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到:

大別山走出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焦予玲

2016年08月31日17: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聲明:本文原載於《黨史博覽》2016年第8期,系《黨史博覽》雜志社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73年5月1日,李德生(前左二)與李先念(前左一)在頤和園和群眾一起歡慶勞動節

1978年,李德生(左四)、許世友(左三)、曾紹山(左二)、江擁輝(左五)等合影

1982年12月,中央軍委任命鄭維山為蘭州軍區司令員、軍區黨委第一書記。圖為行前鄧小平召見鄭維山

大別山中的河南省新縣素以“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而著稱。新縣在共和國十大開國“將軍縣”中居第六位,這裡共走出了43位開國將軍。擔任過共和國大軍區司令員職務的,這個縣走出來的開國將軍佔近二分之一。解放軍實行11大軍區體制時,這個縣走出來的開國將軍曾擔任過北京軍區、南京軍區、沈陽軍區、蘭州軍區、廣州軍區等五個大軍區的司令員職務。新縣籍共和國開國將軍中職務最高者是開國少將李德生,他曾任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上將、中將、少將,49顆新縣籍開國將星閃爍在人民解放軍的行列中

新縣,原名經扶縣,位於大別山腹地、鄂豫兩省交界處,本來在中國歷史上名不見經傳,但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使這個小城以誕生43名開國將軍的方式進入公眾視野。新縣縣名的由來,恰是這塊紅色土地歷經改天換地的縮影。1932年10月,國民黨政府為了“剿滅”戰斗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紅軍和游擊隊,控制大別山區,以當時河南省政府主席劉峙之字“經扶”為縣名,以新集為治所,將河南省光山縣一部,湖北省麻城縣一部和黃安縣(今紅安縣)一部劃歸經扶縣管轄。1947年8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解放了新集,12月改經扶縣為新縣。

在漫長的革命斗爭中,新縣豪杰涌現,英雄輩出。1955年解放軍首批授銜到1965年取消軍銜制,共授予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1614名,其中上將57人,新縣1名﹔中將177名,新縣4名﹔少將1360名,新縣38名。新縣籍43名開國將軍上將3顆星、中將2顆星、少將1顆星,共計49顆將星。

新縣籍開國上將1名:許世友。新縣籍開國中將4名:鄭維山、吳先恩、張池明、范朝利。新縣籍開國少將38名:李德生、王大華、王才貴、王世仁、葉建民、葉道友、朱火華、朱致平、扶廷修、吳世安、吳華奪、余述生、蕭永正、蕭永銀、蕭志賢、蕭德明、張吉厚、張百春、張宗勝、楊恬、楊明山、陳波、范朝福、官宗禮、胡立聲、胡立信、胡賢才、徐明德、高立忠、高厚良、黃光霞、程世清、魯加漢、譚友夫、譚知耕、熊作芳、潘焱、潘壽才。

43名新縣籍開國將軍中,擔任過大軍區和省部級以上領導職務的有16人,擔任過黨和國家領導人職務的有2人。

擔任過大軍區以上領導職務的有17人:許世友,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過南京軍區、廣州軍區司令員﹔鄭維山,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過北京軍區、蘭州軍區司令員﹔吳先恩,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后勤部部長﹔張池明,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政委﹔范朝利,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李德生,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任北京軍區、沈陽軍區司令員﹔葉建民,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吳華奪,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余述生,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成都軍區副政委﹔蕭永銀,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高厚良,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空軍政委﹔程世清,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福州軍區副政委﹔魯加漢,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成都軍區副政委﹔熊作芳,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潘焱,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張百春,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北京軍區空軍政委﹔譚知耕,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擔任過省部級領導職務的有2人:朱致平,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扶廷修,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任西藏軍區副參謀長。

擔任過黨和國家領導人職務的有2人:許世友,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常委、副主任﹔李德生,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新縣籍43名開國將軍都是老紅軍,大部分生於新縣,長於新縣,並在新縣參加革命,投身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洪流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新縣籍42名開國將軍參與了創建和擴大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32年10月,一部分隨紅四方面軍入川,開辟川陝革命根據地,后北上長征,與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會合﹔一部分留在鄂豫皖蘇區堅持斗爭,於1934年11月隨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陝北后改編為紅十五軍團﹔另有少數人在蘇區紅二十八軍繼續戰斗,度過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直至抗戰爆發,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

新縣籍43名開國將軍大都出自紅四方面軍,當年紅四方面軍先后下轄第四軍、第二十五軍、第九軍、第三十軍、第三十一軍、第三十三軍。此外,有兩名將軍出自鄂豫皖省委領導的紅二十八軍。他們的分布情況大致如下:

紅四方面軍第四軍12人:許世友、李德生、范朝利、王世仁、張吉厚、張宗勝、陳波、官宗禮、胡立信、譚友夫、熊作芳、潘焱。

紅四方面軍第二十五軍7人:張池明、葉建民、扶廷修、蕭志賢、吳華奪、胡立聲、程世清。

紅四方面軍第九軍2人:吳先恩、王大華。

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6人:鄭維山、朱火華、蕭永正、蕭永銀、高厚良、楊明山。

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9人:王才貴、葉道友、朱致平、蕭德明、張百春、范朝福、黃光霞、魯加漢、譚知耕。

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軍1人:吳世安。

紅四方面軍總部和其他所屬部隊3人:徐明德、潘壽才、余述生。

鄂豫皖省委領導的紅二十八軍2人:胡賢才、高立忠。

新縣籍43位開國將軍中唯一沒有在新縣出生、也沒有在鄂豫皖和川陝根據地戰斗過的有1人,即楊恬。但楊恬的祖籍是新縣千斤鄉,因此算入新縣籍開國將軍行列。楊恬出生在江西德安,其哥哥楊超曾是中共江西省委委員、中共德安縣委書記,著名烈士,曾在新縣千斤鄉一帶開展過革命活動,對楊恬參加革命起到過引導作用。

北京軍區、南京軍區、蘭州軍區、沈陽軍區、廣州軍區等大軍區司令員一職曾由新縣籍開國將軍擔任

大軍區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編制體制中舉足輕重,大軍區司令員職務重要、地位重要、作用重要,新縣籍開國將軍任職大軍區主官可謂獨樹一幟。

大軍區是按戰略區域設立的軍隊一級組織。解放軍大軍區體制,基本上是按照蘇聯軍隊的體制實行的。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對解放軍實施整編,按國家行政區劃調整為西北軍區、西南軍區、中南軍區、華東軍區、華北軍區、東北軍區六大軍區。20世紀50年代中期,調整為13個大軍區,分別是沈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昆明軍區、武漢軍區、成都軍區、蘭州軍區、新疆軍區、西藏軍區、內蒙古軍區、福州軍區。20世紀60年代,中央軍委又對大軍區進行了兩次微型調整:1967年5月,將內蒙古軍區調整為省軍區,歸屬北京軍區領導﹔1968年12月,將西藏軍區調整為省軍區,歸屬成都軍區領導,正式形成11個大軍區。此外,1979年5月,將新疆軍區改稱為烏魯木齊軍區。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解放軍又實行了幾次軍隊體制改革和精簡整編。1985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將11個大軍區合並為沈陽軍區、北京軍區、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廣州軍區、成都軍區、蘭州軍區7個大軍區。

新中國成立后,新縣籍有3位開國將軍先后共擔任過5個大軍區的司令員。上將許世友,先后擔任過南京軍區和廣州軍區司令員﹔中將鄭維山,先后擔任過北京軍區和蘭州軍區司令員﹔少將李德生,先后擔任過北京軍區和沈陽軍區司令員。

許世友,1955年3月至1973年12月任南京軍區司令員,1959年9月任國防部副部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1973年任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在南京軍區整整工作了19個年頭。從1955年至“文革”爆發前,許世友把主要精力放在保衛國防和加強部隊建設上。他奔波於海防前哨,深入基層和國防施工現場,首批帶頭下連隊當兵,和戰士同吃、同住、同操練,狠抓合成軍的訓練和部隊作風整頓,培養出了“南京路上好八連”。1964年,他在葉劍英、羅瑞卿的大力支持下,總結、推廣了“郭興福教學法”,在全軍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群眾性大練兵、大比武運動。“文革”爆發后,許世友受到極大沖擊。1973年,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涉及兩名新縣籍開國將軍,即許世友和李德生。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與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對調﹔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與廣州軍區司令員丁盛對調﹔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與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對調﹔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與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對調。在晚年調任廣州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1979年參與指揮了上個世紀中國對外的最后一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已經74歲高齡的許世友,被中央軍委任命為對越自衛反擊戰廣西段總指揮。對越自衛反擊戰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為中國西南邊陲的安寧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85年,許世友將軍逝世。

鄭維山,1969年任北京軍區司令員,1982年任蘭州軍區司令員。毛澤東在“文革”初期的一次會議上說“南有許世友(南京軍區),北有鄭維山(北京軍區)”,對兩位新縣籍開國將軍的信任和偏愛溢於言表。“文革”時期,鄭維山也和他的老鄉許世友一樣,受到林彪、“四人幫”的迫害。不過,他沒有許世友那樣幸運,得到毛澤東的直接保護,而是在林彪折戟沉沙后,被冠以林彪余黨的罪名幽禁八年之久,粉碎“四人幫”兩年后才重返北京。1979年,中共中央對“晉察冀山頭主義”“華北山頭主義”,以及強加在鄭維山身上的所有罪名予以徹底平反。1982年,鄭維山被任命為蘭州軍區司令員。這時他已年近古稀,但是工作熱情不減當年。為落實中央軍委的戰略方針,他帶領機關干部三次勘察地形,跋涉於西北高原,行程7萬多公裡,詳細修訂了西北戰區的防御作戰預案﹔又組織全區團以上干部參加戰役戰術集訓,親自授課,多次組織現場討論,在戰役、戰術、工程建設上落實了部隊平時訓練和未來作戰任務相結合的問題。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執行中央軍委關於軍隊協助西北地區搞好綠化、造福后代的指示,在部隊營區綠化和幫助地方植樹種草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西北人民把他和軍區部隊譽為“綠色使者”。2000年,鄭維山將軍逝世。

李德生,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李德生從朝鮮戰場回國后擔任第十二軍軍長。1968年4月,李德生擔任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黨的核心小組組長,后任省委第一書記。1970年1月,李德生兼任北京軍區司令員。1973年8月,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作為毛澤東、中共中央“老中青”三結合的中年代表,后因“四人幫”迫害,辭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職務。1980年8月,經中共中央批准,為李德生平反,恢復名譽。1973年12月,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時,李德生調往沈陽軍區擔任司令員。1973年12月至1985年6月,李德生任沈陽軍區司令員。他帶領軍區黨委一班人深入調查研究,形成了一套適合特定歷史條件下東北地區的作戰和設防原則,促進了東北戰略區建設。他提出了組建合成軍和在東北西部地區組建守備區的重大建議,得到鄧小平的肯定,並付諸實踐。他領導組建了中國第一個陸軍預備役步兵師,組建了全軍第一個激光模擬對抗營。1985年11月,李德生調到新組建的國防大學任政委、黨委書記,與校長張震一道,團結帶領校黨委一班人和全校教職員工,堅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決策指示,積極推行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的全面建設和改革,為探索解放軍高級干部培訓的新路子,為國防大學的建設發展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2011年,李德生將軍逝世。

上將、中將、少將,許世友、鄭維山、李德生三位新縣籍開國將軍,均擔任過大軍區司令員,在“文革”中均歷經了磨難。但他們在大軍區司令員的崗位上,忍辱負重,盡職盡責,在解放軍大軍區司令員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縣籍開國將軍遍布各大軍兵種和科研、領率機關

新中國成立時,解放軍基本上是單一的陸軍,而陸軍以步兵、騎兵為主,隻有少量的海軍、空軍和炮兵、裝甲兵、通信兵。不久,解放軍軍兵種部隊如雨后春筍,紛紛問世,新縣籍開國將軍的身影開始閃現在解放軍各軍兵種家族之中。這些新縣籍開國將軍當年大都是窮苦農民出身,沒有多少文化知識,許多人沒有見過飛機、軍艦,但他們在人民軍隊中學文化,學打仗,學習掌握新型裝備,學習領導新的軍兵種,成為解放軍軍兵種發展壯大的治軍良才。

炮兵中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1950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在北京成立,領導全軍23個炮兵師、186個炮兵團和126個炮兵獨立營。1975年,新縣籍開國中將張池明擔任炮兵政委。

張池明,1917年出生,新縣泗店鄉傅家窪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紅軍,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十五軍團司令部作戰科代科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七團政委、新四軍三師八旅兼鹽阜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政委,參加了四保臨江、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湘贛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后,張池明曾任總后勤部參謀長,總后勤部副部長兼后勤學院院長,總后勤部政委等職。1975年,任解放軍炮兵政委。1997年逝世。

空軍中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部在北京成立,領導空軍航空兵、空降兵、高射炮兵、地空導彈兵、雷達兵五大兵種。新縣籍開國將軍高厚良、朱火華、蕭志賢、張百春、胡立信,先后從陸軍奉調到空軍,成為人民空軍的第一代高級將領,與年輕的人民空軍共同成長。

高厚良,1915年出生,新縣箭廠河鄉蕭家窪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紅軍,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央軍委一局一科參謀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冀南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華北軍區第七十軍參謀長等職,參加了邯鄲、豫北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曾任空二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空五軍軍長、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兼軍區空軍訓練部部長、成都軍區空軍指揮所主任等職。1977年任空軍政委、黨委第二書記。

朱火華,1916年出生,新縣泗店鄉鄒河村人。1931年參加紅軍,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八十八師二六八團連指導員等職。參加了長征和西路軍西征。西路軍兵敗河西走廊后,輾轉到達迪化(今烏魯木齊)。朱火華和從延安派來的10多人轉入新疆航空隊飛行訓練班,學習航空技術。1945年抗戰結束后,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中共在東北籌辦航空學校,朱火華被調往該校任機務處主任,后歷任航空學校大隊政委、軍委航空局航空工程處政委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朱火華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混成旅機務處主任、華東軍區空軍工程部部長、南京軍區空軍工程部部長等職。朱火華是人民空軍的創始人之一,從抗日戰爭開始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為人民空軍的創建和發展壯大嘔心瀝血,鞠躬盡瘁。1968年逝世。

蕭志賢,1913年出生,新縣箭廠河鄉油榨村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十五軍團后勤部部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第二縱隊供給部部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四野戰軍后勤部第五分部兼十五兵團后勤部部長等職,參加了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作戰、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海南島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后,曾任蘭州軍區空軍后勤部副部長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0年逝世。

張百春,1916年出生,新縣陳店鄉山背灣村人。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九十一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新編第四旅七七一團政委。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四野戰軍第四十軍一四一師政委。新中國成立后,歷任空軍第六航空學校政委,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混成第四旅十一團政委,空軍第二師政委,空軍第二軍政委,北京軍區空軍政委。張百春將軍是響應毛澤東“建立強大的人民空軍”的忠實踐行者,他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人民空軍。1978年逝世。

胡立信,1915年出生,新縣戴嘴鄉人。1931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司令部機要科副科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輪訓大隊大隊長、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中軍區獨立第三旅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衡寶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后,曾任防空軍高射炮學校政委、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15年逝世。

海軍中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1950年4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關在北京成立,領導海軍水面艦艇部隊、岸防兵部隊、潛艇部隊、航空兵部隊、海軍陸戰隊和北海、東海、南海三大艦隊。新縣籍王大華、徐明德、葉道友、范朝福、高立忠等5名開國少將,由陸軍轉到海軍,成為人民海軍第一代高級將領。

王大華,1916年出生,新縣新集鎮長潭村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2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十師二十九團政治處宣傳隊隊長、西路軍政治部青年股股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冀南軍區第八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四野戰軍第五十八軍一七三師政治部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南軍區海軍第一艦隊政委,西營基地副政委,海軍炮兵學院政委,海軍訓練基地政委等職。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76年逝世。

徐明德,1916年出生,新縣卡房鄉牛沖村人。1931年參加紅軍,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電台台長等職。參加了長征和西路軍西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三局分隊隊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四野戰軍十五兵團司令部通信科科長等職,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海南島戰役等。1951年任海軍司令部通信部主任,是中國超長波電台的鼻祖。1974年3月,任海軍副參謀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7年逝世。

葉道友,1914年出生,新縣郭家河鄉土門村人。1929年參加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三十一軍九十三師副營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淮北軍區第三軍分區一團團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三野戰軍第三十四軍一○一師師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調任華東軍區海軍第四艦隊副司令員,后歷任江陰要塞司令員、吳淞要塞區兼嵊泗巡防區司令員,海軍吳淞基地副司令員,海軍淞滬水警區司令員,舟山基地副司令員等職,為新中國海軍和海防建設立下了功勛。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同年逝世。

范朝福,1915年出生,新縣郭家河鄉范灣村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九十一師衛生處政委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冀南第二軍分區二十五團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二野戰軍第十軍政治部民運部部長等職,參加了魯西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的作戰等。新中國成立后,任海軍威海水警區政委、威海基地政委,海軍政治部直屬政治部主任,海軍副參謀長等職,為人民海軍的發展和壯大做出了積極貢獻。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93年逝世。

高立忠,1916年出生,新縣泗店鄉余河村人。1929年參加紅軍,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少共國際班班長等職,堅持了大別山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新四軍第七師皖南支隊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獨立支隊政委,參加了孟良崮戰役,南麻、臨朐戰役,萊蕪戰役,淮陰、漣水保衛戰和淮海戰役等。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華東軍區海軍江防艦隊政委,華東軍區海軍后勤部政委,華東軍區海軍基地政委,第六艦隊政委,海軍廈門水警區司令員,海軍基地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海軍指揮學校校長、政委等職。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70年任海軍第三研究院副院長。1978年逝世。

工程兵中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1978年1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領導機關在北京正式成立,在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雙重領導下,擔負國家基本建設重點工程和國防工程施工任務,所屬部隊包括冶金、石油、交通、煤炭、水電、化工、建工、地質、礦山等支隊,若干支隊編為一個指揮部。新縣籍開國少將胡立聲,曾任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揮部第二政委。

胡立聲,1917年出生,新縣泗店鄉余畈村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參加紅軍,193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二十五軍通信員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太岳軍區二十四旅七十一團政委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華北野戰軍十八兵團第六十二軍一八六師政委,參加了臨汾、太原、蘭州、西南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曾任第十六軍四十六師政委,旅大警備區守備第一師政委,外長山要塞區政委,冶金工業部政治部主任,基建工程兵冶金部辦公室主任、北京指揮部第二政委。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10年逝世。

軍事科學院中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1958年3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編制為大軍區級,設有院辦公室、政治部、院務部和戰爭理論、戰術、戰史、外國軍事等4個研究部以及軍事技術直觀教研館,直屬中央軍委領導,主要職能是研究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總結古今中外的戰爭經驗,編寫合成軍隊的條令條例,探索現代建軍和作戰的重要問題,以適應國防現代化和未來作戰的需要。新縣籍開國少將譚知耕,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譚知耕,1917年出生,1929年參加赤衛隊,1930年加入紅軍,次年加入共青團,1934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偵察參謀等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新四軍第二師四旅十二團團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十一師師長、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三軍六十八師師長等職,參加了淮海、渡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譚知耕歷任第三野戰軍第二十三軍參謀長、第二十五軍副軍長等職。1957年畢業於蘇聯伏羅希洛夫軍事學院,回國后任高等軍事學院戰役法教授會主任、高等軍事學院教育長等職。1978年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為繁榮和發展中國的軍事教育和軍事科研事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01年逝世。

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中的新縣籍開國將軍

1958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是統一組織軍隊戰略核武器研究、試制、試驗、定型和監督生產的業務領導機關。同時也作為國務院的一個組成部委,其下設有科學技術委員會和若干個主管業務的部或局,隸屬於中央軍委,工作受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雙重領導,既是中央軍委統一管理全軍國防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機關,也是國務院管理各有關工業部門的國防科研、軍品生產和軍品外貿工作的綜合部門。新縣籍開國少將楊恬,曾任國防科委后勤部部長、國防科工委后勤部部長。

楊恬,1920年出生在江西德安,祖籍河南新縣千斤鄉楊店村,193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入延安抗大學習。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抗大區隊長、干事、股長、指導員、文工團團長、科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軍政處處長,華北軍區南線辦事處副主任,華北軍區后勤部參謀處處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軍委總后勤部秘書處處長,總后勤部司令部副參謀長,志願軍后方勤務部副部長,總后勤部司令部副參謀長兼后勤技術裝備研究院院長,總后勤部司令部參謀長,國防科委后勤部部長,國防科工委后勤部部長等職。為國防科技研究的后勤保障做出了重大貢獻。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2年逝世。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兵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與新縣籍開國將軍的辛勤奉獻是分不開的。

頻道精選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長征

長篇連載《長征記》

重溫長征故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習仲勛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幾段往事

陳雲長征路上“失蹤”之謎

毛澤東的黃河之行

將帥奇才——徐向前傳奇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