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明
2017年03月16日07:50 來源:人民政協報
誕生於20世紀40年代的《軍民大生產》(又稱《大生產》),原名為《邊區十唱》,雄壯歡快,鼓舞人心,成為全國幾代人都會唱的經典紅色名曲。
抗戰時期,由於日偽軍對抗日民主根據地不斷“掃蕩”以及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導致根據地生產遭到極大破壞。為了解決和戰勝各根據地面臨的經濟困難,堅持抗戰,陝甘寧邊區率先開展起轟轟烈烈的軍民大生產運動。
1945年春,抗戰初期曾寫出《鬆花江上》的音樂家張寒暉來到甘肅省慶陽地區的華池縣一帶採風。在採風期間,張寒暉時不時能聽到當地百姓口中唱出一些優美鏗鏘的“叫號子”類的民間小調,並極感興趣地調查、學習和研究其曲調,特別是向群眾中的掌夯把式虛心請教。他了解到:慶陽人建房、修路時多用石夯筑地基,打夯時就是用“叫號子”的辦法,使大家把力氣使在一處。打夯號子就這樣在勞動中誕生,並不斷發展形成固定的調子。打夯調子是固定的,但沒有固定的詞,全由掌夯的把式即興填詞並領唱,其他抬夯的人用固定句式來應和。
張寒暉受到啟發,以華池民間小調《推炒面》為基調,以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為背景,給這首民歌編入新詞,創作出了高亢優美的勞動號子———打夯歌《邊區十唱》:
(領)四二年那麼,(合)嗬咳,(領)大生產呀麼,(合)嗬咳,(領)邊區的男男女女,(合)西裡裡裡察拉拉拉索羅羅羅太,(合)齊動員那麼嗬咳!
(領)變工隊那麼,(合)嗬咳,(領)唐將班子麼,(合)嗬咳,(領)勞動那組織,(合)西裡裡裡察拉拉拉索羅羅羅太,(合)普遍來那麼嗬咳!
(領)勞動英雄麼,(合)嗬咳,(領)作模范呀麼,(合)嗬咳,(領)組織起鄉親們,(合)西裡裡裡察拉拉拉索羅羅羅太,(合)爬滿了山那麼嗬咳!
(領)開梢林那麼,(合)嗬咳,(領)開荒地呀麼,(合)嗬咳,(領)念書的娃娃們,(合)西裡裡裡察拉拉拉索羅羅羅太,(合)也上了山那麼嗬咳!
(女)婦女們呀麼,(合)嗬咳,(女)更不同呀麼,(合)嗬咳,(女)手搖著紡車,(合)吱嚀嚀嚀吱嚀嚀嚀嗡嗡嗡嗡吱,(合)紡線線那麼嗬咳……
這首歌曲內容通俗易懂,直白熱烈地反映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不久,這首歌曲便在陝甘寧邊區廣泛傳播開來。新中國成立后,該歌曲被編排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四場《抗日的烽火》中,段落精簡為5段,更名為《軍民大生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