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對話軍事專家金一南、徐焰——生死關頭的道路抉擇

2016年10月21日09:17    來源:解放軍報

原標題:生死關頭的道路抉擇

金一南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原副主任兼戰略研究所所長,戰略學博士生導師,全軍首屆“杰出專業技術人才”獲獎者。學術成果曾獲 “五個一工程”獎等。

徐焰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軍事思想與軍隊歷史學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國防大學軍事歷史學科帶頭人。作品曾獲全軍科研一等獎、全國圖書獎、解放軍圖書獎。

中共黨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步,莫過於兵發長征。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工農紅軍最深重的苦難與最耀眼的輝煌,皆出自於此。除了對光輝勝利的歌頌、仰視,我們的欽敬,更應該來自對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洞察先機、舉望未來的道路抉擇。

是什麼讓這支隊伍一次次從近乎毀滅的打擊中轉危為安?長征的勝利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偉力與真諦?為此,記者專訪了國防大學軍事專家金一南、徐焰教授。

“這是歷史的選擇,這是人民的選擇”

記者: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勝利來自歷史的偶然,怎麼理解這一觀點?

徐焰:向先輩致敬重在客觀、求真。長征勝利不是天賜機緣,而是源自於中國共產黨人感時憂國的探索真理之路,源自於生死抉擇中的引領與追隨,源自於革命的正確路線的勝利。它是在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最緊迫的任務、中國面臨民族危亡的情況下發生的,它是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紅軍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發生的。那個時候戰略轉移,就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救亡圖存的認識,必須得挽救中國革命這支最后的力量。

金一南:中國革命太難投機了,所以才有觸目驚心的嬗變和大浪淘沙。說中國共產黨人勝利依靠運氣和機緣的人,怎麼解釋30萬紅軍長征到達陝北時已不足3萬,卻將長征變成了宣言書、宣傳隊和播種機,實現驚天地泣鬼神的鳳凰涅槃?1949年全國解放時,黨員人數接近400萬,犧牲的黨員烈士也將近400萬,世界上哪一個政治團體曾經付出過如此沉重的代價?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執政的資格,是領導社會主義巋然不動的基礎。這是歷史的選擇,這是人民的選擇。

“正確的道路和方向,是在很多的曲折和教訓中摸索出來的”

記者:提起長征,人們就會想到沖破教條、實事求是的思想勇氣。在一次次生死關頭,中國共產黨是怎樣領導紅軍堅持獨立自主、唯實創新的?

徐焰:遵義會議之所以成為中國革命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就在於這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解決自己重大問題的開始。雖然不可能在這一次會議上解決所有問題,但會議前后黨的指導思想由教條主義佔主導逐漸變為實事求是佔主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金一南:當年十萬紅軍滯留在荒涼的川西北地區,往哪裡去,出路在哪裡?正確的道路和方向,是在很多的曲折和教訓中摸索出來的。錯誤路線導致紅軍被迫長征,而長征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的轉變。

徐焰:第五次反“圍剿”開始后,博古把軍事指揮大權交給了李德,讓這個僅有騎兵師參謀長作戰經驗的外國人,一躍成為指揮中國革命的“太上皇”。建設一支百分之百布爾什維克的黨和建立起一支攻擊型的、正面作戰的紅軍,這種建設黨和軍隊的模式,完全違背了中國革命的規律。所以,在歷史機遇到來時,中國革命再一次選擇了毛澤東。

金一南:毛澤東1928年10月寫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第一條就是,他的最先決的條件就是軍閥混戰,白色政權之間的戰爭。毛澤東發現了中國發生革命的這一條件,從最薄弱的環節切進去,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毛澤東把中國社會的特性認識透了。再好的理論方略,如果不與國情、實際相結合,就永遠是空中樓閣。

“道路決定命運,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記者:你們心中的長征是什麼?對今后走好新的長征路有哪些啟示?

徐焰:長征的勝利不僅是“長征精神”的勝利,更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正確路線先后戰勝“左”傾教條主義、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的勝利,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勝利。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歷史的深入思考得出結論——道路決定命運,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

金一南:長征不僅是一次人類精神和意志的偉大遠征,也是一段中國共產黨領導優秀兒女尋求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它與我們愈挫愈奮的民族精神一脈相承,已成為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精神路標。(記者 褚振江)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