述,那段光榮的歷史依然讓人熱血澎湃。

1935年5月,紅軍到達瀘沽后,為正確宣傳和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發布了《中國工農紅軍布告》,揭露反動派的黑暗統治,號召彝漢人民團結起來,打倒軍閥。5月19日,中央紅軍派出以劉伯承為司令員、聶榮臻為政治委員、蕭華為群眾工作隊長的先遣隊,准備借道彝區,搶先渡過大渡河。

劉、聶二人都是四川籍,尤其是劉伯承曾在川軍中任職十幾年,閱歷豐富、作風細致,非常熟悉川西地理風俗人情,對彝區風俗和家支情況比較清楚。

5月20日,先遣隊佔領冕寧縣后,立即釋放了被扣押在城內“坐值換班”的彝族家支人質,並向他們宣傳民族平等政策,說明此次只是想借道通過。獲釋的彝族同胞得到紅軍發給的食物衣物,回家后當了紅軍民族政策的宣傳員。

“在冕寧待了一天后,先遣隊到了大橋鎮,從那裡往東都是果基家的地盤。老百姓告訴劉伯承,借道拖烏地區需要與果基家支的首領交涉。另外,他還需要一個能跟果基家搭得上話的人。”沈建國說,“一位在冕寧開酒館的漢人陳志喜自告奮勇來當‘中間人’。他與爺爺關系很好,過去爺爺去大橋鎮都在陳家吃住。”

5月22日,蕭華與紅軍總部工作團團長馮文彬一道,由陳志喜帶路,率領紅一軍團偵察連組成的工作團開路,進入果基家的領地。

“爺爺雖然自從紅軍到了涼山后就一直打聽消息,了解到這支隊伍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秋毫無犯,然而還是沒有放鬆警惕,便在山上埋伏了人。陳志喜邊走邊喊話,紅軍也一直嚴守著決不開槍的規定。最后,爺爺的四叔先和蕭華進行了接觸,隨后蕭華被帶到爺爺面前。”

“蕭華告訴爺爺,劉伯承表示過,如有必要願意與他結盟,並向爺爺再次講了紅軍的民族政策。爺爺慢慢打消了顧慮,隨后把劉伯承請到彝海邊見面。過去國民黨對彝族不當人看,爺爺從劉伯承身上看到了尊重,覺得這個人也很可信,與他相見恨晚。”

“歃血為盟后,他們互贈了禮物。劉伯承把手槍送給了爺爺,爺爺把自己的騾子送給了劉伯承。”

結盟當日晚上,劉伯承將果基約達叔侄請到紅軍宿營地大橋鎮,開懷暢飲。他把一面寫著“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的紅旗贈給了果基約達,並任命他為支隊長,並當場寫下任命狀。

次日,果基約達帶路,帶紅軍進入拖烏地區,直到走出家支領地,雙方才依依惜別。而后,紅軍后續部隊也沿著“彝海結盟”這條友誼之路,順利地通過彝區,迅速搶渡大渡河,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

小葉丹一直信守著諾言。紅軍走后,國民黨追究他與紅軍結盟的罪責,他被迫交出1.2萬兩白銀和120頭母羊。但他寧肯傾家蕩產,也不願交出隊旗。他將旗幟珍藏在背篼下特制的夾層裡,隨身攜帶,還不斷叮囑妻子:“萬一我死了,你們一定要保護好這面紅旗,將來交給紅軍。”

“1950年,西康省解放后,奶奶依照爺爺的遺囑,把藏在百褶裙裡的‘中國夷(彝)民紅軍沽雞(果基)支隊’的隊旗獻給了政府。”

共產黨也信守著當初向彝族同胞許下的民族自治的承諾。1952年,涼山成立彝族自治區,1955年,改成自治州。

血脈延續,情義傳承

高中畢業后,沈建國和表兄伍龍一起被保送到北京上大學。伍龍去了中國人民大學,他進了中央民族大學。在上學期間,學費、生活費全免。

“國家沒有忘記彝海結盟的后人。”他說,這麼多年,他一直心懷感恩。

1997年,伍龍畢業后被分配到全國人大工作。沈建國一心想參軍。“總有一點父輩的情結在那裡。”

然而,最終由於身體原因,沈建國隻在部隊待了幾個月,就來到了現在的單位。

“同事都說,你有小葉丹孫子的身份,應該上個台階啊。可我覺得,做什麼、在什麼崗位不重要,我應該像顆螺絲釘一樣去發揮作用。”

他說,劉伯承和小葉丹的后人,如今已到第三、第四代,至今還傳承著父輩們深厚的感情。

而小葉丹所屬的果基家、他的妻子所屬的倮伍家,也誕生了諸多的彝族精英。他們中的絕大部分,現在都生活在涼山,並繼續為家鄉的發展做著貢獻。

倮伍家族中,伍精華歷任四川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國家民委副主任、黨組副書記,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西藏軍區政委、西藏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是家支中從政者的代表。

1983年2月,他作為起草《民族區域自治法》五人領導小組成員之一,直接參與、組織和領導了《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起草工作。

如今,伍精華的孫子伍晉剛已成長為一位研究彝族文化的專家。他說,正因為有了長征途中的“彝海結盟”,才使得封閉的涼山彝區向外界敞開了大門。從此,中國其他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文明,得以進入,並與彝族本土文化形成互補。對於中國革命來說,它是我黨民族政策的第一次偉大實踐﹔對於彝族兒女來說,它將古老文明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行走在涼山大地上,我們發現,另一場戰斗正在打響。

作為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涼山要在2020年以前摘掉48.7萬頂貧困帽。在見証了劉伯承和小葉丹兄弟情義的冕寧縣,任務更加緊迫——根據涼山州定下的目標,該縣將於2017年實現脫貧。

2006年,沈建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爺爺跟著黨走,后人更要傳承發揚。作為小葉丹的后人,生活中要更加自律自強。我們雖不能做超越爺爺的事,但是絕不能給爺爺臉上抹黑。這一點,子子孫孫都要傳承下去。”(記者吳光於)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