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劉華清:將軍情懷 平民本色

余瑋

2016年12月07日08:2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聲明:本文原載於《黨史縱覽》2016年第11期,系《黨史縱覽》雜志社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從我參加革命之初為窮人謀解放,到建國后為人民謀幸福,幾十年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變,永遠不能變。”從大別山到中南海,從將軍到平民百姓,劉華清不改的是將軍情懷,不變的是平民本色。

孤軍北上,轉戰萬裡,勇當長征急先鋒

1998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之后,曾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的劉華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的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此時,他已經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貢獻了整整70年的心血。

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在遠離黨中央的情況下,孤軍遠征10個月,艱苦轉戰萬余裡,先期到達陝北,為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陝北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上寫下了別具特色的光輝篇章。作為原紅二十五軍老戰士,劉華清在接受採訪時回顧了紅二十五軍長征的有關情況,對這段歷史做了一些重要的補遺:“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約3000名指戰員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開始了長征。長征出發前,在光山縣東南的扶山寨打了一仗。”當時,紅二十五軍為了趕赴鄂東北,商定是否實行戰略轉移的問題,已經連續沖破敵人的4道封鎖線,部隊十分疲勞。剛到扶山寨地區休息,尾追之敵10個團就跟蹤而至,形勢十分緊迫。紅二十五軍指戰員們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一鼓作氣,將敵擊退,斃傷俘敵約4000余人,使尾追之敵再也不敢跟蹤追擊了,為召開會議研究討論紅二十五軍的長征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之前,部隊各級黨組織向全體指戰員講形勢,講任務,進行了深入的政治動員。當時提出的口號叫‘打遠游擊’‘創建新蘇區’。當時我在軍政治部任組織科長,這是長征出發前整編決定的。長征出發時的《宣言》是我親自刻印的。同時還刻印了其他一些傳單、張貼布告,書寫標語等,對戰士進行宣傳動員。”

紅軍長征抵達陝北延川縣后,劉華清在軍團政治部秘書長程坦的領導下,將毛澤東為紅軍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改編成歌詞,填入流行於鄂豫皖根據地的一首歌曲的曲調之中。這首軍歌從紅軍時代一直唱到了今天,唱遍了全國。毛澤東十分喜歡這首歌,說過不僅要唱,還要講解,還要按照去做。每當聽到或唱起這支歌,就會引起劉華清的無限思緒,就會回憶起許許多多的往事……

“紅二十五軍在長征途中經歷了許多次激烈的戰斗,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二十五軍離開鄂豫皖蘇區時,先向西挺進。當時,國民黨軍5個師和“鄂豫皖三省‘追剿’隊”已麇集在鄂東北,正准備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大規模“圍剿”,但尚未完全形成合圍。我軍適時而主動地實施轉移,打破了敵人的“圍剿”計劃。蔣介石急忙調動3個團的兵力追擊堵截,先后在湖北棗陽、隨州一帶,以及河南境內的桐柏、方城、盧氏等幾個地區布置了封鎖線,企圖將脫離根據地孤軍遠征的紅二十五軍圍殲於途中。紅二十五軍人數雖少,但武器裝備好,彈藥充足,戰斗力很強,指戰員們都是經過多次戰斗考驗的骨干,個個能征善戰。后勤、醫院等保障單位也都非常戰斗化,說走就走,說打就打,全軍隨時都保持著良好的戰斗姿態。“11月17日,我軍在一個叫朱堂店的地方突破敵人阻攔,當晚趁夜暗從信陽以南越過平漢鐵路,進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棗陽一帶,實現了戰略轉移的初步目標。鑒於該地區距平漢鐵路和漢水較近,機動范圍狹小,加之敵重兵壓境,難以立足發展,遂掉頭北上,向豫西的伏牛山區轉移”。

“此時已是11月下旬,寒流南下,氣溫驟降,而紅軍指戰員卻衣著單薄,糧秣不給。但部隊仍保持著高昂的斗志,頂風冒雪,向北突進。26日下午,我軍正准備從方城獨樹鎮附近越過許南公路時,突然遭到預先抵達在該地區的敵一個旅和一個騎兵團的阻擊。同時敵“追剿縱隊”5個支隊和1個師又隨后緊追,形勢相當嚴峻。那天的氣候條件極為惡劣,飢寒交加的戰士們手指都凍僵了,有的槍栓也被凍住了。敵軍乘機發起沖擊,並分兵從兩翼包抄,情況異常險惡。“在此危急時刻,軍政委吳煥先沖到最前線,發出‘堅決頂住敵人,決不后退’的命令,使我軍很快穩住了陣腳。在他的率領下,指戰員們奮不顧身沖上前去,與敵軍展開白刃格斗。當時,我就在吳政委的身邊,也高喊著殺聲沖了上去。正沖殺間,一顆子彈打在我的左腿上,我覺得左腿突然被誰狠擊了一下就摔倒了,負了重傷。”

經過一番惡戰,紅二十五軍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天黑以后,風雪大作,接著轉為大雨,部隊行動極為困難。但數倍於我的敵軍仍在附近,天亮后必將發動新的進攻。因此,軍領導果斷決定:就是有天大的困難,也要帶領部隊迅速脫離危險區。緊急集合的命令一下,大家都忍受著極度的飢餓和疲勞,又頂風冒雪踏上征程。“這次戰斗后,為了使部隊迅速擺脫敵人,軍領導決定讓我和部分傷病員留在當地養傷,可是我不願意離開部隊,便堅決要求跟隨大部隊轉移,軍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同意讓我騎馬走,得以跟上大部隊安全轉移。這件事情令我終生難以忘懷。”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紅二十五軍經過一夜的急行軍,繞到守敵空虛的保安寨以北地區,越過許南公路,進入伏牛山區。

紅二十五軍在西進北上過程中,途經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軍領導教育部隊一面行軍打仗,一面做群眾工作,擴大紅軍的政治影響。部隊每到一地,都要調查了解社會情況,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嚴格遵守群眾紀律,堅決保護群眾利益,贏得了沿途各族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劉華清回憶道:“1935年8月中旬,我軍進入靜寧縣以北的單家集和興隆鎮等地。這裡是回民聚居的地區,軍政委吳煥先及時對全體指戰員進行群眾紀律和民族政策教育,專門規定了‘三大禁令’和‘四項注意’:禁止部隊駐扎清真寺,禁止毀壞回族的經典文字,禁止在回民地區吃大葷﹔注意遵守回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裡打水,注意回避青年婦女,注意實行公買公賣。他讓我用毛筆把‘三大禁令’和‘四項注意’寫成大標語,貼到街上。他還親自到清真寺拜訪,召集阿訇和當地知名人士座談,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和紅軍的政策紀律。部隊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積極開展助民勞動,切實做到了秋毫無犯。” 因此,紅二十五軍在興隆鎮受到了廣大回民群眾的熱烈歡迎,還有十多名回族青年參加了紅軍隊伍。后來,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這裡時,受到了回民和其他各族群眾的熱烈歡迎,並訴說了紅二十五軍模范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的事情。“中央紅軍到達陝北與紅二十五軍會師后,毛主席提起這段往事時,夸獎了紅二十五軍長征途中所做的群眾工作,說紅二十五軍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執行得很好。”

1936年9月初,紅二十五軍強渡涇河,經鎮原、慶陽縣境兼程前進,途中多次擊敗尾追的敵軍,於9月15日抵達延川縣永坪鎮,與劉志丹等領導的陝甘紅軍勝利會師。至此,紅二十五軍孤軍北上,歷時10個月,轉戰萬余裡,成為長征到達陝北的第一支紅軍。紅二十五軍和陝甘紅軍會師后,為統一指揮作戰,兩支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10月19日,黨中央率陝甘支隊(即中央紅軍主力)抵達陝北,11月初在甘泉地區與紅十五軍團會師。會師后,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序列。1936年10月,紅十五軍團隨同西征紅軍攻克西北重鎮會寧城。不久,紅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和將台堡勝利會師,並舉行了隆重的慶祝三大紅軍主力會師的聯歡會。“這是我參加的第三次紅軍大會師,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紅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時那歡騰雀躍的場面,那團結勝利的氣氛,至今仍常常浮現在我的腦際,歷歷在目。”

關心部下,愛民愛兵,好一個“布衣首長”

“我對身邊所有的人都沒有發過脾氣,即使他們有點錯誤,也從沒發過脾氣,訓他們。有錯誤,總是教育、說理。即使是較為嚴重錯誤,不是原則問題,也沒有處分過他們,給他們改正的機會。所以,一批批這些同志與我的關系都挺好。一二十年來,不少同志當過我的警衛員,工作過程中接受了鍛煉,時間長了也學不到啥,不宜老在身邊,再到地方去再鍛煉為好。”採訪時,劉華清這樣說。

劉華清在河北打游擊時,身邊有個警衛員,這個警衛員的家裡十分困難。“抗戰勝利了,我說,你回家吧,打敗日本鬼子都要回家了。回去照顧你的父母,你找個老婆結個婚,種地,安居樂業。”10年后,劉華清曾專門派人看望那名警衛員,得知他娶了老婆有了孩子,還有幾畝地,日子過得非常好,劉華清尤為欣慰。“他在戰爭年代跟我三四年,很有感情,同生死,共命運,把首長當父母、當親人,什麼都照料得好,吃飯、走路、休息……”

劉華清在20世紀70年代時的一個秘書是上海人,他的父母親年事已高,自己家裡也沒人照顧。“一個兒子給我當秘書,一個女兒(他的妹妹)出嫁了。家裡有困難,沒人照顧,我建議他安心轉業到上海。”於是,這位跟隨自己多年的秘書,因為個人的特長到地方成為一家雜志的編輯,工作很得力。“其實,我舍不得離開他,他也舍不得離開我,我們是忍痛割愛呀。高興的是,他在家鄉干得不錯,他的父母也很高興。”一次,劉華清在上海考察,抽暇專門到這位昔日秘書的家看望他的父母。他的父母親極為喜悅,說:“首長,非常感謝,感謝您的關心,兒子的工作安排得好。”劉華清卻出人意料地這樣應答:“我還得感謝您哩,您為國家養育了一個好孩子。”2000年5月,劉華清到上海檢查身體,不見這位秘書來看望,不免驚詫。一打聽,原來他因病住院了。於是,劉華清在詳細詢問病情后,由於抽不出空去看望,就讓工作人員把自己帶的錢送去4000元,以解其治病之需。

中國有句俗語,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一起工作時間長了,自然有了感情,這種感情是建立在信任、尊重和堅持原則的基礎上的。“警衛員、秘書、炊事員、司機、保健醫生,我希望他們要好好學習,增長知識,關心國家大事,了解法制,不違紀,不犯法,現在市場經濟,千萬不能走彎路。他們風華正茂,不可能對一切問題的認識都那麼正確,他們需要教育,需要幫助,需要鼓勵,需要信任,需要我們不斷地給予指導。我們既是上下級的關系,又是平等的同志關系。”每每得悉過去身邊的工作人員在地方干得不錯,劉華清心裡都有說不出的高興,還經常與他們聯系。有時他們也來北京看望自己的首長,“我們感情非常好,我也希望他們成長、提高、發展。要干得好,學得好,為人民多做好事與實事。”

劉華清在中央領導崗位工作時,曾多次受中央委托,代表黨中央參加地方一些紀念慶祝活動,也曾多次到各地考察工作。每次,他都注意深入群眾,了解群眾生活疾苦,密切黨與群眾的聯系,不少軼事在地方傳為佳話。

“正月裡來是新春,趕著豬羊出了門,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送給親人八路軍……”1993年1月,劉華清到延安參加紀念雙擁活動50周年。在毛澤東發表《延安文藝座談上的講話》的舊址前聽到《擁軍秧歌》,劉華清情不自禁地走進人群,和當地群眾一起扭起秧歌來。歌聲、笑聲、掌聲交織回響在楊家嶺上空。在棗園,劉華清專門走訪了當年的老紅軍、老游擊隊員,回憶戰爭年代的光榮歷史,了解他們現在的生活情況。聽說被稱為“延河畔上不老鬆”“國防教育熱心人”的老紅軍張文清家中有困難,他當即囑咐軍分區的同志一定要想方設法幫老人解決生活現狀。

主持軍委工作期間,盡管工作很忙,會議很多,但隻要有時間,劉華清就會下部隊了解情況,聽取基層官兵的意見。幾十年的軍隊生涯,使他對基層官兵有很深的感情,在交往中與他們坦誠相對,心心相印。“他們的父母相信人民軍隊,把子弟交給了我們。我們的責任就是幫助他們,提高他們,愛護他們。部隊應重在教育、引導,從思想政治上關心士兵,愛護士兵。”劉華清對少數基層干部帶兵簡單粗暴,打罵體罰士兵極為反感,主張要以父母心、兄弟情關心士兵,對士兵成長進步負責。“干部隻有愛兵,才有資格帶兵,才能把兵帶好。作為一名老兵,我有責任對基層干部進行傳幫帶,把我軍的尊干愛兵的光榮傳統傳下去。”

每次到部隊調研,劉華清總是設法爭取多安排點時間下連隊看看,多到基層走走。1996年4月的一天上午,他走進某部八連三班宿舍,戰士們正在學習。他隨機問了幾個戰士的姓名、籍貫、入伍時間及工作學習情況,大家回答得很利索,他也很滿意。進而,他又臨時提出到炊事班看看。炊事班正在准備午餐,菜板上放著中午准備吃的土豆、青椒、豬肉。劉華清細問了幾樣蔬菜、肉類的價格,並掐著指頭算起賬來。從戰士的伙食標准、主副食的價格、農副業生產的補貼,到全連每月的消費總量、每人每天的平均數,他了解得清清楚楚,認為司務長講得實在沒水分,令人信服。在場的干部無不為首長關心連隊伙食的情景所感動。

在劉華清辦公室東北角,一座比例為1:35的長征二號LM-2E航天模型十分搶眼,它詮釋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有一回,正待發射的火箭箭體被發現焊接部位有一些焊溜與咬邊,需要補焊。由於涉及特殊金屬材料、特殊物體的焊接,而且這些部位的焊接要求十分苛刻,一時沒人敢應接。這時,隻見一位技工頭戴焊罩、手持焊槍穩穩走了過去。他來到巨大箭體旁細細觀察焊接部位,然后嫻熟地操起焊槍,對箭體進行整形焊接。所有人齊刷刷地注視著一道道刺眼飛逝的焊光,直到焊光突然停了,大家仍然盯著焊光消失的地方。經驗收,焊接部位一次點焊成功,不但已焊透、焊牢,沒有絲毫的氣孔與夾碴,而且很光滑。“啊,焊接成功了!”劉華清不由得喊了一聲,驚醒的人們一下子擁到焊接的火箭旁。“同志,你立了大功,為國家挽回了數千萬元的損失。”劉華清上前緊緊握住這位師傅滿是油污的雙手,連說感謝。從此,這位共和國的將軍與一位普通的工人師傅交上了朋友。前幾年,這位老師傅不幸去世,劉華清得訊后特意親赴他的追悼會……

關注老區,支持建設,夢牽家鄉大別山

言及家鄉,這位大別山之子把思緒帶到了兒時。劉華清出生在湖北省黃安縣花橋鄉劉家院子(今大悟縣呂王鎮劉垸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裡。13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5歲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在家鄉,他曾任黃安縣二程區劉家院子村共青團支部書記、少共二程區委組織委員、區委書記兼少先隊總隊長、黃安中心縣委書記,鄂東游擊總司令部科長等職,家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很深的足跡。從少年時期投身革命,馳騁沙場,回家的路雖離他很遠很遠,但他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走不出家鄉的“情圈”。他最遺憾的是自參加革命后,再也沒同自己的母親見上一面。“那一年回老家,一塊參加革命的同鄉人大多不在了,有的犧牲了,有的去世了。”一切物是人非,這是一種怎樣的離情別緒。

1989年2月中旬,巍巍大悟山寒氣襲人,灄水河面還浮著薄冰。2月11日,劉華清回到大悟縣呂王鎮劉垸村時,這個隻有10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沸騰起來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紛紛涌上村頭。老大娘、老大爺都含著淚花說:“好不容易盼回來,一定要多住上幾天!”劉華清不停地揮動著雙臂,大聲喊著:“鄉親們好!我回來看望你們啦!”這個老漢要把將軍拉到自己家裡去坐坐,那個大娘端來了花生、瓜子……在兒童時代同劉華清一起讀過書、放過牛,后來又一起扛過紅纓槍的劉宏順顯得格外興奮,拍著劉華清的肩膀直嚷著:“你在北京那麼忙,哪有時間回窮山溝?”劉華清拉著他的手,風趣地說:“就是千忙萬忙,也忘不了大悟山!”

沿著石板路,穿過曲折的小巷,劉華清急匆匆地想去看望老戰友劉海儒夫婦。當得知兩位老人已去世時,他心情沉重地說:“我回來遲了,再也見不著他們了!”

聽說兩個姐姐來了,劉華清又急匆匆地趕去看望。劉潤湘老太太驚喜地站起來,一把抓住堂弟劉華清的手,熱淚直流。她是劉華清的叔伯姐姐,當年也同劉華清一起扛過紅纓槍,為紅軍站過崗,送過情報,搞過宣傳,這時已83歲了。“大姐,還是1965年回來看過你,一晃又20多年了,就是時間再長,我也忘不了你對革命的貢獻啊!”劉潤湘老人仔細打量著劉華清的臉,看了許久,才顫抖著聲音說:“三弟,回來看看好呀,我們都想念你。我活不了多久,能見三弟一面就心滿意足了。”

同親姐姐劉潤清見面,他心情更為激動。他記得,在自己還不懂事的兒童時代,就是靠姐姐紡線織布掙錢讀書的。那昏黃的梓油燈下,姐姐紡線,弟弟讀書,常常相伴勞作至深夜﹔在那艱苦的戰爭歲月,是靠姐姐節衣縮食照顧父母的,姐姐常常餓著肚子,把少得可憐的食物留給雙眼失明的母親吃……今天,他又見到風燭殘年的姐姐,深情厚誼說不盡,用什麼相報呢?可姐姐提出要把大女兒的戶口轉出來時,劉華清的雙眼濕潤了。他安慰姐姐說:“都轉出去,怎麼辦呢?沒文化,不能工作,給組織上添麻煩。全國這麼多農民,都轉戶口安排工作,國家怎麼承受得了?我們為國家工作的人,不能干不符合國家政策的事情。”姐姐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便對弟弟說:“不合政策就不辦。”臨別時,姐弟倆在一起合影留念。

劉華清自不到15歲參加革命,一走就是14年,杳無音訊。母親思兒心切,白天站在大路邊眺望,夜晚坐在床邊哭泣,加之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迫害,老人家眼睛哭瞎了,身體拖垮了,不久含恨去世﹔父親領著全家艱難度日,好不容易熬到全國解放,在三年困難時期與世長辭。在家的兄弟怕影響劉華清的心情和工作,沒有寫信告訴他,當然他也就沒能見上父親最后一面。這兩位老人,臉朝黃土背朝天,養育了一代開國將軍,而自己卻常常連飯也吃不上……所以,劉華清每次回故鄉,總要到父母的墳前去祭奠,以示懷念。當走到父母的墳頭時,他又一次流淚了,也許是在回顧自己的經歷和苦難的家庭,深感忠孝不能兩全……

“我們兄弟6個,一個姐,一個妹,大哥二哥是農民,現在隻有一個弟弟還健在。今年(2002年)4月份,我弟媳從湖北來北京看我,他們年紀大,我也年紀大了,每年看我一次,我回去很少。我弟弟一輩子種田,老老實實種菜,是一個典型的農民,養兒育女,老觀念,什麼也不想。他什麼娛樂也不會,打扑克牌、玩麻將都不會,很老實忠厚。”當筆者進而問地方政府是否曾給他的弟弟安排過工作或給予過什麼照顧時,劉華清連連擺手——當地政府也沒安排、也不應安排什麼工作,當然也不應給什麼特殊照顧。

在離開家鄉70多個春秋裡,屈指算來,他隻回了4次家鄉,而且由於工作繁忙每一次又是那樣的短暫。然而,這位從大別山沖走出來的將軍對家鄉有著很深的感情,看到家鄉還較為困難,發展較為遲緩,老將軍心底裡有說不出的難受。呂王鎮中學校長曾請他題寫校名,劉華清很高興:“呂王是個老蘇區,反動派殺了好多人,內部肅反也殺了不少的人,把老百姓都殺怕了。解放后,怕讀書,怕參加工作,所以這裡很落后,跟外地差距很大。治窮,先必治愚﹔扶貧,必先扶科技。”關於校名的表述,開始還討論了一番,鎮長說寫“大悟縣呂王鎮呂王中學”,縣人大主任說:“就寫‘呂王中學’,這樣管得長遠一些。”劉華清贊同后者的意見,興致勃勃地揮筆寫下了“禹王中學”4個大字。呂王鎮由呂王城得名,呂王城解放前叫禹王城。把“呂”寫成“禹”,足見他對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地一名均記憶猶新。寫完他謙虛地說:“寫得不好,你們看不中的,到北京再好好寫一幅。”回到北京后,劉華清另寫了3幅校名。在書寫時,認為繁體“學”字不好寫,還特地翻了字典。

家鄉要修一條馬路、建水站、修水庫,投資不夠,每每找到劉華清,他總是非常支持,樂於相助,為家鄉、為老區的建設出謀劃策。大悟縣國防教育中心需要一架退役飛機和一輛退役坦克,他在任時簽字“請總參裝備部在淘汰的裝備中解決”。當一輛退役坦克在解放軍的護送下開進大悟時,群眾奔走相告:解放軍送坦克來了!前幾年,修京珠高速公路,地方為考慮經濟發展,很企望公路經過大悟,以帶動老區經濟發展。這想法,劉華清認為十分有理,也符合國家有關扶助老區發展的政策,於是立馬向國家交通部反映此情況。很快,通過了新規劃的方案。看到家鄉在改革開放中的新變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劉華清打心眼兒裡高興。

2002年春,時任大悟縣委書記來京看望劉華清時,很感激家鄉山旮旯裡走出來的老革命為家鄉、為老區的發展出了力。喝著家鄉人送來的茶,劉華清說:“我沒有忘記家鄉,家鄉人也沒忘記我,家鄉這些年來看我的可多了。”每逢在報刊、電視上看到家鄉的新變化、新發展與新成就,劉華清的興奮之情總是溢於言表。晚年,關注家鄉發展的他經常收到家鄉人的來信,接待家鄉人的來訪。

戎馬一生,縱橫馳騁的劉華清,不但對家鄉如此,他對生活、戰斗過的每一個地方同樣充滿了眷戀,他視自己戰斗過、工作過、生活過的革命老區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晚年,劉華清不忘到革命老區走一走、看一看。他忘不了在那些艱苦的歲月,是革命老區人民用滿腔的心血,支援了革命戰爭,養育了人民軍隊。

1995年8月,劉華清來到闊別多年的山西。作為一個曾經在太行山戰斗過、工作過的老兵,他對這裡的人民滿懷深情,對他們表示慰問。“百聞不如一見,山西的今天和過去根本不一樣了,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大同市城關鄉永寧村,劉華清看到農民蓋起的新磚房鱗次櫛比,感慨萬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老區農村生產、生活開始了新變化。”在同村委會主任、退伍軍人馬守誠攀談時,他語重心長地說:“你退伍不褪色,發揚了解放軍的好傳統。要多為群眾辦實事,帶領群眾奔小康,實現共同富裕。”

劉華清離開工作崗位后,雖大多在家“閑居”,但對人民群眾的疾苦總是挂在心上。每當聽到哪個地區受災,他都留心觀察,也讓工作人員關心,經常問一問情況。“我們這麼大的國家,不知何時何地就發生災害,特別是風災、水災、旱災、震災等自然災害,對人民的生產生活影響很大,盡管黨和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天災難以避免,隻能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了百年特大洪澇災害,劉華清盡自己所能,為湖北武漢市捐款10000元。“能為老百姓做的畢竟有限,但隻要我心裡裝著老區與家鄉,經常想到百姓,能盡微薄之力,我也心安了。”2002年6月中旬,陝西佛坪遭受了嚴重的水災,災情報道牽動了劉華清的心,“那是1935年我們紅二十五軍開辟的根據地,幾十年我經常想到老蘇區人民,這些老蘇區也是我的故土”。

解碼真相,披露真情,難釋“小平情懷”

在海軍司令員崗位離任前,劉華清進了中央顧問委員會,“本以為此生事業到此告一段落,卻出乎意料走進了軍委機關”。此后,劉華清又“繼續被委以更多重任”,直至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軍委副主席等要職。這個“農民的兒子”“大別山區的放牛娃”說自己在仕途中有3次“意外”。

第一次讓他“意外”的,是任命他為軍委副秘書長。1987年11月18日上午,時任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被召到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家裡開會,會議由鄧小平主持。參加這次小型會議的還有當時的軍委第一副主席趙紫陽、軍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和總后勤部部長洪學智。鄧小平的第一句話,就是指著劉華清和洪學智,問楊尚昆等人:“他們兩個人的命令下了沒有?”楊尚昆說:“下了,都已經簽了。”鄧小平又問:“老帥們看了沒有?”楊尚昆說,正在幾個老帥那裡傳閱。接著,楊尚昆便對劉華清和洪學智說:“軍委決定,調你們兩個來,擔任軍委副秘書長。”劉華清回憶說:“聽到這個消息,我大為意外。”

11月21日,中共中央作出決定:“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兼任軍委秘書長﹔洪學智、劉華清任軍委副秘書長。”這一年,劉華清71歲。

第二次讓劉華清意外的,還是對他的工作安排。1989年11月6日至9日,劉華清作為中顧委委員列席中共中央十三屆五中全會。劉華清回憶說:“會議進入人事醞釀階段時,涉及我的工作安排,讓我很意外。”劉華清說,那天會上印發了鄧小平9月4日上午與江澤民、李鵬、喬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環、楊尚昆、萬裡的談話要點材料。這份“要點”中談到:鄧小平主動提出,辭去中央軍委主席職務﹔提名江澤民任軍委主席,楊尚昆兼副主席,劉華清任副主席,楊白冰任秘書長。回憶時,劉華清描述了自己當時的反應:“我吃驚了:小平同志提名我當軍委副主席!我感到自己能力難以勝任。於是,給小平同志辦公室打電話,請他們向小平同志報告:還是選別人好。但是鄧辦的同志告訴我:‘鄧主席已經定了,不會改變。’我不再堅持了。”

第三次“意外”,是他在1992年10月的中共中央十四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劉華清回憶說:“我被選進中央政治局常委,這是沒有想到的事情。”在這次全會上,劉華清再次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據劉華清回憶,1992年10月6日,已經退休的鄧小平曾經給中央政治局寫過一封信,談到了對中央軍委人事安排的意見:“今后主要由劉華清、張震兩位同志在江澤民同志領導下主管軍委的日常工作。將來挑選接班人的工作,需要熟悉軍隊的人來承擔責任。”鄧小平特別交代,“軍隊要保持團結一致,保持老紅軍的本色,這點十分重要”。中央領導人完全同意鄧小平的意見。劉華清回憶說,自22歲那年護送鄧小平起,他和鄧小平就有了“一份長達近60年的革命情誼”,而且是“小平同志一直在關注我的成長”。

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成長為軍隊高級將領,劉華清說:“這是黨的培養,也離不開小平同志對我的教誨和信任。”

珍惜今日,回憶昨天,似水年華凝巨著

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一部氣勢磅礡的史詩。2002年“八一”前夕,14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中原突圍》在中央電視台一套節目黃金時間首播。這部電視劇首次通過電視藝術手段以全方位、全景式的構圖,從整體戰略高度,形象地展示了中原突圍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給觀眾以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一經播出,立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伴隨著《中原突圍》的熱播,這一段歷史深深印在人們心中……

中原突圍,是20世紀中葉震驚世界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重要轉折、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起點。創作一部全面展現中原突圍歷史風雲的影視劇,是劉華清等眾多革命老前輩的願望。2001年3月24日,電視劇開拍前,劉華清在家中聽取了該片出品人、總制片人、湖北經濟電視台台長趙征對籌備情況的匯報后,說:“這段歷史很重要,從來沒有全面表現過,拍成拍好意義重大。要從政治上、戰略上突出中原突圍的重要歷史作用。”他還欣然出任該片的總顧問。劉華清為該片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在討論創作計劃、組織劇本創作和拍攝制作的全過程中,他一直給予了關心與支持,希望劇組同志反復查對史料,確保該片在重大史實上准確無誤。2001年5月,《中原突圍》在歷史發生地湖北大悟縣宣化店鎮開機拍攝。

《中原突圍》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中原突圍’打響了解放戰爭第一槍,國民黨30萬大軍壓境,在這個緊要關頭,面臨四面封鎖、糧食危機、外交談判等種種生死考驗,李先念以戰略家的過人眼光和革命家的寬廣胸懷,率領6萬中原將士浴血奮戰,在艱難困苦的戰略堅持中斗智斗勇,粉碎了國民黨軍一次又一次妄圖消滅我軍的陰謀。這部電視劇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愛國主義教材。”劉華清認為該片戰爭場面壯觀宏大,大氣磅礡,具有很強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是用先進的文化鼓舞人。

電視劇熱播時,劉華清每晚8點整便准時守在電視機前,他對劇中李先念的扮演者徐平的表演很贊賞,連說:“演得好,不僅形似,而且神似。”中原突圍的發生地在湖北,劇中人物李先念、鄭位三、王樹聲、張體學等均為湖北大別山人,與自己是同鄉,宣化、黃陂等地點就是自己的家鄉所在地。因此,劉華清在看《中原突圍》時,就像是看身邊人、身邊事,感覺十分親切。

從1998年下半年起,劉華清在為《中共黨史人物傳》撰寫小傳的同時,開始寫自己的回憶錄。這部回憶錄時間跨度長達70余年,縱橫捭闔的內容交織出黨、國家和人民軍隊建設發展中的許多重大事件,其重要價值是難以估量的。“回憶錄寫了4年,講了寫,寫了講,寫了改,改了又補充,總算有了個初稿。許多東西要回憶、走訪、調查與整理,要花不少精力。要麼不寫,寫,就要對個人的歷史負責,對黨和軍隊負責。”接受採訪時,他說:要把自己一生的經驗教訓和親身經歷過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總結梳理,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採訪中,劉華清說:“人到老年,格外注重感情,格外懷念過去那些充滿深情和友誼的事,對老戰友、老部下的思念之情越來越重。”凡是老同志逝世,隻要發來訃告,他都會發唁電、送花圈,在京內的,能參加遺體送別的,他一般設法去。“這是一種友誼、情感的表達。人老了,向往的是平穩、自由、安靜的生活。平民出身的人,無論官多大,職位多高,到頭來他還是個平民,是個布衣之人。”

劉華清退下來后,做過兩次大手術,身體雖不如以前,但幾十年來形成的習慣,學習和工作時間依然不輸昨天。他每天總是設法抽出一些時間來,看文件、看報、讀書,有時到辦公室坐坐,了解情況,與工作人員聯絡感情。當然,散步、打橋牌、玩麻將、下象棋、聽京劇、看電視劇與錄像帶這些興趣愛好,他還是保持著,還偶爾會下下廚房露一手燒菜的本事哩。

道別前,劉華清很客氣地堅持站著同來訪者一一合影留念。筆者提議他拿本書翻閱攝張生活照,他很配合地從身后的書櫃裡隨手取出一部人物志,笑了笑:“我知道,你們是叫我裝樣子,擺姿勢。”相機定格的那一剎那,我們宛若閱讀到一個平民式的將軍……

2011年1月14日6時,劉華清因病在京不幸逝世,享年95歲。 

推薦閱讀


習近平用“三個偉大”評價孫中山:倡導共筑中國夢

毛澤東何時稱贊朱德“度量大如海”

紀念朱德誕辰130周年:追求真理,無限忠誠

彭德懷曾因對哪位將領發火當面道歉

劉華清將軍與鄧小平相識相交六十年

周恩來的政府管理智慧:謀定而后動

毛澤東選王震進疆:墾荒戍邊大生產

延安時期毛澤東解析名姓趣聞

王文王鳳岐夫婦:電視劇《潛伏》主角原型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詩詞中的境界和情懷

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三顧特園訪張瀾

哪位開國少將去世后如願“回黑山陪戰友”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