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濤
2016年09月23日07:3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聲明:本文原載於《黨史縱覽》2016年第7期,系《黨史縱覽》雜志社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1929年冬天,在江西省貴溪北鄉蘇區,四幕口語體話劇《年關斗爭》火熱上演。此劇反映的是1929年6月周坊暴動的情形,劇本由方志敏編寫,他還親自出演貧農團長張三。該劇創下了兩個“第一”:是蘇區舞台上第一個多幕話劇﹔是中國現代話劇史上第一次正面歌頌共產黨領導和農民運動的戲劇。后來,戲劇家李伯釗高度評價這個劇本說:它的政治性、藝術性都是很高的。劇本很逼真,概括了當時農民與地主的斗爭是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這可以說就是當時的一部紀錄片,真實、准確、生動地把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同地主的斗爭情況拍攝下來,為中國現代革命戲劇運動留下嶄新一頁。
方志敏深知劇本創作直接關系到一台戲劇表演的成敗,也明白隻有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戲劇才會受到群眾的歡迎。因此,他很注重劇本創作的大眾化。語言藝術是戲劇藝術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方志敏說:要多用活的語言來寫台詞,不要硬搬書本上的死句子,應該讓人一聽就懂,願意聽,歡喜聽。要讓群眾閉上眼睛,也能聽出來是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講話。
在領導創建革命根據地斗爭的過程中,方志敏十分注意發揮文藝為中心工作和人民群眾服務的作用,為人們所稱道。
贛東北根據地的文藝事業,是在沒有樣板可學的情況下,蓬勃發展起來的。沒有劇本,就自己編﹔沒有演員,就利用“串堂”“三角班”一類活躍在鄉間的群眾文藝團體,將舊的藝術形式,注入新的革命內容,如將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舊戲“擊鼓罵曹”改為“擊鼓罵蔣”等。村口簡易的舞台用黃土壘起,或用木板搭設,用被單拼起幕布,“嗞嗞”燃燒的鬆明就是照明燈光。土台后,戲團演員緊張地化妝,用豬油代替“凡士林”,木炭用油調和,就成了黑油彩,濕紅紙涂到臉上就是“胭脂”。演出服裝是自己做的,還設計出一種特制的多用服裝。
1930年,在贛東北蘇區新戲運動方興未艾之時,贛東北蘇區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紅色戲團在省蘇維埃所在地葛源誕生了。這個戲團是在原贛東北紅軍軍樂隊基礎上組建起來的,所以又叫紅軍文工團。團員有葉雲鬆、葉慧英、葉子群、徐文玉、錢禹雪、方遠信、方慧英等40多人。團員除了專職的,還有兼職的。方志敏繆敏夫婦、邵式平、黃道、方志純等根據地領導也常常擔任角色登台演出。在不少劇中,方志敏都會扮演反派人物。比如在《罵蔣介石》中,方志敏演軍閥張作霖。該戲用弋陽腔演唱,戲中有一段唱詞一針見血:“罵一聲蔣介石,你這賣國的奸臣。生是漢家的人,死是漢家的鬼。為什麼投日寇,死絕了良心?”
文工團上演的新戲,以反映現實斗爭生活為主。當時有首歌謠唱道:“弋陽方志敏,橫峰吳先民,兩人共產來革命,都是救窮人。”1931年,紅十軍政治部主任吳先民被王明路線的推行者殘酷殺害,大家都不服,萬分悲痛。紅軍文工團創作演出一台歌頌吳先民、充滿對王明機會主義路線強烈不滿的戲,叫《祭靈出征》。這個戲的劇情是:在紅軍即將出征打仗之前,主人公來到一位死難戰友的靈堂前,深情贊頌戰友的高風亮節,並向戰友表示復仇的決心和難舍難分的綿綿情意。劇情十分悲壯、感人,在弋橫地區廣為流傳。
當時,常常是前方的仗一打完,就馬上編演出反映這一仗的歌曲、戲劇等文藝節目。如《邵式平活捉張天師》《動員參戰》《堅壁清野》《眺高守夜》《空城計》《搶割稻子》《開荒》《一匹縐紗》《婆媳掃盲》《消滅白狗子》《邵東保掃街》等。紅色戲團全力推出的新戲形式多樣,有歌舞劇、有活報劇,生動活潑,可謂好戲連台。
隻要文工團到某某村演出的消息一傳開,這塊地方的男女老少無不歡呼雀躍、奔走相告,還會把他們遠近的親戚也接來看戲。附近的村庄聞訊后,鄉親們有的打著燈籠,有的提著馬燈,有的拿著火把,有的舉著點燃的鬆枝,踏著夜色,翻山越嶺,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看戲的群眾常常把屋場上或祠堂裡擠得水泄不通,場面盛況空前,熱鬧非凡。
紅軍文工團既是宣傳隊,又是戰斗隊、工作隊。他們不僅隨軍行動,而且也要參加作戰。到了一個地方,放下行裝,就寫標語,出牆報,宣傳黨的方針,宣傳紅軍的宗旨﹔教戰士和群眾唱革命歌曲、演革命戲﹔還幫助老百姓掃場院,做農活,打柴挑水。有的地方,國民黨軍把老百姓的房子燒了,文工團不但前去慰問,還幫他們搭茅棚、蓋新房。
1931年10月,在省蘇維埃政府文化部領導下,還於葛源成立了工農劇團,演員分別從列寧師范學校、列寧小學、機關和農村中選調。分設宣傳、樂器、總務、勤雜4個組,共50多人。方志敏親自修訂工農劇團的有關章程,要求“結合政治斗爭,為工農兵服務”﹔要求工農劇團到火線,到集市流動表演,同時收集創作材料。演員們練練基本功后就開始自導自演。劇本除由省文化部供給外,劇團也編一些歌舞、快板、雙簧之類的小節目、小劇本,緊密配合形勢,宣傳擴大紅軍、募捐買武器、掃除文盲、講衛生等內容。工農劇團創作的獨幕劇《檢查衛生》和《早婚之害》,劇情簡單,但對群眾的教育意義深刻,后被收進《工農讀本》。
工農劇團經常下農村、下部隊,有時還深入紅白交界地區去演出,隻有遇到盛大節日如“五一”“七一”和“元旦”等,才回省裡演出。紅軍打了勝仗歸來,在葛源開慶祝大會時劇團也會回來演出祝賀。
工農劇團的每次演出都像一個盛大的節日,天黑后,四面八方出現一個個火把,在夜幕下閃爍著,跳躍著,逐漸會聚成一串串,周圍鄉親們趕過來,夾著說笑聲——“看大戲嘍”。不論在哪裡演出,一般都是晚7時開演,10時演畢。開幕之前,先由團長向觀眾做報告,時間10至20分鐘左右,圍繞當前黨的中心工作或突擊任務進行宣傳。報告完了,再演節目。節目次序通常為:歌舞、戲劇、雙簧或快板。一個地方演三四天,節目每天不一樣。演出時點起熊熊火把,台上台下,一片歡聲笑語,氣氛熱烈。
劇團的生活很苦,但團員們都很活潑快樂,出發靠兩條腿,道具自己帶。有群眾頌曰:“青布包裹彎柄傘,苧麻草鞋裹腿綁。歌舞話劇樣樣有,放聲高歌共產黨。”11歲的全榮花是劇團裡年齡最小的演員,大家都把她當小妹妹看待。一次,工農劇團行至離葛源17公裡的溪板,小榮花走不動了,正好遇見方志純。他笑嘻嘻地對小榮花說:“來,馱馬科科!”說罷,將全榮花抱了起來,架在自己的肩上,小榮花的兩隻手扶住方志純的頭。就這樣,方志純把全榮花馱到了葛源。
還有一次,工農劇團在貴溪夏家村演出小歌舞《送郎當紅軍》,當台上唱到主題歌時,台下的男女青年都一齊唱了起來。台上唱,台下和,台上台下一片沸騰。演出剛一結束,村蘇維埃主席立馬登台宣講大好形勢,號召青年參加紅軍,粉碎敵人新的“圍剿”。當場就有80多個小伙子報了名。戲演完了,可觀眾一個也沒有散,全團演員又唱起了《送郎當紅軍》……
1933年7月,閩浙贛省工農劇團“升級擴容”了,經從盧森堡婦女訓練班抽調學員充實后,擴大為一團、二團。此后,工農劇團不僅編演文明新戲,還請省蘇維埃畫室的畫家們(人員主要來自上海“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用白竹布畫了三四百幅革命畫圖做背景幕布。劇團每到一地,演出之前,先把畫幕挂起,由演員擔任講解員,向群眾進行宣傳。
方志敏等對演職人員的政治進步和生活情況極為關心。每當看了工農劇團的演出,都要前來慰問,熱情地鼓勁加油。一次,在葛源周家祠堂演出后,方志敏來到后台,拉著全榮花的手,滿面笑容地說:“小鬼,演得好呀!”還有一次,劇團在貴溪縣標溪夏家演出時,正好邵式平在這裡巡視工作。他對小演員親切地說:“不錯不錯,演得不錯,你們辛苦啦!”還特地殺了隻雞慰勞“紅小鬼”們。
讓新劇運動在蘇區星火燎原的,除紅色戲團和工農劇團兩支專業隊伍外,更有星羅棋布的俱樂部。各鄉一般都設有俱樂部,大部分俱樂部都搭建有簡易舞台,供各地紅色俱樂部巡回演出各類新戲。贛東北蘇區俱樂部是文化工作的重要部門,是團結、鼓動、教育群眾的文化機關,遍布各級政府、各類群眾團體和工廠、鄉村、學校、軍隊等。俱樂部在軍隊中又名“列寧室”。俱樂部的活動包括新戲運動、晚會等。
1933年,方志敏在《閩浙贛省文化部的工作》報告中,提到全省蘇區俱樂部僅一年時間就建了231所,每個村庄的俱樂部“為了更好地、更方便地到各地巡回演出,另外還組織了宣傳隊、戲劇隊、慰勞隊”。同時,“蘇維埃政府還要求農村、工廠、學校,凡是有條件的,都要成立業余劇團,培養業余演員,開展新戲運動,讓紅色舞台取代舊舞台”。
“紅軍打來晴了天,紅色歌謠萬萬千,唱起歌子走天下,一人唱過萬人傳。”黨和蘇維埃政府非常重視開展群眾性的歌詠活動,認為這同開展新戲運動一樣,是最容易取得宣傳教育效果的。在蘇區新戲運動掀起高潮的同時,紅色歌謠運動也在蓬勃發展。在俱樂部的組織下,唱紅歌已成為蘇區男女老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閩浙贛蘇區的紅歌,是發自群眾肺腑的心聲,內容通俗易懂,好聽好唱。據記載,比較流行的有300多首。有控訴舊社會的,有歌頌革命戰爭、黨和紅色政權、蘇區領導人的,有攻打城鎮的歌,有鼓動參軍與慰勞紅軍的,有瓦解敵軍和罵漢奸的,有號召艱苦奮斗的歌,有歌唱蘇區幸福生活的,有宣傳生產運動的歌,有婦女解放歌、青少年之歌、紀念歌曲,有各項制度、紀律等專用歌曲,還有抗日歌曲……蘇區簡直就是紅歌的海洋,幾乎是無人不唱歌,無處不聞歌。
其中不少當時的“流行金曲”是獻給方志敏的。《方志敏為窮人》流傳弋橫兩縣:湖塘塌塌嶺,出了個方志敏﹔一心干革命,為的是救窮人。《五唱方志敏》亦然:一唱方志敏,起義在弋陽,打垮了張念誠,個個樂洋洋﹔二唱方志敏,抗租又抗糧,趕走余麻子,槍斃惡豺狼﹔三唱方志敏,暴動到浮梁,攻破靖衛團,發下救濟糧﹔四唱方志敏,帶兵上磨盤,紅軍強又多,紅旗滿山揚﹔五唱方志敏,本事真高強,革命得勝利,天下把名揚。《方志敏同志威望高》中唱道:丁山紅花開啰滿山坡,歡樂的笑聲遍山岙,人們奔走來相告,俺的親人進山了﹔丁山紅花開啰紅似火,方志敏同志威望高,大風傳來軍號聲,老財聞聲逃跑了。
一天傍晚,方志敏來到九江附近的王燧村,一進村口,他就聽到一陣歌聲飄過來。原來是一群孩子正在起勁地唱著一首歌謠:“叫聲老表莫傷心,江西有個方志敏。他是窮人大救星,領導鬧革命。”方志敏來到孩子們中間,問道:“伢子,你們在唱麼子歌哇?”“我們在唱方志敏。”小孩子天真地回答,“怎麼樣,我們唱得好嗎?”“好,好,不錯!”方志敏笑著說,“不過,歌唱方志敏,這就不好!”在與區委書記王文鳳談完工作后,方志敏用商量的口氣對王文鳳說:“老王,孩子們唱的那首民歌,我想改動一下,你看行嗎?”他撥亮油燈,潑墨寫道:“叫聲老表莫傷心,窮人有了大救星﹔喚起工農鬧革命,快快團結緊。叫聲老表莫悲傷,中國有了共產黨﹔領導工農求解放,快快抓起槍。”
土地革命前,閩浙贛根據地的人民在反動統治下,吃不飽穿不暖,加上連年災荒,根本談不上鍛煉身體。蘇維埃政權建立后,為了增強人民體質,黨和蘇維埃政府大力開展體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1931年8月,方志敏主持贛東北蘇區首屆全民體育運動會。運動會的項目除有賽跑等田徑項目外,還有民間廣為流行的武術、擠棍等。1932年“三八節”,贛東北省舉行春季運動大會,共開了3天,出席的選手在600人以上。5月,閩北蘇區第一次體育運動大會在崇安縣的大安隆重舉行,有2000名體育運動健兒參加比賽。8月,方志敏出席在葛源舉行的秋季體育運動大會,為獲勝者頒發蘇維埃政府的獎旗。這次比賽項目增加了足球,方志敏親自當裁判。每進一球,軍樂隊就奏樂一次,場邊還安排有六七名保健醫生。比賽吸引了數千名群眾前來觀看。隨著從上海等城市來的干部不斷增多,蘇區黨政軍機關人員共組織有4支足球隊,時常進行比賽。
1931年,在葛源街葛溪河畔,方志敏設計籌建公園並將它命名為“列寧公園”,列寧公園是當時全國六大蘇區中建造的唯一一座公園,也是我黨歷史上最早建造的公園。公園圍牆邊有一個長約60米、寬約20米的游泳池。牆外便是葛源河支流。在小溪裡筑一條攔腰小壩,潤涼的溪水就會汩汩流入游泳池內。游泳池深淺不等,靠近跳水台前端的水深1.5米,中間深2米,末端1米水深。原來設計的深度都是2.5米,方志敏知道后立即要求改動設計。他說,2.5米的水深對會游泳的人來說無所謂,對不會游泳的人特別是小孩實在危險,如果出了事故,我們怎麼向父老鄉親交代?泳池旁邊還有一間更衣室。當年召開赤色運動會時,游泳比賽被列為一個項目。在平時,省機關干部和紅軍戰士常到這裡游泳。列寧公園裡,還備有木牆、單杠、雙杠等健身設施,供游人體育鍛煉和練兵之用。
1933年3月,省蘇維埃通過的決議案中指出:“盡量發動群眾的體育運動——尤其是跳高、跳遠、游泳、劈刺、競走等運動,更應極力提倡和獎勵。”關於檢閱成績,推動體育工作全面深入開展的運動會,方志敏經常鼓勵大家:要加緊練習運動,准備奪取紅色錦標。6月1日,規模盛大的全區兒童團體育大會在閩北崇安城關紅場舉行。崇安、建陽、鉛山、上饒等地的30多個兒童團代表參加了這次比賽。比賽結果崇安兒童團獲團體第一名,大安兒童團獲第二名,鉛山兒童團獲第三名,他們分別受到了獎勵。同年7月,崇安紅場又舉行了大規模的閩北分區體育運動大會,比賽項目有瞄准射擊、劈刺、投擲、劈刀、跳高、跳遠、競走、打拳,此外,還有別開生面的政治測驗和政治問答等項目。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中,在設備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能多次召開這樣大規模的運動會,十分不易。
在省蘇維埃政府的號召下,從紅軍到地方群眾、兒童團,都開展了諸如爬山、扔手榴彈等群眾性的體育運動。蘇區大的鄉鎮建有運動場,各校開設體育課,俱樂部有體育會。在閩北大安街對面的山腳下,辟有一個可容納萬人的大運動場,閩北的各種群眾集會和運動會都在這裡舉行。群眾進行體育運動的項目,除省蘇維埃提倡的外,還有打拳、擠棍、賽球等。
體育工作的廣泛開展,不僅大大增強了人民和紅軍的體質,而且提高了紅軍和工農群眾的軍事技術與政治水平,對於生產建設和各項革命工作,都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頻道精選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