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樹立中共中央權威 維護全黨全軍團結

紅二方面軍長征在甘肅的歷程

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2016年10月20日15:49    來源:甘肅日報

1934年7月下旬,任弼時等率紅六軍團開始為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路,10月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團在貴州印江縣木黃會合,紅三軍團恢復紅二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會合后的紅二、六軍團開辟了湘鄂川黔根據地。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從湖南桑植縣劉家坪、水獺鋪(今瑞塔鋪)地區出發,踏上北上會合黨中央的漫漫長征路。1936年7月,與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會師后,按照中共中央決定,將原屬紅一方面軍的三十二軍和紅二、六軍團(改稱二軍、六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由賀龍、肖克任正副總指揮,任弼時、關向應任正副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與紅四方面軍聯袂北上,實施中共中央關於迅速實現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區大會合的戰略部署。27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西北局,由張國燾、任弼時任正副書記,朱德、陳昌浩、關向應、賀龍、徐向前、王震等為委員,統一領導紅二、四方面軍北上行動。

策應岷洮西固戰役北上到達哈達鋪

1936年8月初,紅二、四方面軍走出草地,中共中央西北局在求吉寺(今屬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若爾蓋縣求吉鄉)召開會議,決定紅二、紅四方面軍共同組織岷州(今岷縣)、洮州(今臨潭)、西固(今舟曲)戰役,乘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主力部隊尚未集中之前,先機奪取岷洮西固地區,以利繼續北進。5日,紅軍總司令部簽發《岷洮西固戰役計劃》,將紅二、四方面軍分為三個縱隊,其中紅二方面軍為第三縱隊擔任策應任務。命令由賀龍、蕭克任司令員,關向應任政治委員,12日由包座出動,20日以前到達哈達鋪。根據這一戰略任務,紅二方面軍由包座出發,開始向甘肅進軍。8月16日,紅二方面軍先頭部隊第六軍沿達拉河進入甘肅境內。18日,抵俄界后沿達拉溝、白龍江而下,跨越橫架於懸崖之上的石門萬險橋,到達莫牙寺、羅大裡。23日,紅六軍過臘子口,越大拉梁,於25日到達哈達鋪地區。26日與駐扎在哈達鋪的紅四方面軍第九軍一部舉行了聯歡活動。與此同時,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紅二軍、紅三十二軍進入甘南,24日到達俄界附近的蔡裡公壩,繼續向臘子口、大草灘、哈達鋪方向前進。9月1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及紅二軍先頭部隊到達哈達鋪。紅六軍則繼續向禮縣開進,攻打縣城未克后部隊撤至祁家窯一帶休整。6日,紅二軍和紅三十二軍全部到達哈達鋪地區,任弼時也從紅軍總部回到紅二方面軍指揮部。

貫徹中共中央指示發起成徽兩康戰役

1936年8月30日,黨中央發布《對一、二、四方面軍行動方針的意見》,要求紅二方面軍速向陝甘交界出動,首先出擊國民黨軍王均部防線,之后佔領鳳縣、寶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地區,再與其決戰。《意見》指出,在三個方面軍的行動中,以紅二方面軍向東的行動最為重要。為此,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於9月7日制定《成徽兩康戰役計劃》,8日即發布《第二方面軍基本命令》,以紅六軍為左縱隊,紅二軍主力及紅三十二軍為中縱隊,於11日出動,18日分別襲取兩當、鳳縣和成縣、徽縣﹔紅二軍第六師為右縱隊,12日集中舟曲,配合中縱隊襲取成縣后北取康縣、略陽。戰役任務9月底完成,並預定徽縣為方面軍臨時后方基地。

為完成好中共中央制定的戰略部署,紅二方面軍不顧部隊減員大、未及休整等困難,從9月11日起,開始實施戰役計劃。戰役開始后進展迅速,在10天時間裡連續行軍700余裡,長途奔襲,英勇作戰,相繼攻克成縣、徽縣、兩當、康縣四座縣城和西和、禮縣、武都及陝西略陽、鳳縣的部分地區,勝利完成成徽兩康戰役計劃。9月20日,總指揮部進駐徽縣縣城。成徽兩康戰役的勝利,使紅二方面軍獲得了寶貴的休整機會,形成一、二、四三大主力紅軍互相呼應、互為犄角的戰略新格局,為創建隴南臨時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紅二方面軍的勝利,震驚了國民黨執政當局,他們立即組織力量進行反扑。9月25日,國民黨第三十五旅及補充團,從武都出發,開始向紅二方面軍進攻。在康縣太石山犀牛江,敵人憑借飛機、大炮的優勢,向紅軍陣地瘋狂轟炸,紅軍被迫撤離。后紅軍在成縣拋沙五龍山組織了防線,經過一天多的激戰,紅軍勝利完成鉗制敵軍、掩護主力集結任務,共斃傷敵數百名,俘虜300余人。但紅二軍傷亡也較重,第六師十八團政委周成宏在此次戰斗中壯烈犧牲,成縣縣城被敵人重新佔領。五龍山阻擊戰結束后,紅三十二軍和紅二軍移師徽縣紅川一帶。

執行中共中央決定開辟隴南臨時革命根據地

為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在隴東南一帶建立臨時革命根據地的指示,成徽兩康戰役勝利結束后,紅二方面軍除一部分兵力繼續打擊東面敵人,以配合紅一、四方面軍軍事行動外,1936年9月成立由甘泗淇任書記,以徽縣為中心活動地區的中共甘陝川省委,具體領導駐守各縣區的部隊積極開始在隴南地區發動群眾,幫助他們建立革命政權,組織開展革命斗爭,創建臨時革命根據地。

9月,正是隴南的秋收季節。為發動群眾,紅軍戰士利用戰斗間隙,熱情幫助群眾收割庄稼﹔利用集日,以敲鑼打鼓的方式走上街頭,向群眾宣傳黨和紅軍的抗日主張,表演反映群眾革命斗爭的文藝節目,教青少年唱《我們紅軍打土豪》等革命歌曲﹔特別注重處理好民族關系,在回民聚居區書寫“保護清真寺,不住清真寺”“不打回民土豪”“打倒壓迫回民的貪官”“紅軍聯合回民反蔣抗日”等標語,並在清真寺門口設立崗哨,以防有人誤入。這些活動使群眾的階級覺悟迅速提高,他們有送米送面的,有送豬送羊的,有送蔬菜柴草的,也有送桌凳炊具的。徽縣伏鎮索羅庄福戶錢志主動獻糧4000斤,蔡家庄財主楊淸良挖出窖藏白銀5000兩送交紅軍。一些工商業者還主動組織“抗日樂捐”,捐獻布匹、棉花、針線、藥品。許多人積極為部隊騰住房、傳遞消息,送信帶路。不少青年踴躍參軍,處處呈現出革命新氣象。僅半月時間,紅二方面軍不但在隴南得到較豐富的經費和物資補充,還發展2000余名青年成為紅軍新戰士。直到今天,禮縣龍林鄉鞍子山郭庚源父子兩代人當紅軍、徽縣江洛鎮馮智淸送三個兒子當紅軍的動人故事仍在隴南傳頌。

在普遍發動群眾的基礎上,紅二方面軍開始發展黨政軍群組織,建立了李國斌任書記的中共兩當縣工委,先后成立成縣、兩當縣、徽縣、康縣蘇維埃政府。其中徽縣蘇維埃政府下轄伏鎮、永寧兩個區蘇維埃政府﹔建立地方軍事組織,先后在成縣成立隴南抗日游擊隊,徽縣成立徽縣工農抗日游擊大隊,兩當縣成立兩當香泉義勇軍等,其中徽縣游擊大隊還下轄伏鎮和永寧兩支工農抗日游擊隊,共有隊員1000多人。在群眾團體方面,成立兩當縣農會,下轄西關、香泉、劉坪、田壩子四個區農會﹔徽縣成立徽縣回民自治委員會,並組織東河、東關、東關口、東柳溝四個抗日委員會﹔禮縣成立禮縣抗日救國會。這些革命政權建立后,更好地組織群眾斗地主、打土豪,分發勝利果實,群眾運動搞得轟轟烈烈,有力促進了根據地建設工作,在開展對敵斗爭、為紅軍籌集糧草、支援紅軍作戰、掩護紅軍傷員、保護流落紅軍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堅決樹立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軍團結

樹立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軍團結是紅二方面軍一貫堅持的原則。從紅二、四方面軍在四川甘孜會師開始,紅二方面軍就一直同張國燾分裂主義堅持斗爭。進入甘肅境內后,紅二方面軍同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對保証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的勝利實現,發揮了極大作用。

1936年9月初,蔣介石在解決“兩廣事變”后,為阻止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區的會合,急調胡宗南部兼程北返的同時,命令其他部隊分別向紅軍三個方面軍進行圍攻。目的一是搶佔西蘭公路的靜(寧)會(寧)定(西)段,隔斷紅軍會合道路﹔二是截斷東北軍主力同駐蘭州部隊的聯系以控制東北軍。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根據敵情變化,於14日下達《我軍佔領寧夏的部署》,決定集中三個方面軍主力消滅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

紅二方面軍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9月14日,任弼時、賀龍、劉伯承向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和紅四方面軍領導致電,不但完全同意中央部署,還主動建議先以紅二方面軍由兩當派軍出寶雞吸引胡敵,以打亂或滯遲國民黨軍的部署。為進一步樹立中央權威,19日,任弼時、賀龍等部署第六軍准備前出鳳縣,向寶雞方向開進的同時,致電朱德、張國燾、林育英、洛甫、周恩來,提出建議:要求軍委主席團集中指揮三個方面軍作戰,朱德、張國燾、周恩來、王稼祥應迅速到前線會合工作。21日,中央電告紅二、紅四方面軍:“統一指揮十分必要,我們完全同意任、賀、劉、關四位同志之意見,以六人組織軍委主席團,指揮三個方面軍。恩來因准備去南京談判,此間軍委以毛(澤東)、彭(德懷)、王(稼祥)三同志赴前線與朱(德)、張(國燾)、陳(昌浩)三同志一起工作。”對此,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領導人聯名致電中央表示熱烈擁護,並決定要將紅六軍全部開拔到眉縣、寶雞地區,以牽制敵人,策應一、四方面軍作戰。

就在三個方面軍積極准備實施靜會戰役計劃時,張國燾於21日出爾反爾,堅決反對靜會戰役計劃,命令紅四方面軍各部隊掉頭西進,迅速在循化附近渡河,先機佔領永登、紅城一帶。朱德得知后,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黨中央,並主張召開會議討論。23日,在張國燾主持下召開的西北局漳縣會議,推翻了岷州會議的決定,通過了張國燾西進主張。得知情況的黨中央,反復致電紅四方面軍,反對西進,要求繼續執行靜會戰役計劃。26日,中共中央致電任弼時、賀龍、劉伯承,要他們共同做張國燾的工作,力爭實現北上計劃。

為維護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和紅軍的團結,26日當天,紅二方面軍領導人立即聯名致電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提出了紅四方面軍停留現地區,以待中央決定的建議。27日,任弼時、賀龍等就上述意見向黨中央匯報的同時,建議黨中央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即按各方情況與需要,迅速作出三個方面軍目前行動計劃的決定”。28日,紅二方面軍又向紅四方面軍通報了部隊在隴南的現狀。在黨中央的一再指示和朱德與紅二、四方面軍其他領導人的共同作用下,張國燾終於放棄西進主張。29日,紅四方面軍開始按照中央部署重新北上。

審時度勢果斷決策奪路北上實現會師

紅二方面軍經過長途轉戰后,部隊相當困難:衣服缺乏,糧食困難,部隊體力下降,隊伍減員較多。全軍有1.33萬余人,紅二軍有六個團,紅六軍有四個團,紅三十二軍有五個團,但各團兵力不充實。針對這一實際,9月28日,紅二方面軍領導人致電中央提出:因遠征途中干部隊伍損失大,請派師、團級軍政干部若干,並擬由劉伯承主持,開辦六個連的隨營學校﹔部隊擬在無緊急情況和特殊任務的情況下,在隴南臨時革命根據地休整20天左右。對紅二方面軍的意見要求,中央表示同意。

事實上,由於張國燾堅持西進延誤時日,國民黨胡宗南部趁機由西安進至清水、秦安、庄浪地區,同毛炳文部和王均部從北、南、西三個方向逼來,紅二方面軍陷入腹背受敵險境。據此,紅二方面軍領導果斷決策,於10月1日致電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建議部隊一星期后撤離徽縣、兩當、康縣地區,經天水、寶雞間北渡渭水,進至洋屯、清水、張家川、蓮花鎮地域。這樣做,一方面可策應紅一、四方面軍之會合,同時,紅二方面軍也可以背靠紅一、四方面軍爭取休整補充。10月2日,中共中央急電回復,同意紅二方面軍迅速北上。

10月3日凌晨1時,中共中央根據敵人快速推進的情勢,再次急電紅二方面軍,令其趁胡宗南部尚未全部集中之時,以支隊掩護,主力迅速經武山附近地區向北轉移。同日,任弼時、賀龍、關向應在徽縣發布《第二方面軍基本命令》,命令全軍分左右兩路迅速出動,經天水、甘谷與麻沿河、永興鎮、武山的中間地帶,於10月13日以前到達通渭地域,並趁機消滅相遇的敵人單個兵團。命令下達后,紅二方面軍離開成徽兩康地區向北快速轉移。

紅二方面軍撤離時,敵人搶佔了成縣,逼近康縣,敵情危急。為擺脫敵人重兵雲集的壓力,爭取時間渡過渭河,部隊行動倉促,致使分散在康縣地區發動群眾的紅六師第十七團來不及收攏,遭到敵人包圍全部損失。另外,敵人很快覺察到紅二方面軍所處的不利地位,開始傾其全力,向紅軍進逼,致使紅二方面軍轉移過程幾乎暴露於敵軍的“追剿”中,行軍過程非常危險。10月5日,紅六軍進入天水李子園,十六師師長張輝率部襲擊娘娘壩,擊潰敵一個營,但張輝在戰斗中犧牲。7日,紅6軍途經羅家堡時,敵人在飛機的配合下,多次向紅軍發動進攻,十六師全力阻擊,至鹽關鎮附近受到敵人側擊,損失嚴重,師政委晏福生身負重傷,與部隊失去聯系。他拖著斷臂,頑強追趕部隊,后因傷臂感染截肢,成為獨臂將軍。9日,右縱隊出禮縣進入甘谷縣磐安鎮,開始做橫渡渭水的准備﹔左縱隊翻越禮縣分水嶺進入武山,擊潰國民黨保安部隊的阻截后,佔領洛門鎮准備搶渡渭水。此時,紅二方面軍遭遇更大危機:雨后河水陡漲,天水方向敵軍緊逼,天上敵機輪番轟炸。而軍隊沒有退路。廣大紅軍將士在領導人沉著指揮下強渡渭河,一些體質較弱的戰士,不幸被水沖走。

紅二方面軍在甘谷、武山間強渡渭河后,左右縱隊分別集結永福鎮、楊家庄后向會寧方向疾進,路途中不斷遭敵機轟炸、騎兵截擊。13日,在東北軍一部幫助下,越過敵西蘭公路封鎖線繼續北上。15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率紅二軍和紅三十二軍從通渭縣境內向會寧方向前進,紅六軍在首長陳伯鈞、王震率領下由靜寧縣進入會寧楊崖集、青江驛一線,與紅四方面軍第九軍會師。16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率左縱隊進至通渭縣滿路川,17日進至會寧谷頭岔、侯家川一線。18日,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到達會寧以東的老君鋪(今老君坡),與紅一方面軍第一師先頭部隊第五團會師,當晚肖華率紅二師政治部宣傳隊及紅五團與紅二方面軍部隊舉行會師聯歡會。19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決定指揮全方面軍向硝河城方向移動。

10月21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率領紅二方面軍主力從會寧老君鋪出發,於22日到達甘肅隆德將台堡(現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第一師勝利會師。至此,紅二方面軍勝利完成了歷時一年,轉戰湘、黔、滇、康、川、甘、青、陝八省,行程兩萬余裡,大小戰斗110多次的偉大長征。紅二方面軍先探路、后策應、再長征,出發最早,結束最晚,為中國革命戰略中心的轉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執筆:省委黨史研究室一處處長孫瑛)

(本版圖片均為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