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川陝革命老區“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周相吉、許茹

2016年10月25日09:14    來源:新華社

在川陝革命老區腹地四川省巴中市,城市鄉村、車間田野散發著“紅色土地”上的特殊氣質。上個世紀30年代,紅軍在這裡開辟根據地,建立革命政權,隨后又進行舉世矚目的長征。時隔80余載,根植於這片土地上的“紅色基因”仍然在傳承。

巴中市通江縣嘯口村,71歲的聶正遠現在還守護著3000余位無名紅軍的烈士墓。他從父親手中接下這個任務,並帶著兒子孫子一起,祖孫四代守護著紅軍英魂。聶正遠的父親聶永奎在紅軍到來之后,不僅分到了田地,紅軍還治好了他的傷寒病。此后,聶永奎便幫忙為紅軍抬擔架、護理傷員。

“紅軍救了我們全家,保留了我們一家的根脈。”聶正遠小時候常常聽父親說,要誓死守衛紅軍墓。

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轉移到四川、陝西邊界地區,建立了以通江縣為核心的川陝蘇區,此后這裡被稱為全國第二大蘇區。巴中當時總人口約120萬,參加紅軍和脫產地方武裝的就達12萬人。到新中國成立,參軍的巴中兒女僅幸存萬余人。

很多村民的父輩或參軍或參與蘇維埃政府工作,他們“血管裡都流淌著‘紅色基因’和紅軍精神”。

在巴中,紅色文化也吸引著外來創業者。

幾年前,賀增禮從成都到巴中創業。對他而言,巴中的獨特氣質讓他越來越著迷。“兩大鮮明的特點:綠色環境、紅色文化。”

已是一家企業黨委書記的賀增禮說,企業發展壯大,必須尊重本土文化。2012年,他提出“重走紅軍路”的企業活動。從通江縣的兩河口到空山鄉,單線徒步50公裡,也是當年紅軍入川的足跡。活動面向社會開放,但參與的人要接受嚴格管理,住帳篷。“就是要體會那種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賀增禮說,3年來,涉及政府領導、環衛工人、企業職工等3000多人參加了這個活動。

2015年,這家公司成立了黨委,讓50多個流動黨員找到了組織。如今,企業還開展大學生實習計劃。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可以到公司進行實習,但結業活動必須是“重走紅軍路”。

賀增禮認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企業更需要排難創新、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我們也是紅色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承者,紅色文化精神與企業文化並不矛盾。”他說,在這個企業影響下,巴中很多其他企業也紛紛找他對接,一起推動紅色文化在企業發展中的傳承和發揚。

賀增禮告訴記者,他還組織員工看望老紅軍。在此過程中,他遇到了讓他敬佩的“張老”。

“張老”名叫張崇魚,今年已經80歲。20多年來,張崇魚走遍全國,搜集了13萬余名紅軍及烈士的資料,建設了紅軍碑林,打造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

在巴中市南龕山山頂,13萬余名紅軍將士的名字被刻在花崗石上,讓世人永遠銘記。在這裡,人們經常看到來自全國各地游客的身影,其中有不少大學生。

今年暑期一個滂沱大雨的上午,西華師大學生付紅偉一行手捧鮮花,把它放在了紅軍碑林之前。此后,這些學生開始對每一塊紅軍碑進行拍照。“我們准備做一個網絡紅軍碑林,正在收集素材。”付紅偉說,這種方式可實現“紅色文化”的電子傳承。

當日,在紅軍碑林不遠處,另外一群大學生正在聆聽紀念館名譽館長張崇魚的講解。來自河海大學的周義德說,他們在這裡了解到紅軍的真實故事,感到上個世紀的硝煙似乎就在眼前,革命先烈所展現的紅軍精神,那是直觸心底的一種力量。

兩支素不相識的大學生隊伍的出現,在張崇魚看來並不覺得意外。“都是感受紅軍精神,傳承紅色文化。”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