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重溫長征故事——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解讀長征(72):紅軍長征途中都用啥武器

姜廷玉

2016年10月21日15:24    來源:央廣軍事 說兩句 分享到:

由於國民黨軍對各蘇區的長期“圍剿”,紅軍的武器彈藥非常匱乏。據美國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所著《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記敘:從1934年春夏起,中央紅軍就開始准備大轉移,“車間開始修理槍支武器,生產新的手榴彈,從戰場找回子彈殼,重新裝上火藥和鉛頭,鉛用完了,就用木制彈頭。”同時,將較好、較新的槍支集中調配到主力紅軍手中,較差的則換給赤衛隊和游擊隊。但即使這樣,中央紅軍出發時的武器裝配率仍低於40%。

長征開始時,中央紅軍總人數為8.68萬人,僅裝備步馬槍29153支,山炮、迫擊炮38門,重機槍357挺,輕機槍322挺,手槍3141支,沖鋒槍271支,武器裝配率不及40%。僅能以攜帶梭鏢6101根、大刀882把作為補充。槍炮彈也嚴重不足,攜步槍彈141.8萬發,平均每支槍40多發,而且多半是紅軍兵工廠自行復裝的,不能用於連發﹔機槍彈22.3萬發,連一場稍大的戰斗都不能支撐。離開根據地,失去了以往維修和生產武器彈藥的薄弱基礎,從圍追堵截的敵人手中繳獲就成了武器彈藥補充的唯一途徑。這就決定了紅軍武器彈藥的補充極其有限。面對擁有持續不斷軍工生產能力的國民黨軍隊,紅軍長征隻能選擇向國民黨軍兵力部署相對薄弱、武器裝備配備相對較差的西部地區,實施戰略機動。

即使是為數不多的武器彈藥,中央紅軍在突破四道封鎖線后也已消耗大半,其缺損幾乎全靠作戰繳獲補充。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況下,紅軍裝備的困窘程度可想而知。其他幾路紅軍的槍支裝配情況與中央紅軍大體相似。據1936年10月對長征到達甘肅的紅四方面軍第5、第9、第30軍及騎兵師等部隊進行統計,2.1萬人的部隊隻有8000多支槍,持槍率不及40%,每支槍僅有5-25發子彈。

紅軍長征帶到陝北的唯一的一門山炮(資料圖)

長征期間,國民黨中央軍每個連步兵連配有輕機槍9挺,每營有一個裝備6挺重機槍的重機槍連,還有一個配炮2門的營屬迫擊炮排。 當時中央紅軍8萬多人的部隊隻有包括馬克沁在內的重機槍357挺,捷克式ZB-26等輕機槍322挺,平均每個連機槍不足兩挺。

中央紅軍在瑞金出發時,紅軍隻有八二迫擊炮和七五山炮等38門和少量炮彈,平均每個師隻有3門左右火炮,強渡湘江后,隨著炮彈用完又陸續扔掉不少。

紅軍隻能靠靈活機動的戰術擺脫敵人的炮火優勢,巧妙利用僅有的少量火炮,攻堅破壘,打破強敵的圍追堵截。如1935年1月紅一軍團炮兵連在貴州瓮安縣江界渡口南岸,以炮火掩護紅4團第1營渡過烏江,搶佔了灘頭陣地。但此時敵軍預備隊趕到,又將1營壓到江邊。危急時刻,炮兵連以82迫擊炮向敵人接連發射5發炮彈,擊斃敵營長趙憲群等多人,將敵預備隊壓了下去。紅軍乘機組織反擊,奪回灘頭陣地,為工兵架橋贏得了時間,保障了后續部隊順利過江。

又如1936年春夏之交,紅二、六軍團長征渡過金沙江,迫近湘西龍山縣城時,隘口處有敵人兩座碉堡,以凶猛的機槍火力封鎖住紅軍前進的道路。這時,從敵人手中繳獲的迫擊炮隻有兩發炮彈了。總指揮賀龍把炮兵出身的被俘國民黨軍師長張振漢找來,讓他用這兩發炮彈把那兩座碉堡解決掉。張振漢目測指量,調好炮位角度后發炮,端掉了這兩座敵碉堡。紅軍隨后發起攻擊,順利打開了前進的通道。

1935年4月紅二、六軍團轉戰湘鄂川黔期間,在湖南陳家河戰斗中繳獲國民黨軍一門完好的75毫米山炮。這門炮在此后多次戰斗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紅軍指戰員對這門炮非常珍愛,每次作戰后寧肯吃苦流汗,馬馱人扛,一同隨隊轉移。必要時拆卸深埋,有機會再組裝起來,歷盡艱險,終於把這門山炮帶到陝北,成為整個紅軍隊伍帶到陝北的唯一一門山炮。

紅軍沒有戰機,偶爾繳獲飛機也因無人會駕駛和沒有油料、維修保養條件被迫拋棄,使國民黨軍戰機在長征全程一直掌握著制空權,在偵察紅軍行動方向、攻擊紅軍隊伍、協助國民黨軍作戰方面發揮作用,給紅軍造成很大的被動和重大傷亡。

武器裝備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戰爭的正義與否,民心的向背,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紅軍在長征中以劣勢的武器裝備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陝北,取得了長征偉大的勝利。

(作者系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