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02日08:48 來源:河北日報數字報
董振堂(資料片)
編者按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穿越80年歷史煙雲,長征精神歷久彌新,永放光芒,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斷前行、勇奪勝利的精神動力。本報今日推出報道,介紹參加過長征的河北籍最高級別將領——董振堂的英勇事跡。董振堂“對黨忠誠、義無反顧、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將永遠激勵燕趙兒女在新長征路上,凝聚力量,砥礪前行,不斷奪取一個又一個新的勝利。
1931年12月14日夜,寧都城門上的三聲槍響,讓董振堂的人生軌跡徹底轉了個彎。
槍聲,是這位國民革命軍旅長的宣言:“暴動當紅軍!”
拉起1萬7千官兵,扛上2萬件槍炮,董振堂頭朝共產主義,義無反顧扑身而去。
什麼“攘外必先安內”,什麼“不准抵抗”……董振堂“棄強投弱”的驚人之舉,理由隻有一個:“惟有共產黨才能為工農勞苦群眾謀解放到底。”
這個抉擇,讓當時軍力薄弱的中國工農紅軍兵力驟增5成。
這個抉擇,也把董振堂帶入鐵流滾滾的血色征途。
從十過雪山,三過草地,槍林彈雨間死守軍委縱隊,到無懼犧牲,戰至彈盡援絕,42歲時拋頭舍身於甘肅高台城下。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團總指揮董振堂追逐光明的決心,如鋼似鐵。
生在新河縣西李家庄的董振堂,是參加過長征的河北籍最高級別將領。“堅決革命的同志。”毛澤東這樣評價他。
堅決革命,義無反顧
——率部寧都起義,為紅軍增加兵力1.7萬人,武器2萬件
“解放。”1931年12月14日夜,寧都守軍接到這個意味深長的口令。
作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的軍事高材生,董振堂深諳“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鐵律,讓這樣一個職業軍人“調轉槍頭”絕非易事。
此前,在馮玉祥麾下任職的董振堂經歷了馮玉祥、閻錫山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幾個月下來,中原大地血流成河,生靈涂炭。董振堂覺得,這哪裡是救國救民,分明是軍閥混戰。
“早在1926年,董振堂就和當時同在馮玉祥麾下的共產黨人劉伯堅結下深厚友誼,劉伯堅宣講的共產黨理論和主張,讓迷茫之際的董振堂豁然開朗。”8月30日,董振堂史料研究者、新河縣文化館原館長宋增貴說。“董振堂曾發誓‘絕不向共產黨開槍’。”
1931年2月,蔣介石命令董振堂所在的第26路軍南下江西“剿共”。董振堂則選擇滯而不進,進而不打。“九·一八”事變發生后,蔣介石沒有選擇抗日,卻繼續“圍剿”主張全民抗日的紅軍,這讓董振堂更為憤怒。
“自1927年國民黨背叛革命后,更看清楚了國民黨的欺騙壓迫剝削。”8月30日,新河縣董振堂事跡陳列館內,記者看到了董振堂手書的《寧暴經過》,董振堂寫道:國民黨常說,要使人人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有用的,實際呢?國民黨把工農群眾鬧得沒吃的沒穿的沒住的沒用的。國民黨說,耕者有其田,實際隻有豪紳地主有田。國民黨又說,士兵解甲歸田者給以田地,(結果)把老弱病殘的遣散回家,隻給三元五元錢,強迫回家。國民黨強迫群眾當兵拉夫拉牲口,強索苛捐雜稅,因此更認清楚了,惟有共產黨才能為工農勞苦群眾謀解放到底。
兵荒馬亂可有終日?和服從命令相比,董振堂更沒忘記一名軍人應有的抱負:救國救民。
“我贊成,暴動當紅軍!”1931年12月14日夜,董振堂拍案而起。
“解放”的口令傳遍營房內外。東方日出,長夜已盡。
董振堂帶領將士撕碎國民黨黨旗,扯下帽花、胸章、領章。1個總指揮部、2個師部、6個旅部、11個整團,共計1.7萬余人,攜帶2萬多件輕重武器、8部電台和大批裝備物資,撤離寧都,跨過梅江,向蘇區開拔。
整編26軍的倒戈,震驚中外。
毛澤東此后為寧都起義題詞:“以寧都起義的精神用於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是戰無不勝的。”
“這種精神,正是董振堂身上那種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矢志救國救民的精神。”宋增貴說。
“寧都暴動是中國蘇維埃革命中一個最偉大的士兵暴動。”1932年12月14日,劉伯堅在紀念寧都起義一周年大會上說:“它表示了在反帝國主義與土地革命的民族戰爭中,廣大士兵的走向革命﹔表示了中國地主資產階級的武裝力量在目前革命日益發展情勢下的更加崩潰與瓦解。同時,增加了一批強大的武裝力量到革命方面來,這是革命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光榮的一頁。”
寧都起義后不久,董振堂提出加入共產黨的請求。他對劉伯堅說:“我是跟定共產黨鬧革命了,死也不回頭了。”
勇往直前,守無不固
——湘江突圍、金沙江阻擊,不惜代價守護軍委縱隊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部隊的包圍追擊,被迫長征。
董振堂指揮的紅五軍團擔任全軍后衛,掩護紅軍主力和軍委縱隊的后方安全。
“軍委縱隊由中共中央、中央政府等組成,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均在其列。”宋增貴說,“紅五軍團就像首長的警衛員一樣,既要行軍跟進,又要隨時掩護作戰,攔截敵人的追擊,責任十分重大。”
8萬7千多人的隊伍,帶著兵工廠、印刷廠、被服廠的沉重機器,挑著盆盆罐罐,全軍行李擔子就有四五千副之多。
但殺奔而來的追兵很快給了負重前行的董振堂更為嚴酷的考驗。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突破敵人三道防線后,蔣介石調兵堵截追擊,從四面圍攏成“大口袋”,企圖將紅軍消滅於湘江以東。
一場紅軍轉移突圍以來雙方兵力投入最多,戰斗最激烈、最殘酷、最悲壯的湘江戰役就此拉開。根據中央“掩護部隊應不顧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扑滅尾追之敵”的命令,董振堂率部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殘酷的血戰。
“敵人追擊紅五軍團時子彈射出的彈洞,至今仍能在當地村宅牆壁上找到。”宋增貴曾回訪董振堂足跡,在當時戰事慘烈的全州縣發現眾多遺跡。
為確保紅軍主力安全,董振堂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
這場惡戰,紅五軍團第34師5000多名紅軍將士全部陣亡。董振堂犧牲一半軍力,確保了紅軍主力渡過湘江。
“紅一軍團打先鋒,攻無不克﹔紅五軍團殿后,守無不固。”湘江戰役后,這話在紅軍中廣為流傳。
中央和軍委對董振堂十分信任,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時,仍由董振堂司職防務,確保會議安全。
1935年5月上旬,金沙江畔,面對敵人1萬多兵力和漫天炮火,不足5000人的紅五軍團在董振堂的率領下死守唯一通道石板河,與敵軍激戰九天九夜,直至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渡過金沙江。
在“鐵衛”董振堂的掩護下,中央紅軍終於擺脫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
此后十過雪山,三過草地,都由董振堂護衛鐵流,一路前進。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經過長征到達甘肅會寧,組成西路軍西渡黃河。1937年元旦,高台戰役中,董振堂與敵方馬步芳一部遭遇,原本可率部突圍進祁連山區,但接到總部“死守高台”命令后,董振堂毅然放棄突圍。
石頭、瓦塊……守城紅軍彈藥打光,就用手邊物件與敵殊死拼殺,戰事慘烈之至。1937年1月20日,董振堂彈盡援絕,拼盡最后一絲氣力,壯烈犧牲於高台城下。
暴虐的敵軍將董振堂梟首懸於城樓之上,暴尸荒野。
將星早早隕落,鋼鐵意志永存。
“他槍不離手,是有名的神槍手。”8月30日,新河縣董振堂事跡陳列館廣場上,宋增貴仰視高大的董振堂銅像。
手攢八角帽,腰挂駁殼槍,身姿英武,目光堅定。
長風過處,鬆聲起伏。宋增貴說:“將軍風骨,必將代代相繼。”(記者 劉冰洋 郭 偉)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