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愛國 張從田
2016年09月09日15: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點擊閱讀人民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專題: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聲明:本文(含圖片)節選自《長征記》一書,系華夏出版社授權人民網發布。請勿轉載。(全書目錄)
第二十六章 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甘南
在紅2、紅6軍團同紅四方面軍會師前后,中共中央與朱德、張國燾和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就紅四方面軍和紅2、紅6軍團北上問題交換了意見。
紅二方面軍長征途中的《戰士讀本》
5月25日,中央電告朱德、張國燾,分析了形勢,提出了紅四方面軍和紅2、紅6軍團迅速北上的戰略方針,指出:“國內及國際的政治形勢均取得暴風雨般的姿態向前發展,黨的反日統一戰線的成立,目前議事日程上的具體任務是建立西北國防政府,爭取迅速對日作戰,以走向建立全國國防政府,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在通報了中央與西北地方軍事力量的統戰工作成就和紅一方面軍西征作戰情況后,電報寫道:“四方面軍與二方面軍,宜趁此十分有利時機與有利氣候,選定大計,或出甘肅,或出青海。在兄等大計決定之后,一方面軍適時向天水、蘭州出動,進一步策應兄等,使蔣軍不能攔阻,至於奉軍已與秘密約定不加攔阻。”這對促使張國燾放棄分裂活動,加速北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5月25日,中央又致電紅四方面軍和紅2、紅6軍團領導人,指出國內及國際形勢極為有利,“四方面軍與二方面軍,宜趁此十分有利時機與有利氣候速定大計,或出甘肅,或出青海”。
6月10日,朱德、張國燾和紅四方面軍領導人致電中共中央,表示“一致同意”北上,並“擬於六月底出動,向夏洮西北行動”,“二方面軍大約6月20號前后集甘孜,休息十天跟進”。
在此期間,“兩廣事變”發生,桂系、粵系軍閥起兵反蔣,蔣介石被迫抽調大批中央軍嫡系部隊南下對付桂軍與粵軍。西北地區國民黨軍的力量受到削弱。根據變化了的形勢,6月19日,中央致電朱德、張國燾及任弼時,指出:“時局形勢已起大變化,這使中國革命走上了一個新階段。黨的任務是使抗日反蔣的統一戰線進到高度具體化,即實行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的組織。”“西北國防政府已經有了迅速組織的可能與必要。我們應以西北的發動去配合兩廣的發動。”“關於二、四方面軍的部署,我們以為宜出至甘肅南部,而不宜向夏、洮地域。”6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又致電朱德、張國燾:“何日開始北上?經何路?何日可達何處?敵情如何?我陝甘應如何策應?均請見告。”並指出:二、四方面軍“如能迅速出甘南,對時局助益匪淺”。
朱德、張國燾接到中央指示后,決定部隊北上向鬆潘、包座一線開進,進而向甘東南發展。26日,紅四方面軍派李先念率紅89師和騎兵師組成先遣部隊,經西傾寺前往阿壩,為后續部隊籌糧。28日,張國燾、陳昌浩、李卓然在致徐向前、周純全及各軍首長電中指出:“黨目前戰略方針是在創造西北廣大與鞏固抗日根據地任務之下,主力紅軍首先向鬆潘、甘南行動,消滅該地區之敵王均、毛炳文等部﹔進而與一方面軍呼應,橫掃而東援,(策)應兩廣堅決抗日,擴大與加深民族革命戰爭,爭取全中國人民蘇維埃的勝利。”
紅四方面軍全面展開了北上的准備,紅二方面軍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也立即轉入北上准備。從7月初開始,紅二、紅四方面軍各部分為左、中、右三個縱隊,共同北上,向鬆潘、包座一線開進。
集結在爐霍地區的紅四方面軍紅9軍、紅4軍第12師和獨立師、紅31軍第93師及方面軍總部為中央縱隊,由徐向前、陳昌浩率領,於7月2日出發,經壤塘、查理寺、毛兒蓋向包座前進﹔集結在甘孜地區的紅四方面軍紅4軍第10師和第11師、紅30軍第88師和紅二方面軍為左縱隊,由朱德、張國燾率領,於7月3日出發,經東谷、西傾寺﹔阿壩向包座、班佑前進﹔集結在綏靖、崇化地區的紅5軍、紅31軍第91師為右縱隊,由董振堂、黃超率領,於7月10日出發,經卓克基、馬塘向毛兒蓋、包座前進。任弼時在朱德的建議下,跟隨紅軍總部行動,以便繼續做張國燾和紅四方面軍領導人的工作,促進黨和紅軍的團結。
幾經周折、磨難,紅四方面軍終於按照黨中央的意圖踏上了北上的征程,紅軍各大主力會師的時日在望。
穿越草地
從甘孜地區北進,沿途大部分地區為廣袤的高原,海拔較高,空氣稀薄,氣候多變,人煙稀少。從阿壩、毛兒蓋到包座,還需要再過草地。籌糧成為部隊面臨的最大問題。
許世友率騎兵師為全軍開路。他已經兩過草地,深知糧草對部隊走出草地的重要性,要求部隊“不管遇到多大困難,付出多大代價,一定要籌集到更多的糧食,保証主力部隊通過草地”。在色曲河畔,騎兵師向牧民們購買了四百多頭牛、一千多頭羊和一部分糧食。當地土司雖佔有大量的牛羊和糧食,卻不願賣給紅軍,並派人不斷襲擊紅軍。許世友毫不客氣地指揮部隊出擊,從俘虜口中了解到土司牛羊窩藏點,連夜行動,按照“破壞抗日紅軍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的土地財產一律沒收”的政策,將士司的八百多頭牛羊全部沒收。隨后,騎兵師又在西傾寺等地籌集了三千多頭牛羊和四五萬斤糧食。
抵達阿壩,當地土司墨桑驅散群眾,把糧食和牛羊全部轉移。騎兵師四處搜索,找到六百多頭牛羊和一萬多斤糧食,然后繼續前進,在麥加爾康、覺兒黃、賽苟共巴地區與墨桑土司武裝遭遇。許世友指揮部隊先敵展開,趁夜偷襲,擊潰藏兵,繳獲近萬匹馬和一批槍支彈藥。騎兵師一路征戰,經過大小戰斗七十二次,籌集牛羊兩三萬頭和糧食幾萬斤,勝利完成了“籌集糧食,偵察道路”的任務。
紅四方面軍已經是第三次過草地了,雖然經驗比較豐富,准備也比較充分,但是由於此次穿越草地,路程更加遙遠,時間更加漫長,所籌集利於攜帶的糧食依舊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部隊還是遇到了嚴重的困難、指戰員不得不再次以野菜、草根以至皮帶、牛皮來充飢。指戰員發揚不怕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終於最后一次走出了草地。
紅二方面軍則是第一次穿越草地。盡管部隊在行動之前曾深入地進行了思想動員,也盡力地做好物資准備,但由於行走在全軍最后,仍然經受了比紅四方面軍部隊更大的困難。從甘孜出發時,部隊全力籌糧,隻籌措到七八天的糧食。張國燾的干擾更加重了紅二方面軍的困難。賀龍后來回憶說:“到絨巴岔,(張國燾)答應給我們衣服、糧食、補兵。當我們不同意他的路線時,什麼都沒有了,要餓死我們,他們先走,都把東西帶走了。”紅二方面軍原來預計十天可到達阿壩,但由於剛走出極艱苦的雪山地區,體力消耗很大,尚未完全恢復,沿途荒無人煙又無法補充糧食,結果走了二十多天,才到阿壩。這時,部隊已經基本斷糧。
朱德總司令時刻關心著紅二方面軍,盡最大的能力為紅二方面軍解決困難。在甘孜,由於朱德的努力,也由於紅四方面軍指戰員對紅二方面軍的友愛,紅四方面軍為紅二方面軍留下了部分糧食,解決了部分困難。紅四方面軍部隊經過草地時,為了保証對部隊的供應,在噶曲河畔設立了兵站,朱德到達兵站后,對兵站負責人楊以山說:“我們后邊還有幾萬紅軍,要將四方面軍直屬隊所有的帳篷、馱行李的牲口留下,供應后續部隊。咱們每人每天發的牛羊肉,連皮帶肉不超過一斤,其余的都留下。”他親自對直屬隊進行動員:“在我們后邊,還有許許多多的同志,他們的糧食早就很困難了,尤其二方面軍的同志,他們大都是從南方過來的,對草地的自然氣候不習慣,又在我們的后面,生活更困難,常常連野菜也吃不下,我們要咬緊牙關,把困難自己承擔起來,盡可能地為后續部隊提供一些方便。各單位馱東西的牦牛和繳獲的羊、牦牛全部給二方面軍留下。”
盡管朱德做了積極的努力,可留下的東西對於數萬名官兵組成的紅二方面軍來說,依舊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解決部隊嚴重的糧荒。7月11日,紅二方面軍分為兩個梯隊,由甘孜的東谷出發,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后跟進。開始時,每人每天還能分到二兩青梨稞粉,雖然非常難吃,尚能充飢,但很快部隊就徹底斷糧了。王恩茂回憶說:“草地的氣候惡劣,一日數變,一會兒天晴,一會兒烏雲滿天,一會兒刮大風,一會兒下大雨,一會兒下大冰雹,有的冰雹像大碗那樣大,有的人被冰雹砸傷了,有的騾馬被打死了。草地這樣惡劣的天氣,我們白天行軍還能勉強承受,但夜晚露營就很難過了”,“有不少體弱的同志經過草地長期露營經受不住風吹雨打的折磨而死亡”﹔到了水草地,如果不小心,或者走錯路,更“會掉下稀泥坑裡去,遭受滅頂之災,我們部隊有的人和騾馬走錯了路,就掉進了稀泥坑裡而死亡”。
前面的隊伍把可吃的野菜挖盡了,他們往往連野菜也難以找到,隻好把身上的皮帶、槍帶、馬鞍、帽檐上甚至草鞋上的牛皮收集起來,割碎、煮熟用來果腹,有的甚至到牛糞裡去揀那些牛沒有消化的糧粒。有的戰士口含野草走著就倒下去,有的坐下去就再也沒能起來。衣著單薄,氣候嚴寒,是過草地的另一大困難。紅二方面軍自離開湘鄂川黔根據地后,始終處於緊張的行軍作戰之中,到甘孜后衣物也沒得到必要的補充,御寒防雨的衣服、帳篷極端缺乏。為了抵御嚴寒,官兵們把羊皮、虎皮、駝皮、狗皮等披在身上行軍,許多人被嚴寒奪去了生命。飢餓和惡劣的條件使指戰員的體力每況愈下,疾病、掉隊、死亡的人數不斷增加。在一次風雨交加的晚上,僅紅6師就犧牲了一百七十四人。
賀龍心急如焚,除了要求各級政治機關在部隊中進行艱苦細致的政治思想工作,開展群眾性的思想和體力互助,提出“走出草地就是勝利”的口號鼓勵指戰員外,他還冒著中毒的危險,親嘗各種野草,一到宿營地,就帶人到河邊捉青蛙釣魚,為傷員充飢。兵站分配給他的食品,也全部送給了傷員,自己和官兵一起吃野菜。到了最后,實在找不到吃的東西,他下令將一直跟隨他征戰的棗紅馬殺掉,給官兵充飢。盡管如此,賀龍下令絕不允許丟掉一個傷病員。他說:“在任何艱難困苦情況下,絕不能丟掉一個傷病員,活著的同志隻要還有一口氣,都要搶救,這是階級兄弟啊!”
在草地行軍中,除了飢餓、疾病的折磨外,紅軍指戰員還經常遭到飄忽不定、出沒無常的當地土匪和受國民黨牽制的反動土司武裝的襲擊。最危險的一次是8月初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將抵達噶曲河時,六七百人的藏騎隊伍從上丘間突兀而至。敵人赤著膀子,人手一把長刀,揮舞著,吼叫著,朝總指揮部壓來。紅軍后衛特務連倉促迎擊,由於人少,又沒有機槍,邊阻擊邊往后撤。在這危機時刻,正在左側行進的紅288團聽到槍聲,便以最快的速度從側翼增援。怎奈戰士們好幾天粒米未沾,又急行軍趕來,累得舉起槍來卻胳膊打戰,不能有效地殺傷敵人。敵人更加肆無忌憚了,幾百匹馬同時蜂擁而來。紅軍一位營長急中生智,採取了打“排子槍”的戰術,令一字排開的隊形收攏成方陣,戰士分臥、坐、跪、立四種姿勢握槍。敵騎沖過來,指揮員一聲令下,紅軍幾百支槍連續射擊,火力比機槍還猛,敵騎被打得鬼哭狼嚎,狼狽撤退。賀龍接到戰報后,連夸這種“排子槍”戰術是對付敵騎兵的好辦法,通令全軍推廣。
歷經千難萬苦,紅二方面軍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跋涉,終於在7月底到8月上旬先后走出草地,到達包座地區。在穿越草地的過程中,紅二方面軍減員達數千人。
任弼時積極促進黨內團結
隨紅四方面軍行動的任弼時,在穿越草地的過程中,邊行軍邊與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人談話,做張國燾的工作,為增強黨和紅軍的團結,解決黨內分歧,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甘孜時,由於徐向前在前線指揮作戰,兩人沒能會晤。進入草地后,任弼時專門找徐向前長談。徐向前后來回憶說:“任弼時同志異常關心全黨全軍的團結。……在草地裡,他同我第一次見面,就詢問這方面的情況,征求我的意見,並說:他已向中央建議召開六中全會,請共產國際派代表參加,從原則上解決以往的分歧。我贊同他的倡議,講了幾點看法:(一)中央和毛澤東的北上方針是正確的。自己當時沒有跟中央走,是不想把四方面軍分成兩半。(二)大敵當前,團結為重,張國燾另立中央,很不應該,黨內分歧可以慢慢地談嘛!但是我說話他不聽,朱老總的話他也不聽。現在取消了‘中央’,對團結有利。北進期間,最好不談往事,免得引起新的爭端。(三)一、四方面軍會合后,我們很高興。但中央有的同志說四方面軍是軍閥呀,土匪呀,逃跑呀,政治落后呀,太過分了。傷害了四方面軍的感情。我和四方面軍許多指戰員都想不通。(四)我們從參加革命起,就表態擁護第三國際,臂章上也是那樣寫著的。由共產國際出面解決以往的分歧,我贊成。弼時同志很高興,表示一定要在這方面做出努力。”
在與紅四方面軍的主要干部交談后,任弼時於7月10日致電張浩、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等人,表明了自己對解決黨內分歧的態度:“我到甘孜后才知道:一、一、四方面軍會合后黨內的爭論問題﹔二、現在陝北和川康邊同志對目前形勢估計和黨的策略路線已經一致,為著不放鬆全國極有利局面,使我黨擔負起當前艱巨的歷史任務,我深切感覺到黨內團結一致,建立絕對統一集中的最高領導是萬分迫切需要,而且是不能等待七次大會的﹔三、這次二、四方面軍向川、甘邊北進,一方面軍亦需向甘南配合接應,一、二、四方面軍將靠近行動。我已取得特立、玉階(朱德)兩同志之同意,特向六兄等有以下建議:(一)在一、二、四方面軍靠攏時,召集一次中央擴大會議,至少是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除中央或政治局委員外,一、二、四方面軍主要干部參加,並要求國際派負責代表出席這會議,議程應列有總結在五次圍剿斗爭之教訓和討論黨的目前緊急任務,並產生黨內和黨外統一集權的最高領導機關﹔(二)萬一對粉碎五次圍剿和斗爭經驗教訓不可能在這一會議上得到最后結論,則這一問題由七次大會或國際去解決﹔(三)二、四方面軍部隊戰斗情緒極高,政治軍事工作都有極顯著的進步與成績﹔(四)二、四方面軍會合后2、6軍情緒亦甚好,四方面軍曾以很大動員迎接慰勞2、6軍。現在二、四方面軍階級友愛的關系極好。在目前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決議基礎上是團結一致的。”
中共中央對任弼時的建議極為重視,兩天后,張聞天復電任弼時:“中央已向國際請求批准召開六中全會,並對六中全會給予原則指示,同時派遣負責代表出席。關於開會之時間與地點,須待國際回示並其出席代表到達或確定到達日期之后才能確定。此會自然應有全國的代表及紅軍代表到會,會議的主要日程為審查五中全會以來的工作及決定今后的政治任務。”
中共中央堅定地相信朱德、任弼時。7月14日,中共中央在給共產國際的電報中,通報了任弼時的建議:“據弼時來電,已商得朱、張同意,認為亟須統一紅軍領導,主張到甘肅開會解決。我們已同意開六中全會,昨亦告訴你們了。我們估計,弼時及二方面軍的干部不會贊成國燾的觀點,至朱德同志,過去與中央完全一致,分離以來受國燾挾制,已沒有單獨發表意見的自由,但我們相信,基本上也是不會贊成國燾的。”
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后,紅2方面軍部分領導干部合影。前排左起:甘泗淇、賀炳炎、關向應、王震、李井泉、朱瑞、賀龍﹔后排左起:1.張子意,5.陳伯鈞
在與中共中央交換意見和積極做好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工作的同時,任弼時隨時向紅二方面軍通報情況,全力保証紅二方面軍執行中央的正確路線。在走出草地之后,8月9日,任弼時在求吉寺給賀龍、蕭克、關向應、甘泗琪寫信,說:“我這次隨朱、張行動,力求了解過去一、四方面軍會合時的黨內爭論問題,並努力促進我黨的完全團結一致。我與朱(德)、張(國燾)、劉(伯承)、陳(昌浩)、徐(向前)、傅(鐘)、李(卓然)等同志談話,大家對黨的組織上的統一,建立最高集體集權領導,認為是迫切問題。陝北同志亦同樣是認為迫切需要的。我對陝北同志建議召集中央全體會議,已得到他們的同意。……我現在正在這邊同志中要求他們將來在六中全會上作客觀、冷靜、正確的自我批評,根據目前形勢與黨的策略路線決議基礎上重新估計過去中央領導。……此外,我已向總政治部提出並已得到同意,立即在二、四方面軍開始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合的政治動員。在四方面軍中應消除一切成見和不好的印象。須有良好的政治上和技術上的准備,以期在大會合時三個方面軍的兄弟的親密的團結一致。……我想:方面軍在促成一、二、四方面軍大會合上是負有重大責任的,必要時將來可以二方面軍指戰員名義發一告一、四方面軍同志書,這將來到哈達鋪時面談決定。目前即應在二方面軍中進行大會合的政治動員和一切必要的准備工作。”
賀龍收到信后,立即召開會議,明確表示贊成任弼時的意見。8月16日,賀龍等人給任弼時回電:“在求吉寺留的信,我已收到。我們完全同意你對過去黨內斗爭所採取的立場。我們堅決地站住這一立場上,為黨的統一而奮斗。”
8月底,紅二方面軍到達哈達鋪后,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聯名致電中共中央、毛澤東:“為著不放鬆全國極有利的局面,使我黨能夠擔負起當前的艱巨任務,我們深切感到黨內的團結一致與建立絕對統一集中最高領導力量是萬分迫切需要的……在蔣敵進攻的嚴重關頭,我們一、二、四方面軍隻有積極密切關系,在一致戰略方針下,堅決對敵,才能造成西北新局面,而不致被敵各個擊破。”
這封電報體現了紅二方面軍領導人對黨和紅軍團結統一的關注及紅二方面軍領導人擁護中央的堅定立場。也表明了這一切都與任弼時卓有成效的工作是分不開的。他對促進黨和紅軍的團結起了重要作用。
27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成立中共西北局,任命張國燾為書記,任弼時為副書記,朱德、劉伯承、賀龍、關向應、徐向前、陳昌浩等為委員,統一領導紅二、紅四方面軍的北上行動。
橫掃甘南
蔣介石發現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后,深恐三大紅軍主力會合西北,形成一股強大的革命武裝力量,威脅其反動統治。雖然中央軍嫡系部隊平息“兩廣事變”無法立即返回西北,但他還是訓令西北地區軍閥部隊對紅二、紅四方面軍嚴加堵截。蔣介石的委員長重慶行營緊急調整部署,以魯大昌新編第14師布防於岷縣、洮水(今臨潭)、西固地區,以王均第3軍位於文縣、武都、天水、西固地區,以毛炳文第37軍位於隴西、定西地區,企圖構成西固至臨潭,天水至蘭州兩道封鎖線,阻止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與紅一方面軍會合。同時,蔣介石令胡宗南部由湖南長沙地區兼程北進,返回西北。
中共中央對於紅二、紅四方面軍迅速北上,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迎接抗日斗爭的新高潮,寄予了厚望。在紅二、紅四方面軍穿越草地北上期間,中共中央密切關注兩軍行動,不斷通報沿途敵情、地形,並與朱德、張國燾、任弼時電報往來,交換三軍配合作戰的意見。
7月13日,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人電示紅二、紅四方面軍北出草地后,“如能攻佔岷州城則打馬(步芳)、打毛(炳文)、打王(均)十分有利,戰略上大佔優勢。萬一攻不開則圍城打援”。22日又指示:“我們正動員全部紅軍並蘇區人民粉碎敵人之進攻,迎接你們北上”,“二、四方面軍以迅速出甘南為有利。待你們進至甘南適當地點,即令一方面軍與你們配合南北夾擊,消滅何柱國、毛炳文等部,取得三個方面軍的完全會合,開展西北偉大局面”。28日,毛澤東等人再次致電朱德、張國燾、任弼時,詢問紅二、紅四方面軍“糧食夠用否?目前確至何地?八月中旬可出甘南否?”並告知“西北統一戰線有了進步。三個方面軍會合后,即能引起西北局面的大變化”﹔希望朱德等將北上情況及時電告中央。
7月29日,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攻佔包座。毛澤東、周恩束、彭德懷立即致電朱德、張國燾、任弼時,通報敵情,並建議:“四方面軍到包座略作休息,宜迅速北進﹔二方面軍隨后跟進到哈達鋪后再大休息,以免敵人封鎖岷(縣)西(固)線,北出發生困難。”
根據中央的指示,中共西北局在求吉寺召開會議,決定紅二、紅四方面軍走小草地后,稍作休整,立即發起岷(州)、洮(州)、西(固)戰役。8月1日,朱德、張國燾、任弼時致電中央,匯報兩個方面軍穿越草地情況,表示:“候兵力稍集結后即向洮(洲)、岷(州)、西固,約八月中旬主力可向天水、蘭州大道出擊,以消滅毛炳文、於學忠部為目的來配合你軍”,同時表示:“在蔣敵進攻嚴重關頭,我一、二、四方面軍隻有積極密切關系,基本上和(在)一致戰略方針下堅決對敵,才不致受敵各個擊破,可能造成西北新局面。我二、四兩方面軍全體指戰員對兩個方面軍大會合和配合行動,一致興奮,並准備好了一切,謀西北首先勝利奮斗到底。”
中央接到電報后,非常高興,於8月3日再電朱德、張國燾、任弼時:“接8月1日電,為之欣慰。團結一致,犧牲一切,實現西北抗日新局面的偉大任務,我們的心和你們的心是完全一致的”,並寫道:“我們已將你們的來電通知全蘇區紅軍,並號召他們以熱烈的同志精神准備一切條件歡迎你們,達到三個方面軍的大會合。”
黨中央的指示和關懷,有力地鼓舞了紅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勝利信心,對他們沿著正確的道路北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中共西北局決定,趁國民黨中央軍部隊尚未集結的有利時機,立即發起岷(州)、洮(州)、西(固)戰役。8月5日,朱德簽發《岷洮西固戰役計劃》,規定:“我軍以迅雷手段在敵人主力尚未集中洮、岷之前,在運動戰中大量地各個消滅敵人,先機取得洮、岷、西固地區,主力向天水、蘭州方面進展,策應一方面軍一致滅敵人為目的。”戰役部署為以紅30、紅9、紅5軍組成第一縱隊,其主力由包座、俄界經旺藏寺,出哈達鋪,攻岷州城,一部取道白骨寺(今白古寺)、爪咱(今峰迭),相機奪取西固,並向武都佯動﹔以紅4、紅31軍組成第二縱隊,奪取洮州舊城,爾后主力向臨洮方向發展,一部向夏河、臨夏活動,保障左側安全﹔以紅二方面軍為第三縱隊,出哈達鋪,策應第一、第二縱隊的行動。
8月5日開始,已經走出草地的紅四方面軍部隊率先向甘南前進。9日,前鋒紅88師攻佔天險臘子口,紅89師隨后攻佔大草灘、哈達鋪,打開了進入甘南的通道。接著,紅四方面軍在前,紅二方面軍跟進,六萬大軍挺進甘南大地。
進入甘南大地,對於剛剛走出茫茫草地、翻越皚皚雪山的紅軍指戰員們來說,確實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裡人煙稠密,物產豐盈,滿目庄稼,村舍連連,到處都是雞鳴犬吠。看到這情景,戰士們莫不歡欣雀躍,熱淚盈眶。路上跑著馱東西的小毛驢,貨攤上擺著火紅的柿子、圓溜溜的白蘭瓜,南方籍的戰士見了更是覺得既新奇又興奮。由於上一年紅一方面軍由此路過,給當地人民群眾留下了良好印象,使他們親眼所見,紅軍是亙古以來獨一無二的不擾民、不欺民,還幫助老百姓擔水掃院子的好隊伍。所以,聽說紅軍又來了,無論漢民、回民都來到村頭、路旁,熱情地歡迎紅軍。紅軍指戰員受到很大鼓舞。各縱隊按預定部署迅速展開,分頭殲敵。
第一縱隊包圍岷州城。岷州是國民黨軍新編第14師師長魯大昌的老巢,在中央紅軍北上時,魯大昌率部堵截,曾吃過大虧,因而此次得知紅二、紅四方面軍過境,立即收縮兵力,固守岷州。經他多年來的苦心經營,岷州城除筑有堅固的城防工事外,還將二郎山與城連在一起,筑成了山城互相依托的較為完備的防御體系。10日,紅30軍發起攻城戰斗,激戰一天,掃清了城外的據點,於當晚架起雲梯猛烈攻城,一部分戰士沖上城頭與敵人展開肉搏,殲敵一千四百多名,但終因敵居高臨下,城防工事堅固,未能破城。18日,紅9軍接替紅30軍繼續攻城,23日,紅5軍亦趕到,在陳昌浩的指揮下繼續攻城,仍未攻破。於是,紅9、紅5軍以部分兵力圍困、監視敵人,主力在城周圍轉入休整。
在岷州戰役進行期間,紅89師攻克漳縣,隨后攻克渭源。紅4軍第10師則攻克臨潭舊城,隨后與前來進犯的馬步芳騎兵第一旅苦戰一周,擊退敵數十次進攻,於8月20日拂曉前逼近洮州舊城,接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攻克該城,全殲守敵一個營。
紅軍圍岷州、克漳縣,震撼了整個甘南,土豪劣紳紛紛逃向渭源。渭源守軍為國民黨軍毛炳文部第37軍第8師一個團,加上民團共兩千多人。紅四方面軍總直屬隊指揮杜義德率3個團奉命奔襲渭源。參戰部隊首先在靠近隴西城的菜子河、官亭村附近集結,擺出強攻隴西城的姿態,隨后在8月25日夜,冒著大雨,長途行軍,突然包圍渭源城,並不停頓地兩路攻城。守軍根本沒有想到紅軍會來得如此之快,更沒有想到會在一個雨夜攻城,根本沒有防范。紅軍突擊隊迅速登上城牆,摸掉了哨兵。等守軍發覺紅軍攻城,紅軍已經突入城內,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雨聲、殺聲沖破夜空。在紅軍官兵的猛烈進攻下,守軍很快潰退。戰至8月26日拂曉,紅軍攻克渭源,擊斃國民黨軍團長以下三百余人,俘敵一千六百余人,繳獲步槍一千余支,輕重機槍三十多挺。迫擊炮六門,電台一部。在渭源,紅軍籌集了萬余匹土棉布和洋布,以及部分棉花、羊毛、羊皮等,為解決冬裝問題創造了條件。
到達陝北的紅2方面軍一部。前排左起:陳文彬、李建良、羅志敏、劉道生、陳文彪、顏金生、李貞﹔中排左起:陳希雲、朱瑞、盧冬生、王震、甘泗淇、賀炳炎、陳伯鈞、賀龍、任弼時、左權﹔后排左起:1.王定一,2.朱紹田,3.張子意,5.黃新廷,6.劉少文,7.成鈞,8.周士第,10.廖漢生,11.關向應,13.谷志標,14.朱明,15.王紹南,16.戴文彬,18.李井泉
在紅四方面軍部隊作戰期間,由紅二方面軍部隊組成的第三縱隊在賀龍、蕭克、關向應率領下,於8月中旬由包座出發北進,9月1日到達哈達鋪,隨后以紅6軍團東進攻打禮縣,繼而向成(縣)、徽(縣)、兩(當)、康(縣)地區發展。
9月7日,紅31軍第93師攻佔通渭。至此,岷洮西戰役勝利結束。在三十四天的時間內,是紅二、紅四方面軍走出草地后,進入甘南地區第一次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兩軍指戰員英勇作戰,先后控制了漳縣、臨潭、渭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八座縣城和岷縣、隴西、臨洮、武山、禮縣等縣的廣大地區,共殲敵七千余人,繳獲了大批武器、彈藥、物資及馬匹,粉碎了敵人阻止紅軍北進的企圖。
在岷洮西戰役中,紅軍同時進行了擴大紅軍和建設政權的工作。在一個多月時間裡,僅岷臨地區就有三千多名青年參加紅軍。許多被俘的國民黨軍官兵,也在紅軍優待俘虜政策影響下,在紅軍致力於拯救中華民族的革命精神感召下,紛紛棄暗投明,加入了革命隊伍的行列。紅軍還先后建立了岷縣、臨潭、渭源、隴西、通渭和武山等縣蘇維埃政府,並幫助當地群眾建立了區、鄉基層蘇維埃政權和抗日義勇隊等組織,領導和武裝群眾打擊惡霸地主、官僚封建勢力,開展抗日宣傳,教育群眾樹立救國救民的革命信念和理想,擴大了紅軍的影響,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到達陝北的紅四方面軍部分人員
至此,紅二、紅四方面軍實現了北進甘南的計劃,開辟了一個新戰略區域,獲得了休整補充機會,為三大主力紅軍會師西北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