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廷玉
2016年10月21日15:25 來源:央廣軍事 說兩句 分享到: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離開中央蘇區時,中共中央決定在瑞金成立了中共中央分局,由項英、瞿秋白、陳毅、陳潭秋、賀昌等組成,項英任書記。同時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陳毅為主任。不久又宣布成立由項英兼任司令員的中央軍區,指揮江西、福建、閩贛、贛南及閩浙贛5個軍區(閩北分區在內)及各直屬的地方獨立部隊與紅二十四師和紅十軍,繼續堅持中央蘇區及其鄰近蘇區的斗爭。
項英、陳毅等人臨危受命,領導留在中央蘇區及其鄰近蘇區的軍民積極掩護和保証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
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后與紅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資料圖)
接替主力紅軍防務,掩護主力紅軍的集結與移動
10月上旬,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命令紅一軍團向寬田、梓山地區集結﹔紅三軍團向雩都(今於都)東北之水頭、石溪壩、東頭、禾田及仙霞觀地區集結﹔紅五軍團在興國以南原地阻擊敵人﹔紅八軍團向古龍崗地區集結﹔紅九軍團向古城、瑞金地區集結,准備執行新的任務。中革軍委同時命令紅二十四師及各軍區獨立團接主力紅軍防務。各軍團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陸續離開防御陣地向指定地域集結,准備實行戰略轉移。紅二十四師和各軍區獨立團先后到達指定地區,接替了紅一、三、八、九軍團的防務,抗擊敵人。當紅五軍團在興國以南完成阻擊國民黨軍任務后,獨立第十三團奉命到茶元岡地域向興國之敵的右翼側積極開展游擊活動,以掩護紅五軍團的集結與轉移﹔獨立第三團奉命到興國以南及東南地域接替紅五軍團抗擊國民黨軍周渾元縱隊,並率領地方部隊積極游擊於興國之敵兩翼。
國民黨軍運用間諜和空中偵察等各種形式,企圖尋找紅軍各主力軍團的位置。為了掩護主力紅軍隱蔽集結,中革軍委命令紅二十四師和各獨立團積極開展游擊活動,偽裝主力部隊,迷惑敵人,遲滯國民黨軍前進。中革軍委命令獨立第二團等地方紅軍在古龍岡以南地區敵人的右翼和左翼積極活動,同時嚴密封鎖消息,掩護紅八軍團的集中與移動。福建軍區獨立第十九團在河田以東地區、獨立第十七團在連西地區開展游擊活動,兆征獨立營與在青溪天心地區的獨立第十五團相配合,在河田以西地區開展游擊戰,嚴密封鎖消息,掩護紅九軍團的集中與移動。江西軍區部隊在頭陂、寧都的道路上進行堅壁清野。這些行動都有力地掩護了主力紅軍的集結與移動。
積極開展游擊活動,配合主力紅軍戰略轉移
10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略轉移。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向集結地域開進。紅二十四師和各獨立團積極配合,開展游擊戰,破壞敵人筑壘,騷擾與阻擊敵人,遲滯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推進。獨立第七團在古城、頭陂地區騷擾國民黨軍羅卓英、樊崧甫兩縱隊向頭陂集中,當羅、樊兩縱隊向寧都筑壘前進時,獨立第七團和獨立第一團積極開展游擊戰,破壞敵人筑壘,擾亂與遲滯敵人前進。獨立第十一團在古城以南地區開展游擊戰,阻擊敵人。10月17日,中央紅軍各部隊按照中革軍委的部署,分別從10個渡口南渡雩都河(即貢水),向突圍前進陣地開進。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在有關地域封鎖消息,斷絕交通,消滅國民黨地方武裝“鏟共團”,以掩護主力紅軍的戰略行動。獨立第十四團及大田游擊隊奉命在大田、長洛地區,封鎖消息並向信豐河下游開展游擊活動﹔長洛游擊隊在湖山壩、楊先坑地域進行游擊與封鎖消息。獨立第十四團的一個營在牛嶺坳以南地域向牛嶺、馬嶺開展游擊活動,並封鎖大壩到馬嶺間的交通與消息。獨立第六團的3個營除奉命在指定地域積極進行游擊活動外,第一營封鎖畚嶺至唐村的交通與消息﹔第二營封鎖通茶至長龍崗間各大小道路﹔第三營及水東游擊隊在雩都桂林江以南和曉龍口地域沿河兩岸封鎖消息,斷絕交通,掩護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10月21日,中央紅軍各軍團按照中革軍委命令開始突圍。中央軍區令贛南軍區司令員蔡會文率領獨立團大力開展游擊戰爭,積極配合中央紅軍突圍。當國民黨粵軍從重石、版石、新田、古陂、韓坊一線撤退后,贛南軍區派獨立第十四團進佔韓坊,古陂﹔獨立第六團主力進佔安遠城﹔獨立大隊與西江獨立營進佔重石、版石和龍布一帶﹔保衛隊和獨立第六團一個營進佔新田地區繼續箝制敵人,掩護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11月初,國民黨粵軍在南雄、大庾、橫江、鉛廠地域追擊實行戰略轉移的中央紅軍,信豐、南康、安遠等地甚為空虛。中央軍區命令贛南軍區獨立第六團和獨立第十四團深入到安遠、信豐、南康地區開展游擊活動,騷擾敵人,箝制粵軍追擊,配合主力紅軍戰略轉移。
收容傷員,組織運輸,保証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
在中央分局、中央政府辦事處、中央軍區的領導下,留在中央蘇區的紅軍和游擊隊除掩護、配合主力紅軍突圍外,還承擔了收容傷員、運送糧食彈藥等任務。10月21日主力紅軍突圍戰役獲勝后,獨立第十四團、第六團、第十五團等地方部隊和游擊隊在奉命肅清安遠、新田、古陂、韓坊等地國民黨軍殘余力量的同時,積極組織群眾,前運糧彈,后運重傷病員。贛南軍區在小坌,畚嶺、小溪、新陂、雩都西北等處設醫務所和收容所,在大壩、唐村等地設立運輸轉運站,“保証野戰軍轉移時的后方收容與運輸。” 為了便利於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轉移前,中革軍委即要求所有重傷員一月難治好的送后方醫院。突圍戰役后,要求各軍團將“須抬的重傷員10日內不得好者分頭送油山游擊區”安置,“醫好后即在該地加強與發展游擊戰爭。” 中央蘇區先后收容了數萬名傷病員,一些輕傷員醫好后即投入了當地游擊戰爭,重傷員被分散安置在人民群眾家裡,從而保証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
在此前后,紅六軍團西征和紅二十五軍北上后,留在湘贛、鄂豫皖等蘇區的紅軍和游擊隊,也積極掩護和配合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1934年8月,在湘贛蘇區堅持斗爭的紅六軍團奉命撤離,留在湘贛蘇區的5個獨立團和各縣游擊隊,積極掩護主力紅軍西征。獨立第五團偽裝主力,佯作東渡贛江,迷惑和箝制敵人﹔獨立第四團奉命到資興縣東江附近地域箝制敵人,保障主力部隊的右翼安全。在獨立團的配合下,紅六軍團突破敵人封鎖線,進行西征。紅二十五軍長征后,留在鄂豫皖蘇區的紅八十二師和地方武裝,抗擊國民黨軍,配合紅二十五軍的戰略轉移。湘鄂贛蘇區的紅十六師積極開展游擊戰爭,有力地配合了紅二和紅六軍團的行動,並在一定程度上掩護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中央蘇區及其鄰近蘇區和各游擊區的 紅軍和游擊隊,雖然沒有從戰役戰斗上直接地配合主力紅軍的戰 略行動,但它箝制和吸引了幾十萬國民黨軍,減輕了主力紅軍的壓力,在戰略上配合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如果沒有留在南方的紅軍和游擊隊箝制和吸引國民黨軍大量兵力,國民黨當局就會調集更多的兵力去“追剿”主力紅軍,那麼主力紅軍完成戰略轉移的任務就會更困難。誠如譚震林所說:“正是南方的游擊戰,在紅軍長征之初,牽制蔣介石的兵力,使我主力部隊得以大踏步地前進。”
留在南方8省的紅軍和游擊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獨立堅持了三年之久的游擊戰爭。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不僅打擊、消耗了進犯各蘇區和游擊區的國民黨軍隊,而且掩護和保証了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箝制和吸引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在戰略上配合了主力紅軍的行動,為主力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對於南方游擊區工作的決議》指出:“項英同志及南方各游擊區的同志在主力紅軍離開南方后,在極艱苦的條件下,長期堅持了英勇的游擊戰爭,基本上正確的執行了黨的路線,完成了黨所給子他們的任務,以至能夠保存各游擊區在今天成為中國人民反日抗戰的主要支點,各游擊隊成為今天最好的抗日軍隊之一部。這是中國人民一個極可寶貴的勝利。”
(作者系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