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征

盧毅

2016年09月16日09:37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外國學者筆下的紅軍長征

紅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空前壯舉,是20世紀的偉大傳奇。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是首部全面報道紅軍長征的著作,在國際上產生強烈反響。斯諾預言:“總有一天有人會把這部激動人心的遠征史詩全部寫下來。”

80年來,不少外國學者懷著濃厚興趣研究長征,出版了一系列專著。如日本學者岡本隆三分別於1965年和1969年出版《長征——中國革命鍛煉的記錄》和《中國革命長征史》,英國專家迪克·威爾遜1971年出版《一九三五年長征:中國共產主義生存斗爭的史詩》,美國作家埃德蒙茲1973年撰寫《毛澤東的長征:人類大無畏精神的史詩》,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1984年重走長征路后寫出《長征——前所末聞的故事》,以及美國學者簡·弗瑞茲1988年出版《中國的長征:6000英裡的險遇》。20世紀90年代以后,又陸續出版有美國楊炳章的《從革命到政治:長征與毛澤東的崛起》,英國杭爾德的《向自由的長征》,法國迪皮伊的《毛澤東領導的長征》,日本賓戶寬的《中國紅軍——困難與險峻的二萬五千裡》等著作。此外,許多中共黨史和中國近現代史論著也會濃墨重彩地描寫長征。相關作者雖然立場有所不同,對中國革命和中共的態度也各有差異,但都對長征作出高度評價。

充分肯定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壯舉

這是外國學者的共識。德國王安娜在《中國——我的第二故鄉》中說:“毫無疑問,長征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業績”,是“無與倫比的奧德賽史詩”。斯諾甚至認為,與紅軍長征相比,公元前2世紀西方戰略之父漢尼拔翻越阿爾卑斯山的進軍,不過是一次輕鬆的假日遠行。岡本隆三也表示:“聞名於世的長征,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它的成功是二十世紀的一大奇跡。”美國軍事學家塞繆爾·格裡菲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書中,還將紅軍長征與公元前400年色諾芬率領1萬希臘人從波斯撤退到黑海作比較,認為這是“一次更加雄偉的壯舉”。紅軍行程6000英裡,而希臘人行程僅2000英裡﹔紅軍征戰一年,希臘人隻有4個月﹔紅軍在數量上十倍於希臘人。因此,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比色諾芬撤退“不知要大多少倍”。美國作家威廉·莫爾伍德同樣強調,希臘遠征波斯的大撤退,較之長征,規模如此之小,所遭受的犧牲和成就的英雄業績如此平常,“簡直不能相提並論”。而索爾茲伯裡更直接斷言:“任何比擬都是不恰當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

熱情贊頌長征精神

斯諾將長征精神概括為“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量、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他充滿激情地寫道:“這些千千萬萬青年人的經久不衰的熱情,始終如一的希望,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像一把烈焰,貫穿著這一切,他們不論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絕不承認失敗——所有這一切以及還有更多的東西,都體現在現代史上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的歷史中了。”塞繆爾·格裡菲斯也說:“中國共產黨人,以他們反復經受的考驗証明,他們能夠忍耐難以言狀的艱難困苦﹔能夠戰勝途中大自然好像決意要阻撓他們前進而向他們提出的一切挑戰﹔能夠擊敗下定決心要消滅他們的敵人而到達自己的目的。”這其實就是指紅軍不怕犧牲、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索爾茲伯裡同樣說,長征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令人振奮的大無畏事跡”,“這是一次充滿了集體英雄主義、獻身精神和希望的舉世無雙的行動”,“它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於世”。法國學者西蒙娜·戴博瓦爾更指出:“長征已經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征:人類隻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高度評價毛澤東對長征勝利的貢獻

長征為什麼能勝利?外國學者普遍認為是與毛澤東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指揮分不開的。迪克·威爾遜指出,在長征中,“毛澤東取得了原由俄國控制的黨中央的領導權,拋棄了錯誤的方針和戰術”,“毛澤東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懂得歷史的發展規律,因而能夠在歷史轉折關頭,僅僅施加一點點但是具有決定性的推動力,形勢即迅猛向前發展”。他還感嘆:“一個人能夠如此像施魔法一般地左右人類歷史的進程,這樣的事例在二十世紀並不多”。埃德蒙茲更在《毛澤東的長征:人類大無畏精神的史詩》一書中寫道:“長征是毛澤東的長征。毛澤東在長征期間為使中國共產黨重新獲得活力而作出的努力是卓越不凡的。”美國學者羅斯·特裡爾在《毛澤東傳》中也說,長征勝利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毛澤東的魄力和巧妙用兵”,而且,“毛澤東對長征的領導閃耀著政治天才”。

深入發掘長征在中共黨史上的轉折意義

長征不僅是紅軍的一次戰略轉移,而且是中共從失敗走向勝利的一個重大轉折。美國學者J.P.哈裡森指出:“作為中共經受各種艱難困苦的象征和日后取得勝利的預兆,長征成了中共黨史上一條重大的分界線。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最偉大的革命運動的分水嶺。”威廉·莫爾伍德也說:“長征簡直是將革命劃分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條分界線。其后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要從這個舉世無雙的奇跡說起。”迪克·威爾遜還具體分析:“長征的艱苦,鍛煉出了人們的紀律性和獻身精神,身居領袖地位的毛澤東,遂能將共產主義運動變成前進的動力,十四年以后就取得了全國勝利,把國民黨趕下大海。這樣,長征在性質上就由走投無路的撤退,變成走向勝利的序幕。”

全面闡述長征勝利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

岡本隆三認為:“中國革命經過了長征的嚴峻考驗,造就出中國革命的棟梁之才。”威廉·莫爾伍德也說:“長征塑造了一代新人,這代新人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就推翻了兩千年來停滯不前的倫理體系和政治制度。”索爾茲伯裡同樣寫道:“長征是一篇史詩。這不僅是因為淳朴的戰士及其指揮員們所體現的英雄主義精神,還因為長征實際上成了中國革命的熔爐。它鍛造了在毛澤東領導下打垮蔣介石、奪取全中國的整整一代的人和他們兄弟般的革命情誼。”美國學者莫裡斯·邁斯納進而指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中,長征是具有巨大政治意義和心理影響的一件大事。從政治上看,正是在長征中,毛澤東重新獲得黨和軍隊的領導權,把革命隊伍帶到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地區,他們在那裡可以實現其抗日誓言,從而激起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以達到愛國和革命的雙重目的。另一方面,長征的心理影響也是無形的。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上,再沒有哪一件事像紅軍長征及長征中的傳奇事跡那樣,能給予人們以極為重要的希望和信心,同時,長征的幸存者意識到那麼多戰友已經犧牲而自己還留在人世,這就使他們所肩負的革命使命具有神聖的性質,並產生勇於犧牲的獻身精神。正是這種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和勇於犧牲的獻身精神,促使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獲得成功。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