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琦
2016年09月30日13:26 來源:陝西日報
編者按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會師於西北革命根據地80周年,又恰逢第三個中國烈士紀念日,為緬懷為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而英勇獻身的在陝紅軍將士以及為創建紅軍和根據地而犧牲的陝籍烈士,本報特辟專刊,將烈士的名字和事跡刊發於此,以示紀念。
劉志丹(1903-1936)保安(今志丹)人。1922年考入榆林中學,1925年加入青年團,1926年轉為中共黨員。同年秋被組織派往黃埔軍校學習,參加北伐軍誓師大會。1926年冬派往馮玉祥國民軍聯軍,任第四路軍政治處處長。大革命失敗后,回陝從事秘密工作。1928年5月領導發動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主席。渭華起義失敗后回到陝北。1929年5月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書記,主持特委工作。同年7月當選為省委候補常委。后在陝甘邊區從事兵運工作,領導創建南梁游擊隊。1932年1月任西北反帝同盟軍副總指揮兼第二大隊隊長。2月,西北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先后任三支隊長和總指揮,創建陝甘邊根據地。12月,紅二十六軍在宜君轉角鎮成立,任紅二團政治處長、團參謀長。1933年8月任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參謀長。11月后任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參謀長、師長。1934年5月任陝甘邊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5年2月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說謝子長),指揮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一、二次“圍剿”,將陝甘邊、陝北兩個根據地統一為西北根據地,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陝北,與西北紅軍組成紅十五軍團,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與徐海東指揮了勞山戰役。10月,在西北蘇區的錯誤肅反中被捕入獄。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到陝北后獲釋,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后方辦事處副主任、紅二十八軍軍長、紅軍北路軍總指揮。1936年2月率部參加東征戰役,期間任軍委委員。4月14日,在攻打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時犧牲。毛澤東為其題詞:“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同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他的故鄉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以示永久紀念。
謝子長(1896-1935)安定縣(今子長縣)人。早年先后在陝西省立第一中學、榆林陝北聯合縣立中學讀書。1922年秋考入閻錫山辦的太原學兵團。1924年回安定辦民團,任團總。1925年在北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將安定縣民團編入陝北軍閥井岳秀部石謙團,任連長。1927年10月,率部參加清澗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游擊支隊副總指揮。起義失敗后,被派往洛南許權中旅。1928年5月參加渭華起義,任工農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第三大隊大隊長。同年8月回到陝北從事兵運工作。1930年8月任中共陝北行動委員會軍事指揮部總指揮。1932年1月任西北反帝同盟軍總指揮。2月,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仍任總指揮。4月被派往甘肅從事兵運工作,5月領導了靖遠起義。同年8月復任陝甘游擊隊總指揮。12月被錯誤的送往中共上海中央局“受訓”。1933年夏,被派往張家口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第十八師負責黨的工作。11月任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派駐西北軍事特派員。1934年初回到陝北,領導恢復了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並組織建立了其他支隊,恢復了陝北蘇區。為西北紅軍和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34年7月任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軍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與紅四十二師在南梁會師后,兼任紅四十二師政治委員。8月在清澗河口戰斗中負傷。1935年2月中共西北工委成立后,任西北軍委主席(一說劉志丹)。同年2月21日因傷病惡化在安定逝世。1942年,為紀念謝子長,陝甘寧邊區政府將安定縣改為子長縣。毛澤東為其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
王兆卿(1908-1933)神木人。1925年在綏德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加入青年團並轉為中共黨員。1926年參加國民軍聯軍,任十三路總司令部政治處書記官。大革命失敗后回神木創建中共小組和支部。1930年到高桂滋部從事兵運。紅二十四軍進入陝北失敗后,冒險營救失散人員,並在神木成立人民武裝。1932年春,赴甘肅組織靖遠兵變。曾任陝北特委軍委書記。1933年7月,因叛徒出賣被捕,8月3日在米脂遇難。
王辛德(1912-1934)陝西洋縣人。1929年考入漢中省立第五師范學校。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陝南特委委員。1933年4月到安康建立中共安康軍特支,先后任特支組織委員、書記。並以國民黨安康綏靖軍迫擊炮營幫辦司書和《民知時報》記者身份為掩護,從事宣傳和兵運工作。1934年2月組織安康綏靖軍起義,月底失敗后被俘,不久遇害。
王泰吉(1906-1934)臨潼人。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入甄壽珊部任教導營學兵隊長、一營營長。1928年4月,在麟游率部起義。后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失敗后,潛往河南。不久被捕,轉押南京,經楊虎城營救獲釋。1930年底隨楊虎城部到西安,先后任新兵訓練處處長、騎兵團團長。1933年7月在耀縣率部起義,建立西北民眾抗日義勇軍。同年11月,任紅軍第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師長,開辟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1934年1月途經淳化通潤鎮時被捕,3月3日在西安就義。
盧紹亭(1901-1928)河北豐潤人。1920年加入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共黨員。1926年8月后,隨馮玉祥部轉戰綏遠、寧夏、甘肅、陝西等地,后任方振武部政治部主任。1928年5月參加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政治部主任。6月20日,在華縣牛峪口戰斗中犧牲。
白明善(1897-1932)陝西清澗人。1923年考入綏德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24年冬加入青年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1925年夏被中共組織派往上海大學深造。1926年8月被派往黃埔軍校政治部工作。1927年7月回到陝北,在石謙旅從事兵運工作。10月,參與領導清澗起義,任陝北軍事委員會委員。1928年后歷任中共綏德、米脂縣委書記。1930年秋奉命赴中共河北省委工作。次年初回陝北,不久在清澗被捕。1932年1月被害。
白耀亭(1910-1935)陝西藍田人。畢業於陝西省立第一中學。1928年入黨,1930年在中共陝西省委機關工作。1931年去商縣從事兵運工作。1932年在藍田東鄉一帶組織窮人會。1933年赴張家口參加抗日同盟軍。1934年往漢中,10月任中共陝南特委書記,建立川陝省南褒勉中心縣委和獨立團。1934年11月被捕,后逃出。1935年隨紅四方面軍長征中犧牲。
呂佑乾(1896-1928)河北棗強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3年夏畢業來陝,先后在省立第一中學、第一師范等校任教,與雷晉笙等創辦《西北晨鐘》刊物。1925年8月,任耀縣三民軍官學校政治教官,同年秋入黨。1926年3月,參加西安反圍城戰斗。后在藍田、渭南、華陰等地從事秘密工作。1927年冬任中共旬邑區委書記。1928年5月,與許才升等發動旬邑起義。失敗后被捕,在旬邑張洪鎮就義。
劉天章(1897-1931)高陵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后轉化學系。1921年7月入黨。1924年大學畢業協助李大釗做黨的工作。1925年秋,任中共豫陝區委軍事委員。1927年任陝西國民日報社社長。7月8日被捕。1929年獲釋后赴天津,在中共順直省委做宣傳工作。1930年再次被捕。9月出獄后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1931年夏,領導創建紅軍晉西游擊隊和紅二十四軍,為建立華北地區最早的工農武裝作出了重要貢獻。1931年10月因叛徒出賣被捕,不久犧牲。
劉堅予(1895-1930)咸陽人。1925年入黨,任中共成都特支書記。1926年冬配合劉伯承等領導了瀘州、順慶起義。1927年任中共四川臨時省委常委、宣傳部長。1928年6月中共六大當選候補中央委員。1929年后任中共四川臨時省委秘書長、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等職。1930年5月因叛徒出賣被捕、犧牲。
許才升(1903-1928)旬邑人。1925年秋考入陝西省立單級師范學校,年底入黨。1926年秋回旬邑籌建國民黨旬邑縣黨部,建立中共秘密組織,領導農民抗捐。1928年5月,與呂佑乾等領導發動旬邑起義,失敗后在張洪鎮遇難。
畢維周(1909-1933)米脂人。1931年8月任中共陝北特委組織委員。1933年7月去往安定整頓陝北紅一支隊,途經鎮川堡時被捕。同年8月3日,被殺於無定河畔。
蘇士杰(1903-1936)渭南(今臨渭區)人。1924年考入北京大學,1925年冬入黃埔軍校。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政治部宣傳科長。1927年4月到武漢國民政府工作,7月回陝從事兵運工作。1928年4月任中共五一縣委書記,為渭華起義做准備。起義失敗后回省委參與省委軍委領導工作。1929年10月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書記。1932年5月參加靖遠起義,后被派往國民革命軍三十六師馬仲英部工作。1936年冬被害。
杜潤滋(1903-1933)米脂人。1925年考入北京大學,同年秋入黨。1930年8月被通緝,同年冬,在銀川被捕。1932年1月獲釋后前往蘭州尋找黨組織。5月參與領導靖遠起義。失敗后到西安任中共陝西省委軍委委員。12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委員、軍委書記。1933年4月1日,在西鄉馬兒岩出席紅二十九軍和蘇維埃政府召開的軍政聯席會議時,被叛匪頭目張正萬殺害。
楊江(1912-1936)藍田人。1933年入黨,不久赴陝北蘇區工作。1935年返回西安從事秘密活動時被國民黨肅反委員會逮捕。出獄后,回憲兵營。1936年6月,到安康保安司令部特務大隊何振亞部工作。8月策動該部起義,成立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並在部隊建立陝南抗日救國聯合會。11月30日行至寧陝縣江口鎮時,被抗捐軍挾持到螞蝗溝。12月1日遇難。
楊珊(1909-1933)藍田人。1925年考入陝西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7年入黨。1929年底返鄉開展秘密斗爭。1930年9月領導發動藍橋農民武裝暴動,被藍田縣政府逮捕,10月逃出。11月初,作為陝西代表團成員出席在天津召開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擴大會議。回陝后歷任團省委委員、共青團西安市委(代行團省委職能)秘書處主任兼宣傳部長。1932年8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委員、秘書長。1933年3月,任中共陝南特委書記。陝西省委遭破壞后,隻身前往川陝省委聯系。8月,在川陝根據地被誤殺。
楊琪(1895-1936)延川人。1925年入國民黨軍當兵。1926年回陝北領導建立一支地方保商武裝。1931年10月參加紅軍游擊隊,歷任紅軍陝甘游擊隊副官長、騎兵隊副隊長、紅二十六軍騎兵連長等職。1933年6月隨紅二十六軍南下,失敗后,輾轉回到照金蘇區。1934年初任陝甘邊區第二路游擊隊總指揮。1934年7月后,任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第三團參謀長、陝北游擊隊總指揮部巡視員、陝北紅軍獨立師第二團巡視員。1935年1月,任紅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師長。后在西北蘇區錯誤肅反中被捕,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陝北后獲釋。1936年初,任紅二十八軍第三團團長。3月9日,在奉命東征時犧牲於岱王廟戰斗。
楊森(1908-1936)乾縣人。1926年考入陝西省職業學校,參加了西安反圍城斗爭。大革命失敗后在西安從事秘密工作。1930年8月參與領導了藍橋暴動,被捕。越獄逃出后,在西安、乾縣等地從事秘密工作。1932年被派往紅軍陝甘游擊隊,任大隊政委。1933年11月,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成立,任師黨委書記。1935年9月,任紅十五軍團七十八師師長。10月在西北蘇區錯誤肅反中被捕,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陝北后獲釋。不久,任黃河游擊師參謀長。1936年2月參加東征戰役時犧牲。
楊重遠(1894-1933)綏德人。1925年冬入陝北軍閥井岳秀部石謙團,1927年10月參加清澗起義。失敗后,被派往河北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七軍高桂滋部從事兵運工作。1931年夏,參與組建紅軍晉西游擊隊,任支部書記。同年9月,隨晉西游擊隊入陝北,任陝北游擊支隊政委。1932年1月,任西北反帝同盟軍參謀長。1933年5月,調任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政委。5月29日,紅一支隊在安定縣(今子長)譚家崄遭國民黨軍襲擊,中彈犧牲。
李艮(1908-1933)長安人。1926年入黨。大革命失敗后,參與領導咸長暴動。1928年10月,被國民黨陝西當局逮捕。1930年冬逃出監獄,在楊虎城部唐嗣桐旅任書記官。1931年9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委員兼中共西安市委書記。1932年4月,組織領導西安學生反日驅戴(季陶)愛國運動。8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后任紅軍陝甘游擊隊政委。10月下旬在甘肅平涼領導蒿店起義,建立紅軍陝甘游擊隊第七支隊。起義失敗后回到省委。1933年初在陝南參與創建紅二十九軍,任軍政委。同年4月在馬兒岩事變中被捕犧牲。
李子洲(1892-1929)綏德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后轉入哲學系。1923年夏畢業回陝,先后在三原、榆林、綏德等地從事教育和革命活動,領導建立了中共綏德支部。1927年2月,任中共陝甘區委委員,負責組織工作。7月,中共陝西省委成立,任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28年2月代理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參與組織和領導了清澗、渭華等武裝起義。1929年2月由於叛徒出賣被捕,同年6月18日在獄中病逝。1944年2月,中共西北中央局和陝甘寧邊區政府決定在綏德西川及附近地區新設子洲縣,以示紀念。
李妙齋(1903-1933)山西汾西人。1927年到陝北駐軍高雙成部當兵,1928年入黨后在高部從事兵運工作。后任鄧寶珊部警衛營衛士班班長。1932年隨鄧寶珊到甘肅。同年10月,與李艮等人組織領導蒿店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第七支隊,任隊長。起義失敗后參加了劉志丹、謝子長領導的陝甘游擊隊,后在耀縣照金一帶組織游擊隊。1933年3月,陝甘邊區游擊隊總指揮部成立,任總指揮。同年9月20日,在保衛薛家寨戰斗中犧牲。
吳浩然(?-1928)安徽人。早年就讀於北京中法大學,經李大釗介紹入黨。1926年秋隨馮玉祥轉戰綏遠、寧夏、甘肅等地,曾在甘肅平涼創辦《新隴民報》,宣傳國民革命。1927年秋被派往中共組織領導的許權中旅教導營,任政治教官。1928年5月參加渭華起義,6月20日在華縣牛峪口戰斗中犧牲。
吳煥先(1907-1935)湖北黃安縣(今紅安縣)人。1925年入黨,曾任中共黃安縣委組織部部長兼區委書記,是鄂豫皖根據地創建人之一。1931年10月后,先后任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政委、紅二十五軍政委、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主任、鄂東北游擊司令等。1934年4月,紅二十五軍與紅二十八軍合編為紅二十五軍,任政治委員。同年11月,與軍長程子華率紅二十五軍北上商洛地區,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1935年4月,在藍田縣葛牌鎮當選為中共鄂豫陝省委副書記。同年8月,紅二十五軍在甘肅涇川城西南渡河時,遭國民黨軍襲擊,英勇犧牲。
何挺穎(1905-1929)南鄭人。1925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后轉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並入黨。1926年下半年參加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后,被組織派往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干部連工作。1927年9月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三灣改編中,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一師一團三營黨代表,參加了開創井岡山根據地的斗爭。紅四軍成立后,任十一師黨代表兼三十一團黨代表,參與指揮了黃洋界保衛戰。1929年1月,在轉戰贛南的戰斗中犧牲。
鄒均(1900-1930)富平人。1924年春考入上海大學,同年冬到北京負責國民黨軍二軍駐京辦事處對外聯絡工作。1926年春,赴蘇聯中山大學學習,秋季回國在河北從事兵運工作。1928年夏,再赴蘇聯學習。后在上海被捕,1930年夏獲釋,被派往河南,任中共河南省委軍委書記。同年冬,在新鄉被捕犧牲。
汪銘(1903-1931)神木人。1925年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學入黨,1926年夏畢業后在山西從事黨的工作。大革命失敗后,被派往蘇聯學習。1928年6月參加了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秋,被中共中央派回山西,歷任中共山西省委書記、太原市委書記。1929年7月在運城、夏縣、安邑等地恢復和重建中共組織期間,因叛徒告密被捕,1931年10月在太原小東門外就義。
張漢俊(1906-1928)咸陽人。曾在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畢業后回陝。先后參加了西安中山學院和中山軍事學校籌辦工作,任中山軍事學校大隊長兼中共支部書記。大革命失敗后,任許權中旅教導營副營長、旅黨委委員。1928年5月參加渭華起義,同年7月1日在洛南縣保安鎮戰斗中被俘,就義於洛南縣城。
張含輝(1902-1933)興平人。1922年春考入西安陝西省立第三中學。1925年11月,當選為共青團西安地委委員和國民黨陝西省臨時黨部執行委員。同年冬,出席全國學聯代表大會。1926年4月后參加西安反圍城斗爭。1927年1月任國民黨陝西省黨部執行委員兼農民部部長。6月當選為陝西省農民協會常務委員兼軍事部長。9月下旬,任中共陝西省委候補委員。1929年夏,調任中共順直省委巡視員。1930年冬至1931年4月,先后任中共山東臨時省委書記、省委書記。1933年夏,奉命入川與紅四方面軍聯絡途中遇難。
張晨鐘(1908-1936)綏德人。1924年夏考入綏德陝西省立第四師范學校。歷任中共區委委員、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經濟員,紅一支隊代理政委,中共神木縣委書記、中共神府工委宣傳部部長等職,參加了神府蘇區的創建。1936年6月調任中共榆林工委書記,后因叛徒出賣被捕,9月12日在綏德縣城就義。
張蔚森(1906-1930)西安人。1925年參加西安學生驅逐軍閥吳新田的運動,后被派往國民軍二軍第三師甄壽珊部任政治處長。1928年9月擔任渭南中心縣委委員,負責軍事工作。1929年2月初,中共陝西省委遭破壞后,在渭南成立中共陝西臨時省委,任委員,兼管軍事工作。1930年7月,為籌措槍支被國民黨陝西當局逮捕,7月6日犧牲。
陳征(1904-1931)山陽人。1925年初進武漢太安紗廠做工,冬季,被中共組織派往莫斯科學習軍事。1928年被共產國際東方部派遣回國,后被中共中央派回陝西。1929年10月被省委派往漢中,組建中共陝南小組,任組長。1930年初調回省委,同年7月當選省委委員。10月在西安被捕。不久,與先后被捕入獄的陝西黨組織領導人一起越獄。1931年2月被省委派往山陽工作。3月在當地因叛徒告密被捕,4月下旬就義。
陳文華(1910-1935)寧強人。早年畢業於南鄭陝西省立第五師范學校。1930年10月任中共陝南特委委員、南鄭省立第五師范學校支部書記。1932年之后,先后任共青團陝南特委書記、中共陝南特委代理書記、陝南特委組織部部長、特委常委兼宣傳部長、紅二十九軍第三大隊政委等職。1934年春回寧強以教書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1935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隨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犧牲。
陳淺倫(1906-1933)西鄉人。1927年9月赴上海勞動大學就讀。1930年在上海參加工人運動時被捕。1931年5月回陝,以《西北文化日報》編輯和樂育中學教員身份從事秘密工作。1932年1月被派往陝南巡視工作,3月在漢中領導學生運動時被捕。出獄后接任中共陝南特委書記,領導川陝邊區的武裝斗爭。12月赴西鄉籌建紅二十九軍。1933年2月任紅二十九軍軍長﹔4月,在馬兒岩事變中被捕遇難。
武止戈(1902-1933)渭南人。1923年夏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北京地委書記。1924年初被組織派往上海大學社會系學習。5月,受團中央指派回陝,領導建立西安第一個青年團小組。7月,前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之后,先后被派往西伯利亞和黑海地區從事工人運動,轉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軍事政治學院學習。1932年2月回國后被捕,經營救獲釋。后在張家口協助馮玉祥籌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並參加中共張家口特委領導工作。1933年5月,任抗日同盟軍總部高級參議等職,協助吉鴻昌抗日。7月,率部攻克多倫城。10月13日,在順義縣許南園村遭日軍飛機轟炸犧牲。
拓克寬(1905-1931)子洲人。1924年秋入綏德省立第四師范學校。1925年4月被派往河南,在國民軍二軍第三補充旅高桂滋部從事兵運。1931年春,在中共山西省委領導下,與閻紅彥、楊重遠等人在呂梁山區組建紅軍晉西游擊隊第一大隊,任大隊長。同年9月初,晉西游擊隊進入陝北,改編為陝北游擊支隊。不久,在與國民黨軍張廷芝部激戰中犧牲。
金理科(1904-1935)三原人。1927年參加革命,1932年7月任中共三原縣委書記,同年12月任中共陝西省委委員兼渭北特委書記。1933年任中共陝甘邊區特委書記。1934年任赤淳工委書記。1935年10月,在西北蘇區錯誤肅反中被錯殺。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周冬至(1902-1935)原籍富平,后移居耀縣,爐工出身。1933年4月任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主席,相繼建立照金、老爺嶺、馬欄川等鄉革命委員會和20多個農民聯合會。1934年初任陝甘邊區第三路游擊區第九支隊隊長,后遭叛匪殺害。
孟芳洲(1905-1933)洛川人。早年受李子洲等影響參加愛國學生運動。1925年7月當選為陝西省學生聯合會執行委員,同年冬考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1926年冬回陝工作。1927年4月任共青團三原地委書記。10月初,當選團省委候補委員。1928年春,參與領導三原交農運動和武裝圍城斗爭,秋季被捕。出獄后,在西安高中任圖書室主任,從事秘密工作。1932年底接任中共陝南特委書記,參與領導創建陝南蘇區和紅二十九軍的工作。1933年2月,任紅二十九軍軍事指揮部負責人。3月任西鄉城固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4月,在馬兒岩事變中犧牲。
秋步月(1902-1930)禮泉人。1926年4月以后參加西安反圍城斗爭。后被派回禮泉發展組織。1927年6月,任中共禮泉特別支部書記,11月任中共禮泉縣委書記。1928年5月組織領導禮泉起義。失敗后前往湘贛邊界活動。1929年4月,重回禮泉組織武裝力量。12月組建禮泉游擊支隊,任支隊長兼政委,同時負責中共禮泉縣委的工作。1930年5月,游擊支隊被襲,不幸被捕犧牲。
耿覺(1905-1929)涇陽人。早年在西安聖公會中學讀書,創辦進步刊物《互助》周刊。1925年參加驅逐軍閥吳新田斗爭,后在涇陽創立青年奮斗社。1927年5月,中共涇陽地委成立,任地委書記兼組織委員,8月調任中共陝西省委西府特派員。1928年5月參加渭華起義。失敗后,到國民黨軍第二集團軍新編一師從事兵運。1929年初,去湖北沙市准備發動兵變,事泄被捕,3月10日在沙市就義。
徐寶珊(1903-1935)湖北漢川人。1927年夏入國民革命軍葉挺部第二十四師教導大隊,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后返回湖北,從事秘密工作。1933年11月任中共鄂豫皖省委代理書記,領導重建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中同徐海東、吳煥先等堅持用游擊方式斗爭,發展保存了革命力量。1935年春,領導建立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4月中旬,中共鄂豫陝省委成立,任書記。5月9日,在丹鳳龍駒寨病逝。
唐澍(1903-1928)河北易縣人。1924年夏入黃埔軍校,1925年兩次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戰斗。1926年秋被組織派往馮玉祥部。1927年初,隨馮玉祥到西安,任國民軍聯軍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主任兼主任教官。1927年夏,馮玉祥在陝西、河南等地“清黨”反共,被“禮送”出境。7月下旬,由河南秘密返陝,參與中共陝西省委軍委領導工作。同年10月,與李象九、白明善、謝子長等領導清澗起義。失敗后,被派往許權中旅任參謀長。1928年5月,參與領導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總司令。失敗后,率部退往洛南。7月1日,在與國民黨軍隊激戰中陣亡。
程家盛(1901-1936)山陽人。1929年曾組織了一支農民武裝。1935年,與入陝的紅二十五軍建立聯系。4月鄂陝邊區蘇維埃政府建立,任主席。1935年11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受盡酷刑。1936年3月16日被國民黨當局殺害。
程德章(1910-1933)南鄭人。1929年入漢中陝西省立第五師范學校。后以教書為名,在南鄭縣石嘴子、真身洞等村建立中共組織,並打入青樹子民團團部,發展武裝力量。1932年冬,在南鄭駱家壩建立川陝邊交通游擊隊。1933年2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九軍政治部主任和軍事審判長,親自起草了紅二十九軍“六要八不”規定。4月1日,在馬兒岩被叛軍張正萬部包圍。4月6日被害於磨兒坪。
焦維熾(1906-1932)安定(今子長)人。1925年秋入延安陝西省立第四中學。1927年4月,任共青團延安地委書記。10月,當選為團省委委員。11月,任共青團陝北特委書記。1928年4月當選為中共陝北特委委員。9月,在米脂出席黨團陝北特委擴大會議時被捕,次年春獲釋。1932年初,以中共陝西省委特派員身份參加紅軍陝甘游擊隊領導工作。5月與謝子長在甘肅靖遠發動起義,成立陝甘游擊隊第四支隊,任政委。失敗后回到省委。同年7月被派往蒲城等地開展游擊戰爭。8月在領導蒲城晉王、永豐起義時被俘犧牲。
雷晉笙(1898-1931)長安人。1919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1924年8月畢業回陝,參與領導青年團西安第一支部工作,並參與組建進步青年團體“西北青年社”。1925年初,在西安參與組織陝西省國民會議促成會。1926年4月參加西安反圍城斗爭。1927年7月,赴武漢、河南、山東等地從事黨的工作,歷任中共河南省委秘書長、山東省委秘書長。1930年1月在山東濟南被捕,次年4月5日遇難。
廖乾五(1886-1930)平利人。1911年畢業於京師農業學校。1923年參與領導江岸工人大罷工。1924年初,作為漢口區共產黨代表,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1月,被中共中央派往廣東,任新成立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黨代表兼中共黨小組長。曾參加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戰斗。北伐期間,先后參與指揮平江、汀泗橋、賀勝橋及收復武漢等的戰斗。曾參加南昌起義准備工作,起義后任革命委員會總政治部秘書長、第二十軍黨代表等職。后經香港到上海,先后在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軍委工作。1930年被派往湖南,不久被捕。9月3日被秘密殺害於長沙。
薛自爽(1900-1928)華縣人。早年加入民間武裝紅槍會,1926年底,被派往長安、戶縣一帶從事農運。1928年5月參加渭華起義,任陝東赤衛隊副大隊長。6月20日在華縣侯家崖與國民黨部隊激戰中犧牲。
冀月亭(1905-1928)河北萬全人。1925年冬被派往察哈爾開展農運。1926年8月,入馮玉祥在冀東宣化縣舉辦的軍事干部學校學習。五原誓師后,隨軍南下在甘肅平涼開展工作。1927年春參與創建中共平涼特別支部和共青團平涼特別支部,任團特支書記。同年夏被派往渭南任共青團渭南縣委宣傳委員。1928年3月在執行偵察任務時被捕,轉押於西安軍事裁判所。6月17日在西安遇害。
魏野疇(1898-1928)興平人。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師范學校,1921年畢業回陝后在華縣咸林中學任教,傳播馬克思主義。1922年秋去北京參與領導創建陝西旅京學生“共進社”。1923年初經李大釗介紹入黨。隨后回陝,先后在榆林、西安等地從事革命活動。1925年8月創辦《西安評論》。1926年參加西安反圍城斗爭。解圍后,出任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2月中共陝甘區委成立后,任區委委員,負責宣傳工作。7月中共陝西省委建立,任省委委員,負責軍事工作。8月,應楊虎城之邀赴安徽太和,任國民革命軍第十軍政治部主任。12月任中共皖北特委委員。4月8日組織領導皖北起義,日在部隊轉移途中被捕犧牲。
劉林圃(1909-1932)耀縣人。1927年初,考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三分校(又稱黃埔三分校或長沙分校),期間入黨。1928年,因參與領導平津地區反帝愛國游行示威被捕。同年秋,經營救獲釋。1932年任中共陝西省委軍委秘書。4月初,與習仲勛等領導兩當起義,任紅軍陝甘游擊隊第五支隊政委。起義失敗后,月在西安被捕遇害。
白錫林(1908-1932)清澗縣人。1927年10月參加清澗起義。1930年,受組織派遣到山西呂梁地區開展革命活動。1931年4月下旬,任紅軍晉西游擊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隊長。1932年1月初,任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警衛隊隊長。2月12日,紅軍陝甘游擊隊建立,仍任警衛隊隊長。5月,因杜衡撤銷總指揮部,被迫離開部隊,前往呂梁山區重建武裝游擊隊。1932年冬,在山西汾陽縣開會時被敵包圍,激戰中犧牲。
張明吾(1903-1934)淳化縣人。1933年初參加紅二十六軍。1933年10月18日奇襲甘肅省合水縣城時,表現英勇,被劉志丹等贊揚。11月初,任第三路游擊隊指揮部總指揮,活動在旬邑、淳化、耀縣及隴東正寧、寧縣一帶,開辟了陝甘邊南區根據地。1934年3月積勞成疾,奉命回家休養,途中遇害。
任浪花(1911-1936)耀縣人。1933年7月參加耀縣起義。包家寨會議后,任陝甘邊紅軍第三路游擊指揮部淳化支隊指導員,后任紅四十二師第三團供給處長。1934年11月,任西北抗日義勇軍政委。1935年2月,隨西北軍委主席劉志丹北上陝北,同二十七軍在安定白廟岔會師,先后解放了安定、延長、延川、安塞、保安、靖邊等6座縣城,粉碎了國民黨的第二次“圍剿”。1935年9月,紅十五軍團建立,任八十一師參謀長。在粉碎國民黨對西北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中,配合師長賀晉年指揮戰斗,取得了勞山戰役的勝利。10月,受“左”傾錯誤影響,遭到關押。出獄后擔任中央保衛局管理員。1936年春傷病加重,在瓦窯堡病逝。
郭子明(1899-1936)渭南人。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畢業參加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后,在岳維峻部任排長,從事兵運工作。1929年春,受中共中央軍委派遣到湖北陽新縣委工作。12月參與發動大冶起義,相繼任紅五軍第五縱隊二支隊大隊長、第五縱隊政治部主任、鄂東南紅軍獨立第三師七團政治委員、第三師參謀長等職。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后,任湘鄂贛軍區副參謀長兼紅十六師參謀長,參與指揮湘鄂贛地區的游擊戰爭。1936年4月,在江西萬載金鐘湖戰斗中犧牲。
趙國卿(?-1935)廣東省人。早期在楊虎城騎兵團任下級軍官。1933年7月21日,隨騎兵團在耀縣起義,隨王泰吉經耀縣小丘進入照金蘇區。隨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參加了攻打旬邑張洪鎮、奇襲合水縣城等戰斗。11月,任紅三團一連連長,參加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根據地的創建。1934年夏,任騎兵團團長。1935年初,騎兵團西進採取奇襲戰術,一舉攻入長武縣城,殲敵百余人。2月初,北上陝北與紅二十七軍組成紅軍主力兵團,參加反“圍剿”戰斗。4月3日,在作戰中腿部負傷。養傷期間因叛徒告密,被合水縣民團抓捕殺害。
強龍光(1902-1933)安定縣(今子長縣)人。1930年,與謝子長到寧夏平羅從事兵運工作。1931年9月上旬,與堂弟強世卿參加游擊隊,轉戰陝北。1932年,任騎兵大隊隊長,參加陝甘邊根據地的創建,多次負傷。1932年12月下旬離開部隊去北平,給北方局送經費。1933年初,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派其到張家口抗日同盟軍第十八師工作,曾任沖鋒隊隊長。攻進多倫城時,在與日偽軍作戰時壯烈犧牲。
王文昌(1909-1934)保安縣(今志丹縣)人。1932年8月參加紅軍陝甘游擊隊。紅二團南下失敗后,跟隨劉志丹返回照金蘇區,繼續開展武裝斗爭。1933年11月,紅二十六軍抽調王文昌等20多名戰士組成保安游擊隊,他擔任一班班長。在劉約三、王英率領下,開進保安地區,組織群眾進行武裝斗爭。1934年4月17日被捕,不日英勇就義。
王安民(1913-1934)富平縣人。1929年春,在駐西安國民黨部隊從事兵運工作,任副排長。在部隊開赴甘肅平涼途中,帶領全排起義,開赴陝甘邊。1930年6月,與20余人帶槍參加了渭北災民自救隊。1933年,組織派其和黃羅斌、趙寶森(包森)等到渭北工作,王安民任心字區委宣傳委員,后參加紅二團。之后,任紅四團二連政治指導員。接任第三路游擊隊總指揮后,在淳化、正寧、耀縣、中部、宜君、富縣、甘泉一帶活動,恢復了照金蘇區。1934年5月15日,在湫頭原與敵遭遇,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
強世清(1911-1934)安定縣(今子長)縣人。1927年參加革命。曾任紅軍陝甘游擊隊騎兵大隊班長、騎兵連連長。后經劉志丹、王世泰同意,回安定縣老家打游擊,建立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任支隊長。1933年8月,率隊南下作戰。9月中旬,率部參加了進攻旬邑張洪鎮民團、奇襲合水城戰斗。11月根據劉志丹指示,率部回保安(今志丹)、安定(今子長)開辟根據地。11月中旬,進攻井岳秀部時失利,腿部和胳膊等處受傷,隱匿群眾家中療傷,弟弟強世光負責護理。由於叛徒出賣,兄弟二人被捕。1934年2月29日,二人就義。
胡廷俊(1912-1935)綏德縣人。1931年,參與籌建紅軍晉西游擊隊,任一中隊二分隊隊長。秋,晉西游擊隊轉戰陝北后,任隊委委員,負責宣傳工作。1932年2月,任陝甘游擊隊警衛隊政治委員。1932年春,在旬邑陽坡頭戰斗中膝部受重傷,鋸去右腿。后被組織送到上海醫治,並留在上海中央局軍委特工科工作。1934年,負責福建和皖南地區的交通巡視工作。1935年春,前往福建、安徽一帶做交通工作。同年在皖南被捕,轉押南京。不久,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義。
李光明(1911-1933)原名李建堂,延川縣人。1931年2月,受延川縣委委派,進入西北綏靖公署步兵訓練班學習。次年初畢業后任彬縣游擊隊隊長,帶領游擊隊在西蘭、咸榆公路沿線打擊敵人。彬縣游擊隊被打散后,輾轉來到照金蘇區,任紅二團騎兵連連長。1933年4月27日,駐守西峰鎮的敵兩個營和幾個民團對紅軍發動進攻,戰斗中犧牲。
符建秦(1905-1932)佳縣人。1927年考入西安中山政治軍事學校。1928年受組織派遣到山東高桂滋部四十七軍隨營學校當兵。同年在隨營學校發動起義失敗。1931年參加紅軍晉西游擊隊,任支隊長。1931年秋,任紅軍陝北游擊支隊騎兵中隊長。1932年初,先后任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和紅軍陝甘邊游擊隊第一中隊隊長。1932年5月中旬,在韓城嵬山戰斗中犧牲。
胡彥英(1911-1937)彬縣人。1928年入國民黨軍隊,后受劉志丹、謝子長領導的紅軍影響,於1933年2月組織9名士兵在永樂鎮起義,被編入紅第二十六軍第二團騎兵連。1933年6月,紅二團南下渭華地區失敗后,輾轉回到照金。1934年6月,任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騎兵團一連指導員,10月中旬任紅二團政治委員。1935年1月上旬,率紅二團護送劉志丹北上陝北蘇區。2月中旬,率團南下延安,消滅蟠龍鎮民團。6月后,參加了粉碎第二次“圍剿”戰斗,先后攻克安塞、靖邊縣城。1935年9月,入陝甘紅軍干部學校學習,在錯誤中肅反被捕。被釋放后相繼在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7年畢業后,任陝甘寧隴東分區軍事部長。赴任途中,堵截由三邊竄進蘇區的國民黨軍張廷芝部,戰斗中腿部負傷,被敵殺害。
路文昌(1906-1936)安定縣(今子長)人。1931年參加紅軍晉西游擊隊,1932年任紅軍陝甘游擊隊中隊長。1933年12月,調任紅軍陝北一支隊中隊長。1934年9月18日,陝北紅一團成立,任副團長兼參謀長。參加粉碎國民黨軍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一、二次“圍剿”。1935年9月,任紅十五軍團第八十一師參謀長,參加了勞山戰役。1936年3月18日,在清澗寺子河戰斗中,為掩護部隊突圍壯烈犧牲。
李成榮(1913-1934)綏德縣人。1931年初夏,帶10多個青年前往山西磧口鎮接運槍支彈藥,順利運回綏德田庄。7月被捕。1933年5月,經組織營救出獄,前往安定縣將分散隱蔽的游擊隊員組建起來,在延安、延長、延川等地開展游擊戰爭,在紅軍陝北一支隊任政委。9月,和強世清率領陝北一支隊南下陝甘蘇區,與陝甘紅軍一起作戰。不久,受陝北特委委派,到神木、府谷參加紅三支隊工作。1934年12月15日,在前往張家寨看望負傷的哥哥李成蘭時,因叛徒告密犧牲。
李成蘭(1907-1934)綏德縣人。1930年春到高桂滋部當兵。1931年參加紅軍晉西游擊隊,任分隊長。10月,與劉志丹領導的游擊隊在南梁會合。紅軍陝甘游擊隊建立后任中隊長。1932年12月,紅二十六軍第二團成立,任團部書記。紅二團南下失敗后,歷盡艱辛返回照金蘇區。后被黨組織派往神木、府谷一帶建立紅軍游擊隊,任紅三支隊隊長。期間,被戰友手槍走火誤傷。養傷期間,因叛徒告密被捕。1934年4月,在神木西門外被害。
高鵬飛(1904-1932)橫山縣人。1928年在井岳秀部隊期間,利用各種機會為中共組織傳送情報,后因事泄離開。1930年進入寧夏國民黨軍王子元部學兵隊,后任新編警備第十一旅一團一連連長,中共支部書記。1932年7月上旬,在西華池發動起義,被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第三大隊,任大隊長。1932年11月,在甘肅正寧縣對敵作戰中身負重傷,被送往上海治療。不久在上海被捕,犧牲在蘇州監獄。
鄭毅(?-1933)神木縣人。早年參加革命,在馮玉祥部任營長等職。1932年12月,受省委委派到紅軍陝甘游擊隊。24日,紅軍陝甘游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二團,任團參謀長,與劉志丹、王世泰帶領部隊轉戰照金蘇區。在杜衡錯誤脅迫下,紅二團率領部隊盲目進攻防守堅固、且與紅軍有統戰關系的國民黨廟灣夏老幺民團,多次強攻未果,紅二團遭受嚴重損失。杜衡為推卸責任,撤銷鄭毅團參謀長職務,改任步兵第一連連長,不久在戰斗中犧牲。
曹士榮(1909-1934)保安縣(今志丹)人。1933年春,參加紅二十六軍第二團,創建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經歷了紅二團南下,返回照金后,在陝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領導下,堅持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斗爭。薛家寨失守后,隨主力紅軍轉入南梁地區。1934年春,劉志丹派曹士榮、王文昌打入保安旦八寨子,策反民團被捕。5月29日,被害於洛河畔。
劉善忠(1905-1932)清澗縣人。1926年5月赴廣州農民講習所學習,后任馮玉祥部團黨代表。1931年10月,中共陝北特委派劉善忠至延川與高朗亭創建革命武裝。1932年3月,建立陝北特委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紅軍延川游擊隊,任隊長﹔后更名為西北抗日先鋒隊,任司令員。5月20日夜,在延川抗日先鋒隊,任司令員。5月20日夜,在延川縣眼岔寺花家土坬宿營時,被叛徒殺害。
任志貞(1914-1934)安定縣(今子長縣)人。1933年5月參加紅一支隊,任一分隊政治指導員,為西北紅軍第一位女指揮員。1934年初在延川關庄戰斗中,一分隊被打散,她轉移到綏德田庄一帶,被叛徒出賣入獄。2月13日,與丈夫白德勝一起被槍殺於瓦窯堡。
白德勝(1904-1034)安定縣(今子長縣)人。1922年在王保民部當兵,因不滿軍官欺負離開部隊,在安定一帶打富濟貧。經中共組織爭取,於1933年春率部參加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九支隊。嗣后,紅一支隊成立,任一分隊隊長。紅一支隊到陝甘邊后,率部繼續在安定、橫山、安塞一帶開展游擊戰爭。不久,中共組織派任志貞任一分隊指導員,經介紹,與任志貞結成夫妻。1934年,在延川關庄戰斗中,身中兩彈,被俘。2月13日,在瓦窯堡就義。
謝紹安(1909-1935)安定縣(今子長縣)人。1932年5月參加紅軍陝北游擊隊第一支隊。1933年春,率紅一支隊第五分隊在安定、靖邊、橫山一帶開展游擊活動。1934年春,紅一支隊恢復后,任副支隊長。12月,任赤源縣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局長。1935年8月,任紅二十七軍第四團團長。12月23日,護送中共神府特委領導人北上,行至橫山縣范家高梁時遭遇國民黨軍騎兵,激戰中犧牲。
阮英臣(1906-1935)山陽縣人。1930年到國民黨縣自衛團當兵,任小隊長。不久在家鄉成立農民武裝——大刀會,自任團長。1934年底,紅二十五軍轉戰商洛,將紅軍傷病員接到袁家溝口養傷。1935年,紅二十五軍主力在袁家溝口召開大會,宣告成立鄂陝邊區第四路游擊師,任命其為師長兼作戰營長。率游擊師配合紅軍攻取縣城,全殲國民黨唐嗣桐旅,戰后隨軍北上。后在錯誤肅反中被殺。
毛儀彬(1892-1935)鎮安縣人。1929年組織大刀會,任首領。1935年1月,在紅二十五軍幫助下,將大刀會改組為抗捐軍,任總指揮。2月10日,鄂陝游擊總司令部決定將抗捐軍改編為第五路游擊師,任師長,領導群眾打土豪、分財物。1935年8月在紅軍內部發生錯誤肅反時,不幸被錯殺於槐樹溝。
(作者系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巡視員、研究員)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