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15:01 來源:南方日報
瀘定橋如今已是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每年迎來大量中外游客。
沿線省級黨報聯盟“重走長征路”採訪團在夾金山留影。
初秋,會理的大山小山,一個個燈籠似的石榴挂滿了枝頭,那片紅,如噴吐的火焰。這裡是中央紅軍長征入川的第一個縣,中國石榴之鄉的紅,來自色鮮、粒飽、籽軟的石榴,或許更與那史詩般的漫漫遠征“紅飄帶”分不開。
紅軍長征二萬五千裡,三大主力在川行程共一萬五千裡。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但最終都被踩成了戰士腳下的泥土。在這裡,紅軍彝海結盟過涼山,譜寫了一曲多民族合力制勝的凱歌﹔在這裡,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沒有成為“石達開第二”﹔在這裡,紅軍翻越人跡罕至、終年積雪的數十座大山,數次挑戰人類生理極限……
金秋九月,正是豐收的季節。採訪團走進巴蜀之地,再讀當年紅軍長征在四川寫下的瑰麗篇章。
■檔案
時間:1935年1月到1936年8月
地點:四川瀘定、寶興、小金等地
事件:紅軍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內途經近70個縣,歷時1年8個月。彝海結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都發生在四川境內。四川是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的總驛站,四川各族人民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重走
借道彝區搶渡大渡河
彝海被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包圍著,索瑪花在盛開。1935年5月22日,這片海見証了紅軍長征史上偉大的一幕:
“上有天,下有地,我劉伯承與小葉丹今天在海子邊結義為兄弟,如有反復,天誅地滅。”
“我小葉丹今日與劉司令員結為兄弟,如有三心二意,同此雞一樣死去。”
紅軍與彝族的結盟儀式按照彝族的風俗進行。彝族頭人小葉丹的貼身管家沙瑪爾各將一隻大紅公雞的嘴角剖開,將雞血滴進了盛著彝海湖水的碗中,劉伯承與小葉丹二人各自一飲而盡。
81年后,湖水依然清澈,在陽光下泛著粼粼的波光。聆聽著沙瑪依姑的講述,那段歷史依然讓我們熱血澎湃。沙瑪依姑是沙瑪爾各的孫子,在彝海結盟紀念館擔任管理員。
1935年5月,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繼續北上奔襲大渡河,途中須經過涼山彝族聚居區。那時的彝區流行著一句諺語,“石頭不能當枕頭,漢人不能做朋友”。封建王朝歷朝歷代對涼山嚴苛的統治,使得彝漢矛盾突出,漢族的軍隊想通過彝區幾乎不可能。
5月19日,中央紅軍派出以劉伯承為司令員、聶榮臻為政委、蕭華為群眾工作隊隊長的先遣隊,准備借道彝區。
先遣隊5月22日進入彝海地區,不時遭到彝民襲擊。到最后,始終一槍不發的戰士們連衣服都被扒光。
“我爺爺沙瑪爾各是小葉丹的貼身管家,你們看,塑像中為劉伯承、聶榮臻和小葉丹殺雞端酒的那個人就是我爺爺!”沙瑪依姑自豪地指著彝海結盟紀念館前的雕塑說。
蕭華所寫的《通過大涼山》回憶道:“我把劉伯承同志介紹給他們,小葉丹便跪下致敬。劉伯承同志下馬親切地扶起小葉丹,以誠懇的態度重申紅軍的來意,並願與小葉丹拜盟。”經過坦誠友好的交談,雙方決定歃血盟誓,結成兄弟。次日,先遣隊由小葉丹的四叔帶路護送,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迅速搶渡大渡河,跳出了國民黨軍隊的包圍圈。
如今的彝海邊,劉伯承與小葉丹結盟處的三塊石頭仍保留著原來的樣子。當年的彝海結盟,是我黨民族政策的一次偉大實踐。而對於彝族兒女來說,封閉的涼山彝區從此向外界打開了大門,古老文明被帶入了一個嶄新的紀元。
飛奪瀘定橋破除宿命
採訪團來到瀘定縣的這天煙雨迷蒙,瀘定橋上依然游人如織。不過,這座橋至今仍令觀者膽寒。經過鋼纜加固的橋上,不少旅客被晃動的橋身、顫動的木板和呼嘯的河水嚇得不敢前行。有人禁不住感慨:“當年橋上連木板都沒有,真不曉得他們哪裡來的勇氣,能頂著敵人的子彈爬過鐵鎖!”
楊夢梅,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講解員,大學畢業后曾當過歷史老師,當年那段歷史她早已爛熟於心。楊夢梅細致的講解,將採訪團帶回1935年的那場激戰。
那時,紅軍身后有數十萬國民黨軍隊追趕,前有四川軍閥扼守著所有渡口,能否成功奪取大渡河上唯一的橋——瀘定橋,事關全體紅軍將士的生死存亡。
5月28日拂曉,以王開湘為團長、楊成武為政委的紅四團接到新命令,要求29日前奪取瀘定橋。這意味著他們必須在24小時內趕到120公裡外的瀘定橋。盡管紅四團前兩天已經跑了100多公裡,盡管余下的120公裡多為盤旋於懸崖峭壁的羊腸小道,但楊成武還是率領戰士,冒著傾盆大雨,於29日凌晨6時“飛”到了瀘定橋西岸。
紅軍到達前,敵人已將木板拆除,隻剩下十三根鐵鏈橫在大渡河上。紅四團決定從二連抽出22名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奪橋突擊隊,去爬那被抽掉了橋板的13根鐵索。“沒有共產黨員克服不了的困難,更沒有革命者過不去的橋。”這是當年紅二連機槍手趙長發成為突擊隊員后的誓言。
最終,紅四團英勇地奪下了瀘定橋。爬上鐵索的22位勇士有3人壯烈犧牲,其余19人沒有受傷。這次勝利,讓紅軍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在危急的關頭拯救了紅軍,拯救了中國革命,徹底粉碎了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圖謀。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有一個奇特的“雕像”群:22根方柱子,隻有少數雕刻了頭像和名字,大多是光禿禿的。楊夢梅告訴我們,由於當時特殊的戰爭環境,22位勇士的名字和資料絕大部分至今無法找到,瀘定人民便用這種方式來紀念他們。與此同時,瀘定縣一直在做著尋訪22勇士資料的工作。大家都說,22勇士從來沒有遠去,他們已然成為瀘定城的一部分。
穿蓑衣草鞋征服雪山
打破歷史宿命的紅軍還未走遠,眼前已橫亙著茫茫雪山。
長征萬裡險,最憶夾金山。夾金山海拔超過4000米,山巔終年積雪,空氣稀薄,天氣變化無常。當地流傳的民謠如是說:“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不可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
我們抵達夾金山的前一晚,當地下起了雪。積雪到次日未化,一深一淺的雪窩,如同當年紅軍留下的足跡。在位於寶興縣的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館,我們看到了當年紅軍的裝備:僅少部分戰士有棕(蓑)背心,草鞋比之前只是多了幾根釘子。聶榮臻在回憶錄中寫道:“當時的山上還是冰天雪地。上山前,紅軍隻在磽磧(地名,編者注)做過簡單准備,如砍竹杆、樹條做拐杖,把干海椒發給每個人御寒。戰士們衣著不多,把能穿上的都穿在了身上,或者干脆把被子、毯子披在了身上。”
當時正值初秋,雪山上,大多來自南方的紅軍戰士被難以忍受的寒冷包圍,出發前喝下海椒湯帶來的些許溫暖,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僅存的體溫在零下十幾度的低溫中一點點被蠶食著。就在這樣的嚴寒中,大部分戰士還需要負重數十斤。
夾金山僅僅是長征路上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其后,他們還翻越了夢筆山、亞克夏山、巴郎山等7座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紅軍在長征中傷亡最多的戰役是湘江戰役,而行軍中減員最集中的地點就是雪山和草地。僅在1935年7月至1936年8月,在亞克夏雪山至黑水途中,紅一、四方面軍就有近萬名戰士倒下。
翻越夾金山后,紅軍來到了小金縣夾金村。現年53歲的夾金村黨支部書記曾發貴告訴我們,紅軍剛從雪山上下來,糧食極度匱乏,但都沒去老百姓家要糧食。“他們都叫村民為老鄉,很親切。”當地村民對紅軍逐漸有了好感,開始接納、擁護和幫助紅軍。
剛從“鬼門關”通過的紅軍繼續前行,很快再次面臨“死亡陷阱”——遍布沼澤、荒無人煙的草地。為了戰勝飢餓,紅軍將士過草地時隻能吃野菜、樹皮、草根,甚至吃皮帶、皮鞋等。
走出人跡罕至的草地后,聶榮臻回憶說:“我們的紅軍戰士,就是在這樣的荒原上,燃篝火,食野菜,冒風雨,互相激勵,相扶而行,在沼澤草叢中頑強前進。多數同志挺過來了,數以百計的戰友倒下了,把忠骨留在了草地上。”
■紀事
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兩主力甘孜會師
紅軍迎重要轉折
“好哇,你們這一來,我腰杆也硬啦!”朱德緊緊握著任弼時的手說。
“總司令,我們來聽你的指揮!”任弼時回答。
賀龍激動地說:“總司令,我們二、六軍團天天想、夜夜盼,就盼著和中央會合!”
任弼時、賀龍等領導的紅二、六軍團,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出發,先后轉戰湘、黔,歷經千難萬險,經過烏蒙山回旋戰,渡過金沙江,翻過大雪山,終於1936年6月30日在四川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經歷了與紅一方面軍分離的痛苦后,紅四方面軍官兵更感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珍貴。他們以最大的熱情迎接自己的戰友。
時任紅30軍第88師政治委員的鄭維山回憶當時的情景:那天,風和日麗,紅二軍團的隊伍像條巨龍朝著絨壩岔飛騰而來,紅四軍的指戰員們便飛也似地奔向前去,搶過戰友們的行裝背在自己的身上,再緊緊地握著手,打量著,問候著,敘長道短。
到了宿營地,炊事班同志立即打來熱氣騰騰的開水,讓戰友洗腳解乏,有的看到紅二軍團戰友的衣服已經破爛不堪了,不等統一安排,就先拿出親手打好的毛衣、毛襪,讓戰友們趕快換上……
會師后,紅二、紅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
甘孜會師的意義非同尋常,其不僅是3個月后三大主力紅軍會師的前奏,更是紅軍從走向團結、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點。
■新貌
夾金山下小金縣:
玫瑰“產業鏈”助力奔小康
夾金山下如今遍布雞鳴狗吠、炊煙裊裊的村寨,它們大多屬小金縣達維鎮管轄。達維,因紅軍長征路上的“達維會師”而被人們所熟識。近年,這裡再次“紅”了起來。紅色玫瑰正幫助這片紅色的土地奔向小康。而這一切,需要從達維鎮冒水村村主任陳望慧說起。
小金縣群眾多以種植豌豆、土豆養家糊口,但野豬泛濫,是當地人的一大心病。一次偶然的機會,陳望慧看到地裡兩棵玫瑰生長旺盛。“玫瑰是樹木且帶刺,不容易被野豬破壞,是否可以代替農作物?”
於是從2011年起,陳望慧獨自一人到外省考察、請教專家,逐漸掌握了玫瑰種植的技術。次年,在她的動員下,冒水村試種了50多畝大馬士革玫瑰,並成立了小金縣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
事實証明,這是一次成功的嘗試。玫瑰種植產業在達維鎮迅速成型,除了提煉精油,當地還推出了玫瑰茶、玫瑰酒等產品。
受到啟發,有“夾金雪山第一村”之稱的夾金村村民也紛紛開始種植玫瑰——現在全村104戶有七八十戶村民家都種植了玫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更要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努力帶領群眾增收脫貧。”曾發貴說。夾金村距四姑娘山景區20多公裡,隨著巴郎山隧道的修通,結合旅游發展,今年全村還計劃建農家樂,搞玫瑰花觀光,讓村民吃上“旅游飯”。
據介紹,在小金縣清多香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下,全縣共有1107戶農戶種植玫瑰4000余畝,其中包括105戶貧困戶及88戶殘疾人家庭。
當地干部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10元一斤計算,目前,每戶種植玫瑰的年純收入可達近2萬元,這對於過去種植豌豆每畝地隻有500元到600元收入的村民而言,無疑是一大筆收入。(記者 梁文悅 攝影:記者 王良玨)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