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民族歌劇《田漢》《李大釗》明年上演 

將從劇本人物塑造音樂創作上突破,打造真正受到觀眾喜愛可以被傳唱的作品

2017年02月12日09:18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民族歌劇《田漢》《李大釗》明年上演 將從劇本人物塑造音樂創作上突破,打造真正受到觀眾喜愛可以被傳唱的作品


  在中國歌劇近百年的歷程中,《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和《黨的女兒》等一大批經典民族歌劇的誕生,推動了歌劇的民族化,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了促進民族歌劇的發展,文化部從今年起將實施“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扶植民族歌劇的創作生產、普及推廣、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今年,上海歌劇院《田漢》和《李大釗》兩部民族歌劇的創作已排上日程,計劃2018年上演。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說,兩部歌劇的音樂將強調旋律性和可聽性,希望能創作出真正受到觀眾喜愛、可以被傳唱的作品。

  從民族音樂傳統中挖掘寶藏

  自1965年以來,上海歌劇院已經演出經典民族歌劇《江姐》超過500場。從任桂珍、唐群、陳海燕、江燕燕、黃蕾蕾到如今的何曉楠和周琛,舞台上出現了前后六代江姐扮演者。是什麼讓《紅梅贊》等經典選段廣為傳唱,直到今天仍常演不衰?
  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范建萍認為,《白毛女》《江姐》之所以能被傳唱,在於這些作品打動人心的精神內核。那些對民族情懷的抒發、對民族理想的追求深刻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觀眾。如今《田漢》和《李大釗》的創作要取得成功,必須在劇本上尋求突破。要塑造真正充滿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講述真實感人的故事,避免樹立符號式的英雄人物、運用口號式的表現方式。
  許忠發現,近年來中國各地不少原創歌劇為了達到戲劇的高潮,一味飆高音、拼力度,但卻缺少一首可以被傳唱的詠嘆調或抒情短歌。許忠說,氣勢恢宏容易做到,但沁人心脾或催人淚下卻並不容易。《白毛女》《江姐》 等作品的許多唱段,旋律動聽、朗朗上口,讓普通觀眾易於接納,也易於傳唱。這些經典的民族歌劇之所以在音樂上獲得成功,來源於對於民族音樂傳統的繼承。“這些作品扎根於地方戲曲、民歌民謠,其中有無窮無盡的音樂寶藏。我們今天民族歌劇的創作,也需要去民間採風,在進一步的挖掘中獲得寶貴的靈感。” 下轉◆4版  (上接第1版)去年,上海歌劇院原創歌劇《雷雨》在倫敦西區上演,叩響了西方主流演出市場之門,受到普通觀眾和專業人士的好評,便是因為善用中國元素和中國曲調而加分。作曲家莫凡說,他當時在創作《雷雨》時受到了中國傳統戲曲的深刻影響,借鑒了中國戲曲的板式結構。琵琶、二胡等民族樂器巧妙地融入交響樂隊,讓音樂富於中國色彩。

  演給自己看也演給世界看

  范建萍認為,民族歌劇在當下的創作,除了繼承《白毛女》《江姐》等經典民族歌劇優秀傳統,也需要在題材、編劇、作曲等方面進行突破,創作出適應當下社會文化生活的作品。她提到如今在百老匯一票難求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如何通過黑人說唱的運用顛覆傳統音樂劇風格,因而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追捧。可見,在當下要推動民族歌劇的發展,必須進行更豐富更多元的嘗試,抓住年輕人的心。
  歌劇《田漢》的音樂請來了旅德作曲家蘇聰操刀。蘇聰在上世紀80年代曾和英國作曲家戴維·伯恩和日本作曲家坂本龍一共同為貝托魯奇的電影《末代皇帝》作曲,獲得第60屆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許忠說,一提到民族歌劇的創作,不少人會想到找寫地方戲曲和民歌的作曲家來寫。其實,民族歌劇不僅要有民族特色,也要有開放的視野。要堅持洋為中用,學習和借鑒西方歌劇在創作、演出等方面的成功經驗,打造運用現代技法、具有國際視野的“新”民族歌劇。“原創民族歌劇不僅是演給我們自己看的,也應該演給世界看。”許忠希望,未來上海歌劇院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民族歌劇,不僅得到中國觀眾的喜愛,也贏得世界的掌聲。(記者 吳桐)




 


 

(責編:謝磊、趙晶)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