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限
2016年11月16日15:02 來源:遼寧日報
核心提示
林朝勝是沈陽軍區總醫院干部病房的主任醫師,她珍藏著父親留下的一張特殊的畢業証。雖然只是一頁質地粗糙、印刷簡陋的黃紙,但它卻見証並記錄了老一輩軍醫的成長歷程。
11月8日,林朝勝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從林朝勝的講述中,記者逐漸還原了她的父親林春芳從一名普通紅軍戰士成長為醫療專家的歷程,也了解到紅色家風在革命家庭中是如何傳承的。
長征路上學文化
林朝勝告訴記者,家裡保存的這本畢業証是父親林春芳珍藏的,雖然它只是一頁質地粗糙、印刷簡陋的黃紙,可父親每當拿起它總是愛不釋手——那是一張延安紅軍衛生學校的畢業証。隻有多年未見的老戰友來訪時才會拿出來,和戰友們一起回憶那段激情的歲月。
1913年,林春芳出生在大別山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受時任蘇維埃主席的父親影響,林春芳從小就是當地兒童團團長,和群眾一起參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1930年7月,父親和哥哥被當地土豪殺害了,為了報仇,1931年1月,林春芳參加紅軍,那年他剛剛17歲,領導看他長得瘦小,就讓他當了連隊衛生員,從此林春芳一生與醫結緣。
革命,是林春芳自己的選擇﹔而他走上醫學道路,卻是革命的選擇。
參加紅軍時,林春芳斗大的字不識一筐,每天行軍不管多累,他都要在休息時跟老兵學幾個字,然后在地上練習寫,這樣一年下來就認識了上千個字,可以寫信、看書、讀報了。林春芳把聽到、看到和用到的戰地救護方法都一一記下來,小筆記本整天不離手。
長征時的救治條件非常艱苦,能夠找到一塊門板搭一個手術台就很不錯了。手術刀是民用剪刀代替的,沒有繃帶就把被子撕成條。受技術和物質條件的限制,當時隻能做一些諸如消毒、包扎、固定、止血、縫合、取子彈、取骨片這樣的處置和小手術,至於斷肢和內臟手術,根本沒法做。那時,林春芳救護過的傷員不計其數。
林春芳的戰地救護本領全是在實踐中學習的,那些老連長、老排長告訴他怎樣包扎固定,如何處理傷口,林春芳一邊照著做,一邊自己琢磨新法子。這樣邊學邊干,邊干邊提升,入伍3年他就當上了團衛生隊看護長。
林春芳當時帶領衛生隊跟隨部隊轉戰,在長征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收容主力部隊掉隊的傷病員。遇有敵情時,紅軍常常要急行軍,有時候一天一夜趕百裡路,體弱掉隊的戰士有很多,如果發生戰斗,還會有大批傷員。林春芳帶領醫務人員每天都能看到路邊餓死、累死的戰士,遇到奄奄一息的,他就安排救護人員抬到衛生隊收容。
過秦嶺時,林春芳看到路邊有個負傷掉隊的連長,因為飢寒交迫,已經沒有力氣走路。林春芳用馬把這位連長馱到衛生隊,兩天后他才蘇醒,被順利轉移到后方醫院治療。分別時,兩人互留姓名,相約勝利時再見。沒想到,兩人在新中國第一次授銜時真的相見了。當首長宣布,授予軍區總醫院院長林春芳上校軍銜,授予軍區裝甲兵政委楊中行少將軍銜時,他們同一時間聽到了對方的名字,隨后激動地相認。楊中行第一句話是:“救命恩人啊,可找到你了!”
過雪山草地時更是艱苦,缺吃少穿。一天,已經兩天沒吃東西的林春芳昏迷在路上,這時,一位叫胡全先的戰友把僅有的一點炒面喂給他,挽救了他的生命。林朝勝說:“胡全先這個名字父親念叨了一輩子,遺憾的是,從那之后,他們就再也沒見過面。”
戰爭年代,林春芳搶救的傷員不計其數,有的后來為革命獻出了生命,有的如今已成為共和國的將軍,也有的復員回鄉種田。晚年的林春芳,每當想起這些戰友,就會覺得光榮、自豪、慶幸、滿足。
一本筆記本成為傳家寶
長征后期,林春芳已經是團衛生隊隊長,成為戰士心中很有名氣的軍醫了。林春芳歷任紅四方面軍第十師醫院看護員,紅四方面軍總醫院護校學員、總護士長兼司藥,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第七分校醫務主任,他經歷黃安進攻戰、麻城攻堅戰等大小戰役數十次。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進入川陝開辟革命根據地,193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林春芳因工作突出被部隊選調到延安紅軍衛生學校學習。這是他接受正規醫學教育的起點。因為是已有8年軍齡的“老干部”,領導任命他為學員十四期期長。這次入校學習對一個“土造醫生”來說,真是雪中送炭,林春芳如飢似渴,是當時學員中學習最刻苦、成績最優秀的。林朝勝聽父親的老戰友們回憶說:“那時的林春芳可是大伙兒心中的英雄楷模。”
那時的延安,吸引著一批又一批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紅軍衛校主要接收有文化的青年。由於國民黨的封鎖,當時延安生活十分艱苦。窯洞是學員們的校舍,窯洞前的大樹下就是課堂。學員們席地而坐,大樹上挂個黑板,老師認真地講著、畫著,同學們專心地聽著、記著。老師的一本解剖圖譜同學們互相傳看,一小時后便傳給另一班。晚上,一個班的學員圍坐在窯洞的一鋪大炕上,中間是一個小炕桌,上面放盞小油燈。為了省油,燈捻放得很低,小火苗一閃一閃的,10名同學緊緊圍坐在燈旁,借著昏暗的燈光,貪婪地看書和課堂筆記。
林春芳的筆記曾是同學們的考試藍本,他常常把解剖圖畫下來,成為學員們傳看的另一本教科書。林春芳的筆記記得最好,解剖圖畫得也非常清晰。林朝勝說:“父親隨軍南征北戰幾十年,精簡過多少次行裝,但從沒有丟掉這些在紅軍衛校時的學習筆記和學習材料,它們成了父親從醫生涯的珍貴紀念和我們家的傳家寶。”
在林朝勝家中,記者翻開了這個被林家當成傳家寶的筆記本,書頁已經泛黃變脆,筆記本封面上寫著林春芳為自己起的筆名“林鬆”。林朝勝說:“父親喜歡鬆樹的風骨與堅韌,而筆記本上的字字句句都可以看到父親本人的堅韌和執著。”記者看到,筆記本上面的每一張解剖圖依然清晰地、活靈活現地浮在紙上,圖上還標注著密密麻麻的小字和英文,每一頁都那麼工整、清晰、嚴謹,很難想像這些是在延安的窯洞裡點著煤油燈繪制的。林朝勝說,每當她看到父親這個筆記本和畫在草紙上的這些解剖圖譜,都會心酸落淚。
作為西安第四軍醫大學畢業的研究生,林朝勝說:“從醫學角度講,父親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畫的圖、做的筆記比現在的她在白紙上畫的要好出好幾倍。”
因勤奮好學,在延河邊上收獲愛情
林朝勝說,父母是在延安的延河邊上走到一起的。父親林春芳和母親張汝梅是同一期紅軍衛校學員,母親張汝梅是1938年投奔延安的熱血青年,和一群年輕人整天圍著父親林春芳聽他講長征的故事,其間張汝梅看到了這個唯一的紅軍干部學員與眾不同的品行:他開荒總是最多,背柴總是最重,畫圖總是最好,考試分數總是最高,實習手術操作總是最漂亮。林朝勝回憶說:“母親曾說父親講的那些戰斗故事成了他們戰友情誼和戀人情意的心理橋梁和精神紅娘:他帶領傷員組成的突擊隊夜襲敵人據點,奪來急需的槍支和藥品﹔ 他巧妙地躲過敵人封鎖,把大批傷員轉移到安全地帶。在母親眼裡,父親是千千萬萬個紅軍戰士中的優秀代表,也是部隊醫務干部的榜樣。”
漸漸的,張汝梅對林春芳由敬佩變成愛慕。於是,他們開始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張汝梅吃飯時總是把限量的小米飯撥給林春芳一些,休息時總是為林春芳把臟衣服洗干淨﹔ 而林春芳也總是把筆記先借給張汝梅看。在靜靜的延河岸邊,留下了兩人共同學習的身影、一起散步的腳印。
畢業前夕,林春芳與張汝梅在延安的窯洞裡舉行了婚禮。可是婚禮還沒有開始,敵機就來轟炸了,大家紛紛躲到了山上,待敵機轟炸過后,他們又開始投入到救治傷員的任務中。就這樣,畢業時,林春芳與張汝梅成了紅軍衛校一對人人羨慕、同窗結緣的革命伴侶。
毛主席的題詞成為一生的座右銘
1941年,經毛主席提議,中共中央批准,紅軍衛生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1941年即將畢業的衛生學校十四期學員是學校更名為中國醫科大學后的第一期學員,林春芳也因此成為中國醫大第一期的期長。
畢業前夕,學員們期望毛主席能來參加畢業典禮,並為大家頒發畢業証書,為大家題詞留念。
過了幾天,同學們正在地裡幫老鄉干活,這時,毛主席的秘書送來了一封信。
林春芳小心翼翼地打開信紙,隻見一張白紙上用毛筆寫著“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13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同學們興奮地歡呼起來,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林春芳隨后讓學員將主席的題詞精心放大,分別貼在校部、禮堂、圖書館和十四期教室門口。
1941年7月15日,畢業典禮上,放大了的毛主席題詞庄重地挂在會場中央,全體學員在題詞下庄嚴宣誓:“聽從黨中央分配,到前線去,救死扶傷,建功立業。”他們要用實際行動踐行毛主席、黨中央的指示和希望。林春芳所在的十四期61名學員都得到了印有毛主席題詞的畢業証書。証書上,毛主席題詞手寫體被印成紅色作背景,上書學生姓名和學制說明。這張畢業証書對全體學員來說,是最珍貴的文憑、最珍貴的紀念。
林春芳畢業后被分配到八路軍一二O師醫療隊,后調到二十六陸軍醫院工作,隨部隊轉戰南北,戰斗在哪裡打響,他帶領的醫療隊就出現在哪裡,常常是幾小時的戰斗剛結束,緊接著要做幾十個小時的手術。林春芳總是連續手術,直到把傷員全部救護完才下手術台。他用在紅軍衛校學到的知識指導實踐,技術水平一步步提高,先后擔任了外科主任、醫療院長。他根據戰地病例發明了新術式,如五指炸沒了的傷員,他用掌指切開法使傷員能用掌指來活動,能拿筆寫字、用勺吃飯,甚至還能打槍。
1994年,林春芳病逝,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愛的醫療事業和親人。他沒有給子女留下財物,留下的隻有那張印著毛主席題詞的紅色畢業証、筆記本,以及作為軍醫參戰所榮獲的幾枚軍功章。
“紅色基因”世代相傳
林朝勝現任沈陽軍區總醫院干部病房主任醫師,沈陽軍區老年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全軍老年醫學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軍委保健局特聘會診專家。
回憶父親的往事,林朝勝充滿自豪。她告訴記者,父親不隻一次地對自己講過,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所經歷的艱苦卓絕是他們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是終生難忘的精神財富。這種財富是教育下一代的最佳教材,作為老紅軍的子女就要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為國家富強為人民安康貢獻力量。
林朝勝說,自己從小就受父親的影響。
林春芳養育了5個子女。在他的教育下,5個子女都參了軍。林朝勝告訴記者,從家裡人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父親對黨的忠誠。孩子的名字都是父親根據戰事所起的。大哥出生於1946年,當時毛主席發表了“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的講演,父親便給大哥取名林爭平。二哥是1948年出生的,當時正是解放軍出發向大西北進軍,父親便給二哥取名林進軍。大姐是1951年出生的,這時新中國成立了,大姐就取名林建華。而她是1953年出生的,正值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父親就給她取名林朝勝。1954年,弟弟出生,父親希望世界永遠和平,不再有戰爭,又給小弟取名林東平,取東方和平之意。
追隨著父親的腳步,追尋著父輩的信仰,如今,林春芳的5個子女在各自的崗位上踐行著父親的期望和要求。作為長征親歷者的后代,林朝勝行醫數十年來,一直將父親的教導牢牢記在心裡,體現在行動上。工作上她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在醫院的各項業務評比中,林朝勝總是名列前茅,是醫院裡大家公認的業務標兵。
林朝勝說,父親用對黨的無限忠誠、對戰友的深厚情誼、對醫療工作的全心投入,書寫了一個紅色醫生平凡而偉大的人生。父親留下的“紅色基因”是子女一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本版照片除注明外,由林朝勝提供)
人物檔案
林春芳
1931年參加紅軍,歷任戰士護士,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總護士長。參加二萬五千裡長征,任團衛生隊長,1938年被選派到延安紅軍衛校學習,任十四期期長。畢業后任八路軍一二O師醫療所所長、野戰醫院院長。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沈陽軍區總醫院第一副院長(主持醫院工作)、沈陽軍區衛生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二級紅星勛章。1994年於沈陽病逝。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