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崢嶸 王 岩
2016年09月26日09:04 來源:新華日報
位於鬆潘的紅軍長征紀念館。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丁 峰攝
長征 經典畫作 油畫《走過岷山》 作者 孫立新
雪寶鼎,岷山主峰,海拔5588米!站在埡口遠眺,峰頂白雪皚皚,直刺天際。在藏民眼中,這是一座聖山。當年,毛澤東正是看到這番勝景,留下詩句“更喜岷山千裡雪”。
這是何等的情懷,又是何等的艱難。長征苦,最苦在過雪山和草地。雪山茫茫、草地莽莽,紅軍在一次次跨越中,也用腳板底越過艱險,走出革命道路的天地寬。
“金碑”照鬆潘,山中飛揚“紅飄帶”
從成都出發,大巴一路顛簸向北行駛7個多小時,記者來到“紅色古城”鬆潘縣。一路高山險峻、層巒疊嶂,抵達鬆潘時平均海拔已達2800米。下車時,記者便感覺有些頭痛和憋悶,有了明顯的高原反應。休整后,來到鬆潘城外17公裡處的川主寺鎮,那裡有一座“金碑”,在岷山山脈的群山之上照耀著紅軍的長征路。
這座碑,是位於元寶山頂的紅軍長征紀念碑。它不同於其他地區修建的紀念紅軍長征某一事件或某一戰斗的建筑,而是一座銘記紅軍長征勝利的總紀念碑。
鬆潘,是紅軍長征的重要見証。《長征》詩詞中的岷山,也是紅軍過雪山和草地的象征。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管理處副處長孫格勇告訴記者,鬆潘背靠岷山,岷山主峰雪寶鼎就在鬆潘境內,為岷江的發源地,而且當地面對著鬆潘大草原,位於雪山和草地的交匯處。紅軍長征的24個月時間裡,有16個月在鬆潘所屬的阿壩州。著名的毛爾蓋會議就在鬆潘舉行,確立了北上的方針,為長征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在鬆潘建紀念碑,最能體現長征精神,意義也最深遠。
1988年,按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決定,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破土動工,並在兩年后對外開放。記者近日來到這裡時,當地正在進行閉園改造,同時籌備“紅軍在四川”圖片展,將在10月份以全新的面貌迎接長征勝利80周年。
記者“破例”走進碑園,紀念館進門處便是一幅300平方米的巨型油畫,上面畫有連綿起伏的雪山和一望無際的草地。1800平方米的展館內,主要以圖片和文字方式,記錄長征的整個過程。其中,有一句話這樣寫道:“雪山草地,是紅軍長征中經過的自然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區。”
環境的艱苦,記者已有感受。從碑園走出,通向紀念碑的是長長的木質樓梯,走上去,海拔不過從3100米上升到3400米,記者便感到氣喘難耐。不過,到達峰頂,近距離瞻仰“金碑”,更覺壯觀。
“金碑”碑身高26.5米,為三角立柱體造型,上面用仿金材料亞金銅貼面。每面上方鑲嵌一顆紅五角星,象征三大主力紅軍堅強團結。碑頂,有一個高14.8米的紅軍戰士銅像,他一手舉槍,一手握花,雙手高舉成“V”字形,寓意歡呼長征勝利,而漢白玉基座象征雪山,墨綠色磨石地面象征草地。每年,有上百萬游客來此參觀,大家也把它譽為“中華第一金碑”。
長征路漫漫,映紅岷山千裡雪
長征途中的紅軍渡過大渡河后,被高聳雲端的大雪山擋住了去路。孫格勇介紹,長征中翻越的雪山,主要位於鬆潘周邊的川西北一帶,多在海拔4000米以上,終年積雪,空氣稀薄,山高谷深,氣候變化無常,對紅軍是極大的考驗。“我們這裡的晝夜溫差最大能有25度左右,晚上也就四五度,哪怕是在夏天,雪寶鼎上也會下雪。”孫格勇說,“紅軍過雪山時,不少是整班的倒下。”
劉金山,時任紅二師四團三連支部書記,他的女兒劉蘇芳向記者展示了父親的回憶錄,其中這樣寫道:“從瑞金出發時,我穿了一套打了補丁的軍裝,還打了幾雙草鞋。幾個月的行軍打仗,糧食早吃光了,衣服也穿破了,都變成了布條挂在身上。進入雪山、草地,既看不到一個人,也見不到一粒糧食。過雪山時,我找了一塊破羊皮,用繩子捆在身上抵擋雪山的寒流。草鞋早就穿爛了,腳也爛了,小腳指頭爛得骨頭都露出來了,鑽心地痛。我就從衣服上撕下幾塊布條包裹在腳上,崴著腳,艱難行軍。很多干部、戰士凍死在雪山,餓死在草地。”
劉蘇芳向記者透露,父親后來一直念叨著一個叫“劉大個子”的老鄉。“這個人是班長,身材高大,和父親一樣都姓劉,也是江西人。在雪山上,父親看到他站在那裡一動不動,鼻子和眉毛上都是雪。父親就喊他‘劉大個子,快走啊。’可是,他已經凍僵犧牲了。”
事實上,當時的紅軍大部分都是身穿單衣,而且他們很多來自南方地區,從沒有經歷過這樣高海拔的嚴寒天氣。后來過草地,他們同樣很難適應。孫格勇說,當時穿越的草地主要在川西北草原,面積約1.52萬平方公裡,海拔約在3500米以上。草地上不僅雨雪、冰雹來去無常,而且草甸下泥潭密布、河溝交錯,稍有不慎就會被吞沒。劉蘇芳回憶道,她的父親曾說,在草地上有幾位戰士餓得走不動了,他把皮帶切成幾段煮給大家吃,撿了一條命。
今天,曾經的雪山和草地,很多已開發為旅游景區。不過,它在當年卻吞噬了無數勇士。阿壩州黨史研究室的研究表明,紅軍三大主力在數次過雪山、草地期間,非戰斗減員至少在萬人以上。
理想高於天,不忘初心再攀登
“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這句長征組歌《過雪山草地》的歌詞,生動再現了紅軍挑戰自然極限的頑強意志。在孫格勇看來,紅軍之所以能取得最終勝利,就如歌詞中說的那樣“革命理想高於天”。“這種精神,就是明知困難重重,依然要竭盡全力。這源於一種信念,支撐著他們勇往直前。”
1999年,劉金山去世,享年91歲。這位戎馬一生的老人,去世時為濟南軍區濟寧軍分區司令員。他一輩子給子女的要求是:多學習,不浪費,為了真理和主義,甘願犧牲一切。
“堅定的理想信念,不畏犧牲的精神,長征帶給我們革命文化自信。”江蘇省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副主任張加華,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講話”表示,踐行紅軍精神,要不忘初心,艱苦奮斗,繼續前進。
在鬆潘,記者感受到這樣的精神,正激勵著后輩不斷攀登。經營旅社的鬆潘人董卓告訴記者,鬆潘現在進行退耕還林保護,主打旅游牌,再加上虫草、菌類等特色種植,人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如今,當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10年的1.6萬元提高到2015年的2.6萬元。未來,鬆潘交通的“短板”也將被拉長。從成都到蘭州的成蘭鐵路正在修建中,將來坐火車從成都來鬆潘,不到兩個小時。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