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大主力大會師 擔負使命再啟程

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

2016年10月27日11:04    來源:甘肅日報

紅軍長征中先后舉行過多次會師,而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的會師,是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意義最深遠的一次會師。這次會師在中國革命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1985年10月,楊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是革命團結的象征、是長征勝利的標志。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們所完成的這一舉世無雙、驚心動魄的遠征,在中國人民中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是無窮無盡的。長征所表現出的不畏千難萬難的革命英雄主義,已經突破了時代和國度的界限,在人類活動史上樹立了一座無與倫比的豐碑”。甘肅會寧作為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勝利結束長征的紀念地,是載入歷史史冊的一個耀眼閃光點。

中共中央作出關於紅一、二、四三個方面軍甘肅會師的決策

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率中央紅軍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結束了兩萬五千裡長征。這時,先期到達的紅二十五軍與陝甘根據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軍已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中央紅軍與十五軍團合編,恢復紅一方面軍稱號。

此時,由於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加劇,領導中國抗日戰爭的使命已歷史地落在中國共產黨身上。中共中央於1935年12月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為貫徹瓦窯堡會議精神,紅一方面軍渡過黃河實施東征戰役,壯大了紅軍力量,鞏固和發展了陝甘蘇區。同時,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共方面與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建立了初步的秘密統戰關系,與紅軍正面作戰已處於停止狀態。但蔣介石不顧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無視中共提出的“停戰議和,一致抗日”倡議,一意孤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指揮中央軍、西北軍、晉綏軍等所轄各支部隊繼續對紅軍和陝甘蘇區進行“圍剿”。為打破蔣介石的部署,黨確定的政治任務是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根據地,努力爭取西北地區抗日力量的大聯合,爭取迅速實現直接對日作戰,推動全國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的建立。為實現這一任務,紅軍整編為西方野戰軍,於1936年5月開始實施西征戰役。至7月下旬,西征戰役第一階段戰略任務勝利完成,根據地擴大為陝甘寧根據地。從而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一時段,長征中的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會師於四川甘孜。黨中央對會師表示熱忱的祝賀,並指出,“目前全國革命形勢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歡迎你們繼續英勇地進軍,北出陝甘與一方面軍配合以至會合。在中國的西北建立中國革命的大本營。”7月5日,中央批准紅二、六軍團和紅三十二軍編為紅二方面軍﹔7月27日,中央批准成立由紅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成員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統一領導紅二、四方面軍及長征地區黨的工作。為歡迎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會合,黨中央不僅指出了在中國西北建立中國革命大本營,紅軍進而推進到抗日前線的戰略方向,也從組織機構的設立上保障北上會合的順利進行。同時,黨中央將西征戰役第二階段西方野戰軍的主要任務調整為迎接紅二、四方面軍北上。正是根據中共中央決策,紅二、四方面軍聯袂北上,為實現會師目標而向甘肅進軍。

紅一、二、四三個方面軍共同完成黨中央會師前部署

根據中央要求紅二、四方面軍迅速北進甘南的指示,中共西北局制定岷(州)洮(州)西(固)戰役計劃,於8月5日開始實施。至8月底,紅二、四方面軍全部進入甘肅。8月30日,黨中央發布《對一、二、四方面軍行動方針的意見》,指出:為迅速造成西北新局面,逼蔣抗日,協調九至十一月期間三個方面軍的行動方針和具體部署,紅一方面軍主力首先西出,然后南下佔領西安蘭州大道以北的海原、靖遠、固原及以南地區。紅四方面軍控制甘南,佔領臨潭、岷縣、漳縣、渭源、武山、通渭地區。紅二方面軍速向陝甘交界出動,首先插出王均防線,之后佔領鳳縣、寶雞、兩當、徽縣、成縣、康縣地區。據此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於9月7日制定了成(縣)徽(縣)兩(當)康(縣)戰役計劃。決定打擊成縣、徽縣、兩當、鳳縣、略陽、康縣之敵而襲取之,建立臨時根據地,配合紅一、紅四方面軍行動,求得三個方面軍的最終會合。

兩個戰役計劃成功實施,紅二、四方面軍佔據了隴南、甘南8座縣城及周邊廣大區域,建立了甘肅省工委、甘陝川工委和省、縣、區、鄉各級蘇維埃政權,成立了甘肅省抗日救國軍總指揮部,下轄第一、第二、第三路軍及回民第六路軍。開辟了甘南和隴南兩塊臨時革命根據地,在西北地區形成了與陝甘寧革命根據地以及紅一、二、四方面軍互相呼應的有利局面,為下一步實現大會師奏響了序曲。

三大主力紅軍實現以會寧為中心區域,多地會合的大會師

面對紅軍三大主力即將會師西北的局面,蔣介石急忙將胡宗南部北調,日夜兼程,搶佔西蘭公路靜寧、會寧、定西段,以截斷紅軍主力會師通道﹔令原駐甘肅的第三十七軍毛炳文部、第三軍王均部、第四十一軍孫震部、馬步芳部、馬鴻逵部及東北軍、西北軍各部,圍堵追剿各支紅軍。針對敵情的變化,中央於9月13日發布《靜會戰役計劃》。要求紅四方面軍迅速北進,趕在敵人之前佔領靜寧、會寧、隆德、定西等地,與紅一方面軍夾擊進到西蘭大道的胡宗南部。紅二方面軍在隴南繼續牽制敵人,完成任務后轉進會寧地區實現會師。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以雄厚的軍事力量來實現逼蔣抗日的目標。

為實施靜會戰役計劃,進而給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創造有利條件,黨中央部署紅一軍團特別支隊佔領靜寧縣界石鋪﹔令紅十五軍團一部疾進會寧地區。10月2日,紅十五軍團騎兵團連續奔襲二十多小時,行程三百多華裡,搶在胡宗南等部到達前奪佔會寧縣城。並與紅一軍團的第一師、第二師和紅十五軍團的七十三師一起,將反扑的敵人擊潰。會寧城被紅軍牢牢控制在手中,成為會師的中心地。

早日實現紅軍三大主力大會師,既是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也是紅軍指戰員共同的心願。9月22日,駐扎在通渭的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參謀長李聚奎和九十三師師長柴洪宇、政委葉成煥,就從通渭寫信給在界石鋪駐扎的紅一方面軍戰友,表示這種迫切的心情。信中說:“我們早已聞你們到界石鋪,並聞有來通渭訊,故懸望數日,至今始接到來信,不勝歡迎。親愛的同志們,主力紅軍大集西北地區,這無疑是領導和推動全國革命的中心。”9月28日,朱德、張國燾發布《通庄靜會戰役計劃》。29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向各部隊下達北進靜、會地區的命令。從9月30日起,紅四方面軍各部分五個縱隊相繼從岷州、漳縣等地向通渭、庄浪、會寧地區前進。10月7日,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先頭部隊於會寧青江驛與紅十五軍團七十三師一部會合,從而拉開了會寧大會師的序幕。同日,紅一軍團第一師、紅十五軍團第七十三師一部在會寧城同紅四方面軍第四軍一部會合。8日,第四軍第十師在會寧青江驛和靜寧界石鋪與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會合。9日,朱德、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率紅軍總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和紅四軍、紅三十一軍到達會寧,同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及十五軍團七十三師會師。

10月10日,熱烈慶祝會師的聯歡大會在會寧城進行。大會由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徐向前總指揮首先講話,他說:“今天的會合,不論在任何人眼裡看起來都是一個驚人的勝利,是我軍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朱德總司令在會上講了長征勝利的偉大意義,號召會師部隊“更要團結一心,互相尊重,並肩作戰,戰勝我們共同的敵人。”陳賡介紹了紅一方面軍及陝甘寧蘇區的情況及中央在統一戰線方面取得的成就。大會宣讀了中共中央、中革軍委、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為慶賀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發來的通電。慶祝電中指出:“我民族革命戰爭的先鋒隊第一、第二、第四三個方面軍在甘肅境內會合了”。“我們即刻就要進入新階段了,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新階段。”“我們要在這個新階段中,樹立全國人民的模范,樹立抗日戰線的模范,爭取一切國民黨軍隊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辟抗日前進道路,擴大抗日根據地,鞏固抗日根據地,為保衛西北而戰,保衛華北而戰,保衛全國而戰,為收復失地而戰,為聯合工農商學兵,聯合各黨各派各界各軍,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而戰。”會上,紅一方面軍指戰員把准備好的大批慰問品,贈送給紅四方面軍指戰員,兩軍戰友含著熱淚,悲喜交集地擁抱在一起,把慶祝大會氣氛推向高潮。大會還向黨中央發了致敬電。23日,朱德、張國燾等人與彭德懷、徐海東等領導人在靖遠縣打拉池(今屬平川區)會面,並召開會師慶祝大會。

紅二方面軍堅決執行中央會師部署,完成在甘陝邊界打擊敵人的任務后,於10月4日出發,經天水、甘谷、麻沿河、永興鎮、武山一線的中間地帶向通渭方向疾進。9日,紅二方面軍在甘谷、武山間強渡渭河。13日越過西蘭封鎖線,且戰且走,奪路前進。15日至18日,紅二方面軍各部先后在會寧縣侯家川、楊崖集、青江驛、太平店、老君坡與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的有關部隊會師。22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率二軍在甘肅隆德縣境內的將台堡(現屬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與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負責人左權、聶榮臻、鄧小平等相會。23日,兩軍召開了隆重的聯歡大會。至此,紅二方面軍轉戰湘、黔、滇、康、川、青、甘、陝八省,行程兩萬余裡,大小戰斗110多次的偉大長征終於勝利完成,保存了11500人的紅軍武裝。

自10月5日起至10月22日,紅軍三大主力先后在靜寧、會寧、隆德、靖遠等地實現大會師。會寧縣城及會寧縣的青江驛、老君坡,靜寧縣的界石鋪、平峰鎮(今屬寧夏西吉),隆德縣的興隆鎮、將台堡(今屬寧夏西吉)和靖遠縣的打拉池(今屬白銀市平川區)分別是紅軍會合的地點,形成了以會寧為基點,多處會合的大會師格局。

三軍聚力,取得山城堡戰役大捷

1936年10月,面對紅軍大會師局面,蔣介石調集十幾個師的兵力由南向北分四路追堵紅軍,企圖消滅紅軍於黃河以東的甘肅、寧夏邊境地區。針對軍事形勢變化,中革軍委提出今后作戰第一步重點是集中紅軍力量,擊破南敵。為集中指揮作戰,軍委主席團指令:“各兵團作戰由德懷指揮之。”彭德懷選定位於環縣以北的山城堡為戰場,尋機殲敵。

11月20日,國民黨第一軍胡宗南第七十八師丁德隆部進佔山城堡、小台子、風台堡等地,鑽進紅軍伏擊圈。21日至22日,紅一方面軍的第一軍團和第十五軍團在紅四方面軍一部和紅二方面軍的協同下,向山城堡之敵第七十八師發起圍攻,此役,共殲胡宗南部七十八師二三二旅及二三四旅兩個團,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裝備物資。迫使追堵紅軍的敵軍全線后退,粉碎了敵人對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圍剿,為紅軍贏得休息和重組力量的時間。同時,這次戰役的勝利,促進了“逼蔣抗日”方針的實現,對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戰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的偉大意義

會寧大會師標志著歷時兩年之久的紅軍三個方面軍數萬裡長征裡程的勝利結束,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毛澤東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指出:“講到長征,請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

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長征勝利地跨越了15個省,雖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據地,損失了很大一部分革命力量,但是保存和鍛煉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種子。長征將革命的大本營從長江南北搬到了西北的黃土高原,在國內外擴大了政治影響,鼓舞著中國人民。

三大主力紅軍會師,達到了黨和軍隊的空前統一,是革命大團結的象征,是長征勝利的標志。長征勝利顯示出紅軍強大的軍事力量,增強了全國人民投入抗日戰爭的信心。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發生,就是張學良、楊虎城受紅軍長征勝利影響,奮起要求蔣介石把抗擊日本侵略者擺在第一位的歷史見証。在紅軍長征史上,會寧大會師是一個歷史的亮點,有人把負載著紅軍長征艱難的四個地方總結為:瑞金是紅軍長征的出發點,遵義是紅軍長征的轉折點,會寧是紅軍長征的會合點,陝甘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

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三支主力紅軍會師西北之際,正是抗日戰爭的烽火即將在全國熊熊燃燒之時,會師后的紅軍將擔負起中國革命的新任務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職責。西北已成為團聚和領導全國抗日的中心,抗日民族革命戰爭的新階段即將到來。12月1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發表《關於綏遠抗戰通電》:“全中國主力紅軍一、二、四方面軍現已集中完畢,隻要給我們以抗日去路,我們准備立刻開赴晉綏前線,擔任一定的抗日戰線,並願受全體抗日軍最高統帥機關之指揮,以抗擊日偽匪軍的進攻,為保衛晉綏,保衛華北,保衛中國而血戰到底。”在中國共產黨高舉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工農紅軍終於走出了民族內戰的泥淖,昂頭挺胸地走上了抵抗外來侵略、追求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戰場,在抗日救亡的烽火中,開始了新一輪鑄造民族脊梁的偉大征程。

長征的勝利,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紅軍所表現出來的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信念、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成為我黨我軍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她所領導的紅軍發展壯大的巨大精神力量,並給了全國人民以巨大的影響。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紅軍會師地之一的將台堡考察時說:“紅軍長征創造了中外歷史的奇跡。革命理想高於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克敵制勝,這些都是長征精神的內涵。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有了這樣的精神,沒有什麼克服不了的困難。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恆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長征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我們當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不斷譜寫新長征的壯美樂章。(執筆: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榮珍)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