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央紅軍 到達陝北

2016年09月18日14:16    來源:陝西日報

原標題:中央紅軍 到達陝北

紅一方面軍的故事之一:被譽為“人類軍事史上偉大奇跡”的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全過程始終面對一個重大問題:落腳點問題。而由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高崗等人創建的陝北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正因為這塊根據地的存在,才使歷經千難萬險的紅軍有了落腳點,使中國革命有了一個新的大本營。

“一道道的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陝北”,當經典歌曲《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在絢麗的舞台上、在陝北的崖畔上一次次唱響時,當年紅軍歷經千難萬險、經過二萬五千裡長征到達陝北的情景又不時在我們眼前呈現。

那麼,當年的中央紅軍為啥要將陝北作為落腳點?從決定向陝北進發到最后勝利到達陝北又經歷了怎樣的艱險?

依靠幾張報 確定落腳點

1935年9月18日,翻越雪山、涉過草地的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佔領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在這個商鋪林立的鎮上,飢餓勞累的紅軍得到休養補給。

部隊向哈達鋪開進前,毛澤東就特意交代偵察連注意在鎮上收集“近期和比較近期”的報紙、雜志。偵察連佔領哈達鋪時,在一名剛從蘭州回來的敵少校副官所帶物品中搜到幾張近期的報紙,便連忙交給了聶榮臻。

聶榮臻在其中一張《晉陽日報》上讀道:“陝北劉志丹‘匪’部已佔領六座縣城,擁有正規軍五萬余人,游擊隊、赤衛軍和少先隊二十余萬人,窺視晉西北,隨時有東渡黃河的危險性。並可能與徐海東部會合。”報紙還附有一張所謂“匪區”的陝北革命根據地略圖。聶榮臻立即派人將這份報紙送到司令部,葉劍英看了后將報紙送給張聞天和毛澤東。

毛澤東看完報紙后,興奮地說:“好了!好了!我們快到陝北根據地了。”

中央到達哈達鋪后,偵察連長又送來了一大捆從鎮上郵政所中找到的報紙,主要是7至8月的天津《大公報》。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人從報紙中,讀到了更多的紅25軍、紅26軍的活動情況,以及紅軍在陝甘地區保存、發展了大片革命根據地的消息。這使得毛澤東、張聞天等人初步定下了到陝北落腳的決心。

在這期間,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賈拓夫。賈拓夫是神木縣人,16歲就參加革命,20歲時就擔任中共陝西省委委員、秘書長,負責省委組織,宣傳工作。1933年夏,陝西省委因主要領導人被捕叛變,省委組織遭到破壞,幾個同志商量由賈拓夫到上海向黨中央匯報陝西的情況。

賈拓夫到上海后,給中央寫了一份長達48000字的《陝西工作報告》,涉及軍事、農業、抗日運動等方方面面。但中共中央已經因為叛徒顧順章的告密開始向江西瑞金的蘇區轉移,賈拓夫隨即跟著奔向江西蘇區。在江西期間,賈拓夫在陳雲領導的中共中央馬恩列斯學校擔任白區理論班班主任,也當工農學校的教師。參加長征的時候,23歲的賈拓夫被任命為總政治部下面的“白區工作部”部長。

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人一連幾天傾聽賈拓夫介紹陝西的情況及他掌握的劉志丹、謝子長等人的情況,終於將報紙上的報道和陝北的實際狀況聯系了起來。

中央政治局決定讓賈拓夫留在張聞天、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身邊做向導,一路上隨時介紹陝北的政治、經濟、軍事情況。

22日下午,在團以上干部會議上,毛澤東動情地說:“感謝國民黨報紙,為我們提供了陝北紅軍比較詳細的消息。那裡不但有劉志丹的紅軍,還有徐海東的紅軍,紅二十五軍已經到達那裡了,我們要抗日,首先要到陝北去,那裡就是我們的目的地,那裡就是我們抗日的前進陣地”。

向陝北進軍的方針決定之后,為了克服敵強我弱和張國燾分裂造成的混亂,保証順利向陝北進軍,黨中央在哈達鋪正式決定改編紅一方面軍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陝甘支隊,由彭德懷同志擔任司令員,毛澤東兼任政委,林彪任副司令員,葉劍英任參謀長。

1935年9月23日,紅軍陝甘支隊從哈達鋪出發,繼續北上。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也在調整部署。蔣介石見陝甘支隊在甘南出現,生怕各路紅軍會在西北地區會合壯大,決定不惜一切代價進行堵截,堅決將陝甘支隊和紅二十五、紅二十六軍分殲之。

9月26日,蔣介石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共”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任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權,統一指揮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國民黨軍的“剿共”作戰。

紅軍主力利用國民黨軍部署上的空隙,以急行軍穿越武山、漳縣間的封鎖線,甩開了國民黨軍的重兵,於9月26日安然渡過渭河,9月27日到達通渭縣榜羅鎮。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會議,改變了俄界會議關於紅軍經過陝北到靠近蘇聯邊界創造根據地的計劃,正式決定以陝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翻越六盤山 步兵戰騎兵

1935年9月29日,毛澤東、彭德懷、林彪率陝甘支隊攻佔了通渭縣城,印制了《陝甘蘇區略圖》發給各部隊。

10月1日,紅軍開始向隴東高原進發,在靜寧以西擊潰國民黨軍一部,穿越西蘭公路封鎖線,控制了靜寧縣界石鋪東西數十裡的公路沿線地區。

蔣介石獲悉陝甘支隊即將與陝北紅軍會合,急令毛炳文、馬鴻賓部和東北軍在隆德、平涼、固原一線嚴密堵截,不惜一切代價阻止陝甘支隊北進。

10月5日,陝甘支隊兵分兩路,以第一縱隊為右路,第二、第三縱隊為左路,從界石鋪及其附近地區北進,進入寧夏境內后兩路會合,急轉向東,由固原、鎮原間向環縣前進。

紅軍一路疾行,在隆德縣單家灣擊潰國民黨軍一個營,直抵六盤山下。六盤山,位於寧夏、陝西、甘肅三省交界地段,因山路曲折,盤旋六重始達山頂,故得此名。它是紅軍長征所翻越的最后一道高山,翻越六盤山,意味著紅軍的長征已經看到了目的地。

10月7日,陝甘支隊順利翻越六盤山,進入靠近陝西的環縣。蔣介石即刻電令寧夏馬鴻逵部:“紅軍長途行軍,疲憊不堪,企圖進入陝北會合劉志丹,茲令你部騎兵前往堵截,相機包圍,予以殲滅。”同時調集了5個裝備精良的騎兵團,協同尾追紅軍。

紅軍第一縱隊捉到了一名國民黨軍便衣偵探,得知東北軍騎兵第7師第19團兩個營正在固原縣青石嘴駐扎。毛澤東立即帶林彪、聶榮臻等人到村邊高地觀察,發現國民黨軍部隊已經將戰馬卸鞍,散放在村邊吃草,准備宿營。毛澤東立即決定吃掉這股騎兵。

戰斗不到一個小時就勝利結束,共繳獲軍馬一百余匹,以及十多馬車子彈和軍衣。紅軍不僅獲得了寶貴的子彈和冬裝補充,更重要的是增強了與國民黨軍騎兵作戰的信心,而且以繳獲的軍馬組成了紅軍第一個騎兵連。

駐固原的國民黨軍騎兵第7師主力,得知先頭部隊在青石嘴與紅軍發生交戰后,立即派一個團增援。殿后掩護的紅軍13大隊與增援的國民黨軍騎兵團發生遭遇戰。戰斗持續到下午6點多鐘,紅13大隊在夜色掩護下,邊打邊撤,攀上山坡,擺脫國民黨軍騎兵,脫離了險境。

途經鐵角城 到達吳起鎮

在紅軍向陝北進發的途中,賈拓夫奉中央的指示,率領大約一個連的紅軍戰士,帶上一部電台,擔任先遣隊,尋找陝北紅軍。23歲的賈拓夫熟悉陝西地形地貌道路,帶領戰士們在一個星期的搜索之后,在陝西甘泉的下寺灣,遇見了從陝北前來迎接中央紅軍的紅15軍團的程子華和郭洪濤,賈拓夫向他們介紹了中央紅軍的長征情況,並告知中央紅軍將以陝北為立足點,溝通了中央紅軍與陝北紅軍的聯系,並返回身為中央當向導,向陝北吳起鎮進發。

1935年10月8日,中央紅軍陝甘支隊分兩路從環縣向東挺進,於10月17日進入今甘肅華池縣和陝西定邊縣交界處,集結在鐵角城村附近。彭德懷的指揮部就設在鐵角城東北老爺山的藥王洞中。

《葉劍英傳》記載了當時在鐵角城的戰斗:初到鐵角城的陝甘支隊后衛部隊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騎兵發生交火。正當彭德懷和葉劍英商討對敵策略時,一名敵軍騎兵操起馬槍,瞄准了葉劍英。扣動扳機的一剎那,彭德懷大喊著:“大葉,危險!”隨即一把將葉劍英按倒在地上。就在此時,一顆呼嘯的子彈從葉劍英的頭上飛了過去,打得身后的廟牆沙土飛濺。

此后,陝甘支隊在賈拓夫的引導下繼續前進,於10月19日,終於進入了當時的保安縣吳起鎮。

當年紅軍長征干部團老戰士成仿吾在他的回憶錄裡這樣描述陝甘支隊初到吳起鎮的情景:“傍晚,剛吃過晚飯,司令部命令各縱隊都進駐吳起鎮及附近村落。大家聽到這個命令,莫不十分高興,因為就要回到紅區了。很多人忘記了幾天行軍的疲勞,像小孩一樣,連跳帶跑,直往吳起鎮跑去。但是,當我們進入吳起鎮時,群眾誤以為是匪軍又來騷擾,倉惶〔皇〕逃避一空。我們在街上與窯洞內外,到處發現‘中國共產黨萬歲!’‘擁護劉志丹’的標語,確定這已是陝北紅區的地方了。大家興奮地不約而同地說:‘我們真的回到自己家了!’於是四處去找群眾,半天找著幾個老頭、老太太,卻語言不通,講什麼都說:‘解不下’,我們的同志誤以為群眾‘害怕’,因為音很相近。戰士們首先把街道打掃干淨,貼上各種標語,如‘北上抗日,收復失地!’‘與二十五、六、七軍會合,一致抗日救國!’不久那些老人又找來了一些群眾。很快當地的支部書記與鄉政府主席回來了,他們和戰士們熱烈握手,戰士們把鄉干部們圍起來,差一點把他們舉上天空,口裡說著南腔北調,但一張張的臉上表現出十分激動的心情,有的人熱淚久久挂在臉上。鄉干部們很熱情地和部隊的負責同志研究解決各種需要。第二天早晨,全鎮的男女老少都回來了,見了我們一個個笑容滿面,不斷地說:‘啊!原來是咱們自己人!’”

10月21日,毛澤東在吳起鎮親自指揮了紅一方面軍長征的最后一戰,消滅了跟蹤而至的國民黨軍第6師主力,擊潰西北軍閥馬鴻賓部騎兵團,繳獲了大批輕重武器和戰馬,干淨利索地砍掉了“尾巴”。軍委警衛連、工兵連則在第一縱隊參謀長左權率領下,掃除當地地主豪紳和土匪據守的若干據點。

至此,紅一方面軍主力勝利結束了長征。

從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離開江西中央蘇區的瑞金等地,踏上長征路,到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甘蘇區的吳起鎮,歷時十二個月零九天,行程兩萬五千裡,縱橫十二個省,用頑強意志征服人類生存極限,沿途共進行三百八十多次大小戰斗,沖破國民黨軍的中央軍和地方軍閥部隊共二十九個縱隊(軍)和三個師的圍追堵截,表現出了壓倒一切敵人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長征鑄就的革命精神,已深入中華民族的靈魂,成為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攻堅克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動力。

(記者 白亮  本文參考了由華夏出版社出版,曲愛國、張從田著的《長征記》一書)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