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14:03 來源:海南日報
懋功紅軍會師紀念碑。本報特派記者 陳元才 攝
紅軍會師地四川小金縣今貌。 本報特派記者 陳元才 攝
翻越雲霧籠罩、白雪皚皚的夾金山后的第一個城鎮,便是四川省小金縣(當時稱懋功縣)達維鄉,在尋訪紅軍的長征史上,懋功會師是一個無法繞過的關鍵節點。
1935年6月,從瑞金一路走來的中央紅軍在歷經千難萬險,長途行軍八個多月后,在夾金山北麓的沃日河邊,意外地在這裡遇到了另一支舉著鐮刀斧頭旗的隊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這場會師,讓兩支紅軍隊伍得到了極大的休整和補充。然而此后,等待紅軍的還有更嚴酷的考驗——由於張國燾與中央的分歧,不少從瑞金走出的紅軍跟隨紅四方面軍走了一條更為艱苦的長征路,這其中就包括從中央紅軍調往紅四方面軍的海南籍將領庄田。
遇見舉著相同旗幟的隊伍
夾金山的雨說下就下,採訪車剛從海拔四千多米的夾金山一路駛下,歷經數次峰回路轉,歷經了半山腰的陽光明媚,待到達幾公裡外的達維鄉時,天空霎時間卻烏雲密布,豆大的雨點從天而降。
路邊,一位老鄉望一望纏繞在遠處山尖的烏雲告訴我們,此時夾金山頂已是白雪紛飛了。
這段曲折的盤山公路,採訪車走了半個多小時,但當年紅軍順著山溝上的積雪滾落下來行軍至此,卻用了一天多時間。大雨中,遠處藏式的白色石頭碉房群集的達維鄉,遠遠看去已經模糊一片。
公路旁的峽谷裡,帶著淡黃色的達維河在兩山之間流過,河的對岸矗立著一座白色的紀念碑:“達維紅軍會師紀念碑”。
刻在紀念碑上的文字記載:1935年6月12日,紅一方面軍先頭部隊紅一軍二師四團,克服重重困難翻越夾金山,來到與達維古鎮遙相對應的半山坡上,與正在執行任務的紅四方面軍小股部隊意外相逢,並在這座橋上勝利會師。
順著紀念碑下的河谷看去,一條水泥修成的小道順著河谷一直蜿蜒至沃日河邊,30米開外的河面上,矗立著一座褐色的木橋,碑文顯示這裡就是著名的“會師橋”。走上木橋,另一端通向河谷山谷,長長的階梯通往河谷的另一條公路邊。
小金縣政協原副主席、紅軍長征研究專家楊天樂告訴我們,81年來,這座橋上的木板朽了又換,換了又腐,但當年的橋基一直未變,當年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的先遣小部隊就是在這座橋上,歡呼雀躍,相互擁抱,共同慶祝翻越夾金山后的勝利。
小城裡兩支隊伍共慶會師
接下來,順著沃日河一路北上,便是坐落在連綿群山包圍之中的小金縣城。
縣城四周都是高山,小金縣城宛如坐落在井底,縣城裡的建筑沿坡而建,就連縣城的馬路都是曲折盤山而上,縣城裡一塊平整的土地更是寸土寸金。
縣城內最大的一塊平整土地,便是位於縣城中心的“小金紅軍會師廣場”,近一千平方米的廣場上,中間矗立的紀念碑上題寫著“懋功紅軍會師紀念地”字樣,距離紀念碑北側不遠處山體上,一面由山體雕刻而成的鮮紅的黨旗雕塑格外醒目。
楊天樂介紹,1935年6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懋功,與前來接應的紅四方面軍主力勝利會師。
當晚,紅軍總政治部在會師廣場旁的天主教堂組織了團以上干部聯歡會,吸引了許多縣城裡群眾參與慶賀,將天主教堂內外圍得水泄不通,場面十分熱烈壯觀,后來這場歡慶在當地稱為“同樂會”。
正值中午學校放學時間,我們在會師廣場採訪完畢剛上車,就看見成群身穿校服系著紅領巾的孩子順著馬路人行道,向著這塊紀念廣場跑來。在廣場上,孩子們追逐打鬧,笑聲不斷,宛如當年紅軍在懋功舉辦“同樂會”時的歡呼雀躍。
庄田三次反復往返草地
懋功會師,讓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的總兵力達到了10萬人,卻讓原本跟隨中央紅軍長征的海南籍將領庄田,有了更為曲折的長征路。
懋功會師后,6月26日中央召開“兩河口會議”,決定由張國燾任紅軍總政委、中革軍委副主席負責指揮,將一方面軍編為左路軍,四方面軍分編中路軍和右路軍,一同北上。
原屬中央紅軍建制的紅九軍團奉命改為第三十二軍,在紅九軍團任職的庄田調任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政治部組織科長。
而此時的庄田,正與剛剛加入的新部隊,紅四方面軍一起被編入右路軍。
隨后的長征路裡,與中央意見不合的張國燾,卻帶領著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10月率部南下川康,試圖另立中央。
庄田跟隨紅四方面軍即將過完一片草地時,又不得不再次穿越草地南下,待到南下失敗后,又北上過了一次草地,茫茫大草地如此反復往返居然有3次之多。
顯然,和其他海南籍將領相比,庄田走了一條更為艱苦的長征路。(李磊)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