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朱德的家教和家風

2016年11月30日10:30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朱德的家教和家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華傳統文化強調個人、家庭和國家的有機統一,家庭是最重要的紐帶。正如習近平指出的:“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我們要“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家庭建設的重要內容就是樹立良好的家教、培育良好的家風。朱德在繼承優良傳統家教家訓的基礎上,特別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風,為黨員干部在家庭建設方面樹立了光輝的典范。

傳承優良傳統家訓,樹立家人價值觀念

在中國的傳統中,家庭中往往傳承著祖輩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立業的一些教誨。這些祖訓,往往體現了一個家族的核心價值觀。朱德得到了祖訓的教育和引導,又根據時代需求,對這些祖訓進行了傳承、創新和發展。

朱家祖先都是憨厚、勤勞、朴實的農民,朱德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裡勞動”﹔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把十幾口人的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條。日子雖然貧寒,但全家和和順順,尊老愛幼,深受當地群眾的稱贊和尊敬。朱德的父母都是“賦性和厚,為人忠耿,侍親孝,持家勤”的一代人,他們每天都起早貪黑地在地裡干活。佃農家庭的生活是艱苦的,由於地主的殘酷剝削,盡管一家人辛勤勞作,但仍然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和《朱子家訓》的引導,深深地影響著朱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養成了勤儉廉潔的好習慣,一生都保持著艱苦朴素、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

朱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對他影響最深的是母親鐘氏。他曾深情地撰文追憶自己的母親:“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母親這樣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我們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裡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雖到老年,仍然熱愛生產。”母親的言傳身教使朱德從小養成了勤勞的好習慣。一生儉朴、熱愛勞動是鐘氏為朱德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樹立嚴格家教,規范家人行為

“國”與“家”緊密相連,“家”是“國”的細胞,家和萬事興,治國先從治家開始。朱德在遵循和傳承祖輩家訓的同時,還以無產階級優秀分子的標准要求自己的子孫們,樹立了嚴格的家教,用以規范家人的行為。

朱德對子女后輩的培養非常重視。他特別強調,要把子女后輩培養成革命事業的合格接班人,而不是要接“官”、接“權”。他對后輩說:“要盡到我們的責任,把你們培養成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

1937年9月,朱德在給四川親屬的信中寫道:“那些希望升官發財之人決不宜來我處,如欲愛國犧牲一切能吃勞苦之人無妨多來。”他還說:“我不能再顧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這是戰爭年代朱德對親人的要求。新中國成立后,他也一刻沒有放寬做人做事的標准,而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和家人。

朱德的兒子朱琦去世后,有關部門把朱德的三孫子從海軍青島基地某部調到北京,以便照顧。朱德知道后,極不高興地說:“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賢孫!哪裡來的,還應該回哪裡去!”當朱德得知他的二外孫分配到工廠工作的消息后說:“當工人好啊,就是要當工人農民。不要想當‘官’,要當個好工人。”

朱德從不居功自傲,他嚴格教育后輩要做平凡的普通群眾,絕不允許自己子女后輩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聲望享受特權。在朱德看來,干部子女有了特殊化思想,那就是變質的開端。

在領導干部子女用車問題上,朱德從不破格,真正做到公私分明。朱德對家裡的所有人都嚴格要求,一律不准乘坐公家的汽車上學,無一例外。就連他的夫人康克清都是乘公共汽車去上班。

朱德告誡子孫們,躺在老一輩的功勞簿上,就會變成資產階級的少爺,要求他們不要貪圖享樂,要靠勤勞的雙手,創造自己的生活。

在朱德的教導下,他的子孫們都是在最基層的普通崗位,靠自己勤奮勞動,過著儉朴的生活,並沒因為是朱德的后代而享受特殊的待遇。朱琦從部隊轉業后,到石家庄工作,先在鐵路機務段當練習生,后又成為火車司機。有一次,朱德坐的專列正好是朱琦當司機,朱德便在車廂中接見了他,並給予了鼓勵。朱琦始終牢記父親的教導,勤勤懇懇地工作,在鐵路部門一直工作到病逝。

培育良好家風,塑造家人思想品德

家風,是家庭的傳統、規范及習俗,是上輩人對下輩人的言傳身教。家風通過日常生活影響人的心靈,塑造人的人格和思想品德。朱德對家人立下的規矩,不僅要求子孫們做到,自己也身體力行,形成了良好的家風。

朱德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年代,始終保持著儉朴的生活習慣,倡導艱苦朴素、勤儉持家的良好家風。他說:“我們要怎樣才能把我們的家業創立起來呢?要靠勤勞,還要靠節儉。勤儉是我國勞動人民固有的美德。‘克勤克儉,成家立業’的格言,現在應當成為我們每一個國家工作人員和經濟工作人員必須時刻牢記和貫徹執行的原則。”

新中國成立后,一些青年受到資產階級享樂思想的影響,他們既不知道過去的艱苦,也就比不出今天的幸福。朱德指出,“這是一種最危險的現象”,“對於一些尚未成年的少年兒童,也應該加強勤儉教育,特別是對於一些家庭生活比較富裕的少年兒童,這方面的教育更為迫切需要”。

閑暇時,朱德往往會帶領孩子們挖土種菜,讓他們養成自食其力、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朱德也從不允許孩子們亂花錢,他們上小學時添置必要的衣服用具,都要征得朱德的同意,並一一記賬。朱德還經常檢査這些開支。孩子們參加工作后,朱德也不輕易給他們買什麼東西。

在朱德的遺物中,有一條補了又補的襯褲,上面有17處補丁,無數個小孔。還有一張白麻紗貼花床罩,一邊已朽爛,罩面上有6處補丁,這張床罩陪伴朱德度過了晚年生活。后來,康克清又一直用到1992年去世。這張床罩總是破了又縫,縫了又補。這些補丁還是朱德的兒媳婦趙力平縫補的。由此可見,他們傳承的不僅僅是一件件物品,更是體現出良好家風。如今,這兩件物品陳列在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以此教育更多的人保持艱苦朴素、勤儉持家的優良作風。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朱德認為,共產黨員和其他人一樣,都應遵循養親教子的古訓,在政治上嚴格要求的同時,在生活中應給予家庭成員無微不至的關愛。

朱德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和睦的大家庭裡,受長輩的影響形成了尊老愛幼和親情孝道的良好家風。在駐防瀘州時,他把父母接去一同生活,以盡自己的一份孝心。抗日戰爭爆發后,身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司令的朱德竟然身無分文,連救濟困窘中的母親、寄錢盡孝的能力都沒有,他隻能悄悄地寫信向在四川瀘州的好友戴與齡求助。

此后,當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時,朱德萬分悲痛:“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他把對生身母親的愛,升華成對祖國母親的愛,這就是對家國的孝。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讓兒女們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朱德將孫子、外孫接到身邊撫養。為了報答家鄉親人當年支持他讀書和革命的恩情,他把老家親屬的孩子接到身邊撫養,目的是為這些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把他們培養成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這十幾個孩子的到來,使朱德家成了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

學習朱德家教和家風與開展黨風廉潔建設

朱德的家教和家風,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也為我們黨當前深入開展黨風廉潔建設提供了重要借鑒。

家教是家庭中有力的戒律,家風是無聲的教化。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正,則社稷興。

習近平指出:“領導干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干部作風的重要表現。”“抓作風建設要返璞歸真、固本培元,在加強黨性修養的同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干部要重視家風建設,廉潔修身、廉潔齊家。

在幾十年的革命歷程中,朱德始終重視家庭教育,並逐漸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家庭教育思想。他曾對子孫們說:“如果一個革命的家庭連自己的后代都管不好,那怎麼能教育廣大人民群眾呢?”朱德以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來對待子女的培養和教育。他雖然整天專注於黨和國家的大事,但從來不放鬆對子孫們的教育,時刻關心著他們的成長。1975年3月6日,朱德寫下了“革命到底”四個大字。康克清說:“這四個大字,既是對他自己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的總結,也是對我們全家的期望。”

黨員干部的好家風與作風甚至黨風相連。黨員干部不僅要嚴守黨紀國法,還應該養成嚴格的家教,形成良好的家風,管好配偶、子女和身邊的工作人員。每個黨員干部都應該先從搞好家風做起,以正家風帶動正黨風。

現實生活中,某些領導干部之所以貪污腐化,與其家教不嚴、家風不正有很大關系,家屬親屬相互影響、惡性循環,形成家族式腐敗,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對領導干部來說,良好的家教家風無疑是抵御腐敗的重要防線。因此,黨風廉潔建設需要黨員干部注重自身的家風建設。從一些案件中可以看出,某些出問題的領導干部普遍存在家風不正、家教不嚴的現象,家風敗壞已成為某些領導干部走向腐敗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當前開展的黨風廉潔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有必要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學習朱德的家教家風,對照檢查自身的家庭教育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羅淑蓉)

(本文摘自《黨的文獻》2016年增刊)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