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人民日報黨史一葉:為什麼數萬青年奔赴延安

文世芳

2017年03月28日07: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抗戰時期,奔赴延安的青年是一道獨特風景線。詩人何其芳描述道:“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的快活的日子。”

延安,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把許多追求進步、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吸引來了。據任弼時1943年12月在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會議上的發言,抗戰后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4萬余人,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上佔了71%,初中約為30%。這些奔赴延安的有志青年,大都家境殷實,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有些甚至是“大家閨秀”和“豪門公子”,在當時可以預期美好的“個人前程”。還有一部分人更為特殊,是不遠萬裡歸國抗日的愛國華僑青年。

奔赴延安的路漫長而艱辛,要克服重重困難,甚至有生命危險。梁漱溟形容通往延安的路:“車是軍用大卡車,無篷。路是軍用公路,而自西安往北,愈走愈高,缺乏橋梁涵洞,車行危險而且費事。”作為社會賢達,梁漱溟進入延安尚且如此艱辛。對於知識青年而言,每一步都是驚險,每一步都是一次人生的考驗。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義無反顧地奔赴延安?一位青年的答案是,在南京,“隻有老官吏、老官僚。屢屢總是叫我們在一個辦事處裡等一等,於是,明天再來。很多人就是這樣走掉了”。攝影家吳印咸的答案是延安乃“理想所在”:“這裡的人們個個顯得十分愉快,質朴,人們之間的關系又是那麼融洽。我看到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等人身穿粗布制服出現在延安街頭,和戰士、老鄉嘮家常,談笑風生……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覺得我已經到了另一個世界,這正是我夢寐以求的理想所在。”丁玲的答案是“這是樂園”。“我們才到這裡半年,說不上偉大建設,但街衢清潔,植滿槐桑﹔沒有乞丐,也沒有賣笑的女郎﹔不見煙館,找不到賭場。百事樂業,耕者有田。八小時工作,有各種保險。”

革命聖地延安的主要開創者、黨的領袖毛澤東的答案是什麼呢?1940年,毛澤東在《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反對反共頑固派》的講演中作出了回答。答案是延安有“十個沒有”:陝甘寧邊區是全國最進步的地方,這裡是民主的抗日根據地。這裡一沒有貪官污吏,二沒有土豪劣紳,三沒有賭博,四沒有娼妓,五沒有小老婆,六沒有叫化子,七沒有結黨營私之徒,八沒有萎靡不振之氣,九沒有人吃磨擦飯,十沒有人發國難財。

沒有官僚作風,沒有不良風氣,沒有萎靡不振﹔有理想,有信仰,有民族的希望,這是延安讓人舍生忘死奔赴的原因,也是不同時代人們的不懈追求。今天,我們應牢記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持之以恆反對“四風”,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研究室宣教局)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8日 18 版)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征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責編:楊文全、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