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陳絳:上海大廈裡的“統戰歲月”

2017年03月03日09:31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陳絳:上海大廈裡的“統戰歲月”

1950年夏天,21歲的陳絳站在上海大廈18樓的觀景平台上,浦江兩岸風光盡收眼底。

此后,陳絳在這幢上海標志性大樓裡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也為日后研究經濟史打下了基礎。

1950年夏天,21歲的陳絳第一次登上上海大廈。

站在18樓的觀景平台,浦江兩岸風光盡收眼底:一座美麗的外白渡橋,跨過蘇州河和黃浦江的交界處﹔沿著黃浦江,則是一片風格迥異的萬國建筑群。“建筑訴說著半個多世紀的驕傲和屈辱,夜晚的通明燈光展示著歷史新篇章的輝煌。”憑窗遠眺,換了人間,眼前的景象,讓這個年輕人心中涌起對新時代的無限自豪和興奮。

這是他來到上海的第三年,加入中共中央華東局統戰部的第一天。此后,陳絳在這幢上海標志性大樓裡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也為日后研究經濟史打下了基礎。

見証上海解放的百老匯大廈

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大廈(Broadway Building),坐落在上海外白渡橋北堍蘇州河畔,佔地8畝余,是一座高76.7米的摩天大樓,加上地下室和19層以上的2層設備屋,一般稱為22層,是解放前數一數二的高層建筑物,也是上海當時城市地標性建筑之一。

這座建筑為鋼架結構。建筑面積2.4萬余平方米,加上附屬建筑共計3.1萬余平方米。當時,號稱24層樓的國際飯店是上海第一高樓,但上海大廈的面積比國際飯店大。它於1934年開始建造,1935年落成,最初由英商公和洋行設計,新仁記營造廠承建,業主為英商業廣地產公司。

大樓原是供來華外國人居住的旅館兼作公寓。建筑為裝飾藝術派式,摒棄了古典裝飾,體形採用立方體的組合,平面呈蝶形,有利於利用地盤,也能爭取四翼房間的朝向。地下室為鍋爐間﹔底層為一般客房和公共服務部,設有中西餐廳、休息室、理發部等﹔2層至9層的四翼有大小公寓房間各4套,客房19套﹔10至14層,各有房間15套﹔15至16層,有客室16間﹔17層為小餐廳及廚房﹔18層為特等房間﹔19層為機器房及水箱設備等。大廈北面當時還建有大型車庫,可停汽車80輛。整幢大廈從第11層起開始逐層收進,形成其特有的體形。外部處理和內部裝飾都大加簡化,外牆採用咖啡色面磚筑砌。

由於位於蘇州河入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上海大廈也擁有軍事上的重要地位。1949年5月25日凌晨,蘇州河以南地區解放后,人民解放軍向蘇州河北國民黨軍進攻。在爭奪橋頭時,踞守在蘇州河北岸碉堡、上海大廈、郵電大樓內的國民黨青年軍和交警,以稠密的火力封鎖河面,負隅頑抗,解放軍攻擊部隊傷亡甚多。指揮員決定改變戰術,一面在蘇州河採取佯攻,牽制敵人兵力,一面等天黑后將部分主力從側面涉河,抄敵后路,拿下了橋頭堡,並包圍踞守郵電大樓之敵。經過激戰,敵人被迫投降。在上海大廈,敵人的一個營繼續頑抗,攻擊部隊發動政治攻勢和近迫射擊,4小時后,敵人全部繳械投降。

與陳毅一同參加舞會,隨周而復吃小籠

士兵們曾經浴血奮戰過的上海大廈,在1950年夏天已經是一派和平景象。時為統戰部秘書長的周而復,身穿夏季兩用衫,從電梯出來,迎接從復旦大學前來報道的年輕人們。

新政權正在用人之際。當時,正在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就讀的福建小伙陳絳提前畢業,和幾位同學被分配到統戰部。華東局統戰部在1949年6月1日成立,兼管上海市的統戰工作,由市長陳毅親兼部長,副市長潘漢年兼副部長,周而復為秘書長,最初隻有7個人,后來又陸續來了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的沙千裡等二十來人,許多老同志都是新中國成立前的地下黨員。1950年3月,上海市委統戰部成立,但仍與華東局合署辦公。陳絳等幾個年輕人加入不久后,又從大夏大學調來三位女畢業生。

統戰部在上海大廈11樓辦公,宿舍在12樓。因為大家吃住都在上海大廈,彼此很快熟悉起來。陳絳開始在秘書處調研科工作,主要從事文字內勤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就回宿舍休息。早起還有工友來疊床鋪被,打掃房間。

在陳絳的記憶裡,那段時間,大家生活愉快,氣氛和諧,猶如一個大家庭,所有人都沉浸在共和國新生的歡樂和驕傲之中。除了辦公,工作人員還有一個俱樂部,下班后,大家可以去打乒乓球、康樂球,每周還會請人來,教大家唱進步歌曲,舉行舞會。

陳毅有時也會在周末來到上海大廈,和大家一起參加舞會。陳絳記得,陳毅個子很高,一點也不拿架子,十分和氣地和眾人一起參加活動。而秘書長周而復與其說是一位高級干部,不如說更是一位文化人,他晚上會帶著年輕人到上海大廈后面的小街吃小籠包子、鴨血線粉湯。一個夏天的晚上,周而復還自己開車帶大家到南京路兜風,然后到大世界附近去吃鄭福記酸梅湯。

潘漢年夫人促成婚事

陳絳的愛情,也在這個其樂融融的時期降臨。

新加入統戰部的三位女生中,有一位是大夏大學教育系畢業的任佩儀。因為志同道合,兩個年輕人很快熱戀起來。

潘漢年的妻子董慧當時擔任統戰部秘書科科長。在年輕人的眼裡,她一點也沒有市長夫人的派頭,也從不炫耀過去。相反,她和氣近人,還經常自掏腰包買水果點心分給大家吃。老同志們親切地直呼她“阿董”。董慧看到手下的年輕人戀愛,還熱心地推了任佩儀一把說:“小任啊,我看陳絳不錯,你就不要猶豫了。快點結婚吧!”

就這樣,陳絳和任佩儀在1953年五一勞動節結婚了。遵循當時的新風氣,兩個人既沒有舉行婚禮,也沒有舉辦婚宴,只是分發部內同事一些糖果。同事們則合力購買熱水瓶、台燈、筆記本等日用品為賀。周而復送給新人一部四卷本的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董慧送給新人的,則是一把精致的小刀。

為《上海的早晨》提供素材

1950年,如果夫妻倆都在機關工作,收入水平如何?

婚后,陳絳和妻子搬到瑞華公寓居住,之后又搬過數次家。每月的生活按照供給制,隻有兩三元錢,僅夠購買些毛巾、肥皂等物,但因為住房、吃飯、穿衣都由公家提供,因此也不覺得拮據。等到1955年后,陳絳夫婦的兩個兒子誕生,按照規定可以有一筆保姆費。夫婦倆把孩子們送去托兒所后,這筆余錢就可以用作買書了。當時外僑離滬,上海西區許多舊書店都有他們賣出的大量外文舊書。在下班后,尋覓和購買這些舊書,成了陳絳的一大樂事。

此時,統戰部的辦公場所也已經搬到了江西中路福州路口的建設大廈五樓。1952年,陳絳參加“五反”檢查隊,被分在棉紡織組。周而復特意叫陳絳到辦公室,要他把資本家在小組會上的發言記錄下來給他看。當時,榮毅仁、劉靖基等著名資本家都在這個組。后來陳絳才知道,原來周而復當時准備創作長篇小說《上海的早晨》,正在收集素材。后來,陳絳記錄整理的一些簡報,有一些的確被周而復吸收到《上海的早晨》裡。在小說的第一部和第二部出版后,周而復還專門送給陳絳一本,以表示謝意。

此后,直到1957年,陳絳調入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后改為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工作,開始從事經濟史研究。(記者 沈軼倫)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 統戰百科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