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吳玉章作聯挽張瀾

賈德燦

2017年03月30日15:40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吳玉章作聯挽張瀾

1955年2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張瀾先生,因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張瀾逝世后,黨和國家為他舉行了高規格的葬禮,在首都舉行各界公祭大會后葬於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全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時年77歲的吳玉章曾為其撰制的挽聯雲:

奮斗五十年與吾黨同爭得人民共和雄心已遂﹔

結交卅六載惜我公未及見台灣解放遺恨猶存。

吳玉章這幅挽聯目前得見的有兩種格式:一是1985年5月重慶出版社出版崔宗復編著的《張瀾先生年譜》插圖上有紙質對開的挽聯照片﹔二是張瀾紀念館保存至今的布質未對開的挽聯文物。紙質、布質的挽聯內容相同、字跡一樣悲壯有力,均為吳玉章親筆所書。布質的挽聯是將一整幅白布對折后飽蘸濃墨,上下聯顛倒書寫而成的,原件系由張瀾親屬作為文物捐贈張瀾紀念館。挽聯題識:“表方(張瀾字表方)先生千古”,落款署:“吳玉章敬挽”。

二人的相似

張瀾與吳玉章同為我國著名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們的人生履歷有太多的相似之處。籍貫上,張瀾1872年4月出生於川北南充縣太和鄉張罐溝,吳玉章1878年12月出生於川南榮縣雙石鎮蔡家堰村,兩地同屬川籍﹔年齡上,張瀾比吳玉章年長6歲,懸差不大﹔學歷上,二人早前都是先后就讀於鄉塾、成都尊經書院,同於1903年東渡日本求學回國的“海歸”﹔思想上,早期都接受過維新思想,是深切關心祖國興亡的愛國青年,擁護和宣傳過康梁變法運動,一個被稱為“康梁黨羽”,一個被稱為“時務大家”。

1911年四川人民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將兩位賢良才俊推向了時代的風口浪尖。是年7月7日,吳玉章與同盟會的龍鳴劍、王天杰領導保路同志軍在榮縣發動反清武裝斗爭,9月25日榮縣宣告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是辛亥革命時期由中國同盟會建立的第一個革命政權。

張瀾成為四川保路運動中萬眾矚目的人物,是在8月5日召開的川漢鐵路股東特別大會上當選為副會長及同鎮壓保路運動的四川總督趙爾豐進行激烈斗爭。為營救被趙爾豐關押的張瀾等人而發生的武裝斗爭不期然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轟然坍塌。

孫中山曾經高度評價:“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還要遲一年半載。”張吳二人在改變中國命運的同時,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二人的交集

按照吳玉章挽聯中“結交卅六載”的回憶倒推過去,他們二人的交集是從1919年開始的。是年3月,國內掀起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留法勤工儉學熱潮。赴法資費一部分由華法教育會資助,一部分由學生自籌。

川籍貧困青年很多,籌款非常困難。負責西南地區留法勤工儉學的吳玉章寫信向時在北京述職、設立“四川省長行署”的張瀾求助。張瀾以“四川省長”名義會同教育總長傅增湘聯名,商請交通部撥川漢鐵路股款利息,一部分作為華法教育基金,一部分借貸給川籍學生。先后有趙世炎、劉伯堅、陳毅、楊伯愷等大批川籍學生獲得此項借款。

1921年,張瀾在家鄉南充倡導地方自治,出任南充縣立中學校長,聘請吳玉章等革命家和學者名流來校講學。吳玉章襄助張瀾辦南充為川北自治試點縣,擔任“川北自治講習會”講師,並任南充高中首任校長,在中小學師生和各界人士中廣泛宣傳人民權利理論和“民主共和”思想。

1922年到1924年,吳玉章任成都高等師范學校(今四川大學源頭之一)校長,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組織馬克思主義團體。1926年至1930年,張瀾受聘擔任國立成都大學(今四川大學源頭之一)校長,他始終堅持民主辦學、兼容並包的方針,而使成都大學一躍成為國內一流大學,是他教育生涯的光輝頂點。今天的四川大學和成都大學還分別設有對優秀本科生實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吳玉章學院和張瀾學院,校園內塑有他們的銅像。

1938年,張瀾與吳玉章同被遴選為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在武漢出席會議期間,吳玉章引薦張瀾第一次拜會了周恩來、林伯渠、秦邦憲、董必武、鄧穎超等中共參政員。受周恩來囑托,張瀾回鄉后在南充創辦富有革命朝氣和民主氣息的私立建華中學(新中國成立后並入南充高中,故稱張瀾、吳玉章二人同為南充高中創始人,校史宣傳牆上有二人浮雕銅像,校門口立有他們的石雕像及簡介),為革命培養人才。此后,二人在國民參政會舞台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共同展開了反對蔣介石獨裁專制,爭取民主政治的斗爭。抗日戰爭勝利后,圍繞和平民主建國的主題,張瀾與中共進行了更加緊密的團結與合作。

1946年9、10月間,國民黨悍然宣布召開旨在孤立中共的“國民大會”制定所謂“憲法”,民盟是否參加“國大”,成為國共政治斗爭的關鍵。在這個關鍵時刻,作為民盟主席的張瀾拍著胸口向中共代表吳玉章保証:“你們放心!我敢保証我們民盟決不參加這種國大!”保持了民盟政治上的純潔。

新中國成立后,二人共同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籌建。張瀾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吳玉章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挽聯的立意

吳玉章曾經將張瀾50多年來為中國民主以及廣大人民利益斗爭的經過,劃分為三個時期,他向年輕人介紹說:

(一)清末(民國前六七年)張先生同羅綸等在成都講學,當時所講的是中國國家危亡的情形,所罵的是腐敗的官僚,極得學生的愛戴,張先生當時把中國傳統下來的士的氣節表現出來。

(二)在辛亥革命時期:張先生領導保路同志會,當時提出來的口號是“鐵路准其民有,庶政歸諸輿論”,登高一呼,全川人民響應。這是張先生對辛亥革命的功績。

(三)抗戰時期:張先生深察國家不民主,不畏強暴,在參政會中力爭民主,以后又領導民主同盟,從事中國民主和平的奮斗。

吳玉章還說:“時代不斷進步,許多人落伍了!腐化了!可是張先生始終為中國的民主以及廣大人民的利益奮斗到底。”

所以,吳玉章高度概括張瀾波瀾壯闊的一生為“奮斗五十年與吾黨同爭得人民共和雄心已遂”。

挽聯的下聯中“台灣解放”,即“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這個口號從1950年起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為止,一直是黨和政府的對台工作方針。現在已經變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當年,張瀾臨終前時刻想著兩件事:一是渴望早日實現台灣回歸祖國﹔二是盼望全體盟員好好走社會主義道路。他雖然病勢很重,仍於1955年1月31日抱病發表了《任何威脅不能絲毫動搖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決心》的聲明,痛斥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國情咨文的狂妄。當周恩來到北京醫院去看望他時,他吃力地說了一句“希望台灣早日解放”的話,不久心臟就停止了跳動。愛國之情,感天動地。所以吳玉章一句“惜我公未及見台灣解放遺恨猶存”用語極其真實准確。

挽聯的立意要與時代精神合拍。吳玉章的這幅挽聯要言不煩、極其簡練,上下聯正文38個字,字裡行間,充分表達了吳玉章對張瀾民主革命一生的熱情贊揚和高度公允的評價。

(作者單位為民盟南充市委)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