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紅軍第一次步炮協同作戰

賈曉明

2017年01月19日10:54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紅軍第一次步炮協同作戰

  1911年1月3日,楊得志出生於湖南省醴陵縣南陽橋(今屬湖南株洲市株洲縣南陽橋鄉)的貧苦農民家庭,少年到安源煤礦、粵漢鐵路、郴州地區等地做工。1928年1月,楊得志投身革命參加湘南起義、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隨后的幾年裡,楊得志作戰勇敢,頭腦機敏靈活,從士兵逐步晉升,先后任紅一方面軍第四軍十一師班長、排長、連長、第九十三團團長、紅一軍團一師一團團長等職。

  紅一方面軍在成立之初,有8門迫擊炮,在第一、第二次反“圍剿”中,繳獲了國民黨軍的山炮、迫擊炮等大批重武器。據此,組織上命令各師迅速建立起炮兵部隊。勝利后的一天,時任紅十一師特務連連長的楊得志接到師長曾士峨的命令,由他擔任師炮兵連連長,並要求大家一定要尊重教官老張,虛心向老張學習。張教官在楊得志的感召下認認真真地教,干部戰士一絲不苟地學,全連很快掀起了學習炮兵技術的熱潮。

  楊得志發現由於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張教官最困難的是教授火炮的構造和射擊原理。於是他帶頭參加,先提高干部的水平,再把排、班長集中起來,每隔兩三天上一次課,再讓干部帶動戰士訓練,同時開展採取邊教、邊學、邊討論的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楊得志的炮兵連剛剛建立,蔣介石就對紅軍發動了第三次“圍剿”。紅軍根據臨時總前委和毛澤東的意見,決定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三萬多人的紅軍主力向贛南后方退卻集中,尋機殲敵。

  為了調動國民黨軍,避其主力,打其虛弱,楊得志隨部隊帶領炮兵連,抬著沉重的大炮和炮彈,不停地行軍、轉移。時值盛夏,全連雖然隻有四門炮,但每人的輕武器都沒有減少,負荷量大大超過步兵,體力消耗極大。抬炮的竹竿都是臨時砍下來的,含水量大,為了結實,大家還專門找粗的做抬杠,所以更加沉重。即便如此,楊得志和全連官兵沒有讓一個零部件遺失。

  國民黨軍在根據地內已拖了近一個月,僅佔領了根據地內的部分城鎮,並沒有實現他們的戰略意圖,士氣銳減。紅軍則採取“避敵主力,打其虛弱”的方針,首先從側翼出擊,由興國經萬安突破富田一點,再由西而東,向國民黨軍后方聯絡線上橫掃過去,使深入贛南的國民黨軍主力無用武之地。

  8月7日,毛澤東、朱德指揮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旅又一個營,取得了初戰勝利。隨后,紅軍乘勝北進,攻擊國民黨第54師,殲滅其一部。一天打了兩個大勝仗,殲敵兩個多旅,俘敵35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其中迫擊炮14門,戰馬200余匹。戰斗結束后,楊得志炮連分得了戰馬,從而大大提高了火炮運輸的速度。

  8月11日晨,楊得志的炮兵連接到命令,趕到黃陂以南的一個山梁上集中,由軍團統一指揮。他們奉命趕到后,和兄弟部隊的炮兵連集中於一處陣地。中午,當聽到指揮員喊:“預備———放!”楊得志指揮戰士們大炮齊發,轉眼間炮彈落在敵方陣地上,炸起團團濃煙。敵人被突如其來的猛烈炮火打得驚慌失措,紛紛逃竄。紅軍突擊部隊在炮擊后向黃陂發起攻擊,一舉殲滅國民黨軍第8師兩個團,在追擊中又擊潰敵人兩個團。這次戰斗成為紅軍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步炮協同作戰。此后,國民黨軍疲憊不堪,已無力繼續進攻紅軍,加之蔣粵桂軍閥沖突加劇,蔣介石不得不下令“圍剿”軍總退卻。紅軍則追殲撤退之敵,至9月15日,殲滅國民黨軍17個團共3萬余人,打破了國民黨軍的第三次“圍剿”。

(責編:黃瑾、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