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89.1%受訪者明確表示當下仍需長征精神

受訪者心中的長征精神包括: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無比堅定的信念

黃沖 杜園春

2016年10月28日09: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80年后的今天,長征在青年的心裡還留有什麼樣的印記?作為生活在和平環境的一代人,我們又該如何從長征勝利中汲取營養和力量?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開展題為“你心目中的長征精神是什麼”的在線調查。結果顯示,72.2%的受訪者提起長征首先想到的是“爬雪山過草地”。受訪者心目中的長征精神包括:不怕犧牲、百折不撓、無比堅定的信念。89.1%的受訪者明確表示當下仍需長征精神。

截至10月26日,已有2002人參與調查。其中,00后佔0.7%,90后佔 21.5%,80后佔52.0%,70后佔18.3%,60后佔6.1%,50后佔1.0%, 40后佔0.4%。3.9%的受訪者學歷為研究生,學歷在大學專科或本科的佔78.5%,14.5%的受訪者學歷為高中(含中專、中技),0.3%的受訪者為初中,0.8%的受訪者為小學及以下。

提起長征,72.2%受訪者首先想到“爬雪山過草地”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了悲壯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將台堡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本次調查發現,對於長征史實,人們相對熟知。有32.8%的受訪者明確知道長征歷時兩年。高於選擇其他答案的受訪者比例。

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學歷提高,對長征歷史的知曉度也相應增加。小學及以下學歷者知曉率僅為6.7%,研究生學歷者則達到了43.6%。

說起紅軍長征,很多人習慣想到“二萬五千裡”。事實上,“二萬五千裡長征”專指紅一方面軍的長征。各路紅軍行程總裡數為6.5萬余裡。

本次調查發現,長征裡程為“二萬五千裡”的觀念仍然非常牢固,86.0%的受訪者都這樣認為。也有4.9%的受訪者選擇了6.5萬裡,體現出對於長征更為深入的了解。

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劉麗佳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中關於長征的片段,“紅軍走進了沼澤地,因為天暗,路途不易辨認,行進非常緩慢和困難。有戰士不小心陷入了沼澤,有的得救了,有的因為愈陷愈深,施救困難,為了不耽誤大部隊的行進,寧願犧牲自己”。這一幕至今都讓她覺得揪心,“紅軍經歷的不僅是肉體的考驗,更是心靈和精神上的考驗”。

北京某事業單位職員杜晟(化名)的爺爺曾是一名解放軍戰士,小時候聽爺爺講革命故事是爺孫倆最經常的互動。“戰爭年代,醫療條件很差,很多士兵都落了病,我爺爺就有嚴重的胃病。聽爺爺講,長征時期條件非常艱苦。因為天氣寒冷,衣物單薄,有的士兵腳趾都凍掉了,卻完全沒有知覺。沒有了食物,皮帶、樹皮、枯草根都是食物。”杜晟至今仍記得小時候聽見這些故事時,小小心靈受到的震撼,“到如今,對革命軍人的堅韌和氣魄的敬畏之心絲毫不減”。

當問到提起長征的第一印象,半數以上的受訪者首先想到的是“爬雪山過草地”(72.2%),中國工農紅軍(58.0%)和“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等詩句(57.7%)。

接下來是《飛奪瀘定橋》等課文(50.0%)和《十送紅軍》等歌曲(44.1%)。37.0%的受訪者會想到反“圍剿”,33.6%的受訪者首先想起紅軍戰士,14.9%的受訪者第一印象是《西行漫記》。

“爬雪山過草地”成為七成受訪者對長征的第一印象——對這一結果,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冠軍教授表示,“爬雪山過草地”代表著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救亡圖存、北上抗日的決心和不畏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它已經成為長征的“符號”和標識,成為長征的“代名詞”。“在今天的宣傳教育中,也應當注重挖掘長征這一‘符號’和標識的精神內涵”。

62.0%受訪者心目中的長征精神是不怕犧牲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於上世紀30年代所著作品《西行漫記》中,有這樣一組數據:“長征的統計數字是觸目驚心的。幾乎平均每一天就有一次遭遇戰,發生在路上某個地方,總共有十五個整天用在打大決戰上。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軍上,十八天用在夜間行軍上……平均每天行軍七十一華裡,即近二十四英裡,一支大軍和它的輜重要在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平均速度,可說近乎奇跡。”

每次看到這樣的文字,劉麗佳都心潮澎湃,為先輩們創造的奇跡感到“高山仰止”。“紅軍之所以不可戰勝,難道不正在於紅軍那向死而生的勇氣和決心嗎?不正在於紅軍那超人的吃苦耐勞和對革命的深深信仰嗎?”

調查中,44.4%的受訪者對於長征的第一印象是長征精神。

杜晟心中的長征精神,是面對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時,表現出來的堅持和無畏的精神,“這不是如今幾天的野外宿營,是長達兩年之久的風餐露宿,艱苦的條件下還要時時防范敵人的進攻和追擊,這樣的毅力和決心是驚人的”。

調查發現,受訪者心目中的長征精神包括:不怕犧牲(62.0 %)、百折不撓(60.0%)和無比堅定的信念(59.9%)。50.6%的受訪者指出是對理想和事業的忠誠。

“長征能勝利,除了堅忍不拔、不怕吃苦的精神,還有就是團結,所謂‘一箭易斷,十箭難折’,不團結、不堅定,怎麼能堅持下來?” 河北石家庄某私企職員唐金說,如今我們要走的是新時代的“長征路”,在實踐中也要學習長征精神,要做事果敢,顧全大局,不怕吃苦,勇於堅持。

受訪者心中的長征精神還包括:艱苦奮斗(43.6%)、革命樂觀主義(38.0%)、敢於勝利(32.3%)、親密團結(30.5%)、嚴守紀律(28.4%)、顧全大局(26.3%)、實事求是(16.1%)。20.9%的受訪者表示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

89.1%受訪者表示當下仍然需要長征精神

長征結束已有80年,卻不會因時代變遷而失色。“長征”一詞本身也在產生新的內涵,以巨大的時空穿透力和歷史感召力,激勵我們不斷前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新長征”一詞被正式提出並產生廣泛影響,從此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個艱巨任務的一個比喻性提法,在各個場合廣泛出現並使用。習近平總書記今年7月去寧夏考察也提到“走好我們這一代的新長征”。

“新長征路上,長征精神在內涵上發生了深刻變化。”劉冠軍指出,這主要體現在,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遠征而得到了進一步深化、豐富和發展。概言之,偉大的長征精神在穿越了80年歷史的滄桑巨變之后,在當下,已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信仰,升華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升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四個自信”的不竭動力源泉。

調查中,89.1%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在當下仍然需要長征精神,其中49.7%的受訪者表示非常需要。

具體來說,有88.8%和89.1%的90后和80后認為當下仍需長征精神,70后這一比例更是達到了90.7%。

“正因為革命先輩堅持了下來,才有了如今和平富足的生活。我們要做的不只是感恩和銘記,還要把長征精神延續下去。”杜晟認為,我們要學習長征精神、向先輩看齊,為如何走好當下的路做好指導。如今工作生活節奏快了,新的情況也比以往更多、更復雜,不怕困難、與時俱進是最基本的態度,在思想上,要堅定我們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要走好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征路,劉冠軍教授提出,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必須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第二,必須具有堅定的“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三,必須把個人夢和中國夢結合在一起,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並真正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和一切依靠人民。第四,必須把握方向、統攬大局、統籌全局,提升治國理政的能力。第五,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第六,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真理。第七,今天中國的進步和發展是從長征中走出來的,我們必須不忘長征的初衷,大力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同樣地,一個忘卻了‘萬裡長征歷史’的新長征,那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目標的。”劉冠軍說,今天,我們正在新長征的路上。在新長征路上走得再遠,也不要忘記從何時何地來,到何時何地去。不忘初衷,才能繼續前行。

調查中,61.9%的受訪者認為要走好我們這一代的新長征,就要強化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61.6%的受訪者表示應弘揚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60.2%的受訪者認為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47.3%的受訪者希望弘揚長期艱苦奮斗的精神,43.1%的受訪者提出要具備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責編:常雪梅、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