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舒坤
2016年12月29日08:10 來源:人民政協報
黨對大慶精神的肯定和倡導
1958年2月,黨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滿懷豪情,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廣袤的鬆嫩平原,展開了艱苦的地質勘探。新中國成立10周年前夕,我國宣布發現大慶油田。
1964年,毛澤東發出了“工業學大慶”的號召,並多次接見“鐵人”王進喜。中共中央轉發《石油工業部關於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總結了大慶會戰的9條經驗,即:社會主義現代化企業,必須革命化﹔高度的革命精神與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現代化企業要認真搞群眾運動﹔認真做好基礎工作,狠抓基層建設﹔領導干部親臨前線,一切為了生產﹔積極培養和大膽提拔年輕干部﹔培養一個好作風﹔全面關心職工生活﹔認真地學習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經驗。
1977年4月20日至5月13日,中共中央先后在大慶和北京召開全國工業學大慶會議。會議指出:“大慶是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典范,是大學解放軍、具體運用解放軍政治工作經驗的典范,堅持了集中領導同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了高度革命精神同嚴格科學態度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了技術革命和勤儉建國的原則。”1978年,鄧小平第三次視察大慶時,作出了“建設美麗的大慶油田”的重要指示。
1981年,中共中央47號文件轉發國家經委黨組《關於工業學大慶問題的報告》,充分肯定了大慶職工面對霸權主義的封鎖,那種發憤圖強、自力更生、以實際行動為中國人民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嚴重困難面前,那種無所畏懼、勇挑重擔、靠自己雙手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在生產建設中,那種一絲不苟、認真負責、講究科學、“三老四嚴”、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的求實精神﹔在處理國家和個人關系上,那種胸懷全局、忘我勞動、為國家分擔困難、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獻身精神。
1990年,江澤民視察大慶並指出大慶精神的內涵:“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
1996年,胡錦濤在接見大慶油田負責同志時指出:“大慶的歷史功績不僅在於為國家生產了大量的原油資源,而且還在於為國家造就了一支英雄的工人階級隊伍,培養輸送了一批領導骨干和科技骨干;不僅在於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在別人卡我們脖子、國家十分困難的時候,用石油支撐了共和國的經濟大廈。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在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中培育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
大慶精神的豐富內涵
大慶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多年形成的偉大精神之一,體現了當代中國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體現。
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
1960年初,數萬名石油大軍匯聚鬆嫩平原,頭頂青天,腳踏荒原,展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石油會戰。這場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點、困難的條件下進行的。當時,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國內連續3年遭受自然災害,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國家迫切需要石油。
會戰隊伍喊出了“三要”“十不”的豪言壯語。“三要”是:一要甩掉石油工業的落后帽子﹔二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三要在會戰中奪世界冠軍,爭取集體榮譽。“十不”是:第一,不講條件,有條件上,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上。第二,不講時間。特別是工作緊張時,不分白天黑夜地干。第三,不講報酬。第四,不分級別,有工作大家一起干。第五,不講職務高低。第六,不分你我,互相支援。第七,不分南北東西,就是不分玉門來的,四川來的,新疆來的,一齊上。第八,不管有無命令,隻要是該干的活搶著就干。第九,不分部門,大家同心協力干。第十,不分男女老少,能干就干,什麼需要就干什麼。
當時,生產條件很困難。設備不齊全、不配套﹔汽車、吊車不足﹔沒有公路,道路泥濘﹔供水、供電設備嚴重不夠。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財力、物力的嚴重匱乏,廣大石油職工沒有被嚇倒,硬是靠幾萬人的干勁,採用人拉、肩扛加滾杠的辦法,把幾萬噸設備器材從火車上卸下來。大家排成一個長隊,用水桶、臉盆從幾百米以外的水池子打水,一打就是幾十噸,保証了鑽井需要的工業用水。
大慶石油會戰涌現出很多艱苦奮斗、克服困難的英雄模范,“鐵人”王進喜就是其中一個典型。鑽井隊長王進喜下了火車后,開頭第一句話就是問要打哪口井,井位在哪裡?馬上就去看工地。鑽機一到,就組織大家人拉肩扛,把鑽機從火車上卸下來。從鑽機安裝開始,王進喜帶領全隊職工睡在井場、吃在井場,一連幾天幾夜不離井場、連續苦戰,高速優質地打完第一口井。
愛國主義是人們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大慶石油會戰所洋溢的不甘落后、知難而進,決心改變我國石油工業落后面貌的團結精神,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英雄模范所表現出來的革命加拼命的英雄主義氣概,集中展現了石油職工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情懷。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
大慶油田的勘探和開發,沒有外國人參與,完全是我們中國人摸索出來的。它用鐵一般的事實証明,我們國家完全能夠依靠自己,高速度、高水平地勘探大油田、開發大油田。
蘇聯第二個大油田——杜依瑪茲油田,從1945年到1955年用了10年多的時間,建成年產原油995萬噸的生產規模﹔大慶油田達到它同樣的生產規模,僅用了大約5年的時間。蘇聯勘探速度最快的同時也是最大的油田———羅馬什金油田,從頭一口井見油到大致了解油田面積用了三年多時間﹔而大慶油田探明油田面積並大體上算出儲量,僅用了一年多時間。蘇聯部長會議正式命名的格林尼亞功勛鑽井隊,1960年用11個半月時間,打井31300米﹔而大慶油田1202鑽井隊,1961年隻用9個半月時間就打井31746米。
創業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實現崇高理想和奮斗目標的意志體現。大慶石油會戰是一部艱難的創業史。廣大石油職工戰天斗地、以苦為樂,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干出了前人沒有干出的業績。大慶油田開工3年多,就建成了集油、輸油、儲油、注水、供電、機修、通訊、道路等八大系統工程。
1963年11月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屆第四次會議,宣布我國石油產品做到基本自給。這個消息轟動了全世界。這是一件振奮人心的大事情,中國結束了依靠洋油過活的日子,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大勝利。
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
科學求實就是尊重實踐,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大慶油田會戰把革命精神和科學態度緊密結合起來,以《實踐論》和《矛盾論》為指導,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解決了幾個重大技術難題,創造了世界石油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
在制定油田開發方案的科學依據方面,大慶油田的資料依據比較充分,有85口探井的資料,有2.8萬多塊岩心樣品的分析數據。而蘇聯杜依瑪茲油田制訂開發方案時,隻有16口探井的資料,隻有1270多塊岩心樣品的分析數據。為了弄清原油在鐵路運輸中的溫度變化,確定冬季油庫合理的加熱溫度,技術人員手持溫度計,頂著寒風,跟隨油罐車行程上萬公裡。大慶油田的生產井,全部做到了井場無油污、井下無落物,這是蘇聯在之前沒有做到的事情。一絲不苟的嚴格管理,使大慶石油職工形成了“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嚴格的要求、嚴密的組織、嚴肅的態度、嚴明的紀律”的優良作風。
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
會戰時期,石油職工始終不渝地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識大體,顧大局,積極為國家作貢獻。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天寒地凍,沒有床鋪、灶具,連吃飯、住房等起碼的生存條件都成了問題。沼澤地很多,蚊子多得嚇人。是先建石油城,還是先把會戰搞上去?當時國家資金有限,在處理國家與個人、生產與生活的關系上,大慶石油職工提出:“先國家后個人”“先生產后生活”。打井沒有水,就破冰取水。沒有房子,就挖“地窩子”,建“干打壘”;糧食短缺,就挖野菜充飢,開荒種地。
把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乃至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井噴取氣樣的故事是一個典型案例。1960年5月,二探區的一口井發生井噴事故,井口噴出的油氣水柱足有10米多高,咆哮著沖天而射。井場周圍已被泥漿主油水浸沒。治服井噴必須首先取得氣樣進行分析化驗,搞清出氣的層位。可是,井口周圍沒膝的泥漿和鬆軟的泥沙,可能將人吞沒﹔井口咆哮噴出的油氣水,也時刻威脅著人的生命安全。書生模樣的田光道勇敢地站了出來,卷起褲腿趟過泥水,一步一步地靠近井口。取得了兩瓶氣樣后,他已經感到頭暈耳鳴、身子打晃。可他堅持著又取了第三瓶氣樣后,才搖搖晃晃地離開井口,勝利地完成了任務。
在這樣的奉獻精神下,大慶油田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1960年到1963年期間,大慶油田共用國家投資7.1億元,上繳利潤9.44億元,折舊1.16億元,合計10.6億元,投資回收率達到149%。除全部投資回收外,還為國家積累了資金3.5億元。所以建設大慶油田,真正做到了又多、又快、又好、又省。
大慶精神的傳承和發展
大慶石油會戰鍛煉培養出了一支有政治覺悟、有技術素養,干勁大、作風好,有組織、有紀律,能吃苦耐勞、能打硬仗的石油工業隊伍。是什麼力量支持著人們?是共同的革命精神、革命思想、革命干勁和高度的革命英雄氣概。人們有了這種革命精神,就會斗志昂揚、精神煥發,干勁沖天,就敢於同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作斗爭。人們有了這種革命精神,就會有氣吞山河、翻天覆地、壓倒一切的革命氣概,任何艱巨任務都能完成。人們有了這種革命精神,就會團結一致、親密無間、勇於實踐、敢於創造。越是困難,干勁越足,越是困難,越要勝利。
行走在大慶,隨處可見這樣的景觀:戰天斗地的英雄群像、直向雲天的立體寫意油管、擁抱未來的時代工人雕塑。鐵人王進喜紀念館、油田歷史陳列館、鐵人第一口井等40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年接待量超過100萬人次,已成為大慶人過“黨日”“團日”,舉行“成人儀式”的重要場所。大慶以“鐵人”“會戰”“創業”命名的學校、街道、廣場隨處可見,人們時刻感受到鐵人話語猶新、創業之魂猶在。在教育中培養、在環境中熏陶、在實踐中拓展,大慶精神已成為大慶油田的靈魂,薪火相傳、鑄魂領航。
從上世紀60年代“鐵人”王進喜,到“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百年油田帶頭人”王玉普,大慶油田不斷涌現奮發進取、昂揚向上的引領者。
“鐵人”從不曾離開。“鐵人”王進喜帶過的1205鑽井隊,在半個多世紀的征程中,始終學習、繼承和發揚鐵人精神,書寫了可歌可泣的勞動者之歌。每名干部職工都做到:生產環境改善了,克服困難的勁頭不丟﹔裝備技術改變了,頑強拼搏的作風不變﹔生活水平提高了,艱苦奮斗的精神不忘。2006年,1205鑽井隊實現了單一井型向復雜井型、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雙跨越。一方面成功打出大慶油田首口水平取芯井,取芯長度339米,取芯收獲率99.15%,這也創出了全國最高紀錄﹔一方面一舉打入了蘇丹鑽井市場,實現了鐵人“把井打到國外去”的夙願。過硬的1205鑽井隊,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諸多殊榮。
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王啟民,先后主持參與了大慶油田實現穩產高產的八項重大開發試驗項目,多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0世紀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開採方法”,打破了當時國內外普遍採用的“溫和注水”開採方式,開創出中低含水階段油田穩產的新路子。70年代,他主持進行“分層開採、接替穩產”開發試驗,使水驅採收率提高了10%至15%。90年代,他創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穩產”的新模式。王啟民的辛勤工作,為大慶油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僅“表外儲層”開發研究成果,就相當於為大慶增加了一個地質儲量7.4億噸的大油田,按2億噸的可採儲量計算,價值2000多億元。1997年1月,王啟民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黨組授予“新時期鐵人”榮譽稱號。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民族精神的瑰寶,大慶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產業工人頑強拼搏、為國奉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大慶人繼承不守舊、創新不丟根,賦予大慶精神新的時代內涵,為中國新一代的產業工人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大慶精神永遠是激勵我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
(本文作者為中央文獻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推薦閱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