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軍長征中的六個第一

孟紅

2017年01月03日08: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聲明:本文原載於《黨史縱覽》2016年第10期,系《黨史縱覽》雜志社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裡長征,無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壯舉之一。兩年中,紅軍長征轉戰十幾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保存和鍛煉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為開展抗日戰爭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創造了條件。系統回顧和總結這場偉大的壯舉中若干舉足輕重的“第一”,可以讓我們對長征這段歷史作一提綱挈領的了解和深思。

第一次提出長征的時間——1934年的5月間

紅軍到底是何時提出進行戰略轉移也就是長征的?因為戰爭和年代久遠的原因,史料上一直沒有明確的記錄。但從塵封的紅軍檔案資料來看,中共中央是在廣昌戰役失利后初步提出進行戰略轉移的。

廣昌戰役發生在1934年4月10日,紅軍9個師在李德的錯誤軍事指揮下,在廣昌以北與敵11個正規師進行正面決戰,結果傷亡慘重,被迫於4月27日撤出。此役導致中央紅軍元氣大傷,再無力進行大規模防御作戰。

廣昌失利以后,紅軍高層多次有了准備轉移的想法,中央也曾開會研究局勢。鑒於國民黨軍開始逼近中央蘇區腹地,紅軍內線作戰已十分困難,會議決定將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進行戰略轉移,並將這一決定報請共產國際批准。

6月25日,共產國際復電表示同意。此后紅軍的一系列指示、講話和會議記錄中,也多次記錄了醞釀長征的文字。

但遺憾的是,盡管紅軍早有了撤出中央蘇區的想法,卻沒有得到掌握大權的李德的認可,這一計劃也一直停留在建議和討論的階段。直到9月底,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保衛中央蘇區的幻想也隨之徹底破滅,紅軍被迫倉促准備長征。

因此,廣昌戰役失利是導致紅軍長征的直接原因。可以推斷紅軍提出長征的時間應該在1934年的5月間。

長征第一支先遣隊——北上抗日先遣隊

為了策應中央紅軍主力擺脫強敵,順利突圍,實現戰略轉移,必須先派出先遣部隊探索道路、吸引調動敵人,以利紅軍主力部隊秘密集結,踏上征途。北上抗日先遣隊就是在這種特殊、緊急的情況下臨危受命的。北上抗日先遣隊的任務很明確,向敵人后方挺進,進行運動、游擊戰,宣傳群眾,開展抗日運動,吸引、調動敵人,配合紅軍主力長征。

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頒布《關於組織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給七軍團的作戰訓令》,決定將紅七軍團組建成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七軍團是一支以閩贛子弟為主的紅軍隊伍,僅閩北老區崇安就從地方紅軍中選送最優秀的1800余名干部戰士到紅七軍團。

1934年7月6日,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的率領下,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向敵人后方的福建挺進,開始執行發展游擊戰爭、開展抗日活動、吸引國民黨軍調動兵力等任務。9日,先遣隊進入福建長汀縣的童坊,隨之進入連城縣的羅坊、塘前一帶,后向永安挺進。7月中旬后,先遣隊已成包圍永安之勢,7月19日,紅九軍團也抵永安,與先遣隊對永安城形成了鉗形包圍。國民黨被迫調集3個師又18個團的兵力扑向永安。先遣隊達到調動、吸引敵軍的目的后繼續北上。7月21日,攻佔大田縣城,國民黨軍又急調2個旅兵力扑向大田縣。先遣隊與紅九軍團上萬人隨即分3路離開大田縣城,先后抵高才坂會師,向尤溪挺進。7月29日先遣隊一部佔領了尤溪口,30日又挺進到閩江南岸的樟湖板。先遣隊佔領羅源縣后,繼續向閩東北挺進,紅九軍團則在完成任務后返回了蘇區。

先遣隊過閩江后,原計劃應由古田北上浙西然后進軍皖南。但這時,中革軍委電令先遣隊停止北上,東進佔領水口,相機威脅、襲取福州。於是先遣隊又急速指向福州。8月1日晚,先遣隊佔領水口鎮。先遣隊威逼福州,引起國民黨當局的恐慌,急調重兵回防福州。9日,先遣隊主力繞過新店、湖前,向福州北門進攻。由於國民黨八十七師及五二二、五一七團主力分布於湖前與北門樓一帶,先遣隊進攻受阻。10日,雙方在板橋打響,國民黨軍出動飛機轟炸,又不斷增援部隊,敵強我弱,先遣隊隨即撤出戰斗,向閩東地區進發。8月14日,先遣隊再次佔領了羅源縣城。8月16日,先遣隊主力進入寧德。20日,先遣隊與葉飛率領的閩東紅軍在赤溪陽谷村會師。8月22日,先遣隊輕取穆陽鎮。8月24日,尾追而來的國民黨四十九師先頭部隊也抵穆陽,北上抗日先遣隊即向北挺進,經威福、蟾溪、南溪、曉洋、周寧三門橋、壽寧平溪、托溪於27日進入浙南地區。28日,北上抗日先遣隊攻克浙江慶元縣城,隨即經龍泉八都於9月4日進入閩北浦城縣東坑橋、燈盞坪一帶。5日,途經管九、小碧穿過江浦公路,途中與閩北蘇區前來迎接的廣浦獨立營、浦西游擊隊會合。6日,先遣隊抵閩北蘇區古樓。9月9日,中革軍委一再電令催促其北上。北上抗日先遣隊將五團二營近200名傷病員護送至閩北老區崇安坑口養傷后,即向北行進。

1934年10月21日,中革軍委電令先遣隊逐步向閩浙贛蘇區轉移。11月,先遣隊按中央的指令,經玉山、常山、遂安、淳安、分水、旌德至太平。方志敏的紅十軍由德興,經開化、婺源、休寧至太平,兩軍在安徽太平縣(即今黃山市黃山區)會師。11月4日,中革軍委決定,將兩軍合編為紅軍第十軍團,繼續執行北上抗日先遣任務。

紅十軍團在皖南打的第一仗,就是譚家橋之戰。此仗關系重大,是能否立足皖南、完成中央下達的任務的關鍵。由於部隊剛合並,相互配合上有問題,紅十軍團經8小時激戰后失利,不得不退出戰斗。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在此戰中負重傷犧牲。自此戰后,先遣隊就沒有與敵人作過激烈的決戰,一路避戰,以致最后被迫離開皖南。

紅軍長征第一渡——江西贛州市於都縣

江西省於都縣是中央紅軍的集結地和出發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人及中央第一、第二野戰縱隊就是從於都縣城東門外南渡貢水進行長征的。

1934年10月,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由中革軍委、紅軍總司令部、總政治部及各直屬機關組成第一野戰縱隊(也稱紅星縱隊),以葉劍英為司令員兼政委﹔中共中央蘇維埃政府及總工會、團中央等機關和衛生部、供給部、紅軍大學、軍委二局組成第二野戰縱隊(也稱紅章縱隊),以李維漢為司令員兼政委﹔中央紅軍的一、三、五、八、九軍團移交防務、隱蔽撤離戰場,到於都地域集結。

於都河(即貢江)是中央紅軍長征首先要過的第一條大河,當時河寬600多米,水流深湍,除少數渡口插上河標可以涉水渡河外,大部分隻有架設浮橋渡河。為了保証紅軍順利渡河,在贛南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領導下,於都人民無私奉獻,大力支援紅軍。當時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運,共匯集了800多條大小船隻,有的用作架設浮橋,有的用作擺渡。為避免國民黨的飛機轟炸、隱蔽紅軍的戰略意圖,架設浮橋的工作都在夜間進行。一到傍晚,有組織的群眾涌向架橋工地,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飯,還有的送門板木材,僅4天時間,就在於都縣30公裡的河段上架設了5座浮橋、布設了眾多擺渡和涉河點。

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革軍委、紅軍總司令部、中央政府所屬機關和紅一、三、五、八、九軍團8.6萬人分別從於都梓山的山峰壩、花橋,縣城的東門、南門、西門,羅坳孟口、鯉魚、中埠和靖石漁翁埠等渡口渡過於都河,踏上漫漫的長征路。中革軍委、紅軍總部、中央直屬機關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聞天、博古是從縣城東門渡口渡過於都河開始長征的。渡於都河前,於都人民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涌上橋頭、涌向渡口,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頂頂斗笠,送不盡對紅軍的無限情意,紅軍戰士凝望根據地的山山水水,依依惜別送行的戰友和鄉親們。

中央紅軍長征南渡貢水的其他渡口,分別是:紅一軍團在於都梓山山峰壩、花橋渡口﹔紅三軍團在於都縣城西門塔腳下現長征大橋旁和羅坳的孟口渡口﹔紅八軍團在於都縣城南門和羅坳孟口渡口﹔紅九軍團在於都靖石鄉漁翁埠渡口﹔紅五軍團在於都縣城南門至羅坳的孟口、中埠渡口。

長征途中犧牲的第一位紅軍師長——洪超

長征期間,犧牲的紅軍官兵中,有名有姓的營以上干部約為430人,其中師職干部約有80多人。紅三軍團第四師師長洪超犧牲時年僅25歲,是長征途中犧牲的第一位紅軍師長。

洪超,190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梅縣下新鎮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早年在家鄉參加過兒童團,1927年夏加入葉挺第二十四師教導隊,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1928年他隨朱德上了井岡山,並且當過朱德的警衛排長。他在朱德、毛澤東的紅四軍和彭德懷的紅五軍軍部裡都當過參謀,之后到李燦的第一縱隊任大隊長等職,是一員猛將。從1930年8月起,他先后擔任紅三軍團第三軍第四師團長,第五軍第一師師長、第三師師長、第六師師長、第四師師長,一直是拳頭部隊的軍事主官。1933年3月在草台崗戰斗中,洪超身負重傷失去了左臂。1934年1月,在攻佔沙縣縣城戰斗中,他擔任主攻,率先攻入城內,榮獲中革軍委授予的二等紅星獎章一枚。

1934年10月20日,根據中革軍委命令和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指示,時任紅軍第四師師長的洪超率部作為先頭部隊通過贛縣塘坑口,向信豐新田百石村挺進,准備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封鎖線。防守這一帶防線的是號稱“南天王”的粵軍總司令陳濟棠所指揮的粵軍,他們在沿線修筑了數量眾多的碉堡,號稱是“銅牆鐵壁、堅不可摧”。不過,陳濟棠最信守的是以保存自身實力為第一原則。早在1934年秋天,他就派代表到中央蘇區與紅軍談判。紅軍長征前夕,周恩來特派何長工和潘漢年去同陳濟棠秘密談判,雙方達成了包括紅軍向陳的防區借道在內的“五項協議”。根據這一協議,紅軍西進時應該可以平安通過粵軍防線。但陳濟棠同紅軍達成的秘密協議需要瞞著蔣介石,他害怕手下泄露此事,因此對允許借道之事並未明確傳達,只是向少將以上的軍官含糊地下令:“敵不向我襲擊不准出擊,敵不向我射擊不准開槍!”紅軍為嚴格保守突圍秘密,也沒有向下級傳達秘密協議內容,未將准備通過的道路通知粵軍(擔心粵軍途中埋伏),採取了強行假道的方式。這樣,10月21日紅軍前衛部隊到達百石的時候,粵軍依然沒有撤退,紅軍隻有以武力通過。

與粵軍數度交手的紅軍,對戰勝眼前的守敵充滿信心。按照部署,洪超親自率紅十團進軍百石,政委黃克誠率紅十一團、十二團等在側翼打掩護,阻止敵人可能的增援。21日上午10時,紅十團在團長沈述清、政委楊勇的指揮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佔百石附近的制高點,架起機槍,向守敵發起猛烈的攻擊。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越過鐵絲網,翻過深深的壕溝,向高處的碉堡沖去。此時,駐在金雞圩的敵人一個營企圖增援百石,鄧國清、張愛萍指揮的紅十一團,謝嵩、蘇振華指揮的紅十二團一同出擊,將敵擊潰。百石守敵隻有200多人,根本抵抗不住紅軍的猛攻,不久就棄守碉堡,收縮躲進村裡一座建筑堅固“萬人祠”裡,被紅十團包圍。紅軍勸其投降,裡面的粵軍卻負隅頑抗,不停地向外打槍,將喊話的紅軍戰士打死。

此時,洪超帶著一個警衛排准備趕往紅十一團與黃克誠會合,恰好路過這裡。他馬上到前沿觀察,命令調集迫擊炮消滅圍牆內的敵人。話音剛落,洪超卻不幸被圍牆內敵人的流彈射中頭部,當場壯烈犧牲。

洪超犧牲后,部隊將迫擊炮調來,一發發炮彈將一米多厚的麻石圍牆炸開了幾個大缺口,戰士們沖了進去,殲滅了頑敵,告慰洪超的英靈。

長征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縣城召開紅軍長征中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

中央紅軍踏上長征路之后,經湘江戰役,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中國革命瀕於失敗的邊緣。12月12日,中革軍委電令中央紅軍由湖南通道兵分兩路入黔,14日,中央紅軍攻克黎平縣城,得到暫時的休整。為糾正“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挽救黨和紅軍的命運,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縣城二郎坡胡榮順商號——當時紅軍總司令部駐地召開政治局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員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朱德、張聞天,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劉少奇、鄧發、凱豐等,會議圍繞中央紅軍戰略行動方針的中心議題展開了激烈爭論。會上,博古等人不顧已變化的敵情和紅軍自身情況,仍堅持前往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毛澤東則根據敵我情況變化的客觀實際,遵循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和特點,提出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打算,改為挺進黔北、佔領遵義,在黔北建立新的根據地的戰略計劃,同時提出實現這一戰略計劃應採取的軍事方針和戰術原則。出席會議的多數同志贊成毛澤東的意見。根據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會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明確否定了博古、李德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不切實際的想法,確定了挺進黔北的戰略決策,從而避免了陷入敵人重圍的險境。會議還就中央紅軍部隊的整編方案進行了討論,重新整合部隊建制,以提高紅軍戰斗力。

黎平會議后,中央紅軍在新的軍事戰略部署指導下,先后攻克劍河、台拱、施秉、黃平、鎮遠、余慶、瓮安等10余座縣城,強渡烏江天險,佔領黔北重鎮遵義,開始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因此,黎平會議歷來都受到黨內高度評價。陳雲在《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中強調:“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召集是基於在湖南及通道的各種爭論而由黎平政治局會議所決定召集的。”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暨黎平會議學術討論會”上指出:“黎平會議在黨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黎平會議在黨和軍隊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客觀地看,黎平會議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必要准備,是遵義會議的奠基,是中國革命偉大歷史轉折的開端。

長征中建立的第一個紅色政權——遵義縣革命委員會

1935年1月4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向遵義進軍。按照猴場會議決定,紅九軍團、紅一軍團(缺二師)從余慶龍場渡口,中央縱隊、軍委縱隊、紅五軍團及紅一軍團二師從江界河渡口搶渡烏江。1月4日至7日,紅三軍團由遵義縣尚稽茶山關、桃子台,紅一軍團由三渡關、紅五軍團由團溪的洋岩河先后進軍遵義。1月7日晨,紅軍先頭部隊進佔黔北重鎮遵義。1月9日,中共中央領導人進駐遵義縣城(現紅花崗區)。遵義縣城的學生、工人、貧民、商人及地方知名人士在南門關豐樂橋(現迎紅橋)歡迎。

1月12日上午,遵義縣全縣群眾萬人大會在縣城東城大操場即省立第三中學(現遵義市第十一中學)操場上舉行,正式宣告成立了遵義縣革命委員會,羅梓銘任主席。毛澤東、朱德、李富春在會上講話。

會場上人山人海,來參加大會的群眾興高採烈,就像過節一樣,從四面八方涌向老三中操場。場內場外紅旗招展,大會會場靠南面牆壁處,用竹子和木板搭成了一個主席台,台下前面安放著一排板凳。在會場中間,大家用兩張方桌擺成一個高台,一個紅軍干部就用喇叭筒來指揮,維持會場內的秩序。這是一次遵義從來沒有過的盛況空前的群眾大會,后來大家都稱這次大會為“萬人大會”,當時舉行這場大會的會場,也因此得名“萬人大會場”。

當天下午一時,大會正式開幕。開場之時,籌備大會的代表報告了籌備經過。緊接著,由朱德登台講話。朱德向台下的群眾講述了“紅軍是工人農民的武裝,是保護人民利益的,要消滅國民黨反革命武裝”的道理。他講完后,毛澤東也緊接著以“隻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為話題展開了講話。這之后,紅軍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工人代表鄧雲山、婦女代表李小俠、紅軍戰士代表賀申徒等也都紛紛在主席台上進行了精彩的講話。待講話完畢的時候,全場群眾頓時響起了浪潮般熱烈的掌聲。至此,遵義縣革命委員會在歡騰的鑼鼓和齊鳴的鞭炮聲中正式成立了。

大會通過遵義縣革命委員會25人名單。當日,還將成立遵義縣革命委員會的消息,通過紅軍無線電通告全國。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紀念朱德誕辰130周年:追求真理,無限忠誠

汪建新:毛澤東的第一首軍旅詩詞

冒死營救秘密共產黨人的軍統女特工

解密十萬紅軍“鐵桶”脫險的絕密情報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