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科
2016年11月11日08:37 來源:河北日報數字報
白求恩
王二小
正在搶救傷員的白求恩
每次到淶源,都被幾處抗日戰爭遺跡所吸引,寧肯不看絕美的自然景觀,也要去拜謁英雄的抗日先烈。
一
在淶源,面對白求恩的塑像,回憶咀嚼著白求恩的遺囑,可以想到很多很多。在抗日戰爭中,白求恩無私奉獻了他的聰明才智、他的醫術仁德乃至他的生命。他以自己的行為,被譽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白求恩才享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人之將死,會有怎樣的心理狀態?
這恐怕是難以歷數和概括的極為紛亂復雜的情狀吧。
有的會恐懼,懼怕那即將來臨的黑暗無邊、險惡難測的冥界﹔有的會懊悔,懊悔一生的失誤和過錯,懊悔自己的碌碌無為﹔有的會慶幸,慶幸自己一生的好運,多多的收獲﹔有的會悲戚,悲其枉來一世,得到的隻有苦難,沒有任何享樂和榮耀﹔有的則是釋然,面對死亡,終於看透了一切,所有心結都得到消解……而白求恩臨終之際,卻沉浸在幸福之中。
白求恩的一生得到了哪些幸福?
他的童年幸福嗎?白求恩的童年是冒險、探知的童年。6歲那年他一人跑到離家很遠的多倫多城游玩,因迷路被警察送回家﹔7歲時他效仿從醫的爺爺,偷偷把母親買回家的牛腿煮爛,抽出牛骨作標本﹔10歲的他獨自一人偷渡海灣,在海浪將要把他吞沒之時,幸虧父親趕來救了他﹔還有,他為了捉一隻美麗的蝴蝶,竟一口氣從山下追到山頂……
他的青年幸福嗎?白求恩的青春歲月是暴戾、彷徨的。白求恩的婚姻是不幸的。他瘋狂地追求與自己性格迥異的蘇格蘭姑娘弗朗西斯,不顧女方家人的堅決反對而與之結婚﹔他患肺結核以為自己將死時,又強迫妻子與其離婚﹔病愈后的1929年,白求恩則哀求弗朗西斯與其復婚﹔兩年后他們的婚姻再次走進死胡同,妻子決絕地離他而去……
而當白求恩看了斯諾寫的《西行漫記》后,他自感發現了幸福的源地。隨后,他向美國共產黨募集了5000美元,購買了一批醫療器具,於1938年1月到達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白求恩無私奉獻了他的聰明才智、他的醫術仁德以至他的生命。他以自己的行為,被譽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白求恩才享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
然而,這種幸福不是一般人能有資格享受的。它需要與之相應的精神境界,需要與之相匹配的道德情操,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行為准則和能力。在1939年的淶源雁宿崖戰斗中,白求恩要求“救護工作務必靠近前線”。為此,他的手術室就被安置在離火線不到四公裡的淶源黃土嶺孫家村外的小廟裡。這個地方完全在敵人的炮火射程之內。在簡易的手術台前,白求恩為110多名傷員做了手術。而手術期間,炮彈就不時地在小廟旁邊爆炸,白求恩則像沒有聽到一樣,聚精會神地為每一個傷員手術。為了最有效地挽救傷員,絲毫不考慮自己的生命安全,更不要說勞累和辛苦。這種徹底的忘我工作,就是白求恩的幸福。
為傷員做手術,白求恩小心謹慎,生怕因自己的一點疏忽影響到傷員的救治效果﹔而對於自己的安全,卻可以“粗心大意”。在雁宿崖戰斗的搶救中,白求恩的左手中指被刀尖劃破,他沒有在意﹔之后,又為一個頸部患丹毒症合並蜂窩組織炎的傷員手術時,那個沒引起注意的傷口又受到致命感染,使他得了膿毒敗血症﹔1939年11月12日,正是這膿毒敗血症,奪去了白求恩寶貴的生命。
對於這個染症致命的過程,白求恩沒有任何懊悔或埋怨,因為這完全是在自己堅持的工作原則和規范下發生的意外﹔對這種意外,白求恩似乎順理成章地接受。讀一讀他的遺囑,我們會更加清晰地了解白求恩面對死亡的精神狀態。
他囑咐聶榮臻司令員,給(當時的)加拿大共產黨書記蒂姆·布克寫信,同時抄送國際援華委員會和加拿大民主聯盟會:“告訴他們,我在這裡十分快樂!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多有貢獻”﹔“也寫信給(美國共產黨書記)白勞德,並寄上一把日本指揮刀和一把中國大砍刀”﹔“請求國際援華委員會給我的離婚妻(坎貝爾夫人)撥一筆生活的款子,向她說明,我是十分抱歉的!但同時也告訴她,我曾經是很快樂的”﹔“將我永不變更的友愛送給蒂姆·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國的同志們”﹔“兩個行軍床,你和聶夫人留下吧,兩雙英國皮鞋也給你穿了”﹔“騎馬的馬靴和馬褲給冀中區的呂(正操)司令員”﹔“賀龍將軍也要給他一些紀念品”。
他還分條列出給葉部長、游副部長、杜醫生、江校長、郎同志、潘同志、董同志、“小鬼”、馬夫、沙飛以及攝影隊、衛生學校的紀念品。他還囑咐:“每年要買二百五十磅奎寧和三百磅鐵劑,專為治療患瘧疾病者和極大數目的貧血病者。千萬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帶去購買藥品,因為那邊的價錢要比滬港貴兩倍。”
我讀著如上遺囑的文字,被一種巨大的溫暖包圍著,被一種無可名狀的人生之美吹拂著,被一種春雨潤物般的人情浸潤著——有如此情懷,在死亡面前,還會有什麼恐懼、懊悔、悲戚或迷茫?隻要我們懂得了生命的意義,有了生命的美好實踐,死亡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白求恩的遺囑是寫給聶榮臻司令的一封信。這封信的末尾,是這樣一段話:“最近兩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時日,感覺遺憾的就是稍嫌孤悶一點,同時,這裡的同志,對我的談話還嫌不夠……我不能再寫下去了!讓我把千百倍的謝忱送給你,和其余千百萬親愛的同志!”言辭之中,洋溢著滿足,洋溢著愉快,洋溢著幸福,洋溢著巨大的同志之愛。
在淶源白求恩為傷員做手術的小廟前,面對白求恩的塑像,回憶咀嚼著白求恩的遺囑,我的靈魂經歷了一次愛與幸福的洗禮。
二
大愛和大恨應該是成就英雄的兩個必備條件,沒有大愛,英雄的心胸怎會有那麼寬廣,那麼深邃﹔沒有大恨,英雄的氣概怎會有那麼巨大,那麼具有強烈的壓倒一切的力量。農會和八路軍讓王二小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真正的恨,懂得了革命和抗日的道理﹔為了這大愛和大恨,二小什麼都舍得……
在王二小的家鄉淶源上庄村旁,一位白髯飄飄的老人,正在給一個少年游客講王二小。為什麼一個13歲的少年能成為頂天立地的英雄?那位小游客向老人請教,老人耐心為少年講解。我為那聊天式的講述所動,禁不住駐足旁聽。
王二小是我最熟悉的故事之一,但今天聽來,很多細節卻都在撥動著我的心弦。我大腦的信息庫似乎在重新組合一個嶄新的少年英雄形象。
任何英雄都不是天生的,英雄,不可能從天而降﹔而少年英雄的產生,更會有極其深刻的社會背景。我想凶殘的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的滅絕性殺戮催生了童年王二小的國仇家恨,這或許是英雄之路的起步吧……王二小有一個完整的家,父母、哥哥和二小一共四口人。他的家窮得沒宅子沒地,隻能住在村外一個殘破的奶奶廟裡,一家人分別為地主扛活、放牛、做針線。二小非常愛這個家,他願用生命保護這個家。但由於日本鬼子的侵略,這個家卻無法保全。1939年9月的一天,鬼子炮轟了上庄村,爹死於炮彈之下,娘被炮彈炸傷,哥哥被鬼子抓去修炮樓。二小也被抓到炮樓當勞工,母親最終病餓而死。家沒有了,留給王二小的隻有仇恨。少年王二小發誓要向鬼子報仇!
英雄必有英雄的品格,而英雄品格的形成,除了秉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什麼?大概是強烈的生存欲和復仇心,它們逼使少年王二小很快具備了英雄必備的勇敢、機智和沉著吧……王二小給哥哥送飯時,見識了哥哥的勇敢。二小躲在大樹后面,見哥哥和八九個青年勞工,每人背一塊大石頭,低著頭、彎著腰,汗水濕透了破爛的衣衫。鬼子見誰走得慢,上去就是一陣皮鞭。一個鬼子朝哥哥肩上狠狠抽了一鞭子,哥哥一個趔趄,大石頭掉在地上,鬼子小隊長又上來,狠狠抽了哥哥十幾鞭,哥哥趴在地上,鬼子又用皮鞋猛踢哥哥的腦袋。隻見哥哥突然躍起,搬起那塊大石頭,砸到鬼子后背上,鬼子立即見了閻王。哥哥像一頭被激怒的猛牛,大聲呼喊:“鄉親們,咱不給小鬼子干了,趕快跑啊!”哥哥飛快地朝對面的山上跑去,勞工們也跟著哥哥瘋狂地逃跑。二小親眼看見鬼子開槍打死了好幾個人。哥哥僥幸逃走了,但哥哥不敢回家,不知流浪到哪裡去了……鬼子連一個孩子都不放過,兩天后,二小也被鬼子抓去修炮樓。二小想,我不能給仇人賣命,更不能讓病中的娘失去所有的親人。他要逃跑,但他不用哥哥的辦法,他在瞅機會。監督他們的鬼子,在工地上來回走,走一趟大約七八分鐘。天黑后,鐵絲網后邊的山一片朦朧。二小就趁著天黑和那七八分鐘的空當,用一根木棍別開鐵絲網,像一條泥鰍一樣鑽了出去,消失在大山中。可回家一看,娘已病餓而死。鄰居大伯提醒他不能久留,要防備鬼子抓“逃兵”,大伯答應幫二小掩埋娘的尸體,並讓他趕快逃往二區去找農會和八路軍……在漆黑的夜裡,二小獨自鑽山溝,兩隻狼發現了這個孩子,在后邊尾隨,欲擇機扑上去,填一填飢餓的肚子。二小假裝看不見,照常走路。爹曾告訴二小,見了狼不要慌,狼怕石頭、怕火光。二小彎腰撿起兩塊石頭,把石頭狠勁向一塊碰,石頭閃著火星,狼果然繞道跑開了。躲過了狼,又來了鬼子。鬼子開著五輛摩托車巡邏。二小趕緊找個山洞躲進去。鬼子過去了,二小接著趕路。從二小家的六區到八路軍的二區,有50多公裡的山路。二小白天躲在山洞裡,夜晚趕路。第二天晚上,二小餓得走不動了,可這窮山惡水的到哪裡找吃的東西啊,正愁的時候,他看見遠處有一星燈光。於是小心地摸過去,見是一個獵人的家。二小向獵人老爺爺講了實情,獵人把窩窩頭和兔肉拿出來,讓二小吃得飽飽的,又讓二小在家睡了一覺,到夜晚才讓他去趕路。又走了50多公裡山路,二小終於在黎明時趕到二區的狼牙口村。在村街上,二小被一塊磚頭絆倒,昏迷過去。
我想,大愛和大恨應該是成就英雄的兩個必備條件,沒有大愛,英雄的心胸怎會有那麼寬廣,那麼深邃﹔沒有大恨,英雄的氣概怎會有那麼巨大,那麼具有強烈的壓倒一切的力量。農會和八路軍讓二小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真正的恨,懂得了革命和抗日的道理﹔為了這大愛和大恨,二小什麼都舍得……狼牙口村農會的高主任發現了昏迷於街頭的王二小,他把二小抱回來,讓妻子用姜糖水把二小暖醒,二小說清了來龍去脈,高主任和鄉親們收留了他,在狼牙口村,二小重新有了家。這裡的家有六七戶,他給這幾戶人家放牛,輪流在幾戶人家吃飯睡覺,每家每戶都把二小當成自己的孩子。吃喝有人惦記,衣服、鞋襪有人准備,有幾頭牛做他的伙伴,二小享受著久違了的家的溫暖。在高主任的幫助下,二小又加入了兒童團,站崗放哨查路條,二小比誰都積極。住在狼牙口村的八路軍騎兵連奉命去下壺關打鬼子,二小出了個主意,帶兒童團小伙伴們上山割馬草,當騎兵連吳連長正愁馬草接應不上的關頭,老鄉們和兒童團送糧草的隊伍來了,幫助騎兵連打了一個大勝仗。鬼子不甘於下壺關的失敗,伺機反扑狼牙口村。王二小和兒童團早探得消息,讓鬼子扑了個空。窮凶極惡的鬼子從山溝搜出幾十個老鄉,要他們說出八路軍的糧食在哪兒。老鄉們誰也不說話。在鬼子要用機槍掃射鄉親們時,高主任站出來,鬼子小隊長抓住高主任的脖領子:“你說,快說吧!不然一刀劈了你!”高主任說,老百姓什麼也不知道,鬼子怒了,舉起軍刀向高主任劈過去。在千鈞一發的時刻,王二小挺身站出來說:“我知道。”鬼子放開高主任,逼二小領路去找糧,二小把鬼子領進深溝裡的一個大山洞,二小像一隻兔子在前邊連走帶蹦,他左拐右拐,在一個叫貓兒洞的地方側身鑽出去,鬼子鑽不過去,急得亂開槍。王二小鑽出山洞,與高主任會合,帶領鄉親們安全轉移。
英雄之所以做出驚人之舉,絕不是瞬間的心血來潮﹔剎那的決斷和行為,是大愛與大恨迅速積累所造成的能量,在成熟的時機突然爆發的結果,所以王二小能在關鍵時刻以超人的勇氣和智慧抓住復仇的機會,用自己稚嫩的生命成就了英雄的壯舉……那是1942年農歷九月十六清晨,13歲的王二小正在狼牙溝外崖的山坡上放牛。忽見一隊鬼子進山來掃蕩。狡猾的鬼子從狼牙口村向一個山溝摸進。那山溝裡有一個叫范庄旺的村庄,村裡隱蔽著八路軍的后方機關,萬一鬼子進了那條山溝,八路軍的同志們和村裡的鄉親在劫難逃。二小想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可回去報信已經來不及了。怎麼辦?怎麼辦?
二小忽然想起,吳連長和他的騎兵連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嶺子上。如果把鬼子引入騎兵連的埋伏圈,讓騎兵連打他個措手不及,那不僅救了后方機關和鄉親,而且還給騎兵連送去一塊“大肥肉”,不僅能向鬼子討一筆血債,也向八路軍和鄉親們報一次大恩!二小拿定主意,故意向鬼子暴露了自己。其實鬼子並不清楚后方機關的位置,正想找一個帶路的呢!他們抓住王二小,用槍逼著他帶路。二小裝作順從的樣子,把鬼子一步一步帶入騎兵連的埋伏圈。石湖旮旯下那條山溝是個死胡同,翻過一塊巨石,前面已無路可走。當鬼子警覺之時,王二小迅速向一片灌木叢跑去。鬼子隊長趕上去舉起洋刀,一刀削去了二小五個手指,第二刀將二小挑起來。他把二小高高舉起,狠命地摔在一塊大石頭上。此刻,山頭的騎兵連槍炮四起,一袋煙的功夫,就把這股鬼子全部報銷了。吳連長把二小抱上戰馬,飛快趕回村搶救。但因傷勢過重,英勇的王二小獻出了自己稚嫩的生命。二小用生命換來了八路軍的一個殲滅戰,且保衛了后方機關和諸多鄉親﹔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抗日之歌。方冰和劫夫的那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迅速傳遍八路軍營地,傳遍整個抗日戰場,成為我方軍民奮勇殺敵的號角和戰鼓……
我完全沉浸在淶源老人所講的故事情節裡,我似乎在追隨二小的生命足跡,感受著每一個動人的場景……老人已經走了,那少年游客也早已不見蹤影,我仍呆呆地站在原地思索……
多麼好的故事啊!多麼深刻的精神洗禮啊!多麼生動的講述啊!那位老人不是受過訓練的專業解說員,但他比專業解說員更認真、更鄭重其事。他講得更投入、更生動、更引人入勝。老人大約80來歲,大概與王二小是同一代人吧,他像是這故事的親歷者,講起來那樣從容真切,還有幾分自豪。我想那少年也不是一般的游客,他肯定對與自己年齡相仿的抗日英雄王二小有過認真的思考,要不然也不會向老人提出那麼多的問題。聽了那位無名老者的講述,他是不是懂得了,在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年代,那個小小的少年,為什麼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