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紀念長征,尋訪紅軍時期老戰士

2016年10月21日10:0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80年前長征點燃的革命火炬,一直燃燒在人們的心中。正是懷著對紅軍史詩般長征的崇高敬意,為進一步宣傳和弘揚長征精神,我們開始了尋找我省紅軍時期老戰士,尋訪他們革命歷史足跡的行動。

從7月下旬起,根據省委老干部局提供的資料,我們多方聯系,採訪了紅軍時期參加革命、在我省離休的5位老戰士,他們分別來自四川、陝西、山西、黑龍江、山東,年齡最大的103歲、最小的91歲。通過採訪,我們搜集了一些珍貴的紅色記憶。這些紅色記憶,折射的是那段悲壯的歷史,是無法摧折的堅定信仰,也是傳承給后來人的精神食糧。

讓我們一起走近他們,追憶那段歷史,聆聽他們的述說。

年齡最長的老紅軍——薛世元薛世元是我省健在的老紅軍中最年長的一位。老人103歲高齡,行走幾乎完全依賴輔助器,但他目光依舊深邃,一雙大手溫暖有力。當我們與薛老一起回顧他的戰斗生涯,問起在槍林彈雨中,是什麼信念支撐他時,老人朴素而堅定地回答:“我就是一個戰士,黨讓咋干就咋干!”

薛世元,1913年出生於陝西省吳堡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35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參加了紅軍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的東征和向甘肅、寧夏發展的西征。

那時,薛老並不知道東征、西征的戰略意義,只是秉持著最單純的想法:跟著紅軍鬧革命!然而一年多的征戰和磨礪,使他慢慢地知道了為什麼當兵,為什麼打仗。在東征、西征的殘酷戰斗中,他敢於吃苦,不怕犧牲,1937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東征途中,部隊長途跋涉,連續作戰,給養不濟,環境異常艱苦。即便如此,他也十分珍惜,因為幾乎每天都有戰友離開,昨天還睡在身邊的人今天可能就犧牲了。行軍中,草鞋成了稀罕物。一次,天空下起鵝毛大雪,薛老的鞋底磨碎了,隻能穿著襪子走,襪子磨漏了,就光著腳在雪地上走。很快腳也磨破了,就咬著牙一步一個血印地跟著隊伍前進。實在太疼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直掉眼淚。這時一位背著白包的干部走過來,打開包把為自己備用的草鞋遞給他說:“起來,快走,不能向困難低頭!”薛老已經想不起那個背白包干部的名字,但這句話卻一直記在心裡。

讓薛老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句話:“打仗就得像老虎,你是老虎,敵人就是貓!”薛老以此為行軍打仗的座右銘。隻要一聲令下,他就如猛虎下山,勇往直前,舍生忘死。

一次,薛老作為排長指揮戰斗,突然,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背部。薛老全神貫注在戰場上,竟沒意識到已經負傷。戰士們讓他下去療傷,薛老堅定地回答:“不行,我不下去,重傷不哭叫,輕傷不下火線,我這是輕傷,堅決不下去。”

這已不是薛老第一次在戰場上流血,身經百戰的他,身體多處負傷。他的右腿被彈片擊中,先后做了四次手術,還是拿不出來。他的頭部被子彈擊中過,所幸沒有危及生命,但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症。戰爭給薛老的身體留下了太多的傷痕,1948年,他不得不轉業到鬆江省行政干校,1951年在黑龍江省玉泉石灰廠負責安全生產,1958年因病休養,1991年離休。

回憶起那段戎馬倥傯的歲月,我們聽得熱血沸騰,而薛老卻波瀾不驚,仿佛那些苦與痛,那些鮮血與汗水隻不過是他人生經歷的小小插曲。當我們表達崇敬之情時,他平靜地說,“我就是一個戰士,黨指揮我們戰斗,我們就不能向敵人屈服。”談話中,他不隻一次地強調,“我是海裡的一滴水”,是“小米裡的小米粒”,他總是將“聽黨的話”挂在嘴邊,絲毫不提他為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所做的貢獻。聽黨指揮跟黨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已經深深鐫刻在薛老的骨子裡,成為堅不可摧的崇高信仰。

長征親歷者——張天武

張天武是我省唯一健在的長征親歷者。當見到精神飽滿、笑容可掬、和藹親切的張老時,我們無法將他與那段血雨腥風的歲月,與爬雪山、過草地的長征聯系在一起。張老操著略帶四川味的口音,講述95年人生經歷中最難忘的片斷,其間,幾度冥思無語、幾度默然落淚。

張老開門見山地問,為什麼四川人當兵的最多?我們搖搖頭。他說,因為四川百姓生活最苦:戰爭頻發,災荒頻繁,軍閥統轄區賦稅嚴重,能不苦?就因為窮苦,自己的姓氏都沒保住。他原本姓蘇,1921年生於四川滎經縣,幼年喪父,隨母沿街乞討,后被送張姓人家做童工改姓張。13歲時,家鄉來了紅軍。知道紅軍是好人,是為窮苦人鬧革命的,張老就毫不猶豫給“陳紅軍”(陳姓紅軍)帶路,幫助找糧食,將傷病員由滎經護送到天全。張老跟著“陳紅軍”趕上了大部隊。“陳紅軍”告訴張老:你也是紅軍了!張老參加紅軍后,就開始隨部隊進行長征。

1935年7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九軍團改稱中國工農紅軍三十二軍。張老成為紅三十二軍衛生部的衛生員。張老隨部隊從天全出發,一路北上,繼續長征。行軍前,全軍集合,軍長講任務和注意事項,然后三三兩兩、你扶我攙地走,天天如此。翻雪山將士經千難,過草地紅軍歷萬苦。張老就是靠著“要走出去,要活下去,不能向困難低頭”的堅定信念,走完長征路的。

張老印象最深的是過夾金山——紅軍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有首歌謠說“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不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過夾金山時,張老既要背30斤炒面,又要帶好3個傷病員,不僅需要體力,更要有堅強的意志。走不動了,張老就用繩子把傷病員捆在背上,趴在雪地上往上爬,身體常磨破劃傷,幾次險些掉下山。夜間寒氣逼人,凍得身體發抖,高山反應加上飢餓困擾,根本無法安眠。但這些險阻沒有擋住前進的腳步,張老翻過了“鳥兒飛不過”的大雪山。

過草地考驗著每個戰士。茫茫草地,無路可走,草甸下遍布沼澤,人畜行走草地上,須腳踏草墩,沿草甸前進。稍有不慎,就會陷入泥潭。因此,走著走著,就見前面有的人、騾馬陷下去被淹沒,如有人出手相救,則會一同深陷。草地天氣多變,時而烏雲滾滾,冷雨霏霏,抑或突然晴朗起來,頃刻間又大雨滂沱。戰士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就是這樣的環境下,張老和他的戰友不畏犧牲、堅韌不拔,最終走出大草地。

張老說,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人走著走著就倒下,再也站不起來﹔看著像是坐著休息的,用手一碰人就倒了。”因此,緩慢行軍中,張老再累也不敢休息,生怕一坐下再也站不起來。

1936年7月5日,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合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和第四方面軍在陝北勝利會師,完成了長征。

1937年8月,張老當上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二○師教導團通信員。張老回憶起他的領導和戰友時,臉上浮現出發自內心的愉悅,他說:“我在教導團當通信員時,經常去師部送信,找賀龍師長批條子,解決教導團的供給問題。一次賀龍師長見我步行送信很累,就說‘把我的馬給你騎吧’,我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眼淚都要掉下來了。”“李貞是一二○師政訓處副主任甘泗淇的愛人。因工作分居兩地。每次李貞回甘泗淇的住處,基本上是我接送她。她人可好了!像親姐姐一樣問寒問暖,真誠地關心著我。見到她心裡總是熱呼呼的。”

此后,張老歷任熱河省軍分區司令部警衛班長、南下工作團二分團武漢廣州軍管會副股長等職。194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轉業到地方,1960年到黑龍江省商業工程公司負責保衛安全工作,1981年從省商業局離休,現居哈爾濱。

如今,張老身體算是硬朗。臨別前,囑咐我們,不要忘記長征和長征精神,珍惜今天的生活!

執著堅守的抗聯女戰士——李敏

東北抗聯十四年抗戰與紅軍長征、南方三年游擊戰被稱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三大艱苦。是人們克服極端艱苦的環境而完成的一樁樁壯舉,是無數人拋頭顱洒熱血譜寫的一首首史詩,是鐫刻著中華民族錚錚鐵骨的一座座豐碑。

在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採訪了東北抗聯老戰士李敏。她1924年11月生於湯原縣,祖籍朝鮮黃海北道鳳山郡,1936年參加東北抗聯,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后曾任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她家的牆壁上,滿滿地懸挂著東北抗聯指戰員的照片、畫像,東北抗聯歌曲,中央領導人關於東北抗聯論述的文字等,仿佛那一時代的崢嶸歲月依然歷歷在目。她還收藏了許多抗聯遺物,珍藏於在房舍中建立的小小紀念館裡,這些都成為她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雖然已92歲高齡,卻堅持要全程站著接受我們的採訪。作為一名東北抗聯女兵,她告訴我們說,東北抗聯能夠堅持抗戰十四年,一個是黨的領導,一個是堅定的信念。

“當時唱完這首歌,就覺得自己長大了,自己的責任很重,要上前線,為人類的解放去奮斗。”李老從為我們唱的《紅領巾歌》中打開了那段非凡經歷的記憶閘門。她說,小時候培養的革命思想非常重要。她年幼喪母,在苦難中度過童年。父親參加了當地的農民武裝——赤衛隊,她和哥哥在年幼時就參加了反日宣傳活動,后來兄妹都參加了東北抗聯。參加東北抗聯后,經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行軍打仗的戰斗洗禮,讓她明白了共產黨是民族危亡的大救星。日軍對中國同胞凶殘殺害,戰友的不斷犧牲,讓她更加堅定了抗日到底的決心。

“再困難,也要跟著共產黨走的決心很重要。”李老告訴我們,東北抗聯無論遇到多麼大的困難,政委、指導員總是不斷激勵著戰士去戰勝它,每當部隊陷入險境的時候,都有共產黨員沖鋒在前。一次,部隊一連三天被敵人三面包圍在石砬子上,突圍后,戰友們的情緒有些低落。這時,共產黨員、團長白福厚挺身而出,動員大家要不怕困難,抗戰到底!白團長的言行,讓她心中的石頭一下落了地,更加堅定了她跟共產黨走的決心。

“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戰友的犧牲會讓自己感到悲痛,然而面臨死亡,卻感到無所畏懼。李老說,一次,部隊夜間乘船渡黑龍江向蘇聯尋求援助。沒走多遠,就遭到日本關東軍的追擊,船帆打爛了,船艙也開始進水,船馬上就要沉了。這時,指導員告訴大家戴上帽子、袖標,舉起紅旗,站在一起高聲唱《國際歌》准備就義。說著,她不由自主地唱起了《國際歌》,這首歌我們聽過多次,然而這次讓我們真切地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悲壯與豪邁。后來所幸蘇聯船隻趕到,將抗聯部隊安全轉移。

抗聯指戰員時刻面臨著戰死、餓死、凍死的威脅,然而,許多抗聯老戰士說,那時犧牲容易,堅持下來難。作為一名抗聯女戰士,能夠堅守自己的信念,在東北抗日戰場上堅持多年的抗戰,就是一樁了不起的成就。

追尋革命理想的熱血青年——霍方俠

尋訪霍方俠的過程一波三折,他的喉部剛剛做過手術,無法直接接受採訪,但是透過曾經的採訪資料,我們深深被老人勇於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投身革命的信念所感動。

霍方俠,1920年9月出生於山東省鄒平縣。雖出身農民家庭,但從小受過良好教育,6歲讀私塾,1935年考入鄒平縣立鄉村師范。“我們的校長是張宗麟,他是共產黨員,但當時我們並不知道他的身份。”霍老說,“那時全國抗戰還沒爆發,但校長經常給我們講日本人在山東的罪惡活動,講中國人要抗擊日本侵略者

的思想。”在張宗麟校長影響下,霍老積極地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

1936年9月,滿腔熱血的霍老有感於黨的抗日主張,參加了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籌建的抗日救國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

隨著日本侵略步伐的加快,鄒平縣城內抗日形勢日趨惡化。到1937年的秋季學期,學校被迫停課,日本侵略者的戰火已在黃河岸邊燃起。霍老和幾位進步同學面對山河破碎,悲憤難當,他們甚至想要就地組織抗日游擊隊,與日本侵略者展開血戰。

“干脆,上延安吧!”霍老和同學們在義憤和絕望中想起了陝北紅軍,想起黨的抗日主張,於是毅然離開家鄉,前往延安,尋找中國共產黨。他們先是騎自行車到濟寧,在濟寧遭遇到日本飛機的轟炸,又緊急坐火車離開。除了一心想找共產黨,他們一路沒有制定任何計劃,時而步行,時而坐車。碰到火車就擠上去,車裡人多,就爬到火車頂上,堅持向延安方向挺進。

1937年12月,霍老一行終於到達西安。他們請求八路軍辦事處送他們去延安,但沒有得到同意。突如其來的情況使艱難跋涉而來的霍老始料不及。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堅持自己的革命理想,通過各種渠道進行聯系,幾經輾轉,參加了安吳青訓班。由於表現突出,1938年2月,被分配到延安陝北公學學習。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至此,霍老終於在延安這個紅色聖地找到了中國共產黨,並成為其中一員。

革命家庭走出的通信兵——張文

9月的一天,我們來到了張文老人的家。在幾位親人的陪伴下,張老接受了我們的採訪。雖已92歲高齡,但老人依舊精神矍鑠,溫和可親,隻有在談及往日革命生涯時,眼中會閃過激動亮光。

張文,1924年10月生於山西省山陰縣一個貧民之家,家中無房無地,靠租地耕種和給地主做短工為生。1937年6月,在山西國民軍軍官教導九團做炊事員的父親回家探親,將張文兄弟一起帶到部隊。教九團名義上屬軍閥閻錫山系統,但實際上是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抗日統一戰線形式組成的人民抗日武裝。從此,年僅13歲的張文走上革命道路。從山西新軍決死隊到晉綏六分區到一野三縱隊,他歷經了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和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先后擔任號兵、勤務員、電話員、副班長、班長、通信參謀、副連長、連長等職務。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轉業到黑龍江省海林林業局,任局醫院院長,1983年離休。

張老的家朴素整潔,毫無奢華,隻有牆上懸挂的照片和盒子裡的勛章,無聲記錄著老人為國家與民族所做出的貢獻。張老向我們講述了他和家人的一些革命往事,很多細節已經模糊,但曾經壯烈仍可見一斑。張老的父親和四兄弟都先后加入部隊。大哥早年戰死,過程已回憶不清﹔二哥曾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三十五團第六連班長,1941年在臨縣下西坡戰斗中犧牲,老人講述這段時眼中有種沉痛:“尸首被狼叼走了!沒見到!”三哥在一次戰斗中眼睛受傷,后復原回鄉。這個家庭,走出了五位革命戰士,實在令人敬佩。

張老向我們講述了他個人的經歷,同樣毫無修飾,生動感人。他談及初為司號員時的興奮和困難,要在短時間內掌握軍號吹奏並不容易,隻有反復苦練。老人說,當時部隊起床、訓練、打仗時都要吹不同的號音,號可以調動千軍萬馬,當個號兵感到很自豪。他回憶起當通信員時到處拉電話線的經歷,那是總部和各部隊之間聯絡溝通的橋梁,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在艱苦卓絕的戰爭歲月中,每一次任務都可能伴隨著無盡的危險和困難。當我們問打仗時您是否害怕過,經歷過槍林彈雨的老戰士回答得朴實而慷慨:“剛當兵時怕啊,可是看到那些指揮員、黨員都沖在前面,那還怕什麼?”張老聽力不好,有時我們大聲重復幾遍他仍無法聽清,但當我們問道“您在哪裡入黨的?入黨時高興不?”老人的回答難掩興奮:“在部隊!咋不高興?高興哩!”那是屬於一位戰士堅定的信仰和榮譽。

採訪要結束時,張老換上當年的綠軍裝,胸前別上數枚閃亮的勛章與我們合影。老人挺直背脊,撫平綬帶,鏡頭之中,仍是堅毅英勇的戰士之容。我們忽然感到,他是多麼懷念當年與戰友們一起英勇殺敵的日子。雖然他已遠離戰場多年,現在衣食無憂,但在他心裡總是難以抹去與戰友們一起唱著軍歌,吃粗糧野菜,拼殺戰場的那段記憶。

合上尋訪記錄,我們掩卷沉思。老人經歷各異,言辭朴實,我們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可敬的精神和沉甸甸的期望。初參革命,他們年少懵懂。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是血與火的歲月,將其鍛造成英勇無畏的戰士。他們是革命者中的普通一員,然而正是無數個他們,匯成了那不可戰勝的堅強。這種代代傳承的革命理想和堅定信仰將激勵我們,為共產黨人的理想和事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途上,不忘初心,不畏險阻、頑強拼搏、勇往直前!

(中共黑龍江省委黨史研究室 崔艷波曲曉溪馬彥超馬莉亞)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