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紀念中共八大召開60周年

歐陽雪梅

2016年09月24日10:09    來源:光明日報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 資料圖片

1956年9月15日,黨的八大召開。毛澤東在開幕詞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這次大會的任務是:總結從七次大會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斗。”(《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頁)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是目標,而“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是黨實現目標的條件和途徑。“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思想源自黨的歷史經驗,是黨的使命使然,有著豐富的內涵,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是黨革命制勝的法寶。正如毛澤東在開幕詞中所說:我們勝利的獲得,國內“是依靠了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並且廣泛地團結了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國際上,“是依靠了以蘇聯為首的和平民主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以及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深厚同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不僅“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而且,對民族資產階級這個“冤家”(《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35頁),採取又團結、又斗爭的政策,把他們爭取到人民的隊伍中。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很快完成,同樣得益於城市資產階級服從社會主義改造與農民、手工業者有效組織起來。繼往開來,建設社會主義同樣需要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

“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是黨的使命使然。“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是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關鍵,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基石,也是中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目標。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中,毛澤東及時指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為發展工業和農業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頁)為了實現這個偉大目標,不僅要有干部,要有數量足夠的、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同時,還要繼續鞏固和擴大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4月25日,他在《論十大關系》的講話中明確“我們要調動一切直接的和間接的力量,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在國內,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中間勢力是可以爭取的力量。反動勢力雖是一種消極因素,但是我們仍然要作好工作,盡量爭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在國際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不中立的可以爭取為中立,反動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23∼24頁)4月29日,毛澤東同拉丁美洲一些國家黨的代表談話,強調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社會的、黨內的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七屆七中全會和中共八大預備會議的一系列講話中,毛澤東反復強調了“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進行偉大的建設工作這一思路。在他主持下起草的八大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93頁)。“這個世紀,上半個世紀搞革命,下半個世紀搞建設”(《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頁),成為全黨的共識。要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必須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

要團結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黨必須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採取正確的政策。關於經濟建設,八大提出了既反右傾保守又反冒險,積極而又穩妥可靠地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方針﹔為了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要優先發展重工業,同時積極發展輕工業和農業﹔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應以國家市場為主體,同時附有在一定范圍內的自由市場作為補充﹔正確處理國家建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在強調個人利益、當前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長遠利益的前提下,注意適當改善人民生活,不要損害群眾的積極性。

為了適應國家工業化的需要,必須大力地發展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特別是科學事業、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事業。為繁榮科學和藝術,必須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於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思想,必須繼續進行批判,但是,對於中國過去的和外國的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識,必須加以繼承和吸收,並且用現代的科學文化來整理我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努力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文化。

為團結最廣大的人民,必須加強人民民主專政。八大決議首先要求進一步擴大國家的民主生活,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做斗爭﹔適當地調整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職權,把一部分行政管理職權給地方,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其次是鞏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既實現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最大多數人民的民主權利,又尊重佔少數地位的人民的民主權利。繼續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對民族資產階級給以工作上和生活上的適當安排,使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在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下逐步改造成為名副其實的勞動者,同時,無產階級要向資本家學技術、學管理。關於民主黨派,毛澤東提出了“共產黨萬歲,民主黨派也萬歲”(《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卷,第563頁)口號。決議要求充分發揮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各級協商機構的作用。八大邀請了國內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代表列席,顯示了黨的誠意。而在9月17日的大會上,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向大會敬獻一件象牙雕刻的紅軍英雄勝利渡過大渡河時的禮品,寓意各民主黨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同舟共濟”。再次是加強各民族團結,克服大漢族主義,促進各民族的共同進步,保障民族平等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團結少數民族的上層人士、宗教界的愛國人士和其他有各種社會影響的愛國人士、海外各地的愛國華僑,使他們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的事業都能貢獻一份力量。最后還要加強法制建設,系統地制定完備的法律,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使人民的民主權利充分地受到保護。

在國際上,同樣要團結全世界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首先“團結蘇聯,團結兄弟黨、兄弟國家和人民,還要團結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借重一切有用的力量”﹔其次是同贊成“五項原則”的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反對在國際事務中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脅,支持世界人民的和平運動,反對殖民主義。即便對於當時敵視我國的美國,我們仍然努力通過和平協商的方法來解決同美國的爭端,“把敵人縮小到最少”。社會主義建設工作很艱苦,黨的經驗也很不夠,因此,毛澤東要求必須善於向外國學習。“國無論大小,都各有長處和短處”“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我們應當永遠記住這個真理。”(《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17頁)

領導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因此團結全黨最為關鍵。因為“黨內的關系如何,關系極大,關系到能不能團結全國人民、團結全世界人民。”毛澤東提出這次大會首先要使全黨更加團結。他要求發揚我們黨在思想方面和作風方面的優良傳統,用加強黨內的思想教育的方法,克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同時團結那些跟自己意見分歧的人,幫助那些有缺點的人,犯過錯誤的人。組織領導上,毛澤東認為“集體領導同個人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好”(《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102頁),並在中共中央設四位副主席和總書記,建“防風林”。向中央舉賢,推薦“比較有才干、會辦事、公道的”鄧小平任總書記。要求黨必須不斷地提高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水平,特別是提高高級干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水平,不斷地同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思想傾向進行斗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來指導工作,必須發揚黨的群眾路線的傳統,貫徹執行集體領導和黨內民主的原則。為擴大黨內民主,八大決議要求在黨內善於向廣大的黨員和干部學習,善於聽取同級的和下級的不同意見,善於在黨的會議上和黨的報刊上組織關於政策問題的自由、切實的討論,在紀律許可的范圍內允許少數人保留自己的意見,允許下級向上級提出異議。這些都反映了黨的開放與民主氣氛,有利於團結全黨凝聚開拓前進的力量,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共同奮斗,意氣風發地開展社會主義建設。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